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与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6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与工作
分类号: D232
页数: 4
页码: 415-4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1949年5月230,余姚解放。境内坚持地下斗争的中共党员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接收国民党泗门镇政府。解放初期,集镇上有党员2人,倪家路、大路头、湖北等村接上组织关系的党员有7人,均归属中共临山区委领导。时海南村有党员2人,属周巷区委领导等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与工作的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共产党 工作

内容

1949年5月230,余姚解放。境内坚持地下斗争的中共党员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接收国民党泗门镇政府。解放初期,集镇上有党员2人,倪家路、大路头、湖北等村接上组织关系的党员有7人,均归属中共临山区委领导。时海南村有党员2人,属周巷区委领导。
  1950年5月,中共泗门区委员会建立。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中,泗门区委按“小心谨慎、有计划个别吸收贫雇农积极分子入党”的要求,逐步发展党员。1952年9月,建立中共泗门镇委员会,下设2个党支部。泗门镇委配合上级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剿匪反霸、征粮支前、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一系列运动,广泛组建工会、工商业联合会等群众组织,使党的工作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至1952年底,全镇有党员20人、团员57人、村干部171人、民兵530人、农会会员2710人、妇联会员1487人,有组织群众占总人口的70%以上。时泗门区共有党员121人,其中农村党员104人。现境内各乡于1953年11月至1954年12月,先后建立5个乡党支部、1个乡临时党支部,共有党员41人。1953~1956年,泗门镇委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积极慎重”的方针,发展壮大党的队伍,4年内共发展党员79人。
  1956年1月撤区并乡,撤销泗门区委。时泗门镇委下设党支部3个,有党员109人。万圣、夹塘、湖北3乡合并为光明乡,建立光明乡党总支,有下属支部5个、党员122人;泗北、海南、塘后3乡合并为塘后乡,建立塘后乡党总支,有下属支部3个、党员112人。是年6月,建小路下村党支部,有党员5人,隶属光明乡党总支。此后,开始在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村建立基层党组织。
  1957年1月,泗门区委恢复,光明、塘后两乡党总支改建为乡党委。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建立卫星人民公社党委(后改称泗门人民公社党委)。泗门镇改称第十三生产大队(后改称第十三管理区),建立大队党总支,所属生产队(后改称生产大队)均建立党支部,至1961年6月,共有7个党支部,党员149人。
  1961年11月,撤销泗门人民公社党委,恢复泗门区委,建立泗门镇人民公社委员会。是时,现境内湖北、万圣、夹塘、塘后、东蒲管理区党总支均改建为公社党委,各生产大队普遍建立党支部。1962年12月,泗门镇公社党委下设6个农村支部、1个机关支部,有党员228人。1963~1965年,泗门镇公社党委建立健全党课教育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1964~1966年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运动)中,重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此期间,侧重于党员及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注重党的组织发展。至1965年,泗门镇公社党委下设7个党支部,有党员227人,现境内各公社(不含东蒲)3年内净增党员9人。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基层党组织受到冲击,至下半年,党的组织活动基本停止。1970年5月,泗门、周巷两区合并,建立中共周泗区核心小组。同年,建立泗门镇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现境内各公社亦相应建立公社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党的组织活动有所恢复。1971年1月撤销周泗区,建立中共泗门区核心小组,泗门镇及现境内各公社党的组织机构不变。是年8月,复建区、镇(公社)党委,基层党支部亦逐步恢复。是年底,泗门镇党委下设党支部17个,有党员232人。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党的工作和组织活动再次受到干扰,出现“突击入党”、“突击提干”的不正常现象,至1975年7月得以纠正。1976年春,“反击右倾翻案风”波及泗门,一度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影响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产积极性。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通过揭发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清查与反革命帮派体系有牵连的人和事,纯洁区、镇(公社)党的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是年底,泗门镇有党支部23个,党员268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镇(公社)党委根据县委的部署,复查“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泗门区有193名(其中泗门镇89人)被错误处理的干部、群众得到平反;复查更正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前的冤、假、错案9件,平反6件,改判2件。
  1979年9月,泗门区复归余姚县,区、镇(公社)、大队党的组织体制不变。1983年8月实行政社分设,公社党委改称乡党委,大队党支部改称村党支部。根据县委部署,以泗门区委为主,镇(乡)党委配合,复查解放前入党、后失去组织关系的党员,同时,广泛调查在新中国成立前曾为革命事业作过贡献的老革命,并落实相应政策。同期,根据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基本路线,区、镇(乡)党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乡镇工业迎来第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泗门镇委逐步在具备条件的镇、村办企业中建立中共基层组织,按新时期党员标准,注重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开始重视从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至1985年底,全镇共有党支部29个,其中企业党支部15个、农村党支部5个、行政事业单位党支部9个,党员280人(其中当年新发展党员11人)。是时,现境内各乡建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63个(其中乡镇企业党支部20个),共有党员1326人(当年新发展党员93人)。1986年6月,在余姚市委整党工作指导组和泗门区委整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对泗门镇21个基层党组织、287名党员,按先镇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后村级党组织,分两批进行整党,历时一年,至1987年6月结束。这次整党,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对全体党员进行理想、宗旨、党风、党纪教育,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慎重做好党员登记工作。现境内各乡同时开展整党。1987年底,全镇共有党支部22个,党员295人(当年新发展党员8人)。1987年冬至1988年春,镇党委组织全镇党员、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展开生产力标准学习讨论。此后每年冬春期间,镇党委均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进行主题教育活动。
  1989年5月,泗门镇与塘后乡合并,新组建的中共泗门镇委由余姚市委班子任命,下设村党总支1个、村党支部17个、企业党支部27个、机关事业党支部7个,共有党员915人。1992年春,镇党委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中共中央《关于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的通知》,加深对“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解。5月12日,余姚市委宣布“撤区扩镇并乡”方案,撤销泗门区委和万圣、夹塘、湖北、东蒲4个乡党委,重新组建中共泗门镇委员会,镇委组成人员由市委任命。下设党总支8个、党支部116个,共有党员2487人。为保证农村基层工作的连续性,镇委按原乡镇设立5个工作片组(称办事处),建立片组党总支,由镇委、镇政府领导成员兼任片组党总支书记。至1998年,镇委下设村党委1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109个,共有党员2601人。
  2001年4月,撤销办事处党总支,全镇43个村、6个居民委员会合并成14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组建1个村党委、12个村党总支、4个居委会党总支、1个村党支部。2003年5月,朗霞镇大庙周村、水阁周村划归泗门镇,全镇新增1个村党委、1个村党总支。至2004年底,全镇有村党委3个、村(居委)党总支16个、村党支部1个、行政企事业单位党总支2个、行政企事业单位党支部130个,共有党员3161人。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