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810
颗粒名称: 教育·科技
分类号: G527;G322.7
页数: 6
页码: 247-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教育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等概况。
关键词: 余姚市 教育 科技

内容

教育
  【概况】
  2010年,全市有中小学157所,其中小学94所、初中45所(含民工子女学校17所)、普通高中10所、职高7所、特教中心1所,在校学生127274人;乡镇(街道)成校21所;幼儿园154所,在园幼儿28256人。教职工总数7065人。
  【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高标准普及。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100%。小学无流生,初中年辍学率为0.12%;小学升初中比例为100%;校均规模进一步扩大。标准化学校建设有新进展,已达标122所,占义务段学校总数的93%。外来务工者子女入学得到保证,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占总数的68.1%。加强中小学教学设施、设备建设,实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计算机生机比中心(级)小学、初中达到5∶1、其他完小达6∶1;教师计算机配备比率达1∶1;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达100%,专用教室多媒体设备配备达30%以上。
  高中教育健康发展。改革高中段招生办法,使各类初三毕业生生源得到较为合理的配置。初升高比例为98.2%;省一级重点中学分配的比例达58%,超过省提出的50%的要求。市四中、高风中学全面实施自主招生,市五中、市七中进行部分自主招生改革,达到预期工作效果。整个高中段招生工作平稳有序,社会反映良好。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第一批学生的上线人数首次超800人,进入全省前100名的学生共有5人。学科竞赛成绩喜人,数、理、化、生等省级以上竞赛近153人次获奖。在青少年信息学竞赛中,有5人获全国一等奖;在全国化学竞赛中有2人获一等奖。
  职业教育实现新跨越。市职教中心学校的电子电工实训基地、市四职校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已创建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教实训基地。投入9000余万元的市高级中学已启动,届时市五职校整体搬入。专业布局更具特色,形成以6个省示范专业为龙头的专业体系,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市职技校和市二职校分别被命名为宁波机械工程学校、宁波现代农业学校。市四职校市、二职成为浙江省、宁波市两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全市职业学校自编特色教材36本,其中出版15本。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在2010年宁波市职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共获90项奖项,在全国技能大赛上获1金2银3铜的好成绩。办学档次不断提升,市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市模具协会副会长单位,实习基地承接企业产品加工,年产值可达30万元。市职成教中心学校成为宁波市第二家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考点创办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为全市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实验迈出重要一步。
  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完善社区教育组织网络建设,组建新的市社区教育委员会。21个乡镇(街道)都已成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覆盖面达100%,已基本构建成市、镇(乡、街道)、村、中心户四级社区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宁波市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梨洲街道、凤山街道、马渚镇、丈亭镇等四个乡镇(街道)通过宁波市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的评估,使全市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数达到八个,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38%。
  学前教育得到新发展。本地户籍人口学前三年入园率99%。教职工总数2621人,其中园长及专任教师1638人。专任教师中,合格学历达96.35%,高一级学历达53.27%,34.80%的教师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持证上岗率65.1%。全市现有省一级幼儿园7所,省二级幼儿园27所,省三级幼儿园73所,宁波市级示范性幼儿园9所。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幼儿园31所,现代化幼儿园创建率达20%。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100%,,中心幼儿园达标率为100%。同时早教工作也稳步推进,有市级早教指导中心1个,乡镇(街道)早教指导站16个,创建率76%。
  特殊教育取得新进步。市特教中心全年共举办13个班级,在校学生达136人,尽最大努力满足全市的特殊教育需求。特教中心形成陶艺、航模、工艺美术、文艺舞蹈等教学特色,被市残工委评为2010年助残扶残先进集体,获宁波市第二届科技体育活动道德风尚奖。特殊教育中心新建项目已经立项。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教育经费得到保障。2010年是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第四年,在提高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提高义务段教师绩效工资、义务段学校实行细化预算管理等方面有较大进展。全市义务段生均公用经费统一执行宁波市标准。义务段教师全面实施绩效工资改革,真正实现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义务段教师工资有明显提高。全年教育经费总支出预计超13亿元,义务段、高中段的生均公用经费得到保障。
  教育网点调整继续优化。按照余姚市2008~2020年教育设施布局规划,完成城北中学等6所学校撤并任务,全市6班级以下小规模学校撤并任务基本完成。规划中的市五职校迁建工程(市高级中学)已完成立项审批,进入方案设计;黄家埠镇中心小学迁建工程完成并交付使用;兰墅桥小学迁建工程(姚江小学)、临山镇中心小学迁建工程将进入施工。通过教育网点的调整与完善,不仅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而且使财政能够集中力量发展优质教育,促使乡镇各校软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从而缩短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使农村学生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学设施、教育环境。
  中小学现代化设施设备逐步完善。围绕打造“数字化余姚教育”工作总目标,着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十大”工程建设: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工程、数字化校园工程、“书香校园”工程、高中新课改装备工程、小学“科技校园”工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教育技术装备服务保障工程、教育资源建设工程、实验室标准化工程、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其中,教育城域网项目建设工程已经完成中心机房装修、数字化系统设备和系统集成项目招标与安装调试等工作,工程总投资800万元。全年教育技术装备购置经费达2500余万元。
  标准化学校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新建学校均达到标准化学校二类以上的标准,老校舍扩建达到标准化学校三类标准。共有122所学校通过标准化验收,标准化学校达标率为84%(含15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其中公办学校标准化学校的达标率为93%。
  【教师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
  狠抓校长队伍建设。选好局管校级领导,充分重视新提拔任用的干部的群众基础和信任度。年度提拔交流调整共84名校级领导干部,体现正确的用人导向,社会各界反响较好。在校长培训的内容上,力求做到突出前瞻性、实用性、问题性和创新性;通过“课题研究、案例教学、问题探讨、现场诊断、易校蹲点、校长论坛、教育考察”等内容的学习培训,涌现出更多的具有一定理论修养、较高研究能力和办学成效显著的骨干校长。
  落实教师培训工作。凡进必考,择优录用,采取分类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控制教师的进入关。围绕师德表现、学科素养、教学实绩、教学能力、初步教科研能力、教学示范六大内容,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各类比武活动,创设促使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下半年从1200余名参赛选手中评选出310名青年教师,按城区、农村、非中心三类评奖,极大地促进农村教师参与大比武的积极性。有效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坛新秀每三年评选一次,在各教辅室、基层学校评选和推荐的基础上,经评委会对参评教师的资格审查、业绩考核、论文评审、专业知识测试、评课及课堂教学水平的考核后,评出余姚市“教坛新秀”,已评出小学“教坛新秀”152人。课堂教学展示经常化,组织全市280余位省特级教师、宁波市名师、余姚市名师、学科骨干教师,以课堂教学展示、学术论坛、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在全市6个区域展示200余个课例,为广大师生提供展示综合素质的广阔平台。开展以“作业的有效性”为主题论坛和优秀文章征集评选活动,114位教师分获论坛一、二、三等奖,139篇文章分获征文一、二、三等奖。组织第四期“百人百课送教下乡”活动,共开设精品课240余节,讲座、论坛100余场次,有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创新“领雁工程”后续跟进的全新模式,注入农村、反思、互动等三大元素,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在省教育厅召开的县市区教育局长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年度又有17位教师获宁波市第四批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称号,在县市区中名列前茅。全市累计拥有2位正教授级中学教师、8位省特级教师、72位宁波市名教师和骨干教师、257位余姚市名师和学科骨干、1000余位省市级教坛新秀。
  【落实各项民生工程】
  继续做好扶贫助学工作。积极整合各项资助政策,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初步建成从小学到高中、从特殊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扶贫助学体系。年度继续全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制度,义务段实施免杂费、免课本费、免作业本费政策。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继续实施义务段、中职学生爱心营养餐,有6963人享受爱心营养餐,资助经费246万元。经济欠发达乡镇义务段学生“两免一补”,高中段、高校学生免费补助政策。资助学生3842人,免费补助经费362万元。901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资助,资助经费616万元。对考入普通高校学生发放“寒窗基金”48万元。
  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和服务并重,着力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一方面要求公办中小学加大接纳力度,一方面要求民工子女学校增加教师配备,添置教学设施,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有书读向读好书转变。全年公办学校接纳25630人,占全部就读学生的68.1%,全市15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接纳学生12030名,占31.9%。
  【德育工作得到深化】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创新德育载体,着力打造区域德育品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结合余姚教育实际,出台《余姚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实施“书香工程”,开展中小学“读书节”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实施“心育工程”,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市心育工作呈现新气象。开展中学共青团规范化达标创优活动、少先队“星级队室”创建活动,夯实德育基础建设。通过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优秀班集体,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评选活动,增强师生德育意识,优化德育工作环境。
  【学校安全工作得到加强】
  连续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门卫和安全保卫人员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校园及周边治防控专项整治方案》等文件,先后召开4次全市性校园安全工作会议。进一步引导广大校长和师生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管理思想,把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摆上当前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做好常规安全工作基础上,建立学校安全事故预防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全市学校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组织师生“应急避险大演练”活动,150余所学校参加演练。做好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联合卫生局推进“中小学生健康促进行动”,制定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学校食堂“五常法”管理,中心级以上学校食堂“五常法”实施率达50%以上。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余姚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2009~2011年)》得到实施。配强校园保安力量、完善校园安防设施。全市已有138家学校配备专职保安,公立学校保安配备率达80%以上,进一步促进校园的技防建设,形成“技防、人防、物防”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防控网络。外来人员进出校园均要登记,校园禁止闲杂人员进入。
  (吴俊良)
  科学技术
  【概况】
  2010年,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和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驱动作用,在“创新提升年”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创新资源建设工程”和“科技服务精细化工程”,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再次获全国科技先进县(市)称号,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被列为第二届“中国信息化最受关注城市”。
  【推进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重点技术攻关(引进)项目进行重点跟踪,通过研发经费补助、上级计划项目重点推荐、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等措施,支持企业加速项目攻关(引进)力度;加大用地、用电、融资、财税等方面的协调,促进高新技术项目早投产、早成规模、早出效益。年度有10家企业享受2009年度宁波研发费补助204万元,61家企业享受余姚研发费补助634.47万元;高新技术企业享受2009年度所得税优惠3055.38万元;企业享受2009年度研发费150%抵扣应纳税所得税政策4588.54万元。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销售、利税分别为228亿元、216.1亿元和22.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1%、19.4%和25.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重达22.33%,提高5.1个百分点;纳入高新产值统计的189家企业研发投入9亿元,增长19.7%。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2家。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和宁波市科技型企业的创建申报工作,新列入宁波市科技型企业8家,宁波市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1家,全市累计列入上级创新型企业9家。
  推进科技服务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通过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来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的开发和集成应用示范作用。全年列入上级各类涉农项目38项,其中,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宁波市重大(重点)项目2项,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重点项目4项,共争取上级经费613.5万元,居全宁波市各县(市、区)前列。进一步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共下派科技(团队)特派员31组,全市特派员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协助乡(镇)政府、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各类示范基地17个,面积近670公顷,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40余项。同时,加强与涉农部门的联系,全面了解全市农业工作状况,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为农业技术进步服务。如针对榨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工效低、自动化程度低、卫生标准低的情况,开展榨菜规模化生产自动化灌装设备的开发。扶持鹿亭乡进行优质铁皮石斛仿野生高效快繁栽培与加工技术研究。召开农业创新创业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农业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实力不断壮大。新认定余姚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7家、宁波级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截至年末,拥有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80家,其中省级15家,宁波市级43家。
  科技项目立项数实现新突破。列入上级计划项目122项,其中国家级30项,包括863计划项目1项,创新基金13项;列入宁波级(省级)项目92项,列入宁波级新产品372只。共争取科技经费6587.76万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上级科技经费支持4533.51万元,增长80.7%。国家创新基金和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数均创历史新高。宁波燎原灯具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国产芯片高效智能LED路灯”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获经费支持1951万元;宁波鑫高益磁材有限公司承担的“开放式永磁型术中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制”、宁波舜宇模具有限公司承担的“水辅助注射成型工艺技术研究与开发”、市瀑布仙茗茶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全季型黄色系珍稀茶树新品种开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市国泰实业有限公司承担的“榨菜深加工及自动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等4个项目列入宁波市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共获科技经费支持430万元。同时,做好各级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和申报工作。宁波金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多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浙江大丰实业有限公司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人机协同舞台控制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和宁波山泉建材有限公司的“环保节能型三层复合膜关键技术及应用”等3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获宁波市科技进步奖4项。
  专利授权数继续大幅增长。开展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知识普及”计划和“百名知识产权人才培训”计划。4月份,市科技局组织85家企业106名技术人员,赴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专利、商标等业务知识培训;分二期组织25名技术人员参加宁波知识产权高级研修班,并颁发学员结业证书,使企业全面了解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为更好地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企业竞争力打下基础。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加速推进。新增28家市专利示范企业,10家宁波市专利示范企业,5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截至年底,有各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107家,其中国家级试点4家,省级示范21家,宁波示范22家,宁波试点3家。专利授权量大幅增加,质量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专利授权4510件,比2009年增长70.6%,其中,发明专利128件,增长42.2%;新增专利申请4122件,增长0.9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25件。调解专利纠纷案件2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批准余姚市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科技合作成效显著提升。细化科技合作活动前的各项工作,提高产学研合作成效。把收集到的1200余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消化和筛选,在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余姚分市场、市科技局网站和余姚日报“科技之窗”上进行发布,并主动将有关成果推荐介绍给相关企业,寻找对口的合作企业。不断收集企业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把收集到的40余项技术难题发给相关高校院所,对有能力解决技术难题(需求)的高校院所与相关企业进行初步沟通。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邀请专家来姚、相应企业赴高校等方式,主动牵线搭桥,取得较好的成效。如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与中科院电工所合作的“0.7T开放式医用核磁共振超导磁体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项目,技术交易额达500万元;宁波市来得顺轨道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的“高铁专用聚乙烯滑动层片材”、“高铁专用氯化聚乙烯卷材”2项目,技术交易额500万元。全年共引进科技成果项目72项,合同交易额达3512万元,有技术依托单位的规上企业达到320家,占全市规上企业的18.05%。
  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活动。3月份组织10家企业开展“科技小分队哈尔滨之行”。5月份组织4家企业参加“’2010成都——宁波周活动”。9月组织12家企业开展“科技小分队合肥行”。10月份组织2家企业参加“’2010武汉——宁波周活动”。11月组织开展“余姚·中国计量学院科教考察恳谈会”,共有50余位专家教授来姚参加座谈会,并实地考察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市银环流量仪表有限公司、余姚太平洋称重工程有限公司。11月份举办第十二届塑博会“’2010余姚·高校新兴产业技术成果发布会暨科技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来自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电工所的40余位专家教授和余姚120余位企业负责人参加,并分6组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对接交流,还对通用仪表公司等企业技术问题进行现场诊断,累计达成合作意向32项。11月组织企业参加’2010中国(宁波)新材料与产业化国际论坛,并承办“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有80余位企业家参会。
  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提升余姚主导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积极与高校院所合作,在余姚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如浙江大学在余姚设立“浙江大学余姚技术转移中心”。还与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分别设立“余姚工业自动化研发中心”与“余姚灯具和电子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已建创新服务平台的运作。中国塑料城塑料研究院列入“浙江省塑料加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宁波塑料与模具中试基地进入正常运转。上海交通大学与远东制模共建的“注塑模具CAE(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平台”完成开发设计,通过阶段性验收,举办“注塑模具CAE技术平台”应用演示和技术培训会2次。华东Rohs检测中心和塑料模具服务中心2个科技服务平台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阳明188创意产业园起动,批准入驻12家企业进驻。
  【信息化建设步伐扎实推进】
  全面落实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制订《余姚市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意见》草案。会同市府办制订出台《余姚市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2010年度电子政务计划项目进行调研,各部门上报24个项目方案并实施其中16个,涉及政府投资2500多万元。新认定软件企业8家,软件产品登记28个,软件产值11.5亿元。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信息化项目,多次邀请上级主管部门来我市开展信息产业相关政策宣讲和业务指导。浙江省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已申报工信部物流信息化典型发现和试点示范项目,世博会宁波主题论坛上宁波佰仕电器公司同上海恩智浦公司(菲利浦公司下属子公司)IC设计项目签约。余姚中国塑料城物流有限公司的“宁波中塑现货电子商务项目”和康富特电子“年产5千个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用靶材生产”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分别获得国家450万元和800万元的资金扶持。浙江中塑在线有限公司和余姚中国塑料城物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宁波市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分别获得90万元和69万元的补助。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列入宁波和余姚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完成全市265个行政村服务站的建站工作和对信息员业务培训,建立各村信息员短信平台,随时通报工作情况,全年各村信息员利用现代信息设施和技术,发布信息7600余条。
  (市科技局)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1

《余姚年鉴2011》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浙江省余姚市2011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2011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促进浙江省余姚市发展建设积累了重要的基本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