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3》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868
颗粒名称: 建制沿革
分类号: K901.9
页数: 3
页码: 21-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历史悠久,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这里是七千年前河姆渡先民的聚居之地等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建制 沿革

内容

余姚历史悠久,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这里是七千年前河姆渡先民的聚居之地。
  尧、虞远古时代,余姚属扬州之域。夏、商、周时期仍为扬州之属地。
  春秋时期,吴越互相怨伐,多年攻战,余姚境若吴胜则属吴,越胜则属越。越王句践二十四年(前473),越国灭亡吴国。
  战国时,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句践六世孙无疆兴师伐楚,楚威王兴兵抵御,败越师,尽取吴越故地。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始皇帝东巡入浙,按地理水系分立浙东境内会稽郡属县,余姚于此时正式建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余姚县人口3750户,是为余姚最早户籍记载。
  隋开皇九年(589),撤余姚县并入句章县,属吴州。大业元年(605)废吴州,置越州;三年,又改越州为会稽郡,余姚县并入句章县不变。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会稽郡为越州,复置余姚县,同时划出部分句章地及余姚县故地另置姚州。武德七年废姚州,余姚县隶属越州。天宝元年(742),复改越州为会稽郡;改明州为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会稽郡为越州,改余姚郡为明州。长庆二年(821),废上虞县,并上虞地入余姚县,次年复置上虞县。余姚县仍归属越州,隶浙江东道。
  五代吴越王时期,余姚隶属吴越国越州。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三月,吴越王钱俶降宋,余姚县入宋,仍属越州。
  唐宋期间,余姚县城内设十坊:履仁坊、待士坊、清和坊、崇理坊、训俗坊、通德坊、太平坊、时清坊、永宁坊、双桂坊。城外分为十五乡。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分设两浙路,余姚县属两浙路越州,为一级县。
  南宋建炎五年(1131)正月改元绍兴,改越州为绍兴府。又分两浙路为两浙东、西路,余姚县隶属两浙东路绍兴府,为望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绍兴府为绍兴路,余姚县隶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浙东道宣慰司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绍兴路。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全县有43847户。元贞元年(1295),因户数超四万户,升县为余姚州,仍属绍兴路。县附城设置十坊:东南隅有双桂坊、待士坊;东北隅有安定坊、还淳坊、肃清坊;西南隅有甘泉坊、高谊坊;西北隅有永宁坊、衮绣坊、阅武坊。城外分为三十五都。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占据浙江,改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为浙江等处行中书省,绍兴路复改为绍兴府。次年十一月,征南将军汤和抵余姚,余姚州入明,隶属绍兴府。明洪武二年(1369),余姚州复降为余姚县,仍隶属绍兴府。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隶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嘉靖三十六年(1557),倭患频仍,增筑江南城。。
  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清军攻陷浙东,余姚归属清政府。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余姚“光复”,入民国。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府制,余姚县直属浙江省。民国二年,余姚县属浙江省会稽道。民国十六年废道制,余姚县复为省直辖。民国二十一年,省政府分置县政督察区,余姚县属第五特区,民国二十四年改属第三特区。民国二十九年,余姚城区改设南城镇、北城镇。民国三十五年,全县67乡镇,826保,1068甲,146839户。民国三十六年,南城镇、北城镇合并为阳明镇。同年,浙江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由绍兴迁至余姚。次年,第三区改称第二区,余姚县隶属第二区。民国三十八年1月,国民政府增设四明山县,划余姚县梁弄区的七个乡镇及上虞县、鄞县、奉化县、嵊县、慈溪县的十五个乡镇为其辖属,治设梁弄镇。
  1949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余姚县城,余姚宣告解放。5月25日,余姚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6月,中共余姚县委员会成立。同月,余姚县人民政府成立,归属宁波专区。8月,撤销余姚市军事管制委员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调整行政区划,建立区、乡(镇)和行政村。至1950年4月,全县先后建12区、134乡、11镇、826行政村。1954年10月,余姚、慈溪两县调整县界,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南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全县设12区、120乡、5镇。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推行政社合一,全县建立13个公社及122个管理区。1961年9月,恢复区建制,改管理区为公社,全县重新划为10区、1镇、77个公社。1979年9月,余姚、慈溪两县再次调整县界,龙南区及所属8公社划归慈溪县管辖,泗门区及所属1镇10公社划归余姚县管辖。1985年7月,余姚撤县建市,全市设9区、63乡、8镇。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全市划为19镇、3乡。2001年9月,撤销余姚镇、梁辉镇、肖东镇建制,设城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街道(2006年6月改名凤山、阳明、梨洲、兰江街道)。2003年5月,撤销朗霞镇、低塘镇建制,设朗霞街道和低塘街道。
  截至2012年12月,全市有凤山、阳明、兰江、梨洲、低塘、朗霞等6个街道,黄家埠、临山、小曹娥、泗门、马渚、牟山、丈亭、三七市、河姆渡、梁弄、陆埠、大隐、大岚、四明山等14个镇,鹿亭1个乡,经济开发区1个,共有行政村265个、社区36个、居委20个。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3

《余姚年鉴2013》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3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