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贷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57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贷款
分类号:
F832.7
页数:
4
页码:
381-3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贷款业务的发展,包含了工商贷款、农业贷款等信用贷款。
关键词:
泗门镇
贷款
工商
内容
工商贷款
民国时期,镇上“挂壁钱庄”有小额质押放款,利率较高,多为解决工商业户短期流动资金,遇有大额贷款,须到县城申办。民国34年11月,浙江地方银行余姚支行设“泗门仓库”,经营抵押贷款,以谷、米、棉、豆类、麦等物产为押品。
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余姚支行泗门营业所开始承办信贷业务,按“先公后私,先工后商”发放贷款。1952年开展“三反”、“五反”运动,限制对私营企业贷款。1956年,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结束,泗门有4家地方国营工商企业,属县粮食、供销系统管理的粮油、食品加工销售企业,严格按计划指令经营,工商贷款增幅不大。1958年“大跃进”时,兴起大办工业风,实行“政社合一”管理,信贷制度受到干扰,贷款失控。
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至1965年,信贷调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文化大革命”后期,泗门社队工业逐渐发展,信用社以农业贷款的方式向社队工业发放贷款。
1970年后,手工业社转产兴办金属制品、塑料加工企业,成为20世纪70年代工商贷款增长的主要因素。
1980年起开放集体商业贷款,恢复个体有证工商业贷款,农业银行泗门营业所开始承办信托存款和放款、受理委托放款、代理应收款项清理等业务,贷款逐年上升。到1987年,工商贷款余额为591万元。
1990年后,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多种体制形式的民营工商业、个私工商业迅速发展,工商业贷款逐年攀升,2004年贷款余额达45504万元。在此期间,信贷投放注重风险控制,实行担保、抵押,信贷质量明显好转,不良贷款逐年减少。
农业贷款
1951~1978年,农业贷款以一般农业贷款为主。1979年后,乡镇工业贷款逐渐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构成部分。
一般农业贷款一般农业贷款主要用于农业、副业、渔业、养殖业的生产成本及大型农机具的购置,少量用于困难户解困。1952年,中国人民银行泗门营业所向农业互助组发放贷款,支援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1955年,营业所、信用社相继向农业合作社发放农业技术贷款。1955~1956年,为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缴纳农业合作社股份基金的困难,设立贫农合作基金贷款。1956年8月1日台风灾害后,发放救灾贷款。1963年,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豁免1961年前积欠的农业贷款。
1980年,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专业户”、“重点户”的生产贷款,当年农业贷款余额29万元。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农户如果在春耕期间发生生产成本短缺情况,一般由粮站或棉站在发放粮食、棉花预付定金时自行解决。1983年,开始发放有担保抵押的小额农贷。2004年,全镇农业贷款余额为8469万元。乡镇工业贷款 1971年,信用社开始向刚起步的社队工业发放生产贷款。1976年起,增加发放设备贷款。1979年后,乡镇工业贷款比重不断增加。1983年,乡镇工业贷款余额128.59万元。1984年设乡镇工业基建贷款、设备抵押贷款,增办信托业务。1985年乡镇工业贷款余额691.75万元。90年代中期后,乡镇工业贷款实际已从农业贷款中分离,归入工商贷款。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