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泗门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44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养殖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10
页码: 179-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泗门镇养殖业家畜、家禽、蜂以及畜禽疫病及防治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泗门镇 养殖 饲养

内容

猪、牛、羊、鸡、鸭、鹅等的饲养为当地农家传统副业。民国时期,境内缺粮,畜禽饲养量较少。新中国成立后,畜禽饲养发展较快。
  第一节 家畜
  猪
  民国时期,大古塘以北棉区因缺饲料少有养猪,大古塘以南稻区大部分养猪户只存栏一头,平时积肥,逢年过节宰杀供自家食用。少数种田大户饲养数头至数十头不等,积肥兼售肉。饲养量最多的南谢村杜宝康家,常年生猪存栏近200头。1949年,全镇饲养生猪2200头,年末存栏1141头。1957年,贯彻“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生猪生产为重点”方针,饲养量升至16249头。1959年后受经济暂时困难影响,到1961年饲养量降至11465头。1964年,贯彻“公私饲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方针,分饲料地、饲料粮到户,饲养量增至28814头。1968年,取消奖励政策,饲养量降至8495头。1970年,提倡集体养猪,办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牧场,至1972年,有畜牧场224个,饲养量升至35000头。1975年后,因牧场管理不善,又轻视农户私养,1977年降至16000头。是年,泗门区及所辖各公社均成立畜牧生产办公室,抓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牧场,至1979年饲养量又升至20321头。其中塘后公社红峰大队(现海南村施家自然村)共186户、819人、812亩土地,全年生猪饲养量达834头,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县政府奖励手扶拖拉机一台。20世纪80年代,生猪饲养向专业化发展,每年饲养量稳定在9000头左右。90年代,国家扶持养猪专业户,饲养量逐年上升。1999年,全镇上规模养猪专业户达90家。2001年,饲养量55000头,年末存栏数为27500头,均创历史最高纪录。2004年,饲养量37800头,年末存栏2700头。
  猪种 传统品种有“本地黑”和“金华猪”。民国时期,仅西街庙弄泗门商店周启传家繁育少量仔猪供应本地市场,多数仔猪从上虞、嵊县等地输入。20世纪60年代,建泗门区生猪良种繁育场及37个生产大队牧场,引入“约克夏猪”、“长白猪”公猪与地产母猪杂交繁育,推广良种。时泗门镇畜牧场有公猪2头,“杜洛克猪”母猪近40头。至70年代,现境内仔猪实现自给。
  饲养方法 民间向为圈养,以青、粗饲料为主,喂养苗猪及宰杀前亦喂粮食等精饲料。1976年后推广“高投入、高产出”的直线育肥法,肉猪生产速度加快,饲养时间缩短。
  1949年推广棉地套种蔬菜主供猪饲料,1958年试养水浮莲作饲料,1972年推广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和绿萍等水生饲料,1974年推广“703”中曲糖化发酵饲料、棉饼、菜饼和“九二〇”、“腐殖酸钠”等饲料添加剂,1979~2004年推广混合饲料和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
  牛
  民国时期,大古塘以南稻区以饲养黄牯牛为主,供车水、犁田使役,仅田亩较多的少数农户饲养。1949年存栏130头,1954年存栏增至621头。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耕牛折价入社。1958年,限制农户私养,取消耕牛交易市场,存栏数降至508头。1962年后,各生产队饲养耕牛数增加,至1967年存栏1669头,为历史最高纪录。1970年后,手扶拖拉机日增,耕牛锐减,1993年仅存栏34头。2001年,有一家农户引进奶牛(荷兰牛)36头,后发展为两家,共饲养奶牛110头。2004年,全镇奶牛、耕牛共存栏105头。镇境内黄牯牛主要来自浙南黄岩、天台等地,水牛主要来自上海南汇、崇明等地。饲养多为割草舍饲。
  羊
  境内主要有山羊、绵羊。民国时期,仅供食用而不取毛。1949年存栏3500头,至1957年,存栏7000头,1966年增至24392头,为历史最高纪录,后时兴时衰。2004年存栏2300头,远不能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山羊多为当地种,全身披白毛、有角、尾短、体型小。绵羊为杂交羊和湖羊。均以圈养为主,喂青草、蚕豆壳等。
  兔
  民国时期,境内有少数农家饲养肉兔。20世纪50年代中期始养长毛兔,1958年存栏35070只。以后受兔毛销路和价格影响,饲养数量骤起骤落。1985年存栏75675只,为历史最高纪录。2004年仅存栏12350只。
  民国时期饲养当地杂种兔,20世纪60年代初引进安哥拉英系长毛兔。1969年前,采用地笼或平地饲养。1970年后采用笼养(竹笼或砖砌水泥笼),饲养密度高,经济效益好。饲料以草为主,入冬后掺少量玉米、小麦或糠麸等。
  第二节 家禽
  境内家禽主要有鸡、鸭、鹅等品种。民国时期多为农家自孵、自育、自食,部分上市出售。新中国成立后饲养量逐年增加,1979年家禽饲养量达106400羽。80年代初,饲养肉鸡、蛋鸭、白鹅等专业户兴起,东河沿村诸伯尧等专业户率先发展鹌鹑、鸽子、珍珠鸡、野鸭等特种养殖。2001~2002年,宁波金銮禽蛋食品有限公司带动周边农户养殖鹌鹑。2004年,全镇禽总量260000羽,其中鸡年末存栏14000羽、鸭存栏6000羽、鹅存栏360羽、鹌鹑31000羽、鸽子1360羽。
  鸡 传统品种有芝麻鸡、萧山鸡和芦花鸡等,1949年后又引入来杭鸡、AA鸡、伊莎蛋鸡、白洛克等。
  鸭 主养蛋、肉兼用的绍兴麻鸭,还有少量北京鸭、番鸭。
  鹅 主要是浙东白鹅。
  饲养方法 农户一般采用散放式饲养,春养冬宰,鸡喂米、糠,鸭食稻谷糠麸,鹅除冬喂精料外,余食草禾。专业户采用群养方式,鸡舍饲,鸭圈养,以喂配合饲料为主。
  第三节 蜂
  境内少数农户素有桶养中蜂(中华蜜蜂)的习惯,采用割巢取蜜的传统饲养方法。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集体经营,引入意蜂(意大利蜂),采用活框蜂箱和饲养新技术,养蜂业日益发展。1961年,有蜂108箱,至1971年达到1825箱,其中塘后公社、夹塘公社养蜂最多。1972年,集体蜂群转为个体放养,收入交队记分,蜂农领取补贴,养蜂业继续发展。夹塘公社七大队(石角丘村)集体蜂场有蜂群五组,每组约30箱,有专业养蜂社员10名。是年,现境内共养蜂2815箱。1979年,集体蜂场实行个人承包,或折价归户,或联户饲养,养蜂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蜂群猛增。1987年达8746箱,为历史最高纪录。1992年后,养蜂业逐渐萎缩。2004年,全镇仅有160箱,散放于果园。
  饲养方法,以大转地饲养为主,其次为小转地和定地饲养。大转地饲养是流动于全国各地,追花夺蜜的饲养方法,可广泛利用全国各地蜜源,生产期长,产量高。小转地饲养是利用当地蜜源为主,以近地区和邻县蜜源为补充的饲养方法,灵活、稳产、风险少。定地饲养分在家副业定地饲养和出省专业定地饲养两种。副业定地饲养是利用房前屋后放蜂,数量少、产量低,作为副业经营。专业定地饲养多在新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定点放蜂,终年不返家,在外春繁、生产、越冬,产量高,收益好。蜂产品有蜂蜜、王浆、蜂蜡和花粉。
  20世纪70年代后,境内还出现地鳖虫(亦名土鳖虫、土元)、蚂蚁、蝎子、蜗牛等特种饲养。以窎桥头村沈汉统的阿波罗养殖场规模为最大。
  第四节 畜禽疫病及防治
  境内畜禽疫病,猪有猪瘟、猪丹毒、气喘病、传染性肠胃炎、水肿病等;牛有牛炭疽、牛流感、恶性卡他热;羊有羊肝蛭;兔有兔瘟;禽有鸡瘟、鸭瘟、小鹅瘟、禽霍乱、雏鸭病毒性肝炎等。1979年,发生散发性鸡瘟,致使肉鸡大量死亡。1984年,兔瘟大面积流行,饲养户损失惨重。1999年,大路头村养猪场发生口蹄疫病,全场128头生猪宰杀后消毒深埋。2002年,万圣、夹塘、湖北沿海一带乡村发生散发性羊瘟。2003~2004年,未发生畜禽疫病。
  民国时期,民间仅有少数“牛郎中”,沿用祖传针灸技术和中草药兼治常见牛病。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畜禽疫病防治和检疫机构,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进行畜禽免疫注射,积极开展畜禽疫病防治工作。1954年,组织12名民间兽医,建泗门区兽医阉割社。1962年,建泗门区民间兽医站。1963年,泗门区各公社建民办兽医站,同时培训农村防疫员。至1970年,泗门区及下辖各公社均建兽医站,各生产大队有赤脚兽医1人,形成区、公社、大队三级农村兽医防疫体系。1985年,建泗门区畜牧兽医联站,配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9人,重点对各专业户进行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技术培训。1992年,改建为泗门镇畜牧兽医站,有专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人。
  1953年开始,春秋季对猪、牛进行免疫注射。后对家禽也进行免疫注射。1966年,由泗门供销社负责对生猪进行检疫,禁止未经检疫的猪肉上市销售。1980年,在农贸市场设检疫点。1987年,对苗猪交易市场内苗猪进行检疫。1992~1997年,泗门农贸市场实施家禽活禽检疫,为市内第一家。1995年7月,投资120多万元,在后海舍村建姚北生猪屠宰场,1997年7月竣工后,拆除个体屠宰点,生猪实行集中屠宰。2004年,各农贸市场均设有畜禽检疫检查队。

知识出处

泗门镇志

《泗门镇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反映了泗门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泗门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