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4
页码:
728-7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生活习俗的历史沿革情况等。
关键词:
泗门镇
习俗
生活
内容
饮食
主食 境内居民一日三餐,主食米饭。早稀,中、晚两干。农忙时节,三餐均干,加一两餐点心。崇尚节约,有“吃三年烂饭起幢屋”的俗语。旧时遇灾年水稻歉收则吃麦粞饭(米麦共煮)、瓜菜饭,间食高粱(俗称打粟)、玉米(俗称六谷)、番薯等。农村多食涨性好、出饭率高的早米,晚米用作舂年糕,糯米多用来做酒和点心。
菜肴 旧时日常菜肴崇尚节俭,新结姻亲登门必杀鸡宰鸭。遇迎亲、祝寿、造屋、小儿满月等喜事办筵席,则贫富丰俭相差悬殊。有八围筵(8冷盆、10热菜、2点心)、十二围筵(12冷盆、12热菜、4点心)、十六围筵(12冷盆、12热菜、4点心、4水果),直至24围筵。丧事入殓日以素斋待客,称落灵;出殡回来可开荤腥,称转丧饭。
城乡皆有自制咸菜、干菜的习惯,有“三日不吃咸菜汤,脚膀有点酸汪汪”的俗语。传统菜肴制作方法有腌(腌菜、腌泥螺、腌蟹、腌肉等)、霉(霉干菜、霉千张、霉豆腐等)、浸(用腌苋菜梗卤浸制豆腐、菜头、毛豆等)、糟(糟鸡、糟肉,以酒糟做调味配料)等。烹饪方法有煎、炒、烤(干煮)、炖、蒸、煨等。20世纪80年代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多数人家日常不断荤腥,宴请规格日趋高档,往往饱食有余,颇多浪费。
点心 料以米粉、面粉为主。按季节时令不同,有团子、粽子、艾青饺、糯米金团、松花金团、年糕、麻团、蛋糕、馒头、麻糍、烧卖、面条、大饼、油条、生煎包子、油乌龟、臭豆腐干等。
饮料 酒为旧时祭祀和待客必备,以黄酒为主。农村多喝用糯米自酿的米酒,称白酒。用大小麦和高粱酿制的白酒称烧酒。杨梅成熟季节,用烧酒浸杨梅,称杨梅烧酒,药饮兼用。20世纪80年代后,流行饮用啤酒。90年代起,时兴红酒(葡萄酒)。待客饮茶多用绿茶,新年待客时加糖,称鸳鸯茶,以示客气。20世纪90年代后,时兴用咖啡等饮料待客。日常自饮一般贪图方便,用白开水或矿泉水、纯净水。宴席饮料有可乐、雪碧、椰子汁等,种类颇多。
服饰
衣着 明代时,本地居民服饰崇尚朴素,平民不论贫富皆穿粗布,贵族也不豪奢。上百户家庭唯数家齐备骢帽大布袍,一般人家遇节庆只能临时借用。清代中期后逐渐奢华,富贵之家取织造名缎为常服,妇女多用貂额银鼠套衣,年少之徒皆穿马褂,下及奴婢也着绫罗锦绮。民国初年,服饰沿袭清制。劳动男子平时穿对襟袄、叠拢裤(俗称短打)。老年人天冷时腰系竹裙。婴孩穿和尚衣,外裹抱裙。幼童穿开裆裤,胸前系围涎。士绅、商人、知识分子穿长袍,正规场合外加马褂。女子上袄以大襟喇叭袖为主,下穿长裤,外加罩裙;中老年妇女平时系布褴,知识界妇女多穿旗袍。民国后期,工商界人士、教师兴中山装,间有西装。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兴中山装、列宁装。20世纪60年代兴青年装,妇女兴穿两用衫。“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兴绿军装,中老年多穿蓝、灰色中山装。80年代后,兴西装、牛仔裤、夹克衫、羽绒衫、皮衣、T恤等,式样日新月异,色彩鲜艳。
鞋袜 民国时期,婴孩穿虎头鞋,男子穿深口或小圆口布夹鞋,老年人穿布靴。冬天布棉鞋有二脱头、河蚌壳、鸭舌头三种。雨雪天穿木屐、竹板、钉鞋,或在布鞋底涂上桐油充作雨鞋。女子七岁缠足,穿绣花尖顶鞋。民国中后期,兴球鞋、套鞋、皮鞋,妇女兴搭襻鞋、高跟皮鞋。劳动者或赤脚,或穿草鞋,冬天穿箬壳草鞋。新中国成立后,兴解放鞋、塑料凉鞋。20世纪80年代后,兴各式皮鞋、皮靴、运动鞋、保暖鞋等。清代至民国初期,多穿细白布缝制的袜子,后流行针织线袜。渔民冬天穿头发编织的发袜以避水保温。民国中后期出现翻袜、套袜、长筒丝袜。20世纪60年代后,流行尼龙袜、卡普隆袜。90年代后,年轻女子兴连裤长筒丝袜。
帽 民国时期,士绅、商人及知识分子以铜盆帽作礼帽(俗称大帽),平时戴西瓜顶帽(亦叫秋帽,俗称小帽)。劳动者夏戴草帽,冬戴罗宋帽或猢狲帽。沿海农民、渔民、搬运工人等戴毡帽,老年妇女戴黑绒包头,青年妇女一般不戴帽。新中国成立后,流行戴八角帽、人民帽、解放帽。20世纪90年代后,出门旅游流行戴太阳帽。
发型 清代时,男子留辫;未婚女子梳单辫,前挑刘海;已婚女子挽发髻,横插银簪外加网罩;十六岁前儿童不蓄发。民国时期,男剃光头、平头、圆顶头;未婚女子梳双辫,已婚女子梳绕绕头、翻头;孩童剃瓦片头、桃形头。20世纪50年代,男多西发,女多一刀剪短发。80年代,青年女子兴烫发,青年男子兴长发。90年代后,少数年轻人染黄、红发,发型多样。个别青年男子有留长发梳成马尾状,女子也有剪平头者。
佩饰 民国时期,女子七岁穿耳,以戴簪钗、珠花、耳环、手镯、戒指为美,富户多戴金质,中等人家戴银质或镀金。男童佩戴长命项圈、带铃镯子,男子也有戴戒指、手镯的。新中国成立后,首饰一度绝迹,男子兴佩钢笔以示有文化。“文化大革命”期间,流行佩毛主席像章。20世纪80年代,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等复兴。90年代后兴铂金,年轻男子有以戴耳钉为时髦的。
居住
本地居民多聚族而居。民国时期,镇上住房多为砖木结构一层平房或两层楼房。少数富户深宅大院,有台门、仪门、大天井、左右厢房。商界人士住宅多为两进,前进临街店堂排门开间,后进作坊兼卧室。利济塘以南农村多木结构砖壁平房,中间一间为厅堂(俗称堂前),屋前有道地,屋后多为竹园。亦有三合院式建筑,围墙内有天井、明堂。利济塘以北多草舍。20世纪80年代后,镇上居民住宅风行公寓式套间,农村建房多为两至三层的水泥钢筋结构楼房。
房屋朝向,历来以朝南为主,但忌朝正南,认为正南与南极星相冲克,要绝后,唯庙宇、祠堂朝正南。避开门对门、门对弄、山墙对门,若门临路口,则在墙基嵌一块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以示避邪驱鬼。房屋左侧称青龙,右侧称白虎。据说青龙怕臭,故东首忌放粪缸、猪羊牛圈等;白虎怕炙,故西屋忌砌灶。忌西邻房子高于或超前于东邻,这样的形制称白虎伸手。村里有人建新房,周围邻居习惯在门楣上挂一面镜子,或朝建房处挂一面筛子,筛子里贴一张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外出
旧时外出须择吉日,一般择初三、十六出门。近地多步行,远途乘航快船。豪富之家出门雇乌篷船(俗称脚划船)或坐轿。民国23年(1934),观曹公路筑成,始以汽车为交通工具。20世纪80年代初,农民下地、工人上班,多以自行车代步。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轻骑、摩托车。90年代后,私家轿车逐渐增多,又出现电动自行车,有些老年人以三轮车代步。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