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2245
颗粒名称: 农村工作
分类号: F327
页数: 5
页码: 165-1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09年余姚市农村工作概况、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人居环境继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等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农村 工作

内容

【概况】
  2009年,市农村工作办公室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宁波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工作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不断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制订出台配套政策,激励农民创业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持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5.77亿元(按可比价),比2008年增长4.17%;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8元,比2008年增长10.5%,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6742元,比2008年增长6.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0∶1,连续两年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粮食功能区块51个,面积3746.69公顷;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9933.33公顷、总产量20.19万吨,机耕、机收水平保持在98%以上,连续两次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
  农业特色基地建设不断深化。建立“万元亩值”示范工程22个。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1家,总数达107家,实现销售收入近80亿元,联结市内外基地60余个,带动农户20余万户。新登记备案各类专业合作社21家,总数达124家,带动农户数5.6万户,经营和联结基地面积10000余公顷。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技术指导网络进一步完善。科技示范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推广运用农业主推品种40余个、主推技术58项,技术开发和集成应用示范项目立项36个,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基础不断夯实。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8个。累计完成水库除险加固45座,新完成山塘除险加固14座。新增农机1850台(套),累计9.6万台套;喷滴灌面积1300公顷,累计4466.67公顷;发展畜禽养殖微喷滴灌14.7万平方米,累计21.4万平方米。先后承办全国农业机械化春耕备耕现场会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启动会和全省设施农业现场会。
  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年活动取得积极成效。种植业产品、饲料、兽药及畜产品、水产品、农资打假抽查合格率各为98.5%、93%、100%、100%、100%、90%。“余姚榨菜”以54.04亿元的品牌价值,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第五位。
  农业安全生产形势较好。连续5年保持渔业生产零伤亡,全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病死松树清理率和疫木除害率均达100%,动物免疫密度达100%。农业信息网络为农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年发布信息7500条,向上级农业网站上传信息3120条,农技110接受咨询1400余次。
  “农民信箱万村联网工程”成效明显。完成村级网站建设242个和农村信息服务站100个,全年发布1.6万余条,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发展。发放“农家乐休闲旅游消费券”2400万元,全年新增农家乐经营户29户,总数达209户;新增从业人员530人,总数达2230人。全年接待游客167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16300万元,分别增长11.3%和7%。获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工作业绩考核一等奖。
  【人居环境继续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完成农村网络公路64条111千米,累计231条430千米;新建港湾式客运停靠站100个,累计250个;城东和姚北两水厂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农村菜市场改造19个,累计100个;新增连锁超市3家、连锁便利店5家,累计分别为93家和261家;新增10千伏线路20条、线路44千米,建设“新农村电气化村”54个,实现“村村电气化”。
  村庄整治建设成效明显。创建宁波市全面小康创建村7个,累计43个;余姚市小康新农村11个,完成环境整治村34个,累计234个;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乡镇1个,累计4个;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村6个,累计20个;庭院整治村48个,市级以上卫生村197个。
  农村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建设市级农村社区试点村53个,累计已完成103个村的农村社区建设。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9万平方米,为农村居民提供民政、社保、计生等“一站式”公共服务,走在宁波前列。
  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机制、河道长年保洁机制全面落实。完成小流域治理10条、“清水河道”治理13条和村级生态河道建设13条。新增宁波市级生态公益林地3333.35公顷,新建沿海基干林带46.27公顷。完成规模畜牧场环境整治9家。生活污水收集总管加快建设,沿途5个乡镇(街道)的污水接入工程加快推进。全年新增宁波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24个,累计114个;宁波市级以上生态村13个,累计127个。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
  农民就业培训扎实推进。.全市累计培训人员15531人,获证率、就业转移率分别达100%和80%;绿证培训人数2006人;兴办人力资源洽谈会89场,提供岗位100724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83%以内。
  教育事业均衡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完成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教育网点调整3所(调整到131所),公办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标准化达标率为84%。免除义务教育段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实现同城待遇。成功组建以东风小学、舜水中学和实验幼儿园为主体的三个教育集团,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
  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新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4个,累计14个;建成村落文化宫48家,累计230家;创建省体育强镇4个,累计12个;建设健身路径100条,累计813条;各类球场30个,累计300个。超额完成“千场电影百场戏”任务,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60余场次。姚剧现代戏《五月杨梅红》被列入2009年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历史剧《王阳明》获第七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第一名和第十届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举办第十三次全民运动会,促进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参加宁波市残疾人运动会,总分位列宁波市第三名;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取得3金2银的好成绩。
  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市。从12月1日起,实行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实现与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制度、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城乡各类养老保险(障)制度的无缝衔接。全市54077名被征地人员和19773名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200元提高到300元,住院补偿封顶线由5万元提高到8万元,农民参合率达96.7%以上。计划生育率达97%。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家,标准化达标率为77%;完成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200家,已有10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成为小病受惠定点医疗机构,广大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刷卡报销医疗费用,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
  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提标扩面、普惠加特惠的原则,确保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全市共有1256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实现单独施保、全额享受低保金待遇;541名贫困重度残疾人参照低保标准全额享受低保补助金。为3220名低保残疾人、219户贫困一户多残家庭和369名低收入中、轻度残疾人发放定额生活困难补助金;8507名农村残疾人免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面落实低保标准金自然增长机制,低保标准按110~210元/月,分4档实行差额救助,全市7265户共9554名农村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补助款足额到位。
  【区域统筹扎实推进】
  老区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52亿元,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6261元,增长11.3%,增幅连续六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126万元,增长7.8%。完成村庄整治建设11个,宁波市级全面小康新农村1个。
  林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建林特示范基地和休闲观光林业基地13个,新创省林业观光基地3个,建设先进喷滴灌基地666.67万公顷,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达13866.74公顷,名优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86%以上。花木成为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四明山镇花木销售收入达0.83亿元,比2008年增长32%,人均花木收入达7624元。
  高山农家乐旅游快速发展。各类农家乐发展到121家,直接从业人员456人,全年接待农家乐游客35万余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694万元,分别增长21%和18%。
  村级组织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落实宁波重点扶持村经济发展项目11个、市级经济薄弱村扶持项目11个,为老区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增加150万元以上的收入。
  “内聚外迁”有序推进。完成整体拆迁自然村7个,转移山区群众242户。累计已整拆自然村106个,转移山区群众4143户,退宅还耕面积69.7公顷;建设内聚点5个。
  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成效明显。实施住房改造297户,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户数降到1379户,减少881户,减少率达35%(累计88.5%)。、同时,“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关爱行动”和素质提升计划全面推进,累计发放关爱卡1800张,建立关爱资金总额300万元。免费商务英语培训24名,结对实用技能培训30名。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1作全面推进。新增宁波市级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项目2个,总建筑面积12.69万平方米;全年已安置农户4276户、在建(待安置)3179户,完成拆迁5055户。其中完成下山移民安置242户,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民搬迁169户,危旧房改造405户,就地改建929户;完成农民多层公寓建设项目14个,安置2531户;整体拆迁自然村7个,建设用地复垦34.33公顷,节约土地8.67公顷以上。全市累计完成以农民为居住主体的多层公寓项目41个,总投资24.69亿元,总建筑面积184.78万平方米、共15119套,安置缺房户、拆迁户、下山移民户共12903户;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125户,地灾移民405户;整体拆迁自然村106个,转移山区群众4143户,退宅还耕面积69.71公顷。
  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制定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障)及缴费补助的实施意见》,解除土地流转农民的后顾之忧。完成市级流转平台网络系统建设,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800公顷,累计面积达9620公顷;规模经营面积达17993.42公顷,其中耕地15266.74公顷;12个乡镇、街道的154个村已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
  “三农”贷款难问题进一步缓解。积极探索开展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林权(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和农民住房进行质(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政策意见即将出台。同时,泗门镇村镇银行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信贷服务延伸“三农”,为“三农”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市农村合作银行小农业贷款达4.6亿元,是2008年放贷总额的一倍多,余额达19.4亿元。
  农信担保和政策性保险进一步深化扩面。全年授信担保115户次,授信额度3605万元,累计担保金额1.7亿元;农险投保农户1465户,投保金额4850万元,参保率达90%以上。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连续三年实现全覆盖。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展开。制订《余姚市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落实部门职责,全面推进区域一体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等“七大机制”30个重点领域,着力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
  中心镇改革发展又有新进展。泗门镇被宁波市列为首批卫星城市试点镇,余姚市委专门召开十三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关于推进泗门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卫星城市的决定》;马渚、梁弄两个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平原、山区乡镇,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强化】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有力。依托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村干部大课堂、大学生村官网等平台,对村干部进行集中成批轮训和培训,使广大村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深入实施,指导员成为村级组织建设的有力推进者。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四民主、三公开”、“民主恳谈会”、“阳光村务八步法”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法律援助、农村法律顾问等制度深化实施,农村居民的民主法治素质得到新提高。被评为“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市“,全市三星级以上“民主法治村”比例达81.9%。
  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强化。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制度体系,4个村被评为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创建宁波市级以上“廉政文化进农村示范点”4个、余姚市级20个。
  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外来务工人员信息登记率、出租房屋信息登记率均达到95%以上,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率、随带子女免疫规划接种率均达到91%以上二。
  综合治理日趋强化。建立健全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单位内部治安防控网络和区域治安防控网络,形成多层次、立体型、全时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稳步提升,全市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6.8%。2009年,全市平安村、镇达标率在97%以上。
  【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
  坚持党管农村的原则不动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强化”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紧紧依靠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政策保障有力。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相继制定出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等十多个“余党级”重点涉农政策意见,并细化成80余只配套政策、措施,创历年之最。
  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市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总额达20.06亿元,增长12.63%;其中本级财政对农业投入1.86亿元,增长12.5%,增幅高于市财政经常性收入9.39%的增长幅度。全年安排用地指标26.67公顷,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房“两改”。
  村级自我发展机制进一步增强。全年安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项目36个,累计87个;涉及17个薄弱村(累计41个)和41个非薄弱村(累计78个),投资1.82亿元,三年来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0.14亿元以上。全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8114万元,比2008年增加5202万元;人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23元,比2008年增加78元,增长12.1%。
  “6+1”合力共建机制继续深化。继续完善市镇领导联镇带村、党政机关结对帮扶、工商企业、城市文明单位、城市社区、农村工作指导员与村结对机制,全年安排项目超千个,落实帮扶资金近0.6亿元。其中,农村工作指导员共落实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50余个,争取落实扶持资金达2270万元。特别是千余家工商企业克服自身发展难题,继续参与“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全年新增结对企业45家,累计1325家;落实共建项目365个,累计1685个,协议或承诺出资3608.9万元,累计13009万元;实际到位资助资金3154.9万元,累计12088.9万元,有力地助推新农村建设。
  此外,配合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开展“七彩村庄”系列宣传,《余姚日报》的新农村建设专栏、广播电视台的《新农村》无线广播、《姚江田野》专题电视栏目、《余姚新农村》简报以及省电视台的新农村建设频道播出(刊发)余姚各类新闻、专题400余条(篇)。
  (市农办)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0

《余姚年鉴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年鉴内容包括:2010年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综合;农业;工业、原材料、能源消费和电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和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民政及其他等十二个部分。

阅读

相关人物

市农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