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海塘围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6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海塘围筑
分类号: K291.55
页数: 6
页码: 204-2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海民国前历代海塘围筑、新中国成立后海塘围筑等介绍。
关键词: 泗门镇 海塘围筑 散塘

内容

现境内各条海塘围筑历时长短不一。围筑大古塘长达四五百年,多数为数十年或数年。古时海塘多以土堆筑,高低宽窄各异,为防潮患,少数海塘临潮面下打木桩,上砌块石,也有抛石的。历代修筑海塘所需资金,或国家以工代赈,或按丁按亩摊派,或乡人助工,也有官府拨款。1949年后,均由市(县)和乡镇政府组织,民众出工,国家适当补助。2004年,临潮海塘万圣、夹塘段为75塘,湖北段为养殖场塘,总长7891米,其中横塘长7035米,直塘长856米。
  第一节 民国前历代海塘围筑
  谢家塘 宋庆历七年(1047),县令谢景初率民自上林(今慈溪市桥头镇一带)至云柯(今余姚市低塘街道历山一带)围筑海塘,史称东部塘,为余姚历史上第一条官修海塘。而云柯以西,原有谢家塘、王家塘、和尚塘等海塘,史称西部塘。西部塘“皆前人观水势底止,因便宜分部筑之,长短、高下异形”,其围筑年代不明,但均早于东部塘。宋《嘉泰会稽志》(卷八)载:“余姚县东部塘在县北四十里,谢家塘在县北四十里,王家塘在县北四十一里,和尚塘在县北四十二里。”又据元国子监丞陈旅《海堤记》载:“谢家塘南为汝仇湖,大将千顷,余支湖连之,其大强半州,西北田悉受灌注。”《海堤记》又载:“其西部之谢家塘、王家塘、和尚塘,悉为绍熙五年(1194)秋涛所决。”宋庆元二年(1196),县令施宿率民自上林至兰风(今余姚市黄家埠镇一带)筑堤42000尺。其中石堤4所,计5700尺,这也是余姚海塘第一次改土堤为石堤。关于5700尺石堤,南宋显谟阁学士楼钥在《海堤记》中记载:“东部塘二千七百尺,西部塘三千尺。”
  大古塘 明嘉靖《余姚县志》载:宋宝庆年间至元大德年间,“塘堤溃决,海壖内移,八乡之地悉渐于海。元至正元年(1341),州判叶恒率民作石堤二万一千二百十一尺,下广九十尺,上半之,高十有五尺。故土堤及石堤缺败者尽易以石”。这是余姚历史上自北宋谢景初、南宋施宿后的第三次大规模修筑海塘。原先东、西两部海塘,“长短高下异形。至元叶恒所筑,则因旧为新,包山限海,绵亘为一,无复部分”。叶恒将东、西部海塘综合治理后,初名莲花塘,俗称后海塘、大古塘。因杭州湾潮汐有东淤西冲特点,叶恒把西部塘作为筑塘重点。陈旅《海堤记》载:“君(叶恒)视坏堤自开原至兰风,见凡土为者皆缺恶,愀然曰:‘是则为民祸也,有穷已乎!’遂与其乡老人议为石堤宜。”清《东山志》载:“叶州判大兴人徒筑谢家塘,分众作为十有五所。在东山地者,凡六:一开原桥西北后,即其地建龙王庙;一在第五门;一络芦庵;一宝胜庵;一董家路;一庙山下。”属现泗门镇境内有三所,即开原桥西北后、第五门、络芦庵。
  散塘 大古塘之南北相距二三里皆有散塘。清《两浙海塘志》载:“余姚县海塘未完,筑土堤于内地,以防潮汐湓决,其制随地形上下,散漫不一,曰散塘。”相传泗门境内最早的散塘筑于汉唐时,在今东蒲沙堰头一带,因年代久远,其迹已荡然无存。现镇境内大多数散塘筑于明代中后期及清代早期。随着后海塘的不断增筑,散塘失去作用,逐渐湮灭。到近代,仍能辨出其迹的有:省塘,在大古塘南,东起云柯乡漾山,西至罗家山,全长15千米,为明清时姚北地区东西交通要道,至今方家路自然村中的省塘仍保存完好,塘高约0.5米,上铺1米宽的大石板;横周塘,在海南村南;小新塘,在海南村后,往东至周巷镇西缪路村入现慈溪境。
  大新塘 俗称二塘。明永乐元年(1403),海水北却10里许。清《东山志》载:“明永乐中,于海堤(即大古塘)之北增筑一塘以遮斥地,曰新塘。”境内段自东往西穿过海南村、二塘头村,一直延伸至泗北村。新塘后还有一条“新御潮塘”,系明成化七年(1471)水利佥事胡复率民所筑,东起现慈溪市坎墩街道东潮塘。境内段因毁弃多年,其迹已不可考。
  楝树塘 俗称三塘。清雍正二年(1724)增筑。乾隆二年(1737)复请公捐钱,加筑完固。自今慈溪市桥头镇洋浦往西,至周巷镇牛角尖村与利济塘会合,再往南到直塘头折西至泗门方家路止。慈溪境内段曾遍植榆柳,故名榆柳塘。泗门境内段则遍植楝树,故名楝树塘。
  利济塘 俗称四塘。清雍正十二年(1734)按丁捐筑。东起观海卫,西抵上虞沥海所,全长约70千米。
  老圩塘 俗称老丘。清嘉庆时筑。东起今慈溪市桥头镇洋浦,慈溪市境内称晏海塘、五塘。泗门境内则称老圩塘、老丘。
  二圩塘 俗称二丘。清嘉庆二十年(1815)始分段兴筑,至民国8年(1919)竣工。今慈溪市境内称永清塘、靖海塘、六塘,泗门境内则称二圩塘、二丘。
  三圩塘 俗称三丘。筑于民国6年(1917)。今慈溪市境内称澄清塘、永宁塘、七塘。在三圩塘后,有四圩塘(俗称四丘,今慈溪市境内称千固塘)、五圩塘(俗称五丘,今慈溪市境内称万安塘)。五圩塘后离海更近,海塘时筑时坍,不称塘而称圩或称丘,有六圩(俗称六丘)、七圩(俗称七丘)、八圩(俗称八丘)、九圩(俗称九丘)。泗门境内各圩塘(丘)多由宗族、祠堂组织围筑,故又有周洪丘、祠堂丘、谢家丘、倪家丘等之称。民国时期,三圩塘以南海塘大多毁弃,三圩塘以北诸圩丘常坍常筑。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海塘围筑
  1963年前,海塘围筑全靠手掘、肩挑、车拉等繁重体力劳动,利用潮汐小汛把塘筑成。1964年后,县政府按围筑面积,每亩补助15元,公社按投工把面积分到各大队、生产队。2000年后,成立市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工程指挥部,统一围垦开发全市所有海涂,并改人力筑塘为机械化筑塘。
  2004年,市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工程指挥部在万圣75塘(八塘)后,用吸泥泵吹筑、翻斗车抛石(先沿塘线棱体堆石促淤后吹筑土塘)围筑九塘。以陶家路江出海闸湾为界,分东西两块。东块东直塘长1000米,西直塘长980米,北横塘长625米,围涂面积1000亩;西块东直塘长600米,西直塘长485米,北横塘长1354米,围涂面积1260亩。
  解放塘 俗称五塘。1949年7月24日,因遭台风、大潮袭击,三圩塘以北多处圩丘坍塌。1950年春,余姚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以工代赈,在三圩塘旧址上修筑新塘,该塘东起今慈溪洋浦,西至上虞界,后改称解放塘。境内段塘长7563米,其中横塘6713米,直塘850米,塘高4米,顶宽4米。因老圩塘、二圩塘毁弃已久,民间就从利济塘(四塘)排起,称解放塘为五塘。今慈溪市境内称此塘为七塘,系与利济塘间还有晏海塘和永清塘。《余姚市志》记述此塘,亦称七塘。
  胜利塘 俗称六塘。1952年围筑,为纪念土地改革胜利,故名。东起朗海乡刘丁丘,西至横塘乡与上虞县交界处。境内段塘长6835米,其中横塘6595米,直塘240米,塘高4米,顶宽4米。2001年平整为耕地。《余姚市志》称此塘为八塘。
  农场丘塘 俗称七塘。因围丘兴办湖北农场,故名。1959年12月由卫星人民公社(即泗门区)发动群众围筑,1960年4月竣工。海塘总长5724米,其中横塘4786米,直塘938米,完成土方32.7万立方米,投工12.9万工,围涂2720亩。《余姚市志》称此塘为九塘。
  64塘 俗称七塘。以围筑年份名塘。1964年11月,由万圣、夹塘、湖北3个公社组织群众围筑而成。湖北段塘长2300米,围涂1200亩。万圣、夹塘段塘长4488米,其中横塘3211米,东、中、西3条直塘1277米,围涂1939亩。1969年发生大面积坍涂,湖北段全坍,农场丘塘又成临潮海塘。夹塘段西半塘南移300米重筑,民间称之69小丘,重筑后减少围涂面积540亩,仅剩100余亩。万圣段经抢险后得以保全。75塘筑成后,64塘(包括夹塘段69小丘)作为备塘仍时加维护。民间按顺序称64塘为七塘,《余姚市志》则称此塘为九塘。
  74塘 俗称八塘。以围筑年份名塘。1974年11月,由湖北公社组织群众在1971年海塘抛石抢险淤涨的滩涂上围筑而成。塘长3702米,其中横塘2194米,东、西两条直塘1508米,土塘高5米,顶宽4米,完成土方23.9万立方米,护塘抛石3万立方米,投劳力18万工,围涂面积2138亩。从1974年到1986年,74塘一直是湖北段的临潮海塘。至养殖场塘筑成后,74塘作为备塘仍时加维护。民间按顺序称74塘为八塘,《余姚市志》称此塘为十塘。
  75塘 俗称八塘,为夹塘、万圣段临潮海塘。以围筑年份名塘。1975年11月,由夹塘、万圣两公社组织群众围筑而成。塘长6420米,其中横塘4405米,东、中、西三条直塘2015米。万圣段在11月28日的寒潮大风雨中,所筑土塘土方被大量冲失,共开缺口16处。12月24日,塘基南移100米重筑。土塘高5米,顶宽4米,完成土方47.5万立方米,护塘抛石4.1万立方米,投入劳力30万工,围涂4506亩。从1975年到2004年,75塘一直是夹塘、万圣段的临潮海塘。民间按顺序称75塘为八塘,《余姚市志》称此塘为十塘。
  养殖场塘 俗称九塘,为湖北段临潮海塘。1984年11月至1986年11月,由市水利局养殖公司出资,利用湖北东西两条丁坝分段围筑。塘总长2737米,其中横塘2301米,东、西两直塘436米。土塘高5米,顶宽4米,完成土方34.2万立方米,护塘抛石5.9万立方米,投工15万工,投资178万元,围涂面积1367亩。围筑后建淡水养殖鱼塘91只,养殖面积652.6亩。至2002年已废鱼塘70只,改地482.6亩。1986~2004年,养殖场塘一直是湖北段的临潮海塘。民间按顺序称养殖场塘为九塘,《余姚市志》称此塘为十一塘。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