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学校体育
分类号: G812.5
页数: 3
页码: 663-6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率先开设体育课。民国时期,县立第二完全小学、存著小学、承志小学、核真小学等均开设体育课,开展童子军训练活动。每年春、秋季,各校组织爬山、远足等活动等学校体育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体育 学校

内容

体育课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乡诚意高等小学堂率先开设体育课。民国时期,县立第二完全小学、存著小学、承志小学、核真小学等均开设体育课,开展童子军训练活动。每年春、秋季,各校组织爬山、远足等活动。
  20世纪50年代初,多数学校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1958年“大跃进”时,体育课多被劳动课取代,部分体育场地被辟为生产园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军事训练代替体育课。1978年后,体育课恢复正常。1985年,中小学试用省编体育课本。1986年后,中小学全面开展“达标”活动,经常组织开展体育课教研活动,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锻炼一语断体育锻炼
  民国时期,各校体育场地普遍不足,设备简陋,课余体育活动多为踢毽子、跳绳、拍皮球等。
  新中国成立后,课余体育活动得到重视推广。1954年推行第一套少年儿童广播体操,1958年推行眼保健操。20世纪70年代至2004年,形成“两课、两操、体育锻炼两活动”(每星期2节体育课,每天做广播操、眼保健操,每星期开展2次课外活动)制度。
  1957年,中小学全面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锻炼制度”(简称“劳卫制”),把“劳卫制”锻炼纳入体育课。1979年,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县教育局、体委采取上课、课余、竞赛相结合的办法,使15%乡中心小学、25%区中心小学、35%中学的体育达标要求得到推广落实。1981年,湖北公社初中体育达标率达53.2%,被评为省先进单位。至2004年,全镇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平均达96%以上。
  学校业余训练
  新中国成立后,各校根据自身条件,成立球类、田径、棋类、体操等运动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并开展竞赛活动。1951年,泗门小学组队参加县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教师史济焕获1500米第三名,教师谢善源获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四项第一,学生谢秀梅获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学生何美英在女子径赛项目中获优秀成绩,学生费纯中获铅球第一名。史济焕、谢善源、谢秀梅、何美英4人还被选拔参加宁波地区运动会。
  1969年下半年,塘后小学组建业余乒乓球队,由教师费纯中任教练。1970年定为少体训练网点。1971年组队参加慈溪县乒乓球比赛,获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4个冠军。后多次参加省、市级比赛,均取得好成绩。1976年,被省体委、教育厅批准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给活动经费500元。1984年,塘后小学乒乓球队有运动员255人。1995年,乒乓球训练基地移至镇中心小学。2002年,镇中心小学乒乓球队参加市第一届“实验杯”小学生乒乓球训练点(校)交流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同年,参加宁波市小学生乒乓球赛,获男子甲组、女子乙组团体第一。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