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龙洞景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唯一号: 111934020220000228
专题名称: 北龙洞景观
文件路径: 1119/01/object/PDF/111910020220000013/001
起始页: 0087.pdf
专题类型: 景物

专题描述

古人云:“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梁山有南北二龙洞,南龙洞在青田向,大梁山南侧。而北龙洞在大梁山主峰(中峰)北面,在张□林场驻地(原一古庙旧址)西侧不远处,约海拔750米,山腰之山涧中。古庙旧址藏于一片竹林深处,在一个山坡上,庙颇有规模,四围合一进,供什么庙神尚未考证,不知其名,但在竹林内有一块岩石上刻有“太古”两字。传说在大梁山有太古洞,是道家讲道传术的神仙洞宫。这是道观吗?谜底待解。前往北龙洞还要越过一个山湾,再沿陡崖小心攀登一段险径才能到达。北龙洞十分神奇,有龙井,水不深,是口清泉小井,水质清澈甘纯冰凉。洞内幽深,中间有许多石块,爬行探险也难以深入其内,传说此洞与青田向大梁山南龙洞相通。只是传说,但未能证实。洞口高宽约有五六米,嶙峋凹凸不平,形态怪异,酷似一个巨龙之头,多麟角、张开龙口。其傍悬岩壁上有摩崖石刻,字体为古老篆体,共四个字:“衔五色石”。往洞口顶部看,真衔一块突出的长形巨石,五色花纹,斑斓眩目。县志上记载:其渊有索澄亭。先人向龙神求雨而建立,祷雨辄应。民间有传说,大梁山一带,有一年大旱,田地龟裂,农作物枯萎。大梁山人知道余庄法师有两位高徒——顾氏兄弟俩,法术高强,就请来大梁山北龙洞捉龙抗旱。兄弟俩同意带来宝器捉龙抗旱,但事先交待大梁山人在龙洞外要敲锣打鼓七天七夜,才能将龙捉往。因为龙已成怪,如果作怪洞会崩塌下来,葬送自己性命。兄弟俩到洞底与龙怪搏斗了六天六夜,最后把众妖杀尽,将龙怪捆住了。到第七天夜里,兄弟俩才到洞口,人们知道兄弟俩已把龙怪捉上来,但尚未走出洞口,大梁山人一时高兴忘了继续敲锣打鼓,龙洞当即塌下来了,兄弟俩就被压在洞里。大梁山人自知有误,后悔万分,为纪念顾氏兄弟俩就在其旁建庙塑像。余庄人看大梁山人十分尊重余庄人,就将自己女儿嫁给大梁山人,人们就呼顾氏兄弟为“姑父”。后来,大梁山人遇到干旱到龙洞前喊:“余庄姑父,快下雨救人”。老天马上就下雨了。雨水下得过多过大了,又去洞前叫:“余庄姑父,水快要淹死人了,不要再下了。”雨即停止。大梁山人,从此就将北龙洞当作神灵来崇拜。但该庙早早已毁,旧址难考。此北龙洞天生在悬崖峭壁上,要达此洞,必有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勇气。从大梁山脚村旁游步道开始攀登,沿羊肠小道缓行,约一个半小时才能直达,中途稍息几次即要两个小时。登上张垵林场古庙旧址与北龙洞,景致确实幽雅,才能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之要义。北龙洞前方不远处,有个山谷,长着多株自负的苍松,苍郁葱茏,特别有一株古松冠高身粗,可让人合抱试围,干枝坚硬、挺拔苍劲,可谓不老松。在大梁山北龙洞西北侧,还有一处奇观,有一条约有30米长的瀑布悬挂山川间,从苍松翠竹峰峦上飞流直泻,好似银河落九天,无比壮丽奇妙。

知识出处

莲都名胜古迹

《莲都名胜古迹》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钩沉历史,观照现实,解读莲都,我们不得不聚焦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 自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县,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丽水市,2000年撤市设区,在这1400多年历史中,莲都一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位居极富魅力的瓯江中游,汲取栝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的灵气,风景这边独好,民风格外纯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诗词歌赋、金石书画、名胜古迹、民俗乡风、贤良传奇等构成的人文历史,延续了绵绵风情,承接了文化传统,诠释了历史内涵,并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融汇一起,彰显了一方水土的丰厚和辉煌。 无疑,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莲都历史文化丛书》的陆续编辑出版,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绿色莲都、人文莲都、和谐莲都建设不可缺或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是人们了解莲都、认识莲都、热爱莲都的一个亮丽窗口。它不但是提供给人们的一份精神食粮,同时也是展现莲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文化财富。 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立现代莲都的文化发展方向。现代文化是多元的,莲都建设,离不开文化的开拓和繁荣。文化工作者们担负着莲都文化继往开来的重任,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了丛书的问世。相信通过这套丛书的发行,莲都将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从而促进莲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