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昂(1615-1695),初名垣,字讱庵,晚年人尊“浒湾老人”。祖籍安徽休宁,明朝末年,因避战祸,随家人移居处州丽水县。他出身于较富裕的家庭,早年苦读经书,考入县学。“经史百家,靡不殚究”,且爱好诗文,著有《讱庵诗文集》。他本欲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曾多次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每每名落孙山。
明亡清兴,社会动荡,汪昂越来越看清科举考试的弊端,厌恶科举制度,决心另辟人生道路,而平民百姓饱尝动乱之苦,患病者甚多,通医者少。于是,他认为“诸艺之中,医为尤重”。清顺治初年,他已30多岁,毅然弃儒从医。由于缺乏明师指导,主要借助医书,勤苦自励,探索医学门径。在治学过程中,他泛览博取,上自岐黄、仲景等医学典籍,下迄后世诸家,探研学术义理,吸取其精粹内涵。特别对《黄帝内经》及历代医方、本草著作,致意尤深。他在博览苦读医书同时,结合行医实践,深入钻研病理药医学界有“学医之始,先明药性”之说。《雷公药性赋》是一部在民间流传至今且具一定影响的中医药学入门读物。该图为民国重刊本。
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终成一代名医。在此基础上,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和著书立说,著有多种医学科学普及书籍,盛行于世,为祖国医药知识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汪昂68岁时写成了《医方集解》。全书6卷,分21门,共收入正方370多个,附方490多个,刊行之后,迅速流行全国。1935年被曹炳章先生编入《中国医学大成》,1959至197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曾先后7次刊印发行,全国中医高校奉为参考教材,1999年国家中医药出版社再次将汪昂医学全书编入《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
《黄帝内经》是我国早期的医学理论典籍。宋代开始,《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汪昂注释的《素问灵枢》,乃遵王冰等4位前人之注的十分之七,增入本人见解十分之三,经过删繁、辨误、畅文、释意,务求言简义明,故名“约注”(也称《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中国医学大辞典》认为汪氏之作,在《素问灵枢》节注中,可称善本。
汪昂不仅擅长临证,研究医学理论,而且十分重视医药的相互作用,常说“用药如用兵”。认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虽为完善、周明,然而过于浩繁,于是他“特裒诸家本草,由博返约,取适用者,凡四百品,汇成小帙”,取名为《本草备要》(四卷)。《本草备要》刊行十年后,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汪氏80高龄时补充再版。《本草备要》后经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太医院判吴谦审定,在国内外广为刊行,总有70余种版本。1729年(日本享保14年)植村藤治郎将该书在日本刊行。
《汤头歌诀》是在中医中广泛流传的方剂典籍,是汪昂80岁时刊行的。选录常用方剂300多个,编成七言歌诀200首,每首均有方名冠之,并附有简要注释而便于初学者习诵,在普及方剂学知识和民间医治中产生巨大影响。
汪昂一生诊务繁冗,然其著书立说至老不倦。他著书立足于基础,着眼于普及,并讲究实用,文字流畅,通俗易懂。汪昂一生著作丰硕,除《医方集解》、《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合称“汪氏四书”)外,还著有《经络歌诀》、《痘科宝镜全书》、《本草易读》等书。这些著作与前人相比“皆另为体载,别开径路,以发前贤未竟之旨,启后人便易之门”。《中国医学史》称汪昂“其书浅显易明,近人多宗之”,称他为我国清代著名医学科普及启蒙派的代表人物。他所著的《医方集解》、《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汤头歌诀》,300多年来一直是中医入门必读书。
汪昂不仅是卓有成就的医学科普家,而且自幼坚持练功,讲求养生之道,强身防病。他年过八旬,身体仍健壮,精力充沛。所著《勿药元诠》一书,为《医方集解》之附录,全书1卷,介绍养生修炼方法,主要记述导引、气功、摄养等防病健身方法,某些常见病的预防,以及饮食起居诸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载有《养生颂》、《金丹秘诀》、《保健十六宜》等功法十余种。《勿药元诠》论述精辟,至今仍被医学家和养生家沿袭应用。现存清乾隆二十六年和清咸丰年间两种刻本及多种附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