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医疗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71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医疗机构
分类号:
R197.6
页数:
6
页码:
616-6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市级医院、区、乡镇级医院、村卫生室和其他医疗机构等情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医疗
机构
内容
境内历以中医私人开业为主,亦有药铺聘请医生坐堂门诊,或江湖郎中流动行医。明正德年间,吕改在万安桥西建医寓“醉梦窝”,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私设诊所。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谢恤阴堂在施舍棺材外,增种痘、施药等事,为最早公设诊所。光绪末年,谢茂盛在大义桥古迹坛开设向荣医院,为境内西医之始。
第一节 市级医院
1993年7月,经省卫生厅批准,泗门区中心卫生院改建为市第四人民医院,升级为市级医院。1995年2月被省卫生厅命名为“爱婴医院”。2002~2004年,新门诊急诊大楼及新住院大楼先后建成,建筑面积分别为4926平方米和10039平方米,病床增至210张。
2004年,医院有职工212人,其中专业医务人员187人。专业医务人员中,有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2人、主治中医师1人、主管护师11人、主管检验师1人、主管中医师1人、医师44人、检验师2人、药剂师11人、技师1人、护师22人、麻醉师2人、检验士4人、药剂士4人、助产士27人、技士2人、医士11人、麻醉医士1人,另有无职称见习医生18人。全院设妇保科、儿保科、医务部、护理部等9个职能科室;住院部设外科、内科、小儿科、妇产科等4个病区;门诊部设12个临床科室、2个急诊室及特检科和药剂科。医院共有大中型器械设备109台(件),总价值1372万元。全年门诊13.93万人次,住院2.06万人次,业务收入3072万元,为姚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
1993~2004年历任院长:赵斗渊(1993.7~1994.3)、周银才(1994.3~1996.5)、范琴舒(1996.5~)。
第二节 区、乡镇级医院
公立姚北同春医院 民国23年(1934),李家骥借址南河塍祥丰米厂栈房及晒场创办私立姚北同春医院。设内科、外科、五官科、小儿科、妇产科及戒烟(指鸦片)禁毒所,有医务人员7人,聘请的医生、护士、助产士先后有洪伯伦、朱培午、干振家、陈良、谢蕴华、马良如、王仲香、徐世珉、李秀甄等。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李家骥率朱培午、陈良等医生投军抗日,医院交干振家管理。
民国35年,由旅沪同乡谢筠寿、谢伯殳、谢慈寿、姚尧明、徐承训、徐允中等赞助,李家骥在南谢恤阴堂旧址重建同春医院,并于次年7月正式开业,改名公立姚北同春医院。医院占地1.2亩,有楼房7间,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平房9间,建筑面积130平方米。开业初期,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曾调拨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医院有简易手术室1间,病床10张,显微镜、手术台等医疗器械154件,药品378种。李家骥任院长兼内科医师,另有医师2人、药师1人、助产士1人、护士2人。除固定的医务人员外,还外聘特约医师定期会诊,有西医外科黄振乐,西医内科杨百伦、杨泰基,中医内科谢甲初等。医院设董事会,初由泗门旅沪人士组成,谢伯殳任董事长,主要负责经费筹集。旋增谢少庚、谢桂芬等泗门当地人士,改由谢显曾任董事长。1950年初,因民间捐助资金骤减,董事会决定医院暂由院长李家骥自理,以业务收入自给。1951年2月,李家骥呈请政府接收,经省卫生厅批准,由县人民政府卫生科于7月接管。
泗门区中心卫生院 1951年7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公立姚北同春医院,改名泗门卫生所,属全民所有制医疗机构,李家骥任所长。1954年10月,余姚、慈溪两县调整县界,改称泗门区卫生所。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改名卫星人民公社保健院,下辖13个管理区保健所。1961年11月,复名泗门区卫生所,下辖11个公社卫生保健所。1966年,改称泗门区卫生院。1979年10月,余姚、慈溪两县重新调整县界,再改称泗门区中心卫生院,下辖1镇7公社卫生保健所。1983年,卫生院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1985年9月,泗门镇医院撤销,并入泗门区中心卫生院。1986年,门诊大楼竣工,建筑面积1081平方米。是年,塘后乡卫生院撤销,并入泗门区中心卫生院。1992年,住院大楼落成,建筑面积2150平方米,病床增至100张。1993年7月,经省卫生厅批准,改建为市第四人民医院。
1951~1993年历任院长(所长):李家骥(1951.7~1961.9)、曾绍华(1961.9~1963.10)、马嘉水(1963.10~1979.7)、方君杰(1979.7~1981.9)、周培森(1981.11~1984.11)、黄国良(1984.11~1985.9)、任加生(1985.9~1991.5)、赵斗渊(1991.5~1993.7)。其间,医院数度迁址。1959年,自南谢恤阴堂迁西街白象弄,建7间平房为门诊部,建筑面积158平方米。1962年再迁后街王宅。1966年迁泗门大会堂西(今市第四人民医院址),建楼房6间、平房7间,总建筑面积684平方米。
联合诊所、乡镇卫生院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多为家庭诊所。1952年2月,朱培午、冯少卿、虞辛潜、王登均等4人在朗海乡(现属小曹娥镇)成立联合诊所,是为泗门区首家联合诊所,所长朱培午,经费自负盈亏。其后,联合诊所迅速发展,至1956年,全区各乡镇均成立联合诊所。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联合诊所均转为集体医疗单位,称管理区卫生保健所,经费自负盈亏,政府给予少量补助,由县卫生科委托卫星人民公社保健院领导和管理。是时,泗门区共有13家管理区卫生保健所,各卫生保健所首任所长名单(部分):曹娥徐如樟、朗海朱培午、镇海沈加生、万圣姜增富、夹塘赵吉炎、湖北冯少卿、塘后吕善根、泗门谢惠泉。1961年,管理区卫生保健所改称公社卫生保健所。1980年,泗门区有公社卫生保健所8家,共有医务人员73人,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特别是在推广新法接生、加强卫生防疫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1983年,公社卫生保健院改称乡镇卫生院。1985年9月和1986年2月,泗门镇医院和塘后乡卫生院先后撤销,并入泗门区中心卫生院。1986年开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至1987年底,乡卫生院改由乡政府管理和领导,区中心卫生院负责业务指导。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后,全镇有万圣、夹塘、湖北、东蒲4家卫生院。2001年,鼓励社会力量办医,4家卫生院均改制为民营综合门诊部。至2004年,境内已无乡镇卫生院。
第三节 村卫生室
1966年,泗门区举办第一期亦农亦医培训班,历时3个月,培训农村大队卫生员、保健员62人。后每年举办一期,逐渐设置村卫生室。是时,村卫生室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特别是副霍乱爆发流行期间,对控制疫情流行发挥重要作用。1968年,农村大队卫生员、保健员改称“赤脚医生”。1969年,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推广公社办、公社大队联办及大队办合作医疗站(亦称合作医疗保健室)。至1971年3月,泗门区共培养“赤脚医生”207人、生产队卫生员624人,合作医疗站遍及各社队。数年后合作医疗站停办,大队复设卫生室,“赤脚医生”大部分改行从事其他职业,余者改称乡村医生、乡村卫生员。1980年,泗门区成立乡村医生协会,全区登记的乡村医生有79人。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全镇46个行政村中有27个建村卫生室,其中达到局甲级标准的18家,达到局乙级标准的9家。1998年,镇政府成立乡村卫生室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任办公室主任,对全镇23家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统一进药,统一收费标准,统一财务管理。至2004年,全镇有村卫生室26家,从业人员50人。
第四节 其他医疗机构
个体行医
古代行医者,或设医寓,或在药铺坐堂,或串村走巷做走访郎中,其中多为中医。据清《东山志》记载,明正德年间,吕改以医隐于泗门,在万安桥西建医寓“醉梦窝”,是为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私人诊所。清代中后期,在镇上开设诊所的有谢廷颺、谢梦鳌、谢亮清、谢式文、谢迪铭等。清光绪末年,里人谢茂盛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专门部毕业后,曾在大义桥古迹坛开设向荣医院,为境内首家西医私人诊所。
民国23年(1934),李家骥在南河塍创办私立姚北同春医院,是为姚北地区首家西医综合医院。民国36年,现境内有私人诊所近20家,其中西医诊所3家,业主分别为吕善根、干振家、谢显文;中医诊所7家,业主分别为谢甲初、谢甲开、谢庭镳、谢松寿、范淼森、王登均、孙兆康;产科诊所4家,业主分别为谢月华、钱素英、徐世珉、许寒怡;伤科、牙科等诊所数家,业主分别为谢显奉、冯少卿、谢惠泉等。
民国时期,镇上5家国药店亦聘有坐堂医生。其中,介寿堂国药店开设于清康熙年间,聘请九代祖传的周巷吴氏儿科传人吴梓祥为坐堂医生;延春堂国药店开设于民国13年,坐堂医生谢甲初;广济堂国药店开设于民国10年,坐堂医生景怀珍;葆生堂国药店坐堂医生谢天爵,为南京中医妇科名医蔡景阳弟子;瑞生堂国药店坐堂医生已无考。
1952年后,泗门区陆续有28名个体医生加入乡镇联合诊所。至1956年,取消个体行医,个体诊所消失。1961年,允许医生个体开业,“文化大革命”时又遭禁。1981年,恢复个体行医,现境内经考试合格批准行医的个体医生有9人,其中中西医2人、伤科1人、牙科6人。2004年,全镇有私人诊所2家,均为西医;民营综合门诊部4家,有专业医务人员25名。
善堂
清末及民国时期,各善堂有种痘、施药之义举。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谢恤阴堂在李长源等主持下,重订条约,于施舍棺木外,增种痘、施药、恤灾三事。民国4年春,后塘河谢存著堂创办存著牛痘局,谢姓婴孩均免费接种,后每年春季定期开种。同年,又创办存著施药局,每年端午后10天,族人每人施上海朱卜年等著名痧药2小瓶,施伤药则不拘族人还是外姓,均给上海蒋衍泽等蓝布小膏药及末药。民国22年,恤阴堂聘请李家骥开展义诊,预防与治疗兼施,春季接种牛痘,夏季发放痧药水,秋季注射霍乱、伤寒疫苗等,同时救济危急病人。
单位医务室
1983年,现境内有4所中小学校建立医务室(保健室),各配保健教师1名,主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至2004年,仅存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医务室1家。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