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134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疫病防治
分类号: S851
页数: 3
页码: 476-4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横河镇各种畜禽疫病历来常有发生,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禽霍乱、牛急慢性胃肠炎、牛急性瘤胃鼓胀病、尿道结石等等。急性猪丹毒、猪瘟、鸡新城疫常致猪、鸡大批死亡。新中国成立以来,畜禽疫病虽仍不断发生,有的疫病还是本地区首次发生,但逐步得到控制。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颁布,动物防疫工作有法可依,步入法制化轨道。
关键词: 横河镇 疫病防治 重大疫情

内容

各种畜禽疫病历来常有发生,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禽霍乱、牛急慢性胃肠炎、牛急性瘤胃鼓胀病、尿道结石等等。急性猪丹毒、猪瘟、鸡新城疫常致猪、鸡大批死亡。
  新中国成立以来,畜禽疫病虽仍不断发生,有的疫病还是本地区首次发生,但逐步得到控制。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颁布,动物防疫工作有法可依,步入法制化轨道。
  重大疫情
  猪瘟,又叫烂肠瘟。一年四季都可发生。50年代流行比较严重,60年代得到控制。1990年以后由于镇内母猪饲养量大幅减少,大量苗猪从外地流入,也带入疫源,疫情重起。1992年到2002年间有5年发生猪瘟,共有疫点21个,死亡生猪330头。其中1994年童家岙村流行猪瘟,11户养猪户,63头生猪因病死亡。
  猪丹毒,俗称红斑痧。1952年至1957年发病率最高。1956年今彭南、梅湖、梅园村一带发病较为严重,生猪死亡200余头。以后仅有少量发生。
  生猪口蹄疫,人畜共患病。1994年3月在上横江村一养猪户猪场发现口蹄疫病猪2头,这也是镇内第一次发生口蹄疫病例。结果,扑杀同群猪32头。至2001年,共发生口蹄疫疫情26起,发病212头,扑杀同群猪383头,直接经济损失达12万元。其中1997年发生14起,发病56头,扑杀同群猪107头。2002年未发生新的疫情。
  猪兰耳病,全称猪繁殖和呼吸道障碍综合症。第一次发现病例是在2000年11月,石堰村一个养猪户的猪场里发病8头,死亡6头。后呈逐年递增趋势。2001年疫点3个,发病34头,死亡4头。2002年有疫点2个,发病77头,死亡17头。
  猪气喘病,由外地引种而传入该病。1959年相继在部分集体牧场发生,病猪多达数十头,死亡十几头。以后有所控制。90年代以来发病有上升态势,规模猪场几乎无一幸免,一旦感染,无法根治,特别是冬春季节,天气骤变,很容易造成病猪死亡。1992年到2002年间共发生气喘病1500多头,死亡518头。
  猪传染性胃肠炎,1982年以来冬春季节普遍流行,年发病数高达千头以上。
  仔猪水肿病,1981年以后,每年都有发生并死亡。1984年童岙、梅湖、马堰、秦堰、相士地、湖清垫、天香桥等19个村发生仔猪水肿病,发病267头,死亡189头,死亡率高达71%。现仍有零星发生。
  鸡新城疫,俗称鸡瘟。50年代到60年代呈满天星流行。70年代疫情有所控制。80年代以后基本得到控制。
  禽霍乱,70年代末期普遍发生流行,鸡、鸭、鹅均遭感染。1981年到1986年成为家禽最主要的病害之一,至今尚未灭迹。
  禽流感,人畜共患病,2001年末在西湖畈鹅群中首次爆发。当时大山、伍梅、秦堰村养鹅专业户在西湖畈放牧的鹅群陆续出现病鹅。相继童岙、梅湖村的鹅群发生类似病情。与此同时,鸡、鸭也开始被感染。共发生禽流感5262羽,其中鹅3600羽,死亡率100%。2002年兰天养殖场北京鸭感染禽流感2000多羽,损失2万余元。
  牛炭疽,1954年乌山乡第七村发病1头,死亡1头。
  牛恶性卡他热,1968年秦堰村发病1头,死亡1头。
  牛流行性感冒,1957年、1967年、1972年曾有过三次流行,其中1972的发病牛64头。
  兔瘟,1984年发病死亡400多只。1985年东畈、彭桥、建山、乌玉桥等10多个村的养兔户发生兔瘟,病兔多达1000只,死亡800多只。经防治,现基本控制。
  除上述危害大的疫病外,还有仔猪白痢、猪肺疫、猪弓形体、鸡法氏囊炎、雏鸭病毒性肝炎、球虫病、小鹅瘟等等。
  主要防治措施
  从前发生畜禽疫病只是挂艾条、菖蒲,其实任其自生自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以下为主要防治措施:
  防疫 自1953年起,对严重危害畜禽健康的传染病实施了免疫预防注射,如猪瘟、猪丹毒、牛炭疽、鸡新城疫等,即春、秋两季突击防疫。60年代预防注射密度:猪瘟90%,猪丹毒80%,鸡新城疫10%。1982年改革防疫制度,将春、秋两季防疫改为春、秋两季突击防疫和平日补针相结合,做到随时补栏随时补针,不留免疫死角。到90年代,防疫注射率猪瘟96%,鸡瘟80%,生猪口蹄疫60%。2000年起,防疫注射率猪瘟96%以上,生猪口蹄疫90%。同时建立免疫档案,开始执行生猪、菜牛“准运证”管理。2002年6月实施生猪免疫标识制度,重点加强规模猪场的防疫管理。
  疫情报告 1979年疫情报告制度建立,按季向市畜牧兽医站报告。发生重大疫情及时上报。90年代按月向市畜牧兽医站报告,疫情一旦发生,根据“早、快、严”原则及时处理。1994年镇内发生生猪口蹄疫,立即采取封锁、隔离、消毒、扑灭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造成重大损失。1998年起实施向市动物防疫监督所报告制度。
  检疫 1986年3月起在横河农贸市场开展白肉检验(疫),同年5月起在石堰、龙南、彭桥农贸市场实施白肉检验(疫)。设检验点4个,从事肉检人员9人。1987年共检验猪肉2.5万头次,家禽0.9万羽,检出病猪15头,病禽500多羽。1996年1月在横河农贸市场首次检出人畜共患之囊虫病猪1头。1996年9月26日起对屠宰生猪实施宰前检疫、宰后检验,驻横河屠宰场从事检疫人员2人。至2002年,累计检疫生猪15.8万头,检出病害猪肉、死猪506头,淘汰母猪63头,病变内脏69副,检出率0.4%。2002年8月开展生猪产地检疫,8~12月份共检疫2685头,检出病猪2头。
  兽医组织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缺医少药,民间兽医以阉割技术为主,串乡入户为农户畜禽阉割,仅有石堰乡杨家炎、龙南乡徐品道等少数“牛郎中”,横河镇胡桂奋用针灸和中草药兼治一般牛病。
  1952年余姚县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成立,镇域有4名阉割人员参加。同年横河区畜牧阉割小组成立。1955年区农技站成立始配畜牧干部。1958年横河大公社畜牧兽医站成立。1961年横河区畜牧兽医站建立。1965年区站解散。1968~1982年镇内原彭桥、龙南、石堰、横河4个人民公社各设有畜牧兽医站1个,共有民间兽医10人,培训大队防疫员54人,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动物防疫网络。公社畜牧兽医站有三种经济模式:第一种工资制,兽医工资由公社支付;第二种自负盈亏,年终由公社给予适当补助;第三种是自收自得的个体户。1982年横河区畜牧兽医联站成立,共有兽医15人,畜牧干部2人。1985年市畜牧兽医联站成立,横河区畜牧兽医联站成为市联站成员。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市、区联站”撤销。同年横河镇畜牧兽医站成立。现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7人,其中高级兽医师1人,农民技师5人,农民助理技师1人。上述7人,部分兼有双重职业资格,其中经国家职业资格认定的动物检疫员5人,动物疫病防治员4人。高级兽医师王新钿所著的“王浆高产意蜂的引种试验和推广”、“克隆化N-79鸡新城疫弱毒苗的推广应用”,分别获1989年宁波市农业丰收二等奖与1991宁波市农业丰收四等奖。

知识出处

横河镇志(上册)

《横河镇志(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严谨的结构、简洁的文字,把横河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人民生活、人物、民情习俗、经济综述、农业,水利等全面系统的展现了横河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横河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