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遗址
丽水浙江龙——恐龙化石遗址位于联城街道白前村黄弄岗。2000年3月,为配合金丽温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在黄弄岗恐龙化石出土点抢救性发掘出土约占个体30%—40%的恐龙肱骨、腿骨、骨盆、8块颈椎和脊椎、14节尾椎等骨骼化石20多块。经过中日专家长达七年的合作研究,认为白前村恐龙是在晚白垩世早期的沉积地层中发现的新的结节龙类甲龙,遂将它定名为"丽水浙江龙一Zhejiangosauruslishuiensis",这是世界恐龙史上第一次出现以"浙江”''丽水”的地名命名的恐龙,是恐龙家族的新属新种,填补了恐龙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白云山恐龙蛋化石遗址位于丽水城区北郊白云花苑小区内。2004年12月9日,在该小区的建设工地发现,经抢救性发掘,共出土恐龙蛋化石1百多枚。恐龙蛋化石蛋形为扁圆形,直径12—14毫米不等,蛋壁灰白色,呈晶状,壁厚约2毫米。
小括苍山唐宋州治遗迹位于城区小括苍山与万象山之间。仅遗存有少量石砌护坡及砖、瓦等建筑遗物。
吕步坑古瓷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西郊五里吕步坑村社山,面积约800平方米。经过1959年和2000年两次发掘。有两座不同时期窑床和产品,烧造年代自六朝至唐朝。采用龙窑明火叠烧技术,个性特征鲜明。遗存可分三期:一期为中、晚唐时期,产品以折
腹碗为主,平底居多。多为紫胎,胎厚釉薄。二期为盛、中唐时期,仍烧造折腹碗,出现撇口
折腹碗,器型多样,釉色青釉和酱釉。三期为南北朝(六朝)晚期至盛唐时期。撇口或敞口斜
腹假圈足碗,胎粗糙,除明火叠烧外,还有大小件器对口套烧。专家根据大量的实物资料分
析研究,认为吕步坑窑遗址是瓯江中上游最早的青瓷窑址。
保定瓷窑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碧湖镇保定村,保定为元明时期瓯江流域窑业中心。有窑址13处,面积约6000平方米。12号窑址为宋窑,烧制黑瓷和黄褐釉瓷器。其余窑址时代均属元、明,生产青瓷,以碗为多,及盘、杯、小碟等。碗内底大多印花卉或文字,花卉以葵花、荷花居多,文字有吉祥语。碗心印有蒙古八思巴文的,以示为官方烧造瓷器。1959年,选择位于窑山中央的4号窑址进行局部发掘,发掘面积358平方米,清理窑床3条,选取标本589件。
通惠门宋代处州衙署建筑遗址位于继光街西侧(原通惠门内),面积约200平方米。遗址离地表深约4—7米。1986年建筑施工中发现,出土一.批文物及标本近200件,有房屋梁架构件、“官”字样瓦等建筑材料,宋代瓷器、钱币以及铜葵口碗、
保定窑址标本
(丽水市博物馆馆藏)铁弧刃刀、漆片、陶瓶、角器、石注水槽、木制品残片等。其中,墨书“州院”款的碗底,刻“值日书铺吴安”和“官”字样官署当值木牌。
银场山元明银矿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岩泉办事处枫树湾银场山。银场为元明时期处州著名产银地。现存矿址7处,矿洞口近圆形。直径不等,洞深度也不一。有的矿洞有地道相通。在老鼠垵矿洞下方岩石上有元“辛酉至治元年(1321)开坑纪念”摩崖题记。刻工较粗拙,是研究丽水古代银矿冶炼历史的确凿资料。据地方志记载,开采的矿石都在当地冶炼,但尚未发现冶炼遗迹。
古建筑
通济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碧湖平原,拦水大坝位于碧湖镇堰头村松阴溪,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为浙江省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宋元祐八年(1093)州守关景晖《詹南二司马庙记》中记载渠名为“通济”。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宋政和元年(1111)于堰头渠道上修建石函引水桥一座。南宋开禧元年(1205)改木坝为石坝,坝体为拱形(现存水泥大坝为1954年重修)。干渠道纵贯碧湖平原,全长23千米。支渠321条,分为48派,有闸72座。大坝西侧存詹南司马庙。
处州府城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丽水市区旧城域,始建于唐代,到元代形成基本格局。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割(因)原府城之半而新筑之,设望京、岩泉、行春、南明、括苍、通惠六门。今存南明门及瓮城、南明门至行春门、括苍门至万象山、望京(丽阳)门等及泄水闸口、护城河遗址、城濠(大洋河)等部分古城遗迹和遗存。南明门(大水门)是唯一幸存的古城门,2006年进行修缮重建城楼和部分城墙。城
台石砌基座呈长方形,外设瓮城,平面呈半圆形。望京门(丽阳门)位于原处州府城的北端,现保留错缝叠砌的砖城墙约65米。洞天楼临近括苍门,因“括苍洞天”而得名,由石砌拱券门洞和木结构楼屋组成。处州府城墙具有鲜明的山区府城特色。
谭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众街酱园弄内。由谭宅和小谭宅两座院落构成,谭宅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1760平方米,二层楼房式砖木结构,总体布局为门厅、正厅、后寝、附房四进,各进设天井,两侧为厢房。小谭宅建于清中后期,占地面积530平方米, 正屋二层楼、三开间,分前厅、后厅两进。
修复后的南明门古城墙(摄于2010年)
通济堰大坝(摄于2010年)
灵鹫寺石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丽水城内万象山。共四座,分别建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和十一年(1218),外观与结构大致相同。3号塔较完整,通高4.2米,塔顶高2.0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塔基为六边形须弥座,塔身为椭圆形,中空,刻有佛像、神将、莲纹、祥云纹和铭文。塔顶刹座六面挑檐,呈弧形,其上依次为覆钵、宝珠、受花、相轮(共五重)、宝盖等。原位于丽水市东北灵鹫寺,1959年曾迁至云和县城郊前溪山,1980年迁至今址。
厦河塔旧志称“佛头岩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紫金办事处水东塔下村西佛头岩上。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知府俞均建,知府任可容续建,至二十二年(1594)建成竣工,历时近十年。塔身八面九层,为楼阁式砖塔,现高38.48米。由基座、塔身及塔刹组成。基座花岗岩砌筑。塔身、塔顶全部为青砖筑造,塔身高约30.8米,塔心中空,每层铺就木板,结构上采用“壁内折上式”,由塔壁中置砖梯旋转登道,可至七层。塔刹毁坠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二月二十三大风。2002年维修时加固塔基,重做塔刹。
巾山塔旧志称“巾子山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丽水市城区3.5千米,海拔约317米的巾山之巅。塔以山名,始建年代不详,在明正统三年(1438)张懋丞《元妙观碑》有载:“观有寥阳殿,向巾子山(即巾山),山有塔……”塔高13.53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六面七层。塔壁厚实,内为空筒式,沿内壁悬挑踏跺可旋转而上至五层。塔的第二层镶嵌着四块分别用篆、隶两种书体题记的“南无阿弥陀佛”,四至七层外壁辟有券形壁龛,龛内嵌有佛、道人物造像,第六层内壁供奉莲座观世音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2005年,整体落架维修。
仁寿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南南明山,原名佛日仁寿寺。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5)。现存仁寿寺正殿为清嘉庆八年(1803)建,重檐歇山顶,梁枋上有重建和修缮题记。正殿后有清“重修南明山仁寿寺碑记”一方,通高1.70米,宽0.80米。碑额篆书,正文楷书。19行,行38字。碑阴刻“南明山普潮禅师纪事碑”,楷书,17行,满行32字。记录了“嘉庆癸亥(1803)鼎建大殿,丁卯年(1807)塑佛像,辛卯(1831)铸洪钟,丙申(1836)敬塑大士十八罗汉像等”。道光庚子年(1840)立。1998年重新竖立。
厦河塔全景(摄于2010年)
灵鹫寺石塔全景(摄于2010年)
巾山塔(摄于2010年)
天妃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内卢镗街(现囿山路),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占地面积1768平方米,建筑平面纵长方形,通深68米,宽26米。由前庭、两廊、拜亭、正殿、后寝构成。建筑具明代风格,正殿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四角微翘。上檐下有补间斗拱6朵,转角斗拱2朵。殿内全部圆形木柱,梁枋穿插。后寝为两层歇山顶木结构。石柱础雕刻、正殿墙上泥浮雕及石柱上阴刻对联工致细腻。历史上,天妃宫是福建会馆。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大部分拆除,仅存后寝。
孔庙原在城内=山。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建,经历代扩建,规模宏大,民国县志记载“正中为大成殿,翼以东西两庑,后为崇圣祠,前为大成门,为棂星门,为泮池,为屏墙。崇圣祠左为明伦堂,右为乡贤、名宦祠。又左为崇德斋,西为广业斋,为祭器库。大成门东为文昌庙,西为省牲所,明伦堂东为忠义祠,又东为节孝祠,祠下为土地祠,为教谕署”,“文化大革命”初拆除。
古墓葬
四都张村汉墓在水阁街道张村村(原旭光小学附近),1964年发现,为竖穴土坑墓。已被盗挖。出土釉陶旋纹盘口壶和青铜洗残件及铜镜等。
高溪西晋纪年墓位于高溪乡高溪水库磨石山东坡,早年己被盗。1965年发掘清理西晋砖室墓3座,均为券顶砖室墓,木棺葬。墓砖侧面印有“元康六年(296)八月十日”反书阳文款识和钱纹、绳纹,另有锈残铁剪等。
溪口唐墓位于市区溪口原砖瓦厂取土场,1962年清理。属唐代晚期土坑墓。长2.2米,宽0.7米,葬具朱红漆木棺,已朽。出土随葬物有黄绿色釉陶盘口壶、葵口圈脚米黄色釉瓷碗、米黄色釉弧壁瓷碗、青绿釉敞口瓷碗、酱色釉陶灯盏、石砚台、铁鼎及“开元通宝”钱等。
华祠岭背宋墓位于市区中山街中段原华祠岭背,1978年清理。为竖穴土坑墓,木棺完好,棺板为天然树段锯开,未加修整和油漆,长短不齐、宽窄不一,板间有凹槽与扁榫相合。底板长2.60米,盖板长2.82米。棺内出土陶灶、三足陶鼎等明器各1件,木胎漆碗残器1只、青瓷盏1只及“太平通宝”钱1枚。棺外有韩瓶1对,覆盖六瓣葵口青瓷盅1只。
南宋汤思退墓位于紫金街道风化村,1985年发掘。墓地被破坏,仅存南宋乾道二年 (1166)墓志铭一方。汤思退(1117—1164),字进之,号湘水,青田人。南宋绍兴乙丑(1145)科进士,曾在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任宰相左仆射,孝宗兴隆元年(1163)又出任宰相。
南宋何澹家族墓1959年6月、7月,瓯江水库文物工作组在莲都发掘4座南宋墓,分别是参知枢密院兼知政事何澹(1146—1219)及妻朱氏墓、朝散大夫直焕章阁新知袁州少卿何处仁(何澹长子)及妻陈氏墓(两墓均在保定凤凰山)、赠太师郑国公何偁(何澹之父)及妻石氏墓(在新合堰山西侧轿马郑村)、给事中王信(何澹亲翁)及妻郭氏墓(堰山南麓,大港头平地村)。四墓墓地前半部均为墓园,设祭坛。除何处仁墓外,其他三墓园内均有石将军、石马、石羊、石虎等石雕像1—2对,对称排列。墓室位于墓园之后高坎上,均为长方形石椁,分
天妃宫后寝内景(摄于2010年)东西两室。4墓均有墓志铭。出土黄绿地酱褐彩绘“缠枝牡丹”瓷瓶、青瓷坛、铁牛等文物。
南宋叶梦登夫妇墓位于市区西北三岩寺金桥头,1963年发掘。为长方形石件砌筑双室并列合葬墓。出土有龙泉窑青瓷莲瓣碗及六角扁瓶各1件、铜镜、铜剪刀、铜镊子、铜钱及饰物(残)等和德祐元年(1275)叶妻潘孟光墓志铭1方。其中梅子青莲子瓣纹碗为南宋晚期龙泉窑之精品。叶梦登,生卒年不详,字天游,丽水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进士,曾任吉安教授。
南宋叶宗鲁夫妇墓位于城东北黄泥山南坡,1976年2月清理。为二次葬尸骨冢,墓穴深1.9米,宽4.3米,长4.1—4.3米。墓早年被盗。墓内有石匣放置骸骨。出土墓志铭2方及钱币433枚。叶宗鲁墓志碑阴刻《重葬记》。
南宋姜氏墓位于富岭街道下仓村,2005年12月21日发掘清理。墓室为青砖错缝叠砌,在前部墓壁砖砌壁龛内出土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粉青菊花鼓钉炉、粉青刻花粉盒、粉青盖罐共6件龙泉窑青瓷均可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同时出土青铜菱花镜、姜氏墓志铭等。墓主为南宋李垕之妻姜氏,生于南宋淳熙庚子年(1180),嘉定戊寅年(1218)病故,嘉定壬午年(1222)下葬。李垕,史料未载生卒和经历,据民国15年(1926)《丽水县志》(杂记)载:南乡下苍西冈土人掘得宋李垕古圹,李刚作坊志,正书三百七十余字。
南宋梁安世墓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竹镇梁村。墓丘以卵石垒成。梁安世,老竹梁村人,见本志《人物》。
明代吴政墓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雅溪镇洪渡村。墓前有祥瑞浮雕、望柱、石门、石书卷等遗迹。吴政,雅溪洪渡人,见本志《人物》。
明代薛氏家族墓位于城北约2千米薛坟岗村。墓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均为石椁墓。墓室四角石板间以榫槽相接,结构较坚固。出土青瓷烛台等和薛希琏妻詹氏墓志1方。薛希琏,县城人,见本志《人物》。
明代何镗墓位于双黄乡黄畈村。面积约100平方米,原有拜台、石桌等墓仪石构件,已散失。何镗,县城人,见本志《人物》。
明代叶钜墓位于高溪乡黄塘窑村西约500米。墓域面积约600平方米,高约20米。原有祭台等已毁。叶钜,字伯广(生卒年不详),丽水高溪人。明正统年间曾参加镇压叶宗留等领导的处州银矿工人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