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9年(1940),李子藩《丽水县林业概况调查报告》载:“丽水县森林面积71680公顷, 其中松木61306.7公顷,杉木1313.3公顷,阔叶林2566.6公顷(包括樟树160公顷),竹林1066.7公顷,油茶2600公顷,油桐1826.7公顷,乌柏1000公顷。”
1955年4月至1956年3月,省林业厅林野调查队,应用万分之一实测平面图勾绘小班,量算面积,査清森林资源。全县总面积107960公顷,其中有林地53493.3公顷,疏林地16226.7公顷,灌木林地1460公顷,无林地6946.7公顷,其他用地29833.3公顷。在有林地中,用材林35566.7公顷,特用林7440公顷,薪炭林100公顷,竹林2826.6公顷,经济林7560公顷,森林覆盖率50.9%。1971年10月至1973年1月,县农林局组织一次以分清生产队所有制为主的山林普查,全县29个公社313个大队2047个生产队的山林资源基本查清。但只有8个直属公社和4个区的森林资源的统计材料,全县没有汇总统计。
1975年11月至1976年底,按省林业厅统一部署,组织“四五”森林资源清查。全省各县控制面积,由省林业勘测队,应用五万之一地形图,统一量算平差,县内各公社(镇)的控制面积,用复照放大的二万五千分之一地形图,分幅量算平差,各公社(镇)控制面积合计与县控制面积一致,1976年用二万五千分之一的地形图勾绘小班,调查记载和绘图统计。工作期间,省林勘队派员常驻丽水,负责技术辅导和质量检查验收。
1976年,总面积162126.7公顷(包括原双港、朱村公社12780公顷)。林业用地121786.7公顷,其中有林地83680公顷,疏林地20086.7公顷,无林地14980公顷,灌木林216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880公顷。有林地中,松木36866.7公顷,杉木6606.7公顷,杂木9960公顷,竹林5533.3公顷,油茶22951.6公顷,油桐106.7公顷,板栗68.3公顷,桑茶果园1586.7公顷,森林覆盖率52.9%。
1984年7月至1986年1月,结合县级林业区划,应用万分之一地形图和部分复照放大的二万五千分一地形图。采用抽样控制和小班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清查森林资源。林业用地110460公顷,其中有林地90186.6公顷,疏林地13313.3公顷,无林地5706.7公顷,灌木林地446.7公顷,未成林造林地806.7公顷。有林地中,松木40440公顷,杉木11293.3公顷,杂木9633.3公顷,竹林5933.3公顷,油茶19060公顷,油桐260公顷,乌柏100公顷,板栗66.7公顷,桑茶果园等其他经济林3400公顷,森林覆盖率60.6%。
1989年,利用前期调查成果,小班复位法调查。原区划小班界线不变,对地类、林种、树种、年龄发生变化的小班进行变更登记,修正森林资源数据。林业用地110626.7公顷,其中有林地95780公顷,疏林地9586.7公顷,无林地3640公顷,灌木林地913.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700公顷,苗圃6.7公顷。有林地中,松木42433.4公顷,杉木13140公顷,杂木9600公顷,竹林6113.3公顷,油茶19220公顷,油桐106.7公顷,板栗133.3公顷,柑橘、茶桑等经济林5033.3公顷,森林覆盖率64.7%。
1994年,应用前期调查成果,进行全面复位核查,林业用地112673.3公顷,其中有林地108280公顷,疏林地806.7公顷,无林地773.3公顷,灌木林地1846.6公顷,未成林造林地960公顷,苗圃6.7公顷。有林地中,松木46993.4公顷,杉木17813.3公顷,柳杉253.3公顷,柏木20公顷,硬阔9633.3公顷,软阔166.7公顷,竹林6560公顷,油茶17753.3公顷,板栗446.7公顷,厚朴53.3公顷,茶桑果木其他经济林8586.7公顷,森林覆盖率73.6%。
1999年4月至10月,用万分之一地形图,重新区划小班、量算面积,各乡(镇)、村原控制面积不变,行政区域有变动的,面积作相应调整,森林资源数据用电脑统计。林业用地120353.3公顷,其中有林地116973.3公顷,疏林地33.3公顷,无林地426.7公顷,灌木林地264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73.3公顷,苗圃地6.7公顷。在有林地中,松木47513.3公顷,杉木19253.3公顷,柏木26.7公顷,柳杉253.3公顷,硬阔12746.7公顷,软阔213.3公顷,竹林8026.7公顷,油茶13900公顷,板栗1220公顷,柑橘11946.7公顷,其他经济林1873.3公顷,森林覆盖率80%。2003年,以1999年二类调查小班资料为依据,到实地作补充调查。森林资源数据,根据2004年6月省林业厅颁发的森林资源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用电脑分类统计。新的技术标准与以往有所不同,将森林按主导功能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再按经营目的划分五大林种23个亚林种。竹林不单独设立林种,依其所在生态区位和经营目的确定所属林种;树高4米以上,胸径5厘米以上的板栗、厚朴、杨梅、枇杷、梨等乔木经济树种,须作活立木蓄积调查统计;国家特别规定,油茶、茶叶、桑等灌木型经济树种作灌木林调查统计。灌木林中注明“特灌林”面积。2003年,林业用地120340公顷,其中有林地96706.7公顷,疏林地13.3公顷,无立木林地773.3公顷,宜林地20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186.7公顷,灌木林地21446.7公顷(包括灌木经济林19540公顷),苗圃13.3公顷。有林地中,松木50426.7公顷,杉木19533.3公顷,柏木13.4公顷,柳杉220公顷,硬阔13353.3公顷,软阔226.7公顷,竹林7533.3公顷,板栗1213.3公顷,厚朴、杨梅、桃、柑橘等乔木经济林4186.7公顷,森林覆盖率79%。
2009年4月至2010年8月,应用万分之一地形图,采用抽样控制下的二类调查技术方案, 小班(二类)调查总体蓄积落在抽样控制区间,精度符合省技术规程的要求。现有林业用地121433.3公顷,其中有林地106566.7公顷,疏林地13.3公顷,灌木林地13460公顷(包括灌木经济林1328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133.3公顷,苗圃13.3公顷,无立木林地233.3公顷,宜林地13.4公顷。有林地中,松木46360公顷,杉木19766.7公顷,柏木26.7公顷,柳杉213.3公顷万亩,硬阔17653.3公顷,软阔406.7公顷,竹林9986.7公顷,板栗、厚朴、杨梅等乔木经济林12153.3公顷,森林覆盖率80%。
若干年莲都区林地面积变化情况一览
表9—1—1单位:公顷续表9-1-1
第二节林木蓄积
1955年,活立木总蓄积量126.78万立方米。按树种分:松木97.67万立方米,杉木26.99万立方米,阔叶树1.82万立方米。按龄组分:幼龄林69.22万立方米,中龄林88.61万立方米,近熟林9.75万立方米,成过熟林9.20立方米。
1976年,活立木总蓄积量135.01万立方米。按地类分:有林地113.93万立方米,疏林地15.47万立方米,散生木4.40万立方米,四旁木1.21万立方米。按树种分:松木75.13万立方米,杉木17.62万立方米,硬阔41.81万立方米,软阔0.45万立方米。有林地蓄积按龄组分: 幼龄林31.35万立方米,中龄林66.59万立方米,成过熟林15.99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782.32万株。
1985年,活立木总蓄积量186.85万立方米。按地类分:有林地169.31万立方米,疏林地11.14万立方米,散生木5.64万立方米,四旁木0.76万立方米;按树种分:松木116万立方米,杉木28.08万立方米,柳杉1.17万立方米,硬阔40.86万立方米,软阔0.74万立方米。有林地蓄积按龄组分:幼龄林68.76万立方米,中龄林69.84万立方米,近熟林12.41万立方米,成过熟林18.30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860.95万株。
1989年,活立木总蓄积量201.42万立方米。按地类分:有林地186.79万立方米,疏林地 &15万立方米,散生木5.29万立方米,四旁木1.19万立方米。按树种分:松木125.38万立方米,杉木37.94万立方米,柳杉1.64万立方米,硬阔35.84万立方米,软阔0.62万立方米。有林地蓄积按龄组分:幼龄林37.70万立方米,中龄林108.80万立方米,近熟林16.04万立方米,成过熟林24.25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971.41万株。
1994年,活立木总蓄积量199.77万立方米。按地类分:有林地192.28万立方米,疏林地0.32万立方米,散生木5.98万立方米,四旁木1.19万立方米。按树种分:松木115.08万立方米,杉木49.74万立方米,柏木0.10万立方米,柳杉2.20万立方米,硬阔31.60万立方米,软阔1.05万立方米。有林地蓄积按龄组分:幼龄林31.53万立方米,中龄林117.65万立方米,近熟林20.72万立方米,成过熟林22.38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1059.03万株。
1999年,活立木总蓄积量206.93万立方米。按地类分:有林地200.32万立方米,疏林地0.01万立方米,散生木5.85万立方米,四旁木0.75万立方米。按树种分:松木114.55万立方米,杉木61.61万立方米,柏木0.14万立方米,柳杉2.06万立方米,硬阔26.81万立方米,软阔1.76万立方米。有林地蓄积按龄组分:幼龄林33.44万立方米,中龄林92.19万立方米,近熟林44.05万立方米,成过熟林30.64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1935.75万株。
2003年,活立木总蓄积量227.79万立方米。按地类分:有林地221.41万立方米,散生木5.35万立方米,四旁木1.03万立方米。按树种分:松木125.51万立方米,杉木62.96万立方米,柳杉2.04万立方米,柏木0.08万立方米,硬阔29.49万立方米,软阔1.33万立方米。有林地蓄积按龄组分:幼龄林43.68万立方米,中龄林94.30万立方米,近熟林47.18万立方米, 成过熟林36.25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1812.5万株。
2010年,活立木总蓄积量335.46万立方米。按地类分:有林地326.03万立方米,散生木7.68万立方米,四旁木1.75万立方米。按树种分:松木173.02万立方米,杉木105.44万立方米,柏木0.32万立方米,柳杉3.04万立方米,硬阔42.35万立方米,软阔1.86万立方米。有林地蓄积按龄组分:幼龄林46.55万立方米,中龄林86.24万立方米,近熟林88.58万立方米,成过熟林104.66万立方米。毛竹立竹量2731.83万株。
若干年莲都区乔木林各龄组蓄积量动态变化情况一览
表9-1-2单位:万立方米第三节森林资源
林地面积变化动态
土地面积变化2010年,莲都区土地总面积149733.3公顷,比1985年、1999年分别增加226.6公顷和173.3公顷。
林业用地121433.3公顷,比1985年、1999年分别增加10973.3公顷和1080公顷,非林地相应减少10746.7公顷和906.7公顷。究其原因,一是县界调整,二是间隔期内坡耕地、山垅田退耕还林,部分耕地种植经济果木林,使非林地变为林地。
有林地119846.6公顷(包括灌木经济林面积),比1985年、1999年分别增加29660公顷和2873.3公顷,疏林地、无林地减少幅度更大,可见1985年以来,荒山绿化造林、疏残林更新改造和封山育林成效显著。1994年,基本消灭荒山,荣获省政府“灭荒”县市达标奖牌。
竹林面积9986.7公顷,比1985年、1999年分别增加4053.4公顷和1960公顷,增长68.31%和24.42%。
1999年、2010年森林覆盖率均达到80%,比1985年增加19.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若干年莲都区各类土地面积动态变化情况一览
表9-1-3
乔木林优势树种面积变化树种结构趋向合理。2010年与1985年相比,乔木林各优势树种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松木增加5920公顷,增长14.64%;杉木增加8640公顷,增长77.65%;阔叶树增加8426.7公顷,增长87.47%。
若干年莲都区乔木林各优势树种面积动态变化情况一览
表9-1-4单位:公顷
2010年与1999年相比,柏木、柳杉基本持平,松木减少1153.4公顷,下降2.43%,杉木增加513.4公顷,增长2.67%,阔叶树增加5100公顷,增长39.35%。间隔期内,加强天然林保护, 实施阔叶林发展工程,调整树种结构,致使阔叶林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乔木林各龄组面积变化动态2010年与1985年相比,幼龄林略有减少,其他各龄组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中龄林增加8373.4公顷,增长51.45%,近熟林增加16400公顷,增长8倍, 成过熟林增加11413.3公顷,增长4.57倍。
2010年与1999年相比,幼龄林增加1380公顷,增长3.6%,中龄林减少5040公顷,下降17%,近熟林增加9613.3公顷,增长1.09倍,成过熟林增加10620公顷,增长3.2倍,龄组结构基本合理,可采资源丰富,可以达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若干年莲都区乔木林各龄组面积动态变化情况一览
表9-1-5单位:公顷
经济林面积变化动态经济林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生产规模随市场价格的波动而增减,部分名优特产品销路较好,能高价销售,农户有扩大生产积极性,但柑橘供大于求,产品滞销积压,低价倾销,果贱伤农,有的改种。柑橘2010年比1999年减少1360公顷。
油茶、油桐、乌柏、通称“三籽,”1985年油桐、乌桕、桑尚有一定规模,往后逐年萎缩,到20世纪90年代消失。油茶原是莲都区的拳头产品,面积减少最多,2010年比1985年、1999年分别减少10920公顷和5760公顷,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失管荒芜,油茶被松、杉、阔叶树掩盖,作乔木林调查统计。二是油茶改种杨梅、板栗、桃等干水
果。2007年与1999年期间,油茶年均减少640公顷,情况异常。
茶叶,2010年比1999年面积略有增加,比1985年减少913.3公顷。
桃、板栗、杨梅等干水果有新的发展,2007年比1999年,桃增加1780公顷,板栗增加693.3公顷,杨梅增加493.3公顷,梨、枇杷面积也略有增加。
白云山森林公园封山育林(摄于2007年)若干年莲都区主要经济树种面积动态变化情况一览
表9-1-6单位:公顷
竹林面积株数变化动态竹林面积扩大,立竹度提高,整体资源回升,成为莲都区竹产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7年,有毛竹面积9660公顷,总立竹量2731.83万株,与1985年、1999年相比,面积分别增加3800公顷和1800公顷,增长64.8%和22.9%;总立竹量分别增加1870.88万株和792.32万株,增长217.3%和40.9%。
雷竹、云和哺鸡竹、黄甜竹等小径竹发展较快,现有326.7公顷,比1985年、1999年,分别增加253.4公顷和160公顷,增长345.45%和96%。
若干年莲都区竹林面积株数动态变化情况一览
表9-1-7
林木蓄积变化动态
活立木蓄积分地类变化活立木总蓄积、有林地蓄积呈现同步增长,说明间隔期内,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卓有成效。2010年,活立木总蓄积量335.46万立方米,比1985年增加148.61万立方米,年均净增长6.755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3.62%;比1999年增长128.53万立方米,年均净增长16.066万立方米,年均净增率7.76%o2010年,有林地蓄积326.03万立方米,与1985年相比增加156.72万立方米,增长92.6%,比1999年增加125.71万立方米,增长62.8%。
若干年莲都区活立木蓄积分地类动态变化情况一览
表9-1-8单位:万殳方来乔木林优势树种蓄积变化乔木林各优势树种蓄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010年,松木蓄积173.02万立方米,比1985年增加57.02万立方米,增长49.16%,比1999年增加58.47万立方米,增长51.04%;杉木增长幅度最大,现有杉木蓄积105.44万立方米,与1985年、1999年相比,分别增加77.36万立方米和43.83万立方米,增长275.5%和71.14%。
1985年与1999年,培植香菇遍地开花,阔叶林过度采伐,导致硬阔面积1999年比1985年减少14.05万亩,下降34.39%,鉴于1998年全国特大洪水灾害警讯,莲都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阔叶树发展工程,使阔叶林资源较快恢复和发展,2010年42.35万立方米,比1999年增加15.54万立方米,增长57.96%,柳杉有较大幅度增长,软阔持平。
若干年莲都区乔木林各优势树种蓄积量动态变化情况
表9-1-9单位:万立方米
乔木林各龄组蓄积变化2010年与1985年相比,幼龄林减少22.21万立方米,下降32.3%,中龄林增加16.40万立方米,增长23.48%,近熟林增加76.17万立方米,增长6.14倍, 成过熟林增加86.36万立方米,增长4.72倍。
2010年与1999年相比,其中幼龄林增加13.11万立方米,增长39.2%,中龄林减少5.95
万立方米,下降6.45%,近熟林增加44.53万立方米,增长1.01倍,成过熟林增加74.02万立方米,增长2.42倍。
平均每公顷蓄积,2010年比1985年、1999年分别增加6.15立方米和7.2立方米。
若干年莲都区乔木林各龄组蓄积动态变化情况一览
表9-1-10
第四节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调查古树名木是珍贵稀有的物种资源,莲都区古树名木资源丰富。1997年, 对古树名木进行专项调查;1998年,又组织补充调查;2002年,根据省绿委、省林业厅的统一部署,对古树名木的资源分布和生长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先后以《关于保护古树名木的通知》《关于补充公布我市古树名木的通知》和《关于公布古树名木的通知》,公布保护古树1163株,至2005年底全部挂牌保护。
古树名木保护1998年,莲都区林业局对挂牌古树加大保护力度,先后投入保护资金30余万元,高溪乡湾竹的香樟、大港头镇徐山村水口桂花树等20多株古树,实施抢救保护。1996年11月,莲都区林业主管局及时实施工程抢救保护路湾晋代古樟,在外侧修筑石砌挡墙和护栏,避免古樟侧翻倒伏。2006年10月1日,开潭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古樟再次引起省、市、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关注,国家林业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
院的专家和市、区林业局的负责人,深入现场调査考察,分析评估,提出相应对策,实施工程保护,丽水市林业局投资300万元,按工程设计方案,2006年9月组织施工,2007年7月竣工验收。除保护设施外,对古樟周围环境进行整治和绿化,成为一处可供游人休闲观光、消暑纳凉的好景点——晋樟园。
2007年,以原有普查建档资料为依据,对挂牌古树(古树群)保护现状进行调查,生长正常保护现状良好的1026株,占总株数的90.6%;保护现状一般的91株,占8%,保护现状差的或急需采取加固扶正、拆棚培土、防治白蚁等保护措施的16株,占1.4%。枯死或消失待查的30株。新发现古树群1个,新增古树113株。
2010年,存散生古树名木(包括新增古树)1246株,古树群45个812株。隶属25科47属53种。其中,香樟361株,枫香246株,马尾松153株,苦槠112株,南方红豆杉79株,榧树49株,柳杉70株,
柏木12株,银杏9株,杉木10株,青冈栎25株,黄连木13株,其他树种107株。
树龄5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古树名木117株(其中树龄1000年以上的12株);树龄3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名木306株;树龄100年以上国家三级古树名木823株。联城镇路湾村公
通济堰千年古樟(摄于2008年)
箬坑村800年古红豆杉(摄于2008年)路旁1株香樟(KA10060),晋代栽植,树高21米,胸径4.58米,冠幅30米X28米,树龄1700年以上,省内迄今为止发现最大的古樟,号称“浙江第一樟”,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碧湖镇资福村大王殿1株古樟(KA10014),树高15米,胸径2.1米,冠幅40米X42米,树龄约1600年。
莲都区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南方红豆杉(红豆杉科)、伯乐树(钟萼木科)、香果树(茜草科)、榉树
(榆科)、银杏(银杏科)、鹅掌楸(木兰科)、华东黄杉(松科)、长叶榧(红豆杉科)、黄山木兰(木兰科)、凹叶厚朴(木兰科)、银钟花(安息香科)、花榈木(豆科)、短萼黄莲(毛茛科)、香樟(樟科)、浙江楠(樟科)等。
2010年莲都区散生古树分乡镇数量统计
路湾千年古樟(摄于2008年)
表9—1—11单位:株莲都区散生古树分树种统计
表9-1-12单位:株
莲都区散生古树分树种统计
表9-1-13单位:株续表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