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44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
分类号: F729
页数: 2
页码: 627-6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横河镇的商业经济概况。
关键词: 横河镇 商业 新中国成立后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农民入股的集体商业——供销合作社。1950年下半年彭桥、横河两地,在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农民集资办起了供销合作社。1952年在县社帮助下整社并社,成立横河区供销社,经营商品达490种。1955年,对农村商业进行改造,共有200余户私商纳入了各种改造形式,加入公私合营商业、合作商店(小组)等。供销社和合作商业(以后称二商)以后整整把持了农村商业近半个世纪。个体商业在夹缝中生存,不同时期受到不同的限制,直到80年代中期始得到快速发展。
  国营商业在横河镇仅有3家:粮食管理所(粮站)、棉花收购站、食品站。1950年初,中粮公司委托各基层供销社代理收购粮油,1954年6月建立横河区粮食管理所,下辖粮站5家,粮油加工厂1家,粮食制品厂1家,仓库40只,仓容量达10810吨。1999年体制改革粮管所撤销。现镇境内有中央粮食仓库和市粮食收贮公司粮库,占地近200亩,仓容量可达15万吨。镇境内有棉花收购站2个,加工厂1个,担负全镇的棉花收购、加工、调运工作。1955年下半年,彭桥棉花收购站在彭桥思孝堂建立,至1997年7月并入浒山棉花加工厂。1999年改制,财产归慈溪市供销联社管理。食品站自1956年由供销社代管,1961年建立横河食品站后,担负全镇的生猪、禽蛋收购,及加工和供应。1988年体制改革,食品经营由每个职工承包到摊位。供销社和二商公司也先后于1999年前后进行体制改革,集体企业已不复存在,替而代之是个体商业的迅猛发展。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下册)

《横河镇志(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慈溪市横河镇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商业,财政,金融,村镇建设,党政群团,民政,人事,劳动,公安,审判,司法,军事,文物胜迹,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卷末,丛录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