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嘉庆]嘉興府志八十卷首三卷》 古籍
唯一号: 110520020210003447
颗粒名称: 卷十一
分类号: K29
页数: 21
摘要: 卷十一,由伊汤安修,收录于嘉庆嘉兴府志。
关键词: 地方史 地方志

内容

壇廟二 祠祀附
  海鹽縣
  先農壇 在城南白圖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王仕正奉文建立幷置耤田四畞九分
  浙江
  通志
  先蠶廟 在楊橋東南乾隆五十九年奉文創建新纂
  社稷壇 元社壇在縣西南今社稷壇在縣西門外西北
  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一里甘泉鄉
  厲壇 在縣治北門外一里海鹽鄉以上海鹽圖經
  城隍廟 舊在縣南五十步廟碑陳文惠公八分書至元志
  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知縣劉朝英遷於治西南二百
  五十步後傾圯永樂間知縣畢瑗重建成化中知縣李
  雲宏治中知縣王璽加葺規制始備吳志嘉靖中知縣劉
  桂重建海鹽仇志萬歷壬子知縣李常泰建齋閣海鹽徐志
  國朝康熙十一年道士曹履泰募葺乾隆初道士朱鶴年重
  建前後三殿嘉慶元年道士張應軫募脩大殿兩廊山
  門四年募建後殿知縣任澤和成之
  關帝廟 在縣治新橋南以上新纂
  海神廟 在東門外海塘上一名龍王廟永樂三年左通
  政趙居任築海鹽塘成因立廟吳志
  天后宫 在縣西北二百五十步十字街北 又一在澉
  浦南門 一在乍浦海口新纂
  旗纛廟 在衛後海鹽仇志
  楊副使祠 在白洋河上大淸一統志明成化中浙江按察副
  使楊瑄築塘有功後陞按察使司卒民祀之海上與龍
  王廟並吳志萬歷七年巡撫徐栻疏請重建海鹽圖經明陳韶楊公
  報功祠記略捍海石塘之功余奔走者數年而楊公尤
  神應公諱瑄字廷獻江西豐城人舉景泰進士試御史
  再疏曹石之奸謫戍嶺表茂陵卽位復公官陞浙江按
  察使副使巡視海道癸巳甲午風潮大作乙未丙申繼
  之塘大圯公篤意籌畫海鹽海塘皆公脩築踰二千三
  百丈工最鉅捍患最大陞按察使半載病亟語寮采惓
  惓惟築海塘法不及私載名臣傳中鹽民感公德肖公
  像祀之萬歴乙亥祠宇漂没公像及侍衛自移百步外
  踞高曠間土人異之余自奉命綜理塘務巡海上訪公
  政績率有司謁公禱以黙相比余督桐江公白晝見夢
  授以脩築之法出人意表塘旣竣余據典疏請建廟赐
  額䝉旨名報功祠有司春秋仲祭遂于白洋河內擇高
  爽地負城面海創建神宇匾以
  勅旨永鎭洪波與海神埒云
  英烈均祠 在東門外新纂祀嘉靖倭變殉節指揮馬呈圖
  滿朝采煉徐行健李元律千百戸王繼隆薛炯宋應蘭
  王相呂鳳姚岑康綬等嘉靖間知縣楊進道請建春秋
  致祭海鹽仇志
  英烈祠 在東門外新纂祀嘉靖倭變殉節指揮姚宏知縣
  李薦住請建海鹽仇志
  案吳志僅載英烈一祠得祀者十五人千百戸尚有姜
  楫楊臣于岳三人又案靖海記略薛炯作薛珙于岳係
  諸生非千百戸時同殉者尚有
  王鏜邵鼎劉大仲等附記于此
  忠烈祠 在西門外祀明徐從治大淸一統志明崇禎二年叛
  將李九成等攻萊州巡撫都御史徐從治督戰死贈兵
  部尚書賜祠曰忠烈吳志
  旌忠祠 在縣治西祀明吳麟徵大淸一統志資聖寺東明崇
  禎十七年流賊李自成陷京師太常吳麟徵殉節自縊
  贈兵部右侍郞特祠額曰旌忠吳志
  節孝祠 在安仁橋南賓圖雍正四年知縣王仕正奉文
  建浙江通志
  三公祠 在白洋河上楊公祠旁祀僉事陳韶郡丞黄淸
  縣令饒廷錫並築塘有功者大淸一統志
  東嶽别廟 在縣西北一百步宋大觀四年造建炎四年
  關將案海鹽仇志云關將未詳其人領敗兵入海避金兵過海鹽謁東
  嶽廟關某祠見塑像卒持刀柄離地出舊望尺許敬畏
  之之不敢爲變而去紹熙三年縣令李直養重脩至元志
  眞武廟 在縣東一里明景泰間僉事陳永建海鹽圖經明魏驥
  記浙江按察使鳳陽陳公璇具海鹽重脩捍海塘眞武
  廟作興之㮣以書遺予愿有紀之葢海鹽去海一里許
  洪濤巨浪畫夜衝撞古有塘一岸所自敎場至秦駐山
  北計長一十八里一名太平塘一名捍海塘專以防禦
  潮汐其保障軍民之功殆不止海鹽一邑而浙西諸郡
  縣皆頼之豈淺鮮哉永樂初塘壞有司具其事上聞遣
  通政使溧水趙公居任董蘇松嘉湖數郡官民脩築僅
  完宣德中巡撫侍郎周公忱復俾民于塘〓増立五尺
  仍令嘉興屬縣倩夫七百人就塘分方守候遇坍隨補
  歲以爲常正統九年秋風潮大作塘被衝決水溢四境
  傷民禾稼及羣縣倉糧知府黄懋復以請于朝命工部
  行浙江布按二司勘實次于本塘〓岸重築新塘計木
  石灭料價銀三十九萬八十餘兩奏令所屬有罪官民
  出銀以備塘費景泰五年夏四月憲使公乃屬僉事泰
  和陳公永領其事公督意籌畫用民之力取諸糧里細
  民不與因塘故址撤舊更新外砌大石內實瓦礫增添
  士功漸有就緖而右布政使南宮白公圭右參政樂安
  謝公輔左參議文江周公忱僉憲臨武鄺公彥譽相繼
  至各秉公勤勞來公役曲盡恩意指置有條人争効力
  故不勞而績用聿成其費十省其九塘之度十廣有二
  丈高一丈尺八視昔之堅固葢百倍矣眞足以障怒濤
  而捍強波歴世湮逺而無壞先是興工之夕僉憲陳公
  夢一室塑眞武像于是訪諸父老云塘故有眞武祠久
  廢無克舉者公相地掄材創眞武廟若干楹廟右遷龍
  王祠並之周繚石垣繪像有赫廟宇焕然復擇羽流以
  崇祠祀經始于景泰甲戌落成于乙亥春二月也又于
  藍田廟重脩眞武廟以所官無廢而民不擾期神黙相
  保祐斯塘而福利浙西庸有紀極哉予惟凡賢智之士
  爲其民捍灾興利之作不患其難成惟患其易壞繼之
  者無其人則巳成之功其有不至於隳廢者幾希此憲
  使公欲紀斯塘興作之詳以示諸後也繼自今凡爲藩
  臬爲郡縣者臨蒞兹土能用心以克成斯塘不負朝廷
  惓惓爲民之心與〓憲陳公勤其事之心憲使公紀其
  事以示後之心則浙西一方豈有遺利之憾焉若夫相
  是役而存心不懈者則指揮徐鑑劉淸經歴姚澣鎭撫
  張翺夏宗陰陽正術姜雍典史李貴其人併書之以告
  後之人云嘉靖十四年焦僉事攺建於丫义塘南
  文昌祠 舊在縣學大成殿西宏治元年知縣譚秀重建
  嘉靖壬寅舉人王文祿别建城隍廟左以上海鹽仇志王文祿紫府
  
  瀛陽記略明經濟錄文昌星名或云梓潼張亞子也其
  先越巂人因報母讐徙劍州七曲山仕晋戰沒人爲立
  廟唐元宗西狩追封左丞僖宗入蜀封濟順王宋咸平
  中攺封英顯又案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爲天之六府
  道家謂上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
  號爲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而天下學校亦多
  立祠以祀之景泰五
  年敕賜文昌宮額
  金山顯忠别廟一名博陸侯祠 在縣東一里漢大將軍霍光祠
  封忠烈順濟昭應公宋宣和間案在六年創建紹熙甲寅縣
  令李直養脩至元志
  陳山龍君行祠在縣西南一里福業院乃歲旱禱雨之
  所始於宋縣令李直養建迨元至元縣尹顧泳重脩今
  歲久摧圯而碑碣猶存海鹽圖經 顧泳記海鹽爲秀之屬邑去縣東北三十六里陳
  山龍祠在焉實白龍興雨之所今縣南福業寺巋然獨
  存於廊之右者龍君行祠也余奉皇太子令旨敕試茲
  邑壬午之六月旱〓爲虐農民相視待斃十月朔亟走
  陳山禱曰今日非特農民無一飽望朝廷公租苗額七
  萬五千有奇尤令責也言莆出雲陣蔽天大雨沛然而
  下越一日雲漢昭回人心皇皇如昨遂帥官僚士友曁
  僧道耆老復禱於行宮葢數日又詣陳山請於龍湫得
  顯跡以歸安奉余曩得馮眞人正印就私廨又作法檄
  雷霆以佐其神果雨民大悅旣沾旣足歲乃大熟癸未
  五月尤旱余詣行宮如前禱不懈益䖍大雨二日農民
  餘望未洽再禱復檄雷次夜雨若傾民望始慰余唯行
  宮剙始邑令李公直養垂百年祠宇隘圯因捐俸鼎新
  之明樓雲聳華軒翼迴妃嬪部從像設一一脩舉復創
  二坊東以起潛名西以喜雨名七月十九日辛未立木
  之間日光赫奕後忽晦陰大雨若期而至二十二日甲
  戌亭午遣工爲龍君施塗繪不俄頃雷電電風大龍君
  見繼而小龍又見儼然父子之在其上及上昇卽雨水
  盈尺時邑人沈煜耆老孫時懋道士葉師純等萬日共
  覩莫不悚怖余之事龍君甚至而龍君之報余亦不薄
  矣謹識歲月爲之記以永其傳至元二十年仲秋吉辰
  敕海廟 在東門外海塘上相傳明洪武中建中供紫楠
  大士像最著靈異海鹽仇志
  國朝康熙二年海鹽遊擊陳一安倡修雍正間知縣王仕正
  重修廟有鐵鑄地藏王像重七百觔有宴思堂新纂國朝
  馬紹曾
  有記
  橫山廟 在縣西南五十里宋紹熙五年建淳祐間浙西
  蝗旱蘇秀尤甚華亭宰吳及禱于橫山之神天卽大雨
  蝗亦避境至秋大稔海鹽仇志元大德間里人創周宣靈王
  祠于〓右明正德丁卯間崔玉等重修董序有記
  國朝乾隆十六年里人崔學淇等倡捐重修新纂 國朝陳梓記橫山之
  有周宣靈王廟不知昉于何代西安縣志神杭之新城
  人姓周名雄字仲偉謹事後母母病劇敬禱于婺之五
  王廟比歸及衢母訃聞一慟殞舟中直立不仆衢人異
  之卽奉肉身斂布固漆建廟祀焉有方囘廟記云神生
  宋淳熙十五年卒嘉定四年至端平二年饒州上言神
  靈異始封翊應將軍淳祐四年封翊應侯寶祐二年賜
  額輔德七年加正烈十年加廣靈其進封爲宣靈王則
  始于元至正中伯顏忽都守衢之日後遂徧祀于浙東横西
  復新文武二帝殿廟値獅子峯之東故一名獅庵橫山
  記畧
  壇墩廟 在縣西北二十里宋景定二年建始建在鄔家
  堰遺址尚存明永樂五年修海鹽圖經萬歷元年里人周天
  袍捨宅移建山門大殿攺名壇墩
  國朝順治十八年天袍孫華宇復捨建後殿講堂新纂國朝吳始
  泰有記
  慕容廟 在縣西南三十里德政鄉虎墩村祀上穀神名
  義不詳所始嘉靖中里人呂昂捨田重建相傳有官家
  欲以廟基營葬地夜夢金甲神執笏擊其身未幾死人
  至今敬畏之海鹽圖經
  太公呂望廟一名昭烈武成王祠 在縣東一百五十步吳地志云
  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後徙渭濱封於齊歸葬於汲百
  姓懷之爲立廟至元志後淪於海鄉民立於甘泉鄉在縣
  西南一十五里海鹽仇志後又徙德政鄉俗名三官堂新纂沈
  友儒記略昭烈武成王唐貞元中封師尚父姜太公號
  也武原志太公避紂隱於海濱鄉民懷之立祠治東後
  淪於海宋宣和六年遷于縣治西南甘泉鄉明嘉靖五
  年攺遷于東南德政鄉三官堂內濟南守鍾梁爲之記
  嘉靖二十九年劉炳募脩萬歷三年祠圯住持
  爲之鼎新祠後爲玉皇殿三官殿壯麗稱是云
  尚胥廟 在縣西北一十里尚胥橋之北祀伍予胥及其
  兄尚明一統志 案晉段灼曰吳人傷子胥之寃酷皆爲立祠今祠與橋名皆及其兄尚其詳莫考案
  嘉禾志考證伍子胥入吳至此越絕書云耕於吳之南
  鄙或卽此地吳人以子胥不忘父讐爲孝不寒兄盟爲
  友盡謀於吳爲忠傷其死之酷烈故幷其兄尚祠焉宋
  初封淸忠英烈威惠獻王宋德祐元年徐林爲之記元
  大德三年加封忠孝威惠顯聖王廟故有田歲久侵鬻
  廟亦傾圯景泰中太學生張彝重建海鹽仇志 張寧記略胥山海鹽開
  濟鄉去胥山二百里有尚胥橋而北有尚胥廟豈公將
  兵時伐楚破越常經行其間而有按兵息民之澤歟公
  兄尚死于楚今橋廟之名及其兄尚豈以奔吳之謀尚
  實成之而懷德報本耶廟故有田若干畞皆鄉人捐巳
  資以奉歲祀者侵鬻殆盡正統中邑人處士張㫤脩復
  典守非人尋蹈故轍其子太學生彝積十餘年而廟貌
  始復舊觀可以誠孝稱巳予特爲著其大略云 曹璠
  重脩廟記略天順辛巳伍公祠住持襲盜脩從老氏學
  端謹重厚以脩復爲巳在積勞致慮數十餘年成化壬
  辰始克謀諸里人州判張天常輩先後倡和爰贖前田
  起眞武堂齋供廳翼以前後房廊四十餘間宏治丁巳
  又增創法堂山門摧者葺之𨹟陋者飾之其有功于伍公
  之祠者不亦大歟正德四年冬十月 國朝彭孫貽
  詩伍胥祠廟鎭溪橋灌木千章夏自消此地避讐空說
  劍只今乞食有吹簫東風芳草連吳苑南渡江流盡浙
  潮羡煞種魚三徙客烟波一去五湖遙 錢鴻尚胥亭
  望月詩荒亭寂寞倚胥川野曠因知受月先光湧人如
  天上坐影澄橋似鏡中懸珠藏澤底明生夜水並江心
  味人禪莫道孤忠徒自苦海濱祠墓至今傳 袁玉如
  詩海氣暗黄蘆荒祠祀大夫鞭屍成報楚抉目看亡吳
  窟室謀成宻鸱夷恨不無
  似聞靈爽在社臘𦡳走村巫
  秦始皇廟 在縣南一十八里秦駐山上至元志廟前有飄
  松一株伐去復生澉水志 王文祿文獻志載廟碑云前覽灼灼茂哉後聖始皇承天越受
  帝命業超上古殲周滅鄭七雄靡餘六國是併功齊太
  古道深前王埒炎均昊羙冠顓黄通靈七代敬搆商堂
  縱聖疑神將紀百氏罨靄餘暉蜚聲萬祀梁天監二年
  八月二十三日右判史敬素立石今破碎不存宋王象
  之輿地碑石記田秦始皇碑在嘉興縣意卽此碑 宋
  常棠詩古廟三間短棘叢帝魂枉自氣淩空早知今日
  容身窄前此阿房不作宮 明崔培元詩荒涼舊蹟有
  行宫秦帝東遊傳說中山色不隨王氣盡海潮常應月
  弦紅若無方眼能千載空有元心說六通不信繁華皆
  夢影漫因人事願長風 國朝徐乾學詩窅窕春華
  石徑開何年秦帝六龍來金輿舊蹟荒祠廟玉座殘碑
  蝕草萊仙島樓船空逝水驪山鳬雁竟成灭我來酹酒
  岩扉下日瞑悲風鼓角哀 柯崇樸登秦駐山觀海過
  始皇祠詩秦皇曾駐蹕獨客此登臨遺跡空祠宇雄圖
  自古今徘徊山日蕭瑟海雲深咫尺蓬萊近仙人何
  處尋 朱煐詩立馬夕陽開山風拂面來秦皇渺何處
  遺廟伴蒿萊覆轍千秋戒雄萬
  古灭講雲歸遠岫憑弔獨徘徊
  蕭相國祠 在歟城海鹽續圖經 國朝彭孫貽詩相何年廟風繫短舠吳中諸弟子
  誰識故功曹谷水溪橋鎻歟城秋
  浪高邱陵入懷古登覽更蕭騷
  太尉廟俗呼太子廟 在縣西北二里不詳所始相傳祀皇甫
  嵩吳志 明錢薇記海鹽城北二里許有太尉廟俗訛太子廟考之碑記云皇甫嵩漢中平破黄巾拜太
  尉太尉安定朝那人也靈帝時舉孝廉茂才拜議郎張
  角黄巾賊起荊揚八州骚應吾鹽揚州屬也太尉用薦
  拜右中郞將與上虞朱儁討角則吾鹽亦太尉經略地
  史稱太尉平角歸功于儁儁得封錢塘侯治錢塘東西
  也則吾鹽荷儁治亦太尉讓功所致也太尉生有功千
  吾鹽死或如博陸保障吾鹽不然何廟祀太尉則時和
  年豐否則灾異迭見故係士民思今楊龍金誠等不由
  督責捐金構宇廟貌一新予祖墓在太尉廟東嘗因土
  人言進謁禮拜英風灝氣猶使人低徊不忍去邑人姚
  禎朱瑾嘗刻文紀太尉予因廣究其說以告來者 徐
  咸踏靑至太子廟詩散步出西郭乘風支瘦藤逢人頻
  問路扣寺欲尋僧花落紅雨亂麥搖碧浪層歸來日將
  瞑渡口
  已漁燈
  吳王廟 相傳孫仲謀行宫海鹽續圖經 明金麗兼詩片帆春水泊危廊大帝几筵
  野店旁壁上宫娥惟粉黛簾前羽衛只風霜苔封古碣
  靑千而鳥颭閒門白一行劍閣巳憐祠後主江東猶自
  憶孫郎
  步公廟 在縣南楊橋下元大德三年建祀吳令步隲萬
  歴四十六年修俗呼步總管廟海鹽圖經 明陳昌期記吳志侯名隲字子山
  晋大夫楊食采于步步采邑也而以爲姓春秋時有步
  叔師事仲尼秦漢之世有爲將軍封淮陰侯世爲淮陰
  人侯少避亂江東與廣陵衛旌相善俱種瓜自給焦征
  羌者豪于郡侯與旌求食其地修剌奉瓜以獻羌坐二
  人於牖外享大案殽膳重沓爲侯作食唯菜茹而巳旌
  不能食侯極飯之飽旌怒侯曰何忍此侯曰吾等貧賤
  是宜以貧賤遇之會孫權辟書記尋除海鹽長還辟車
  騎將軍東曹掾建安時出領鄱陽太守尋代陸遜爲丞
  相居處手不釋卷如儒者後鎭西陵十年卒海鹽舊有
  祠未碑其時相傳某甲子年旱乞靈于候有羣鶴乘雲
  盤于祠上雲結而雨捄災衛民合於祀
  法邑人陳普信鳩工立石以垂不朽
  黃道廟 一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鸕鷀湖上一在澉浦城
  南長橋山下宋建炎三年建海鹽仇志 邑人董穀記略黄道山在鎭南下枕龍
  泉潭泊舟處有水軍寨外捍大海廟在山之腰舊勅曰
  顯應神曰楊太尉尤靈異後龍眼潭塞廟之顯于昔者
  亦鞠爲茂草二百餘年矣歲壬子島夷剽掠黄巗浙西
  告警癸丑遂犯金山侵及海鹽舟師守澉集於山外兵
  有登山伐廟前柏爲舵笴者神憑之曰汝敢伐吾柏耶
  祀吾當宥汝乃謀剏新厥祠俄而潮衝沙磧龍眼潭仍
  洋洋深入戰艦復集祠下風濤不驚自是〓經數四終不爲害其靈貺之著顯葢如此也初在石帆
  村因陷於海僧若忠遷之山寶慶三年廟額顯應侯中
  有神曰楊太尉客舟渡海必禱之澉水志嘉靖癸丑參將
  盧鏜復建海鹽續圖經
  張王廟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橫山下海鹽圖經宋紹熙五年
  建明成化三年重修前殿祀土穀神後殿祀祠山廣惠
  王橫山紀略 案明太祖定南京十廟一曰祠山廣惠張王廟每歲以二月初八日致祭用少牢見南京太
  常寺志神之發身顯跡略見於寰宇記能攺齋漫錄及
  夢梁錄武林遺事諸書惟宋訥碑記明一統志載之稍
  詳訥之記曰神爲龍陽人姓張名渤發跡於吴興宅靈
  于廣德西漢以來葢巳有之或謂卽張湯之子安世而
  顏眞卿所記則在于新室建武之間以時考之不無牴
  牾至于錫封加號則始于唐之天寶益于宋之咸淳旱
  潦疵癘禱之必應民懷信慕時走犧牲告虔祠下陰功
  所至鴻化以興一統志云神生西漢未遊苕霅之間久
  之欲自長興之荊溪鑿河至廣德以通舟楫工役將半
  遂遯于橫山故人立祠祀之夫人李氏亦有廟在州東
  二十里名昭妃廟其神最靈至神之先世或以爲御史
  大夫湯之後或以爲其父名秉或以爲西漢或以爲東
  漢見於畱靑日札羣碎錄究亦莫能定也其他述王事
  者尤衆至顯靈助化之蹟則夷堅志癸辛雜識齊東野
  語等書紀之彌夥惜乎詹仁澤纂祠山家世編其目兒
  於文獻通考而書卒罕傳今摭聞見所及識其大略庶
  幾祀神者
  知所自焉
  蘇驃騎廟 在縣西一百三十步梁大同間碑神名舉字
  子羽晋驃騎將軍封烏程侯卒葬金牛山北劉宋高祖
  常夢其神因贈平南大將軍明帝加使持節都督征北
  大將軍至元志 案海鹽仇志廟廢碑亦不存今海寧吳鶱重立神宇〓碑記按察使秦公瀛題額
  吳越王廟 在澉浦鎭西南三里澉墅村宋崇寧間建祀
  吳越國王錢鏐海鹽圖經 國朝吳熙詩社鼓鼕鼕澉墅邊吳王坐並越王肩兒家陌上花
  開日記得婆
  畱人姓錢
  黃郞中廟 宋志縣衙前相傳爲古賢令生祠海鹽圖經
  宋元
  祐間縣尹何公執中重建紹興二十八年林仰修紹熙
  五年李直養重修至元志 宋何執中記黄公不知何代不知何名亦不知何許人惟此間
  舊老傳云公爲縣有善政入民民不解于心相與尸祝
  者又不知幾何年今廟且頹圯民復奉主環注請令新
  之余惟人莫親于祖先然親盡則毀茲黄公以前朝一
  令世何遠也世遠則政隔澤無及也世與澤兩不可知
  則心所不屬也而民猶戀戀若不釋然者是豈人情哉
  我知其以前令勸後令耳以爲彼善爲民民亦不忘雖
  千百世不攺則今之爲牧者曷不盡若黄公使後世不
  忘若今日之不忘黄公也余亦勉承民志重新厥祠以
  副其不忘黄公者余豈敢望民不忘如黄公也哉 案
  姚桐壽樂郊私語州衙前有黃郞中廟相傳前代賢令
  考之舊志惟紹興間有黃昱乾道間有黄論然廟
  爲何執中重建則何又先於二黄竟不知爲誰
  魯公祠 在縣南思魯橋之左慈曾寺之右北向祀宋令
  魯公宗道海鹽圖經
  案吳志云明高㢲志過海覽二賢祠詩思魯橋邊月較
  明二賢祠下水偏淸如何水月無情物也重當年邑宰
  名則黄魯嘗合爲一祠矣考元末明初祠嘗併入黄郞
  中廟亦名二賢祠後又併入慈曾寺遂廢至萬歴中郡
  守車大任
  復爲重建
  陳文惠公祠 在金粟寺左公諱堯佐號希元四川閬州
  人相宋仁宗五世孫公輔從高宗南渡卜居茶院遂建
  公祠海鹽續圖經
  岳忠武王廟 在澉浦所公廨左明嘉靖中以倭亂建大
  淸一統志癸丑以後倭夷〓城下官兵悉力捍禦黙禱于王
  忽見神兵數萬約長丈餘金戈鐵馬出入雲端自是我
  師屢㨗申請建精忠祠以答神貺續澉水志
  顯忠祠 在縣治西祀禮科贈太常寺少卿錢薇吳志
  吳大司寇祠 在西門廣福橋祀明刑部尚書吳中偉澉水
  遺聞
  平湖縣
  先農壇 在東郊二十一都巳字圩雍正五年知縣楊克
  慧奉文建立幷置藉田四畞九分浙江通志
  先蠶廟 在西關外西林寺中乾隆五十九年奉文創建
  新纂
  社稷壇 在西關外西林寺東南平湖朱志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縣南牛里柳志 案卽南司左嘉靖間知
  縣顧廷對遷南門外敎場東北平湖程志
  邑厲壇 在西門外西林寺西平湖程志
  城隍廟在縣治東一百五十步宣德五年知縣王簡建
  由西偏旁出成化十六年知縣李智以所起藏錢買地
  廣三丈許直南爲神路重建堂廡門額柳志嘉靖間知縣
  顧廷對建軒棚三楹萬歷二十一年知縣黄焰重修平湖
  朱志
  國朝乾隆五十三年知縣王恒重修平湖王志一在乍浦東門內
  平湖張志一在全公亭鎗塘橋北嘉慶三年大使周澄創建
  新纂 知縣李賡芸記蘆𤁋場治平湖縣境官舍面海
  大門之左有城隍神像在焉峨嵋周君謁選來涖展謁
  之初詢於父老僉云官舍本廟基剏建年代不可考君
  聞言蹙然不寧未幾大病恍惚若有神佑病良巳乃移
  建廟于鎗塘橋首捐俸購地二畞有竒里人上含陸貴
  章盛鳳鳴等各捐貲贊成之凡大門三楹正殿三楹有
  後廨有前廊隙地植榆柳竹栢經始於嘉慶二年十月
  落成于三年十有二月而屬予記之周君尊甫按察公
  與先君子同中乾隆壬戌科進士又同出于海州周文
  恭公本房閣今將一甲子而予與君同官于此以公事
  常得相接知浙西各場唯君政爲最卽此移建城隍廟
  亦其一端夫有城隍而後有城城神今場〓城隍而有
  其神名實殆不副或疑君不當建廟移祀歸然城隍神
  非滛祀比傳曰有其舉之莫敢廢也又曰敬鬼神而遠
  之周君之爲合乎
  傳所云矣因記之
  土地祠 在縣治內平湖朱志歲春秋仲上丁後一日致祭平湖
  王志
  關帝廟 在慶源橋西明崇禎十三年建平湖朱志 知縣吳春枝記
  爲邑主廟後有文幟閣
  國朝雍正十三年知縣郜煜攺文幟閣建三公祠平湖高志乾隆
  六年大門火燬知縣高國楹重修十三年知縣閻公銑
  重建大門二門大殿前軒知縣閻公銑記關廟崇祀一千五百有餘歲矣其生平忠
  義大節光史冊而震天壤者含生負氣之衆罔不樂爲
  稱道赫赫若前日事而其神之英靈於爍叩之如響斯
  應者尤稗乗不勝載此均無俟余之辭費唯是歴代崇
  封命祀典禮有加訖未有定制逮我 朝屢隆殊錫封
  祀先代蔭爵後裔 詔天下郡縣咸立廟三時命
  官致祭薦以太牢禮與文廟埒夫崇其神者旣至而棲
  其神者或不克整以肅則有司者之過也往余宰五雲
  宰嘉禾俱於關廟加修葺丁卯春攝篆當湖下車來謁
  眎廟址囿于地苦偪仄陳牲設帛近在階城官屬瞻拜
  咸列庭中間遇風雨之辰卒難成禮竊謂宜覆以軒楹
  翼之兩廡秋七月奉檄移治遂與同列諸君捐俸爲剏
  邑人士亦相率出私錢爲助爰諏戊辰之三月上浣經
  始於六月望前落成噲噲噦噦美哉奐焉執事駿奔有
  嚴有翼邑人士請記以鍥諸石余謂是固有司者責耳
  記何有焉繼念廟自前明崇禎十四年進士尚寶卿馬
  君鳴霆捐基高州别駕陸君啟濛創建歷年逾百未嘗
  有文之者茲以同事之相與有成俾夫入廟從事不愆
  于儀誠有光 國典卽董是役者亦不容泯其勞輒書
  以付之酒余更慮廟旣整以肅倘不率教者習焉溷擾
  終非所以安神也並泐條禁于石且以告後之君子幸
  加意焉三十四年刑部員外屈樹榮重建三公祠四十九
  年僧際元募建行宫上建文昌閣五十三年知縣王恒
  重修平湖王志
  節孝祠 在縣西西司坊東太平橋雍正四年知縣楊克慧建
  乾隆四十年知縣劉雁題重建劉雁題記五十四年知縣王
  恒重修王恒記歲春秋上丁後一日致祭
  陳山顯濟廟宋大觀三年建舊圖經以神爲天帝典雨
  曹政和間縣人郭益三爲中司以祈禱感應奏請封爵
  崇寧三年詔以顯濟名其廟宣和五年封龍君爲淵靈
  侯紹熙元年六月旱暵知縣李直養因禱於龍君得小
  龍以歸就縣廳設醮三日後果雨是歲大稔聞於朝進
  封龍君爲廣惠淵靈侯龍母爲慶善夫人二年直養建
  新龍君龍母二大殿裝龍君及龍母四龍王像置供具
  繪龍于壁自廟門而下皆新之五年勅封龍君爲廣惠
  淵靈威佑侯龍母爲慶善薦福夫人至元志 宋龔頤正記秀州海縣
  乍浦之陳山有靈湫居山之半水旱不涸不溢山椒有
  盤陁大石歲三月十有八日吳之陽山及此山多雲霧
  晦冥雷雨之變俗傳爲白龍君以是日生于陽山而歸
  藏其母于是焉故有祠事其嚴州邑旱潦致禱必先酹
  酒石上有物蜿蜒卽見崇寧三年部使者以聞詔以顯
  濟名其廟宣和五年又以昭蘇旱虐始封龍君爲淵靈
  侯紹熙元年四月不雨至於六月睢陽李直養攝邑華
  亭部使者以才薦畀令事還入境漕河巳斷流亟走祠
  下俄見蜿蜒舉體金色見神座上直養迎挹卽循其左
  臂而上至巾幞因請歸醮祠復循而上如初奩中四龍
  子如粟闔邑驚異見所未見閱三日大雨霑洽溝澮畢
  通苗槁而興誕窴蜿蜒及奩子于石頃之俱無所見七
  月又旱申禱旋應適如其時日是歲進封龍君爲廣惠
  淵靈侯龍母慶善夫人命旣下神報益彰明年三月直
  養以祠宇敗撓弗稱夫上命與神施遂裒衆力爲建二
  大殿鼎新象設且列四神像于後以表四龍子之異乃
  四月龍見於龍母殿自空而下其大如柱光彩奪目觀
  者震悸不敢仰視五月廟僧夢神人告將迎龍淮上有
  日計海邑之雨可支兩旬耳自是開霽復雨之日果再
  浹也又明年三月直養遣工繪於壁至則壁上濕不可
  爲也念且歸其夕夢金冠白衣神人曰令俾爾畫龍龍
  實難畫工曰畫非難壁濕耳應曰乾矣東作行雨自西
  而歸仍有珠乃成龍更語曰令他日謁雨當誦華嚴袖
  出經一卷顧其後四神人云此亦而令所致也工起視
  壁果巳乾如戒而成有蜿蜒正白復見神座睨視壁間
  久之躍而入于花壺四月郡守趙不迹以梅雨愆期親
  作文以禱其應立至六月直養請于郡徙興福院創廟
  之右以廣僧居而嚴香火直養狀如此以屬楚國龔頤
  正紀於麗牲之石明去侯爵稱陳山之神乍浦志廟建于宋者歲
  久而圯合龍君母子爲一祠規制甚狹崇禎五年夏旱
  邑人馮洪業親步禱雨有奇應復建前後二大殿頓還
  舊觀九山志 趙維寰記吾邑乍浦之陳山有龍湫焉歲旱禱雨必謁湫取水父老相傳謂取水而水中
  有物若蜿蜒然者是爲龍降必得雨然在昔戊子赤地
  千里邑人亦一再行之弗驗也崇禎壬申自夏五不雨
  至六月間萬衆嗷嗷邑令築壇南郊屬術僧禱旱愈劇
  吾友馮茂遠乃簡邑乘得宋宣和紹熙故事請挹水于
  湫而躬肅將之五步一嗟十步一拜懸嶺八十一丈傴
  僂而登勿敢頓足于是及湫挹水果有神物蜿蜒水中
  矣初僅得一倏而五五復爲三三復爲四四復爲五迨
  水至壇而甘霖且濤沛爰自四郊徧乎隣壤罔不沾漑
  皆龍力也顧壇僧不恪妄強龍必再雨不雨且許詬而
  蜿蜒者遂忽化去大衆愕然無何茂遠家僮急報吾家
  古佛前淨水中有蜿蜒者五茂遠急歸視則盤旋雄躍
  神氣飛動其背〓〓其眸灼灼大者寸許小者半之〓
  則菌而糅拓則蜒而晰依然壇上物也茂遠益驚異爲
  虔恭肅謝而還之湫余嘗見野史所載唐明皇時僧無
  畏召龍致雨事甚奇未敢信不圖證之茂遠顧以郊壇
  之虔奉龍不屑處而獨効靈于耘廬之甌勺間不知茂
  遠何以得之豈孝子能起孝龍眞有如姚叔祥所詠耶
  識之爲異日修邑乘者徵信地母令李顧二人傳美于
  前云歲三月十八日致祭平湖朱志
  天后宫 在苦竹山遠汲者率于此賽禱春月士女雲萃
  遺鈿墮翠或接路焉海鹽圖經神爲福建莆田人宋都巡檢
  林愿之女沒爲海神屢彰靈應歷代累封至天妃
  國朝康熙二十年加封天后雍正十一年載入祀典歲春秋
  仲上辛日致祭平湖高志乾隆二年加封福佑羣生二十二
  年加封誠感咸孚五十三年加封顯神贊順案九山志天如像乃
  海中浮來香木所塑初建廟時道士夢神告以海中有
  木次日木果至春秋時天妃夜常出遊燈火煇煌雙行
  引導或至龍王堂或至白馬廟戍卒漁人往往見之凡沿海處所及閩人之商于
  乍者皆祀之平湖王志
  旗纛廟 在乍浦所東久廢平湖程志軍牙六纛之神歲霜降日
  于敎場致祭平湖王志
  東嶽廟 係佑聖宫分基
  國朝康熙元年建歲春秋仲上丁後一日致祭平湖朱志
  顯忠廟 在縣治東一里當湖旁祀漢大將軍霍光閩人
  英烈錢侯亦附焉案雲間志侯閩人行七嘗爲商浮海至廟下歎息願事忠臣卽戊手立化
  宋與金戰有陰兵旌旗著華亭錢太尉宇巳而賊勢披靡因錫今封宋大觀四年建宣和
  二年賜額顯忠祠五年封忠烈公建炎三年辛道宗領
  舟師由海道護行在所奏加忠烈順濟且賜緡錢以新
  廟貌四年加昭應宋魯詹記大觀庚寅冬詹廣陵秩滿臘中歸省親道經吴江寒甚一夕震
  澤冰合卽抵家鄉人皆言曰昔湖中冰厚幾尺有物自
  東北趨西南轟然有聲冰碎如粉夕卽還如是三日乃
  已此何異耶詹日異我不得而知之第聞吳主孫皓嘗
  被疾時有聯降于小黄門云華亭鹹塘風濤爲害非人
  力能防古海鹽縣治一旦陷爲河無大神護臣漢之功
  臣霍光也臣部黨有力當鎭之可免翌日疾瘳立廟小
  金山鄉人盍相與築官湖上竭虔昭惠以鎭此土乎僉
  曰兹衆所祈嚮者卽卜爽塏之地占湖山之勝乃營廟
  宇乃嚴神棲自是逺近翕然結社會拜者舳艫相銜也
  竊嘗謂生爲偉人則没爲明神必有大功德于民隨其
  所向而追想世奉祀之如大禹之於㑹稽泰伯季札之
  於姑蘇伍子胥之於錢塘馬伏波之於南海韓文公之
  於潮陽是也惟忠烈公策名孝武擁昭立宣厥功懋焉
  是時漢都長安距吳會爲遠甚又公之沒更兩漢歴三
  國巳數百年矣乃托吳主之疾肇建金山之祠敷錫陰
  貺宏庇海邦此何理耶噫人心神矣乎疾徐俯仰之間
  再撫四海之外生兮一世之傑没兮有不亡者存如月
  在天有水則現舟行月移東西南北隨所向而見之若
  黄石公之於仙州張漁陽之於酇邑民猶尸祝之矧夫
  忠烈巖巖精爽凜凛發祥炳靈感應如響會何久且遠
  之間耶時愈久而民之祀愈崇道愈遠而民之祝愈廣
  神妙莫測詎容擬議哉公之勳業靑史煥然而錢氏謂
  之冠軍非是我宋重熙百神受職宣和二年始賜額曰
  顯忠後三年誥封忠烈公雖冠五等之爵尚遲顯冊之
  頒庶致崇極而侈神貺也丙午春詹歸自京師祗款祠
  下主未就緖慨嘆久之而職其事者輿議弗允亟告縣
  大夫而易闔之明年冬郡司還朝過家上冢乃見廟宇
  屹然擁以虛亭翼以修廊旁列攸司各有次第高明輪
  奐庭殖翬飛徘徊諦觀目駭而心肅焉因裒始末書之
  石式告來者 趙孟堅英烈錢侯記夫聰明正直謂日
  神靈膺國褒封饗世血食歷祀不泯主福主災赫然炳
  靈人恒斯畏豈偶然哉克孝克忠爲國犯難生昭直節
  殁助陰靈者也英列錢侯所以身陪正祠封受顯號其
  以斯乎紀石傳芳示垂奕世請從具載寧厭繼委西浙
  諸州禾興最爲邊海華亭縣小金山者又在郡東插脚
  滄峻岸溟截起驚濤四浮吳越備史載漢博陸侯霍公
  附小黄門謂吳主曰國之疆土東齧海海虧蝕侵尋臣
  漢舊輔今當爲神駐小金山爲禦海斥使不衝盪全護
  國封當爲建祠于彼金山示所旌顯自時厥後封祀不
  絕今爲忠烈王顯濟廟焉維英烈侯家閩氏錢行位居
  七航海而商舶帆經從人廟致儼禮觀威爽雪浪東來
  一山若峙巖巖殿宇卓冠山椒地勢坤靈軒赫斯稱又
  諗王忠存漢社稷歆生敬慕若曰浮沉罔利膠轕迷途
  汨淟塵中何終底止歿事忠臣愈浪生死猛念倏發幽
  明洞符玉立廡間叉手瞠視不欹不倚窅然化歸異哉
  於是驚怪顯迹爲廟部臣老㝛相傳幾百年矣季夏之
  月二十二日維侯生辰沿海祭祀在在加謹廣陳鎭金
  山祠祀尤嚴常歲是日海商海賈寨戸亭丁社鼓喧迎
  香華羅供然前無位號未應國經仗隊弓刀遙稱太尉
  殆幾野廟殊闕聲猷屬靑齊向化之年困獸猶競東鄙
  興師侯能助順虛無之際神證用彰霧消雲飛陰兵十
  萬排空而下旌旗著號華亭錢太尉智識昭明逮及交
  鋒敵勢披靡風驅電掃㝠助惟多主兵上之公朝訪尋
  允合爰加封勅諡以英烈庸答靈休端笏垂紳榮被章
  服從飭仗衛一變魚雅孟堅母弟孟淳今嗣秀安僖王
  會元孫曩居里日嘗謂言曰英烈侯神靈國勳如是其
  偉兄志於文盍爲紀述其永聲聞當備樂石以奉刻詞
  茲以書來石旣就礱紀弗可後乙已上春甲子熏篆滌
  毫寓誠歷叙因作言曰夫所謂聰明正直謂神者豈誣
  哉忠烈公功存漢祀雖世祿不嗣於當時而廟食乃存
  於異代葢忠誠勳績迄莫泯忘英烈侯初焉非衣逢掖
  道先王者一念向正卽隸明祠惟王與侯肸蠁相應如
  斯至者心公忠耳故侯卒能効順佐邦殄小醜使侯居
  廟堂而職臣事殺身成仁夫豈難能竊祿鄙夫身縻好
  爵畏事齷齪當言不斷口若置箝鼠計自營盼視同列
  苟利飲啄縮縮循墻鬼蜮斯靡何無何有若拜侯祠有
  泚其顙孟堅疇昔之夕矚祀嶽神節仗旋歸繽翁肅截
  璧月當午簫吹撼空文繡兒郎粉黛優女書燭橡刻夾
  道秉行敬拜奉安一無醉懈顧而問日此嬰曰社稷臣
  也心實歆焉曰有親在無代言曰人死畱名豹死畱皮
  丈夫大節雖死猶生睢睗之忠常山之操平原叱希烈
  太尉擊朱泚讀史凛凜恨九原之不作也神之爲神其
  以是夫因紀侯事遡頌王忠夙心忠鯁不覺宣露爲之
  銘曰正直爲神惟忠惟孝國有常經祀典崇報博陸在
  漢擁昭立宣雖曰世祿不吾以延遂及異朝血食廟祀
  爲禦隄封叱捍潮水無使侵〓〓厥疆理至於今世靈
  畏若存英烈錢侯起身七閩浮舶而商致禮英靈惟公
  與直至令心傾一誠黙孚旋隸部下拱立廟廡杳然㝠
  化東海之濱奉祀畢虔位號封崇若有侍然小醜不競
  東鄙興師維侯助順若響之隨神兵千萬陰雲擁之〓
  勢旋靡電掃風披昭靈顯功褒號英烈服爵儀衛一變
  綿蕞吾茲銘石匪事兮雄寓勸若人知孝而忠爲食君
  祿當勇於事事依違者將焉用彼致忠於君奮不顧身
  身死不死其名永存史傳紀績廟食薦馨吁嗟鬼蜮狗
  苟蠅營明成化六年住持潘道堅重建柳志嘉靖三十四年
  倭警神昭靈應邑人奉事加虔知縣劉存義建坊劉存義記
  萬歷二十九年知縣王羲民重建沈懋孝記崇禎十三年知
  縣吳春枝重修
  國朝乾隆二十五年知縣李納璧重修李納璧記五十三年知縣
  王恒重修春秋仲上丁後一日致祭平湖王志
  景賢祠 在德藏寺左明嘉靖三十三年建平湖程志祀唐相
  陸贄以宋儒陸正明徵士陸宗秀程鄉令陸鋹吏部尚
  書陸光祖配吳志明范維一有祠記續以兵部員外陸澄原巡按
  御史陸淸原濟南府推官陸燦贈禮部侍郞陸隴其歲
  春秋仲上丁後一日致祭平湖張志
  報功五賢祠 在南司東明嘉靖三十七年知縣陳一謙
  建祀總督胡宗憲萬歴元年以知府劉慤知縣劉存義
  入祠後並祀兵備道劉燾署知縣殷廷蘭因名五賢祠
  典史喬登鎭撫彭應時百戸朱璽祔焉平湖程志 明馮汝弼記嘉靖
  三十五年丙辰秋九月二十有五日欽差總督軍務都
  察院右僉都御史梅林胡公殲海寇於平湖之南郊先
  是海寇徐海等挾倭寇數萬橫行浙直官軍莫敢誰何
  朝廷命重臣督廣充蒼處諸路兵擒勦數失利賊愈猖
  獗率衆趨嘉興諸將逡巡莫敢出公時爲御史按兩浙
  奮然起曰諸君按兵不舉如宗社蒼生何挺身前進諸
  將從之鏖戰於王江涇斬首千餘級㨗聞陞右僉都御
  史提督王師丙辰三月加兵部左侍郎總督軍務時徐
  海大令賊黨及倭奴數萬攻乍浦兵備劉公壽禦之賊
  趨皁林巡撫阮公率游擊將軍宗禮禦之禮兵寡力戰
  而歿阮公遂係保桐鄉賊百計攻圍踰月不解知賊勢
  方熾我兵未集難與爭鋒陽爲招撫之令賊退屯於華
  亭之呂巷六月復還乍浦公欲翦其羽翼計遣應襲管
  懋光贊畫朱尚禮等間攜徐海執其渠魁麻葉胡四戴
  一等以獻適提督尚書趙公文華奉命視師以天兵至
  公與合議復遣辯士說海縛其巨酋陳東以獻公曰賊
  心離矣機不可失時巡撫阮公議亦合遂行兵備劉公
  分布諸將刻期進兵犄角互發奮力齊擊賊大敗爭奔
  海船我兵乘勢追擊斬首七百餘級燒賊厰二十餘處
  焚溺死者不可勝計獨徐海擁精悍千餘人以歸順爲
  名據平湖之沈家莊去縣治纔十里許公遣中書羅龍
  文義士蔡時宜等間其左右使自相忌疑以離其心腹
  協謀於趙公而巡撫阮公巡按趙公謀俱協行郎中郭
  公會兵備劉公爲擣巢之舉公親履行陣偕阮公督戰
  而劉公率驍勇爲前鋒時賊分二巢已各相疑無固志
  又以招撫之故不設備我軍攻西巢箭炮齊發賊敗入
  巢乘夜奔東巢我軍齊進奮擊勢如拉朽擒斬賊級一
  千四百餘顆焚溺死者不計其數於是元兇授首醜類
  盡殲數年積寇一旦掃除無子遺矣振天朝之神武絕
  外寇之窺伺正亂賊之典刑洩萬民之積憤以舒我皇
  上東南根本之憂豐功峻烈豈曰小補之哉向使招撫
  之令不行賊必肆毒無忌戡定之功不繼賊必貽患無
  窮生民之禍將不忍言而浙西瀕海之地亦未必若是
  之寧謐也吾邑士民懷公再造謀諸邑令陳君一謙建
  祠立碑以垂不朽屬余爲記而系之以詩東海㝠㝠陰
  風怒狂妖氛塞空鯨鲵跳梁天威赫赫維公肅將肅將
  伊何神謀允臧始則餌之終焉在綱匪公幃幄曷展劻
  勷蕩滌妖氛海波不揚我家我室奠我封疆我衣我食
  樂我耕桑曷以報之新祠
  煌煌百千萬年令聞無疆
  國朝乾隆五十三年知縣王恒重修歲春秋仲上丁後一曰
  致祭新纂
  陸莊簡祠 在南司右萬歷四十六年建祀明太子太保
  吏部尚書論莊簡陸光祖歲春秋仲上丁後一日致祭
  平湖朱志
  馮夢禎記
  陸淸獻祠 在縣治東南卽明兵備道廢基乾隆八年知縣高國
  楹建歲春秋仲上丁後一曰致祭平湖高志 常安記天生聖賢非以爲一
  世之人也將使生乎其前者統緖由之昌明將使生乎
  其後者淵源爲之紹續故人而有志聖學則其一身〓
  有上下今古之責而道統傳焉人心正焉此其所係非
  偶然也平湖陸淸獻公終身講學而以其學問所得發
  爲政事文章方下帷發憤時卽取宋儒諸書反覆參訂
  其意豈徙以獵榮爲溫飽計哉致力於克已復禮之間
  求詳於主敬行恕之說而終之以變化氣質葢其志趣
  固巳迥出一切矣嗣其任邑令居諫垣所至卓卓有聲
  而考証乎先儒之醇雜辨訂乎學問之宗旨矻矻者不
  知其身之旣老也竊嘗論前明諸儒生於國初者尚能
  由金許之傳以遡周程之旨自良知說起王畿甚之而
  格致之義渺如矣淸獻公生於數百載之後慨然力闢
  其非充養邃宻似薛文淸主敬存誠似胡敬齋而躬行
  實踐不誇黙悟覺白沙生平所爲養端倪於至靜者未
  免存養之意多省察之功少矣我 朝振興雅化崇獎
  先賢旣祀於黌宮又立有專祠至是有司以其碑文來
  請余謂聖賢以道德相授苟能學淸獻公之學則卽千
  里而遙與夫百世而下尚有繼其心源想其議諭風旨
  幾幾乎謦欬可得而親几席可得而接者况平湖乃先
  生桑梓之鄉去今未數十年登其堂舊址斯在啟其篋
  遺編斯陳想當日之勤勤懇懇紹述乎斯道者其身而
  存則以爲一已之任其身旣往則責在後世之人卽不
  獲親炙而未有不願立門牆者也其能無穆然而思憬
  然而悟也哉余宦轍所至每樂表章先哲之遺踪至是
  蒞浙若魏塘六賢旣爲之碑記重幸其流風餘韻之未
  泯而如淸獻公尤稱道學之宗其子孫能嗣守餘澤官
  於其邑者復能祠而祭之是亦足見薪傳之不墜而余
  所樂於觀成者也爲之歌曰先生之生聖道攸託根抵
  關閩源本濂洛先生之學得其大者意態沖融襟懷瀟
  灑先生之祠掩映湖濱曰俎曰豆閱歲猶新先生往矣
  道在來哲奮焉起興視此碑碣 督學彭起豐碑記聖
  人之道如日在天綿綿延延薪傳勿替必頼有昌明理
  學之大儒起而負荷之南宋而後配享諸儒若元之許
  魯齋明之薛文淸胡景齋尤其純者 聖朝隆重理
  學碩彥蔚生天下之士瞻泰山而仰北斗首推湯文正
  陸淸獻兩公淸獻平湖人也由縣令拜御史淸風勁節
  惠政嘉謨迄今猶傳人口其爲學在于居敬窮理擇善
  固執敎人必宗朱子小學讀書必依程氏日程而于派
  别支流防維甚切若惟恐異說之淆亂流於禪說而不
  返也不憚反覆極論剖晰同異洵乎其逺承孔孟之傳
  近接程朱之派而負荷斯道者歟 國家以淸獻有功
  聖敎旣從祀文廟復 褒以赠謚崇儒之典曠古
  獨隆顧考諸邑乘二丁釋奠僅附祭于陸宣公祠崇報
  未專爲慨然久之甲予春邑令三韓高君國楹首捐亷
  俸卜基繪圖鳩工集事逾數月門廡堂宇巍然秩秩有
  序俎豆駿奔不懈益虔陸氏子孫請余文以記余維浙
  中人士類多尚詞華鶩聲氣罕有能紹述金華四先生
  之理學而講明濂洛關閩之旨者微淸獻則斯道之傳
  曷其有頼今公所著作具在苟讀遺書而附於私淑艾
  之列則敎澤流於無垠平湖卽鄒魯也祠宇之新豈惟
  邑令之賢有足誌或以沿流而探原挽華而崇實以爲
  式化風俗振厲人心一機歟因樂爲之記 高嵩詩崇
  祠遙映泖湖淸遺範長深仰止情抗疏逺過陽諫議說
  經常聚魯諸生政傳循吏眞無忝望重儒林况有名如
  見講堂開故里共看隆棟接高城金章奕奕榮千古俎
  豆森森奠兩楹誦法自慚聞道淺抒毫端爲 盛朝
  賡 陸天錫詩有美承儒統維桑表廣居五賢虛地左
  一塔聳城隅風月人如在荃蘅庭可疏瓣香深嚮往重
  欲輯遺書四十六年知縣張力行以祠產刻石張力行淸獻公祠港祖記
  五十年知縣王恒重修祠宇恭勒從祀
  上諭於碑嘉慶三年邑人黃鳳等醵資置田歸祠供祀易抵港
  租呈請立石永禁東湖捕魚新纂 黃鳳等具呈事畧東湖放生始於明主事陸
  杲有王世貞放生碑記 國朝以來惟陸莊簡公祠管
  業東馬頭一段循舊放生餘皆賃漁戸捕魚取租繼且
  分售别姓乾隆十一年知縣高國楹捐亷贖回十分之
  八歸作陸淸獻公祠祀產嘉慶三年邑人黄鳳吳鼎燮
  奚泗哲吳顯德吳履會以先賢俎豆取給魚蟹不足昭
  誠敬且失愛物之意公醵銀置俊圩四三十四畞八分
  五釐八毫歸應耶租供祀易東湖復放生舊制又續易
  陸浩其陸汝績等案山浜窰頭港汊并曹廷榮所捐東
  湖中段俱全作放生湖交當湖書院司事經管每年收
  菱租辦港稅及修補碑石等費呈縣詳憲批准勒石永
  禁採捕放生湖四至東自潔芳橋起迤南至面長港止
  西自呂公橋起迤南至新橋港止南至高墳北至龍王
  堂
  龍王廟 在呂公橋東原注俗呼龍王堂創建年月無考
  火神廟 在北門外二里松塵道院内
  眞武廟 在南門外敎場邑人張友直建以上平湖王志
  文昌祠 在佑聖宫內萬歷四十四年建
  藥王廟 華陀廟在佑聖宫內康熙間建以上平湖朱志
  白沃使君廟 在縣東北三里許柳志相傳當湖初陷時白
  沃使君躍馬疾走不及遂駐馬以鞭指得湖東南一角
  水至不没今此地獨高後人于此立廟兄弟三人一在
  沙腰一在乍浦皆稱白沃廟閒窻括異志 陸世楷詩水患方滔天四望鮮高阜
  使君何神術躍馬東南走揮鞭使倒流蛟龍遂弭首邱
  原乃可依厥民安井臼園廬漸以完村村遍花柳微君
  我已魚遺恩頌耆者白屋煥朱扉懷筵崇不朽旱潦輒
  有祈歲時薦椒酒叢祠蒲寰區文繡被土偶稽古洵足
  徵德馨庶能久捍患與禦灾豐碑
  在人口鼎〓雄三方孰爲龍虎狗
  齊景公廟 在官田坊俗呼官田廟平湖程志故老相傳景公
  遵海而南至此舊有碑今磨滅不存矣閒窻括異志案吳志作官田
  廟
  馬廏廟 在縣南一十五里俗傳齊景公養馬之所因名
  馬廏平湖王志
  三將軍廟 在益山北去梁莊二里祀田開疆古冶予公
  孫㨗三木主幷塑像在焉九山志 案王志引李天植云三士在齊以廟食于此
  豈地名齊景鄉故祀及三士耶祀齊田橫及橫兄榮廣刱始不可考萬
  歷間重葺平湖程志 明馬維銘募疏邑梁莊故有三將軍廟三將軍者齊義田橫及橫兄榮
  廣夫田將軍可異矣舍王侯之約而顧自刎以死賔客
  五百人皆死之此太史公之所贊以爲至賢也漢以下
  騷人墨客相與悲歌慷慨以寫其忠義憤烈之狀如昌
  黎眉山者甚多余不暇論所爲祀梁莊者吾邑隸在吳
  去齊境二千里梁莊隸在吾邑卽濱海乎去橫之島何
  啻二千里而遙橫以海爲命而恥事漢無論梁莊其身
  之未至吳審矣而祀梁莊者何也母亦謂神則無所不
  之乎夫伍員之祀于吳以弔吳也屈原之祀于楚以弔
  楚也其靈爽在後世而功伐在本朝其齒劍懷石以自
  傷不幸而吾言適中君國喪亡益以重我之不幸故至
  于今浙江之潮潇湘之水洶涌而不安如怨如泣而不
  可止者二大夫之神爲之也然而其神有方而人得以
  意揣之自吳楚之外或未有神焉者矣漢昭烈起自蜀
  中關張以赳赳武夫佐之未嘗得意鄴下而荊門之東
  悉爲吳地亦不能廣尺寸之封今大江南北以距遼海
  二神最顯靈應雖蜀何加焉神無方矣若橫所謂無方
  者是耶非耶不然何以生不識梁莊爲何物吾邑爲何
  地而死乃宅于此也殆將吞予胥于江上挾屈平于漢
  川而哂其陋且局而獨有契于雲長翼德之所爲耶前
  是把總韓生曾新其廟旋圮而頃者海波微警所冀神
  庇甚切遂議再飭余輒疏之重神也亦重義也唯義故
  雖死而凛然有生氣神之所以無方也一三武弁及居
  此士者尚其
  以義勗焉
  馮將軍廟 在縣南一十五里宋端平三年建祀漢陽夏
  侯馮異柳志
  三義廟 在縣東二十里蒹葭圍祀漢昭烈帝關壯繆侯
  張桓侯康熙十一年生員張長生兄弟捐建乾隆元年
  候補通判張漢年重修平湖王志
  陸績廟一名懷橘菴 在乍浦西門小街俗稱西菴祀吳鬱林太守
  陸績近易名懷橘以乍浦舊傳有績故宅號懷橘里故
  也
  韓文公廟一名潮聖廟 在海口閘乾隆二十年潮州人建以上
  乍浦志
  吳越武肅王廟 在縣治東南一十二里徐埭鎭西平湖王志
  烈士大王廟 在獨山北百步不知何神爲獨山一方香
  火
  顧相公廟 在雅山東麓神松江上海人有伏虎之異故
  裝一虎于案下一方香火最著靈驗門外兩沙樸樹大
  數抱不知何年物以上九山志
  張相公廟 在乍浦西門內懷橘菴前殿平湖張志公諱夏蕭
  山人雍正三年封靜安公紹興府志 西河集張十郎官者宋護堤侯張六五老
  相公也名夏蕭山隖里人初以父亮爲吳越王時刑部
  尚書入宋歸命遂由故任子起家授工部郎中稱郎官
  旣而海溢颶風發錢塘蕭山隄總壞相公充護隄使者
  有功封護隄侯乃以護漕當決河覆舟旗丁繞河覓相
  公不得翼日有大黿負相公尸浮于沙巫者狂言相公
  已爲神其尸歸葬於蕭山之長山閘而立祠閘傍負山
  壁爲楹面海滔滔每雨歇見神燈數隊沿山而歸景祐
  間禮部請于朝封英濟王蕭俗呼十一爲六五呼官爲
  相公以侯王故呼老相公至是呼老相
  公廟每歲三月六日係老相公生日
  晏公廟一名宏濟菴 在東門内祀平浪侯晏戌仔乍浦志晏戌
  仔江西淸江鎭人元初輸文錦于上都因而尸解人以
  爲神立祠祀之後顯靈江湖間洪武初封平浪侯浙江通志
  巡撫范公祠 在弄珠樓爲巡撫范承謨立吳志
  魯簡肅祠 在桑園衖祀宋參知政事謚簡肅魯宗道平湖
  程志 明知縣賴垓記嘉慶三年其裔孫魯洪等重修新纂 杭嘉湖道今
  按察使秦公瀛重修祠記平湖之有魯簡肅公祠也以
  公嘗令海鹽遂家于是而歿卽葬于是也公墓在平湖
  之桑園衖其地故隸海鹽今析治平湖墓旁卽公祠建
  自宋仁宗天聖七年後屢廢屢修明之中葉公後人魯
  學周承周等置祠田邑令賴垓記之嘉慶三年戊午裔
  孫洪等復修焉知縣李君賡芸請予記其事公仕眞宗
  朝於時事多所論列其生平大節尤在諫止立劉氏七
  廟折樞宻曹利用之權貴戚憚之一時有魚頭參政之
  目而其始仕則嘗由定遠尉調海鹽令邑濱海其東南
  境舊有港導海水歲久湮塞公發鄉丁疏治之號魯公
  浦厥後思公澤者有景魯堂思魯橋諸稱夫以公功在
  社稷非一邑所得而私而其勤施于民合乎祭法則報
  功之典于是爲宜昔漢循史延熹中嘗詔宻縣洛陽畱
  卓茂王渙祠廟且訪古右賢式閭表墓者良有司事也
  柳季之壟樵採有刑信陵之墳守衛無缺今以公之澤
  被茲土而祠實與墓鄰則因祠以存墓不惟魯氏之子
  孫當世其祀于勿替也巳公裔居浙代有賢者余旣因
  李君請爲之記他時過當湖擬更展拜公祠以致嚮慕
  之思焉公諱宗道字貫之亳州譙人咸平三年進士歷
  官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再遷禮部侍郞贈兵部尚書
  初謚剛簡後改
  論事蹟具宋史
  張忠獻祠 在東十九都盤字圩里名蒹葭圍祀宋魏國
  公張浚華陽伯張栻淮揚判官張溥吳志 張著張氏宗詞記
  陸象山祠 在東城内祀宋將作監丞知荊門州軍陸九
  淵平湖程志 徐階記語有之莫爲前美弗彰莫爲後盛弗傳竊有慕洵開軾轍午續祁奚絳與景繼起
  儉與泰齊名皆喬梓爭榮華萼相輝者也孰有如奕葉
  永承箕裘遠紹歴百世而彌光越兩地而並耀如陸氏
  者乎陸氏象山先生得孟子眞脈從祀孔廟諱九淵字
  子静先世吳縣人長水吳境隋亦屬姑蘇唐德宗朝宣
  公爲名相厥後八世孫希聲復相昭宗謚文公孫德遷
  五代末避兵燹入撫遂籍金谿十世同居延福鄉之靑
  田一百餘年合三千餘指共居一爨宋詔旌義居父賀
  學行著鄉黨酌先儒冠婚喪祭之禮行於世生子六九
  思九叙九皋九韶皆奇傑韶與文達公九齡及先生世
  稱三陸迄今祠祀焉先生三四歲常掃林間宴坐終日
  過者注望稱羡一日侍父行忽詢天地何所窮際父笑
  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讀書至宇宙二字輒大悟曰
  元來此道無窮人與天地皆在其中援筆書曰宇宙內
  事卽已分内事宇宙卽吾心吾心卽宇宙讀孟子卽契
  悟自得至先立乎其大者一語終身效法焉嘗云道外
  無事事外無道纔警策便與天地相似其立敎直指人
  心本然至善使從此培養曰充曰著令人就血脈上轉
  移故多感悟興起隨寓講學父老子弟數百人莫不感
  動或勸之著書曰六經計我我計六經結精舍貴溪之
  應天山山形如象題曰象山先生門人遂相稱之嘗謂
  孟子之死眞不得其傳直到濂洛得不傳之秘然草昧
  殊晦今日不令大段光明更治何事故孟子之道益光
  登乾道八年進士主考吕祖謙一見其文遂決此江西
  陸子静也少遇靖康兵亂卽願請纓博求知勇士議恢
  復後輪對劄皆格心經邦要語首重讐恥未復孝宗亦
  感悟居官時故事上元設醮爲民祈福乃會吏民講洪
  範皇極一章以代之聽者感悟泣下與朱熹會白鹿洞
  講君子喻義章諸生亦感悟爲泣熹嘆服謂中學者隱
  微深痼之病䟦講義刻石于洞中會禱雪雪驟降語家
  人曰吾將矣逝遂沐浴更衣而卒其履歷宦蹟載史冊
  不復贅嘉定八年謚文安從父筠紹興乙丑進士姪濬
  中嘉定辛未榜子持之循之姪渙之皆以理學見重于
  朝野理宗時四世孫貞恪公啟楨爲嘉興路巡檢使僑
  寓于當湖鎭復還吳境山川不攺井里自如入國朝升
  鎭爲縣遂爲平湖始祖建祠于城之隅肖先生像而祀
  之登其堂金璧玲瓏朱藍燦煜冠裳禮樂之盛無損靑
  田之遺制焉叨世祿綸爲夾江令琳爲名侍御品格政
  績詳載趙師相貞吉陳掌院炌碑記中琳之子夏津令
  山從子南康郡丞鼇俱有惠政歲月浸尋星霜剥斵榱
  桷傾圮薜荔斷碑山又堂構而聿新焉侍御李宻執經
  於余學以爲巳爲主嘗曰孝弟外無餘道孝弟外無餘
  一事先生理學源流嘗慨宋武好耔時藏襫禊之衣示
  子孫揜口笑莊家之拙齊人好筴算戈矛有告以鄒魯
  絃匏事見謂迂闊老頭巾語乃陸氏吳而越越而楚楚
  復歸吳家學淵源數百世如一曰固巳度越他人
  門閭幾等矣祠葺竣徵余爲記因焚盥而志其略
  呂公祠 在南門外祀知縣呂猶龍有祀田三十畞卽猶
  龍所建呂公書院舊基新纂
  石莊沈氏樹德祠 在石莊里房字圩平湖朱志陸菜有記
  陸豸史祠 在啟元門內祀明巡按四川御史陸琳平湖程志
  趙貞吉有記
  陸孝子祠 在東河左祀明光祿署正陸山平湖朱志明王建中有
  記乾隆五十四年其族孫陸士鈿重新新纂 知縣王恒記
  劉氏世德祠 在南司左祀明刑部主事劉玘贈兵部尚
  書劉希聖
  懷德祠 在太平橋左祀明給事中馮汝弼以上平湖程志 王世貞
  記懷德祠者何祠故諫議平湖馮公者也公舉進士拜
  行人奉使便便有僑肸風尋入諫省論中貴大臣直聲
  動天下出而一領望州再宰巖邑所至號爲神君而中
  尼於忌者竟挂冠歸公享壽七十有九其成進士迎捐
  舘垂四十六年然爲德于州邑以歲數之不過十之一
  二而爲德于其鄉則十且八九以故甫公歿之踰月而
  諸生沈維鏡等若而人請於令願祠公于鄉賢三老徐
  燮等若而人復相率請於令願特爲祠以報公令劉君
  異之爲再覆其事咸信乃下敎恃祠而命其祠曰懷德
  而屬不佞記其事不佞公門下士也不敢以椎不文辭
  竊讀三老等所上事大略云公居恒謂家居不習計倪
  不可饒不饒不可以伸志夫人富而仁義附焉故自其
  罷官而且少奉羡卽以收棄田而治之皆成土腴又以
  其田入益斥直傍畞巳又以其法敎邑中耕者巳又以
  其爲州邑時賦三則及助徑法語守令行之亡何邑田
  皆驟貴於是公喜曰吾可以爲德矣其首施則伯仲子
  姓有四時衣帛廩餼之供謂習儒者敎之農者田之賈
  者貲之稍次施則五服之親屬其衣帛廩餼之供遞殺
  而吉凶緩急靡不于我取貲其最後施則邑之老者疾
  者無子者不能紼者叩之卽響應而又推其餘饒築城
  當啤睨者數十雉城成而鳥寇絕不復窺脩通都之土
  石堰十五石橋三十二浚陳塘爲里二十七築義塚以
  叢討賊司之殤骨而之又以其暇獎節義贍孝友假典
  禮佐有司之權葢環公居而家者可十萬戸其大半食
  公惠其自罷官至捐館三十四年如一日矣夫安能遂
  忘公夫从〓君雲之工治生與賑贍不責報解訟焚券
  得公之近似而天之報之通侯者累世然未聞其仕宦
  善狀朱仲卿之歿思托祀于桐鄉而不敢望其鄉以鄉
  之所被德淺也公守吾太倉不再閱歲去旣歷三紀而
  士民今且議祠公公殆兼君雲仲卿而有之矣於乎賢
  哉公諱汝弼其大節著於諫議故特稱馮諫議云今廢爲育嬰堂平湖王志
  陸鴻臚祠在東湖右祀明鴻臚寺主簿陸志忠平湖程志 施
  鳳來記
  存巖祠在湯山瑞祥寺祀明冲夷處士陸錢順治二年
  建乾隆三十三年其裔肯堂重建以孝子陸倣孟配平湖
  張志
  張高士祠 在北門月城祀明生員張洽以廣東布政使
  張大忠配先是洽以平倭築城首功督撫欲請於朝爵
  之不受獎以地宅洽爲建廟月城爲國祝釐旣而邑人
  懷其德迎洽與大忠位合祀於廟平湖高志王建中記
  石門縣
  先農壇 在東郊距城三里雍正五年知縣呂廷鑄奉文
  建立幷置耤田四畞九分浙江通志
  先蠶廟 在崇福寺山門內大殿東偏五十步乾隆六十
  年奉文建立新纂
  社稷壇 在縣西素商門外柳志宋在縣西二百步入門而
  南有齋廳三楹廳之南五壇壇各三級原注風伯雷雨師 案注疑有
  誤崇德靳志云宋合風雲雷雨爲三壇與上文五壇亦不符繚之以牆廳有宋政和
  間重修社壇碑記磨滅幾不可讀大率全備勅牒之語
  勅牒則盡述江東提舉沈延嗣奏請之辭當時案式圖
  鏤版行下故式圖刻在碑首歷年雖久壇制如式至元志
  元置于城西南明洪武十五年趙令觀攺建西門外崇德
  靳志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薰門外運河東岸柳志宋附社
  稷壇明洪武十五年趙令觀攺建于運河東崇德靳志
  邑厲壇 在縣北朔義門外運河西岸柳志宋元無考明洪
  武十五年趙令觀攺建于北門外崇德靳志
  城隍廟 在縣西北一百八十步浙江通志舊在縣西南隅語
  溪觀東邑令臧元士增刱門道兩廊開路東出岳王祠
  附于內至元志明洪武十五年縣令涂節徙置縣西建殿
  宇兩廊歲久傾圯柳志景泰間知縣郁綸重建崇德靳志後漸
  傾圯成化二十二年重建柳志嘉靖三十年復燬知縣邱
  岳重建萬歴中知縣周應秋重建正殿中堂寢殿東西
  兩廡水火二亭知縣靳一派攺闡威門原注卽儀門爲屋三
  楹門外有石甃池東西六丈南北二丈餘中跨石橋周
  以石䦨
  國朝順治九年知縣陳邦寄重建肅敬樓十八年知縣李震
  興工鳩倡至康熙八年知縣杜森竣工石門廣志乾隆二十
  二年兩殿灾次年知縣周鼎重修新纂
  關帝廟 在崇義橋東南舊在縣北三百步嘉靖中因築
  城遷于永橋北邑人姚汝舟捐貲更遷崇義橋崇德靳志 姚
  汝舟記
  國朝順治四年重建石門鄺志乾隆三十一年知縣鮑祖幹重修
  新纂 案石門廣志云廟有鐘一口元延祐年鑄聲聞
  十里順治辛丑鎭浙昂邦章京取入靈隱寺所謂延祐
  鐘也
  東嶽廟 在縣西南一百步宋政和修廟舊碑磨滅猶可
  讀謂淹沒時久感夢興繕建立甚古至元志嘉靖中知縣
  張守約因火攺于城隍廟前河下以其地易市民謝姓
  居址欲爲陰陽醫學不果萬歴中移建演武場北內有
  元帝像又呼爲眞武廟崇德靳志
  節孝祠 在縣東二百步雍正元年奉文設立幷建石坊
  乾隆四十八年知縣朱麟徵同紳士重修新纂
  許侍郎廟 在縣西南二里祀晋黃門侍郎許安仁永嘉
  兆亂兵至崇德安仁時敎授于鄉有條護功旣卒立祠
  祀之宋嘉泰二年創明永樂天順間重建
  國朝順治間鄉民沈文盛諸文照重修石門廣志
  何律王廟 在縣西三里至元志洪武中重建崇德靳志崇德有
  何律王廟相傳卽吳王遣以築城者名勝志
  郜村廟在縣西北二十里泗水橋土穀神爲章陳許內
  有觀音樓宋嘉定間尚書陸德輿創里人陸鏜重修廟
  後古松一章遠望虬枝偃葢秀色可愛石門靳志 元陸官詠郜村廟
  松詩沃野遙山抱神遺獨此松羽張飛夕葢琴響和晨
  鐘曇翠來翔鶴溪長有卧龍假饒秦蹕過應得大夫封
  蕭尚書廟 在縣東三十里至元志元蕭穆拜尚書後封蕭
  王祀此浙江通志
  馬鳴王廟 在上字圩其神亦稱裴蔣石門鄺志 鄺世培記略歲在旃䝉
  單閼之辜月邑之西偏馬鳴廟重飭祠宇閱三月告成
  里之民乞言以垂麗牲之石案神裴姓名璩唐廣明中
  官浙西藩鎭會黄巢由湓〓浙公力戰却之此土弗熸
  没而廟食以報其功配饗者爲蔣都尉佚其名則與公
  戮力者也新唐書黄巢犯浙西時節度使裴璩斬其二
  長殲其黨衆賊大沮喪乃詣天平軍乞降尋復轉掠浙
  東當巢所過千里無子遺而期境安堵如故微神之力
  弗及此矧捍患禦菑式靈鐘鼓自唐迄今千有餘禩生
  則宣勞牧圉没而介福馨香神之綏艾吾民始終如一
  日也爼豆匏絃其何有替乃里之人僅以土鼓蕢桴酹
  于秋冬祈賽之間毋乃黷而近于〓然禹稷句龍皆田
  祖也鄉之士女恪共靡懈神其樂吾民之樸邀而忘其
  儉乎故于廟貌成作迎神
  送神之詩使工祝歌以祀之
  金龍四大王廟 在甘露庵左卽靳公祠故址
  國朝康熙初運丁公建久圮乾隆二十八年復醵金重建别
  建靳公祠于左新纂
  忠勲祠 在縣治東祀宋趙汝愚大淸一統志嘉靖丙辰建三
  淸宫徙三淸像于其中後知縣靳一派移三淸于外室
  奉忠定神位于堂飭新之仍繕門牆顏以舊額崇德靳志
  趙忠定公祠 在洲錢里祗園寺殿西隆慶中知縣朱潤
  題額久廢萬歷辛亥知縣靳一派捐貲助建崇德靳志錢夢得
  記吾鄉趙忠定公以天潢懿親夾輔宋室其精忠偉蹟
  載在紀籍茲不具論惟公實誕生洲錢里曰生賢巷曰
  探花昭昭在人耳目曷可無祠以薦維馨公祠舊在祇
  園寺嘉靖中胡中丞毀諸寺觀祇園賴有公祠獨不毀
  今祇園梵宇金碧輝映公之榱桷几筵化爲烏有靳侯
  捐俸首倡使邑中好義者翕然樂助以共成此祠祠成
  徵記于余余惟我祖吳越王世忠于宋功與忠定相伯
  仲幸表忠俎豆依然而忠定嶽降之地廟貌聿新令後
  之人顧瞻遺像羹牆在望肅然思奮則徼寵于靳侯多
  矣語溪桐溪今雖分壤當公之時一邑耳實爲桑梓之
  慶遂紀其
  事如此
  列侯遺愛祠 在朔義門外二百餘步舊爲去思亭久圯
  萬歷辛亥知縣靳一派建爲祠城南舊有三賢祠今併
  入石門鄺志 靳一派記略崇故有列侯去思亭燬于島夷之亂隆慶初紳士前後董其役再成再毀列侯
  之治蹟卒不與亭榭俱摧珉石俱䃣也其可縷指者洪
  龍溪湯江陰陳洛陽張華容四公爲尤著若德興吳公
  福淸陳公麻城喩公新建艾公則併其碑碣半就湮没
  城南故有二祠曰三賢祠者同安蔡公東筦陳公萬安
  朱公也曰生祠者金壇周公也今惟周公祠無恙三賢
  祠傾圯巳甚且蔡公朱公業有專祠獨陳公惟存碑記
  與洪湯諸公之祀皆闕不舉又亭之北有武進薛公碑
  亭湫隘特甚嗣是長洲陳公貞珉未勒德澤如新稽諸
  同堂共室之誼毋寧合而祀焉一派承乏茲土懼隕越
  爲諸君子羞爲是緬懷先哲典型在望几筵不設誰任
  其咎爰度去思亭故址簡三賢祀之可榱桷者諏曰鳩
  工搆堂三楹設木主以祀淇公等爲置田如干畞畀甘
  露庵僧性宗掌其籍入供春秋祀而時加
  葺焉則閤邑士民之心庶幾可以少慰乎
  蔡侯祠 在包角堰爲蔡令貴易建萬歷庚戌知縣靳一
  派增修其嗣亷訪憲臣置田十六畞畀守祠者崇德靳志 郭
  子直碑記
  朱侯祠 在遺愛祠左爲朱令維京建沈九疇碑記
  周侯祠 在包角堰西爲周令應秋建萬歷辛亥知縣靳
  一派增修仍置祭田黄洪憲靳一派各有碑記
  孫侯祠 在包角堰爲孫令承謨建有祭田
  陳侯祠 在包角堰東北爲陳令允堅建以上石門鄺志
  靳侯祠 在朔義門外甘露菴左爲靳令一派建卽戴星
  别署有祭田久廢
  國朝乾隆二十八年糧艘醵資重建新纂 林人櫆有記
  二賢祠 在甘露庵內祀康熙間浙江巡撫三韓王國安
  高安朱軾額曰韓范遺風石門鄺志
  四君子祠 在邑庠內明倫堂東宏治間知縣趙希賢立
  祀輔廣鮑恂朱逢吉沈貴鄒志
  張文穆公祠 在石門鄉南張邨爲學士伯淳建久廢萬
  歷辛亥知縣靳一派重建
  潘尚書祠 在玉溪鎭侯場橋北嘉靖間總制胡宗憲爲
  潘蕃建仍給祭田內有諭祭碑文
  蔡烈婦祠 在玉溪鎭南明嘉靖間郡守趙瀛建仍給祭
  田事詳貞孝錄享堂坊表久而傾圯萬歷辛亥知縣靳
  一派重建以上崇德靳志
  桐鄉縣
  先農壇 在東門外常平倉舊址雍正五年知縣王輅生
  奉文建立并置耤田四畞九分浙江通志
  贊神廟在邑治東乾隆六十年奉文創建新纂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南一里
  厲壇 在北門外去縣治二里許以上桐鄉徐志
  城隍廟在縣治西北一里宣德六年知縣趙中建天順
  攺元知縣張泰脩趙圖記 郡人吕原記國朝之制自京都達于天下郡邑咸建廟以祀城
  隍之神凡官于郡邑者蒞任之初必遵典禮祗謁歲時
  有事山川邑厲輒奉神以與或爲民禱水旱瘥札亦詣
  神以告故城隍神祠祀典載焉宣德五年命大理寺卿
  胡公槩臨撫浙西以嘉興大郡民衆而賦多奏増四邑
  其一曰桐鄉則崇德所分也縣廨儒庠壇壝祠廟凡制
  所宜有者悉皆創制如他邑亦嘗有增葺第歲滋久不
  能無朽腐摧圯之患景泰三年冬永平張君泰來知縣
  事始下車從故事謁城隍廟顧瞻棟宇〓陋僅蔽風雨
  妥奉明靈大懼弗稱因慨然嘆曰有司之責可緩于此
  耶適歲洧饑欲作弗果越六年大稔遂與僚佐議新其
  廟而捐俸資以倡之同官景從吏民響應所助日多財
  用不匱卽市材諏日召匠就傭廟舊有殿三間東西無
  爲間者六前門爲間者三于是徹其舊殿而新之又加
  别殿于後門廡垣墉或因或革以次就緖丹碧藻繪光
  彩煥然壯麗顯敞有加於昔始役于天順元年八月二
  十四日至明年三月初吉訖工邑之父老皆願龍石以
  著其事走書京師請予記之夫縣地方百里有民人焉
  有社稷焉治民事神固有司之當務也况神如城隍又
  祀典所載者乎且郡邑所在必設險固以防不虞城隍
  是也築而高之以爲城鑿而深之以爲隍主乎城隍者
  明則有人幽則有神神之與人所謂陰陽表裏者也其
  可以不重歟張君務新其廟可謂知所重矣不寧惟是
  他如儒學之脩皁林驛之飭養濟院便民橋之建皆君
  主議而相與成之者則縣丞鄧玭陳昭典王史紋及訓
  導田良貴也君由冑監釋褐拜今官淸愼有爲故克知
  所務如此纘而新之以維持茲廟于無窮則有望于後
  之來者焉成化十年知縣孟俊重建吳志
  國朝康熙元年重修桐鄉徐志乾隆四十二年知縣潘安智拓地
  建寢殿及廊廡頭門儀門新纂 邑人馮浩記
  關帝廟 在縣治北集蔬街宋淳祐二年建明崇禎十二
  年火燬重建邑人姚汝舟記
  火神廟 在濮院鎭南以上桐鄉徐志
  節孝祠 在縣治東雍正二年知縣陳大慶奉文擇治東
  前明知縣曾士彥祠基爲節孝祠歲久傾圯乾隆四十
  七年知縣李銓重建新築
  宗將軍祠 在縣西十里皁林鎭秀溪橋將軍名禮嘉靖
  末禦倭戰死吳志 張定志記將軍諱禮嘉靖丙午倭冦入犯所至蹂躪將軍奮勇而前禦于皁
  林市之三里橋三覆賊兵斬首四百餘兵興以來稱血
  戰第一功今日桐之蒼赤詎非〓〓所遺哉廟食茲土
  而家尸戸祝亦不負將軍一死矣 張繼試詩夜夜靈
  旂卷繡溪月明騕聽尚酸嘶戰袍血濺吞倭虜斷劔光
  埋吐白霓今日精靈畱皁角當年父老哭征鼙我來憑
  弔追遺事一向西風感慨題 汪錕詩偏師邀戰豈貪
  功赴難戎行越境同千載荒祠依野渡一庭夕照弔孤
  忠千戈舊事漁歌裹絃誦新聲雉堞中今日彈丸欣保
  聚牲醪祈
  報走村翁
  三公祠 在城隍廟東祀明巡撫阮鶚邑令金燕鄉宦推
  官王三錫新纂 吳鳳鑑三公祠懷古詩有明嘉靖代海寇起非常孫恩覷中夏賊負擬侯王會城
  烽火急石門爲戰場中丞赫然怒追〓如捕亡旁佚不
  可得寄巢襲桐鄉桐鄉令爲誰金公儒林郎金公丁守
  禦聚石築高牆時有王節推毀家助軍糧開門延中丞
  彈邑嚴封疆寇方四面集以計摧其鋩聞有死戰士賊
  殺身亦傷姓標宗與霍旅骨人能藏緬維解嚴日屈指
  三月強寇殱中丞歸士女樂耕桑令歸節推老閱世二
  百霜曩年鑄三公德鄰古城隍歲久廟不葺奚忍廢丞
  嘗三公載邑乘此事頗煌煌敢告於有司祀典毋遺忘
  胡總制祠 在城隍廟前明嘉靖年建祀總制胡宗憲吳志
  萬禾胡總制祠田記嘉靖三十五年倭〓圍桐鄉軍
  門胡公策解其圍民建祠肖像醫生姚崑謂有祠無租
  祠何以守倡捨已田二十五畞以
  膳守者樹碑祠中名曰報功田
  程都御史祠 在北門內祀明建文末殉節僉都程本立
  桐鄉徐志萬歷壬子邑令胡舜允命祠裔時泰攺建于東門
  故宅
  國朝雍正五年燬於火族孫琳建乾隆丁亥祠裔應珍重修
  新纂新篆
  東嶽廟 在東門外康熙初建新纂 案神初號府君宋眞宗敕封天濟仁聖大帝
  自是州縣皆爲立廟每歲立
  春邑令率僚屬迎春於此
  索度大王廟 在縣北三十五里靑鎭〓印寺東三國吳
  大帝之子號索度王一云索靖王夙有靈應著于本鎭
  吳志舊志謂索度王卽吳王孫權之子然鎭西南隅自有
  索靖王廟攷之唐咸通中朱洪所記索靖王實吳王孫
  權之仲子也未知孰是至元志 宋萬珪記秀之靑墩與湖之烏墩二市相抵爲一會
  鎭靑墩有土地神廟居蜜印寺之東號曰索度明王世
  祠茲土左有東平王像右有丁晋公像並著厥稱獨索
  度王名位世次不見于載述使後無所考葢鎭人之奉
  王祠也飲食必祭水旱疾癘必禱咸若有荅國朝宣和
  間起居舍人周離亨謫涖鎭事一夕夢有神人謁之曰
  予居弊陋幸公惠顧我翌日周訪諸叢祠得王之像適
  契夢中所見者因爲修祠宇創幃幄飭貌像自是人之
  奉祀益勤而王之靈益顯獨恨其後不爲記文以傳於
  後今考諸鎭西南隅有古山廟神曰索靖唐咸通中朱
  洪所記索靖王者實三國吳王孫權之仲子也是爲文
  皇帝謹案吳書孫氏世居吳郡漢末封堅爲烏程侯堅
  子權始都建業權少子亮第六子休皆嗣位長子登蚤
  卒慮封建昌王和爲太子後遜爲南陽王謚文皇帝霸
  及舊共封不一則吳王之子凡七人本傳所稱文皇帝
  乃吳王第三子也而洪以爲仲子不知何據而云今父
  老所傳或言王與古山廟神棣萼也豈名隨時顯因著
  今號而昔名不復見耶或言王卽索靖是也觀春秋之
  時晋有士會又謂士季又謂隨會又謂范武子魯有公
  子友又謂季子又謂季友又謂成季此皆一人而稱道
  有異又安知索度之不爲索靖也進士莫若震張松寡
  堅珉將以揭神之休于永久訪珪爲之記屬來遊是邦
  有年矣幸竊頼神之庇因其有請姑爲序其大槩以俟
  後之博識君子而審訂
  焉淳熙三年丙申記
  大王廟 在北門外邑厲壇新纂 案神姓謝諱绪宗錢塘人明天啟四年封護國濟
  運金龍四大王 國朝順
  治二年加封顯佑通濟
  昌武大王廟 在皁林鎭便民橋北明洪武間里人費秀
  二捨地爲廟桐鄉徐志世傳淮海王有三子皆有功于民封
  昌武王死後各著神異民奉爲當境土穀之神在皁林
  者爲大王龍翔爲二王爐頭爲三王正德九年建檇李詩繫
  國朝嘉慶二年重建新纂
  昌武三王下廟 在縣西十里爐頭村宋淮海王第三子
  廟在車溪九里松之西至和元年五月大風雨擁廟入
  水漂至車口堰北四里而止感夢于蜜印寺僧仲翔告
  以欲遷里人驚異以是年重建故云下廟吳志
  眞武祠 在新興街桐鄉徐志 俗名聖堂相傳未建城時鳳鳴里有四聖堂此其一也宋
  元豐七年建明宏治四年重建
  國朝雍正六年葺乾隆四十四年燬于火重建新纂
  宣靈廟 在殳山寶慶元年建三衢孝子周姓死而成神
  宋封周宣靈王禱者甚衆浙江通志 仲宏道詩三月花開日空山正寂寥神官原
  有口村社
  喜漁樵
  蕭王廟 在石門鎭祀元蕭穆桐鄉徐志
  丁晉公祠 在靑鎭索度明王廟内祀宋丁謂嘗知嘉興
  免民丁錢里人感德因祀之烏靑志 按宋丁謂史不言知嘉興烏靑文獻有辨
  張循王祠 在靑鎭崇福宫宋張俊有功于鎭立祠祀之
  元末廢明正德間重建今又廢鳥靑文獻
  三賢祠 一在壽聖寺張仙殿東祀宋參政陳與義明知
  府楊繼宗桐鄉縣知縣蔡時鼎萬歷二十八年鎭人李
  樂建 一在三元閣祀明同知羅斗羅心濮璽卿
  褒忠祠 在皁林秀溪橋祀明都督宗禮隆慶間勅以從
  征死事臣一十五人配享有司春秋致祭海寧衛指揮使贈右府都
  督僉事提督大敎場水陸官兵總理備倭等務總兵官
  馬星圖海寧衛指揮僉事滿潮海寧衛指揮同知采煉
  海寧衛指揮使徐行健海寧衛指揮贈都指揮僉事李
  元律處州衛千百戸薛炯寧波衛百戸宋應瀾乍浦所
  千戸王繼隆乍浦所百戸姜楫乍浦所百戸楊臣乍浦
  所百戸王相嘉興所百戶姚岑乍浦所百戶康綬海寧
  衛指揮僉
  事姚宏
  李臨川先生祠 在靑鎭祀尚寶卿李樂朱國楨有記相
  傳爲此方土地神以上桐鄉徐志 國朝沈希范詩數椽近水訪遺祠瞻拜生平愜所思
  風骨争傳歸里後霜稜想見立朝時微言摭實資懲勸
  薄俗還淳賴主持合與楊園同不朽尼山鄒嶧總吾師
  金邑侯祠 在城內祀明知縣金燕吳志 明茅坤記桐鄉者故野處邑也頃
  者島夷數萬劫掠吳越內地而其令金公始塹土爲城
  城完築不數日而明年丙辰夏四月島夷分五道入其
  所稱最雄者曰徐海擁數萬人由乍浦焚舟而岸劫硤
  石道由皁林以窺湖中河朔將宗禮躡其後賊反兵三
  戰而覆之于是提督阮公不得巳收帳下散卒入桐鄉
  城賊復合兵圍桐鄉當是時海觀桐鄉等机上肉耳吳
  越人亦危桐鄉欲旦暮下者子扁舟過督府督府引劍
  畫地曰賊剽甚其鋒不可當君獨不聞周亞夫之所以
  委梁以固吳楚者乎桐鄉城小而堅其令材多捍一切
  楯櫓兵仗火藥薪燭糗糧之屬于州縣最具間其嘗度
  城隙遍募邑中富姓者入與其中提督公爲從中〓而
  收之可得卒下人列壘而持數十日永保戌兵至〓可
  遲而破之不然吾以兵當之少不利譬之抱石以自沉
  〓東南果魚爛矣已而賊盛爲雲樓撞竿以攻桐鄉城
  日急予曰恐一日以申督府督府顧持不顧及月桐鄉
  圍果解圍中人出稱桐鄉令守城城獲以完大略如督
  府所策而督府卒藉之遲永保之兵以破賊嗟乎吳楚
  之所以困而毋西與漢争利者梁爲之捍也海之所以
  逡巡狼狽而不得賊湖脅杭以噉三吳者桐鄉爲之捍
  也然而梁竟以首功論賞而桐鄉令人卒無有言者及
  其去也邑人憐之相與欷歔涕洟争像而爲祠以祀之
  請予記其事予案祭法曰能捍大患則祀之若公者謂
  其有功于社稷可也獨桐鄉乎哉予竒督府之所以知
  公公之所以守桐鄉又竊憐公之所以卒不得如梁故
  事而疏錄之天子也因以其事刻之于石之左而系之
  以詩凡五百字公名燕字尚質潛山縣人癸丑進士
  陳待制祠 在靑鎭祀宋寶文閣待制陳杞嘗爲壽聖寺
  請給膳田柴蕩寺故祀之今廢久烏靑文獻
  黄文肅公祠在東門外新橋祀宋監石門酒庫黄幹康熙二
  〓十五年後裔裔建

知识出处

[嘉庆]嘉興府志八十卷首三卷

《[嘉庆]嘉興府志八十卷首三卷》

嘉兴文献丛书:“史部·方志”共出版100册,所收嘉兴历代方志114种,基本囊括了自元《至元嘉禾志》到民国嘉兴现行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地方志。本册为[嘉庆]嘉興府志八十卷首三卷

阅读

相关人物

伊湯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