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外篇卷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管窥外篇二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20001115
颗粒名称: 管窺外篇卷上
分类号: B21
页数: 48
摘要: 史伯璿撰管窺外篇卷上。
关键词: 元代 哲学

内容

也故但因所錄以為編而亦不敢漫為之次第也後三年嵗庚
  寅仲秋之望後學東昆史伯璿文璣序按元時平陽人士多自稱縣名為昆陽明初尚
  然不知所始此云東昆猶云東歐昆陽也
  管窺外篇卷上
  史伯璿文璣
  雜輯
  太極圖説無極而太極節齋蔡氏曰易有太極易變易也夫
  子所謂無體之易也太極至極也言變而無體而有至極之理
  也先儒皆以太極二字便為萬化之原而於易之一字但目為
  易書故周子太極圖説特以無極而太極發明易有太極之旨
  其所謂無極而太極者葢亦言其無體之易而有至極之理也
  是其無極之真實有得於夫子之一言而或者以為周子妄加
  者謬也且其圖説皆本於易其生隂生陽即生兩儀之義也其
  五行之用即天地數五之義以至於二氣之化萬物之生聖人
  與合之數三才立道之數始終生死之義無非本於易者而其
  末也又以大哉易也結之况其所謂無極者又一篇之發端而
  謂無取於易乎蔡説葉氏近思錄注亦引之
  按無極二字陸象山非之朱文公所以明周子之旨
  今蔡氏以無體之易而有至極之理之言釋之於文
  勢義出之以備一説但周子圖説又有太極本無
  極與無極之真之言不知蔡説亦可通否又按易本義釋易
  有太極之㫖曰易者隂陽之變太極者其理也則朱子固已
  如此説易字矣獨朱子釋無極而太極之義曰上天之載無
  聲無臭而實萬化之樞紐品彚之根柢也則蔡説似與㣲異
  未知如何疑不敢質當俟有道而折𠂻焉
  或問晉志論渾天以為天外是水所以浮天而載地如何文公
  曰天外無水地下是水載
  陳氏木鍾集曰地浮在天中間上下四方皆空虛只有茫茫無
  畔岸的水所以謂之太虛水即氣
  竊以康節天依形地附氣之説推之則知日月星辰是就氣
  中運行地外是水水外是氣地浮於水之上水束乎勁氣之
  中地屬形天屬氣水雖亦屬形而流動洋溢無定體介乎形
  氣虛實之間内為地所載外為天所依半虛自内而視外則水是漸虛半
  實自外而視内則水是漸實此是天地相依附之闗捩活絡處先儒有言
  日月星辰運行從水中過者即晉志之意其説非是
  朱子語錄伊川見康節指食桌而問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
  地安在何處康節與之極論其理至六合之外伊川曰平生惟
  周茂叔論至此康節之子伯溫所記但云極論而不言其所論
  云何今按康節之書有曰天何依曰依乎地曰地何附曰附乎
  天曰天地何所依附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氣其形也有限
  其氣也無涯熹竊意康節當時所論與伊川所聞於周先生者
  亦當如此
  康節此論朱子深有取焉但俗儒猶以為形實氣虛虛如何
  載得實殊不知形小氣大形亦是氣之所凝結氣雖運乎形
  之外而實未嘗不行乎形之中若非氣之至健則形雖實豈
  能以自立哉所以朱子曰使天之運有一息之停則地便陷
  下以此觀之何常不是虛載實且如人之一身所以能運動
  能奔走者莫非氣之所載及此氣一絶則形即仆矣又如鳥
  之翔魚之躍及諸獸之騰驤以至於蚊虻螻蟻之蠢動莫不
  皆然可見健是氣之體即形之健也虛能載實此理甚明何
  疑之有
  朱子曰天外無水地下是水載
  天包水水載地則天外不當有水地載水而浮明甚俗儒以
  為地是積土所成甚大極重何由浮得在水面今且以器盛
  水置土其上豈有不沉而浮之理此雖無理致之談亦不可
  不辨葢天地是活物事天以極健至勁之氣運乎外而束水
  與地於其中地雖甚大極重然天之氣亦未嘗不行乎其中
  地惟容受得天之氣在内故能浮於積水之上而不沉耳以
  此觀之則地與水水與氣只是一箇物事亦猶人之一身須
  是血氣骨肉合凑方成形質方能活動今但以塊土置在水
  上而責其浮不浮則謂地未嘗浮亦猶割人身一處骨肉而
  責其能活動不動則謂人亦未嘗能動也殊不知器中之水
  死水一塊之土死土無氣以舉之安得而浮必大地全成方
  是活物事方能浮而不沉以一塊土方之不亦左乎
  渾天説曰天之形狀似鳥卵地居其中天包地外猶卵之裹黄
  圓如彈丸故曰渾天言其形體渾渾然也
  佛氏以為有須彌山山之四畔有四大部洲總名娑婆世界日
  月星辰皆遶山腰而行南晝則北夜東以為夕西以為旦其在
  三方亦然
  如渾天之説則天大於地如須彌山之説則地大於天天大
  於地則以無涯之氣入有限之形所謂大氣舉之勁氣所束
  是也若然則伊川所疑桌置於地上地置何處之問此説可
  以答之地大於天則須彌山與四部洲至大極廣不知當於
  何處安放此不通之論也如渾天之説則天半覆地上半在
  地下惟北極去地三十六度故遶北極七十二度常見不隠
  可也如須彌山之説則山既極髙北鬱單越與南閻浮提西
  兜拏尼東汾維岱皆隔山不相見日月星辰遶山腰而行方
  其在北者則南皆不之見可也今遶北極七十二度星辰何
  故常在山腰南畔並不行到其餘三方並不為山所遮隔邪
  此又不通之論也佛氏往往竊葢天周髀之説而小變之以
  為此説反不如葢天斗極居中故常見之説為可通葢佛氏
  本不知天之形又不肯自以為不知故謬為此
  説且務欺誑愚世以掩覆其所不知之按此下原本注云缺三字一本無之
  字空五格以此觀之佛氏無所往而非欺誑又豈特此一事為然
  哉
  四書六經言天帝與釋老二氏言天帝之同異處
  子程子謂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勿違是也分而言之以
  形體言之謂之天以主宰言之謂之帝云云此語最為切當
  聖賢言天與帝雖不一然大意不過如此二氏葢不足以知
  此也二氏非能知天者而妄自以為知故卑天自尊妄誕無
  所不至葢以為天猶屋也帝猶屋之主也其所謂帝不過具
  人之形但主管在天之事耳如此則帝與天為二豈理也哉
  愚嘗以一人之身譬之葢天之形體如人之有身天之有帝
  如身之有心如此則帝與天一而非二矣天之形體非特穹
  然髙蒼然圜者為是凡三百六十五度所運日月星辰所麗
  之處與夫囿乎其中者如空虛如大地如人物莫非天之形
  體亦猶人之一身内而五臟六腑外至膚髪百骸莫非人之
  形體也帝為天之主宰則凡上下四方之宇與夫囿乎其中
  者帝固無所不綂雖人與物亦天之形體所具帝亦何往而
  不在人而為善帝固知之為惡帝亦知之所以聖賢之訓常
  若帝在目前戰戰兢兢而不敢戲豫者正以此也亦猶心為
  一身之主宰則凡屬乎形體者心無不綂雖一膚一髪之變
  心亦為動也葢萬物共是天地之一體天是活動有主宰有
  作用之物萬物生生化化皆是為天之所有而帝即其主宰
  乎是者天非虛空無所事為之區域但為萬物棲息之所任
  萬物自生自死也佛氏惟以天為空空然無所事為之物卻
  又設為六道輪廻之説如此則萬物皆自生自死與天原不
  相干但假天地間為棲息之所耳夫既無所事為雖帝亦具
  人之形亦在六道輪廻數内惟佛氏則超出輪廻在六道之
  上所以雖天之帝亦不容不卑於佛也殊不知具天之形則
  有天之靈具人之形則有人之靈萬物形不如人則其靈亦
  不能及人若天之帝但具人之形則亦何足主宰萬物乎陳
  北溪字義論此意極分明後叚見之嗟夫佛尚不知其身亦
  天之所生而妄自尊大以天為小以帝為卑豈為知天者邪
  其意不過欲人移敬天尊帝之心以敬已尊已則已得以肆
  其謬妄而人不敢非議之耳老氏又是效其尤以欺世者不
  足道也老氏知天之至大帝具人形為天之主患其不能遍
  及於天下也故必設為天帝何日下降之説以警懼愚俗如
  此則帝所不降之日與帝所不到之處皆可肆行而無所忌
  憚邪或疑人亦既是天之形體所有則人之所為即天之所
  為及至人為不善卻又獲罪於天不知又何説也譬猶人之
  一身康寜悦豫心之所欲也至癢疴疾痛雖人所不能免然
  非心之所欲也非心所欲則必思除治而去之矣天理有善
  無惡人而為善則順乎天心為惡則天心不順而天亦厭惡
  之矣獲罪於天不亦宜乎
  易下繫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太極圖説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矣
  中庸天命之謂性章句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
  佛氏有輪廻生死之説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葢自天開於子地
  闢於丑時方有天地而未有人物至寅而天地之氣自相交
  感化生萬物凡歴一萬八百年之久而所生之物種類始備
  只是自無而有所謂氣化者然也夫子所謂絪縕化醇周子
  所謂交感化生是已既有種類然後天地嚮也生物之氣不
  復自生皆只從其所生之種類源源生出以至於今所謂形
  化者然也夫子所謂媾精化生周子所謂生生無窮是也雖
  則形化其實依舊是天地生物之氣各從其種類中流行生
  出非人物自相生也朱子謂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豈不
  信哉惟其為天地之氣根源盛大故其所生之物不勝其多
  而未嘗雜亂乏絶爾就其根源極其盛大者言所謂大德之
  敦化就其生多而不雜亂乏絶者言所謂小德之川流也以
  此觀之則天地人物只是一氣之流通人物生生化化皆是
  天地之能事非人物之所自能也其有靈有識只是二氣既
  合則能神能知如此非有他也佛氏原不知有生生化化之
  本如此盛大人生人物生物各各有靈有識如此遂以私意
  揣度以為此有無數魂息就人物種類中借其胞胎托生成
  形出此入彼無有窮也故其數如此衆多爾不然一度生一
  度死死則盡矣又以何而来再有一度生者邪况古徃今来
  不知生幾度死幾度安得一度有一度魂息之衆多邪如此
  則前生為人今生為牛後生為魚為鳥為蟲豸又或為人佛
  氏之詖淫邪遁無所不至其惑世誣民亦甚矣若果如其言
  則人物之生與天地皆無相闗天地乃是空空區域無所事
  為但假人物為棲息之所而已豈理也哉殊不知今日人生
  人物生物萬古常然無一毫差謬者為其共一箇大本原故
  主宰得如此定爾若人物雜然而生無所總綂則人亦不成
  人物亦不成物改頭換面不可辨認久矣葢天地之化往者
  過来者續如大川之流所以不舎晝夜如此者其為源之極
  深極盛故愈出而愈不盡耳初不假其既徃之氣為方来之
  用也佛氏但見其流而不知其有原但見得萬殊者而不知
  其同出於一本雖髣髴見得物物各具之意而不真却全不
  知有萬物體綂之妙是其總腦處故自欺欺人無所不至如
  此耳盍亦將動物植物相叅而驗其實乎夫動植同為有生
  之類皆稟天地之氣以為質特以動物有息則氣通於天植
  物無息則根著於地為有異耳今乃謂植物為天地所生動
  物為魂息所生甚矣其無見也譬之耳目爪髪皆吾身血氣
  所生而耳鼻知痛癢爪髪可剪可削不知痛癢豈亦一為自
  生一為吾身所生乎動物植物之不容異觀其理亦猶是耳
  姑記臆説以俟知者
  橫渠曰動物者本諸天以呼吸為聚散之漸植物者本諸地以
  隂陽升降為聚㪚之漸佛氏有輪廻死生之説
  動植本一理而佛氏以動物為輪廻死生詖辭知其所蔽佛
  氏惟心有所蔽不知有造化本原故其辭偏詖如此爾其實
  動物植物各有種類其所由来皆是天地開物之時二氣交
  感之所生自此各從其類生生不息而天地生物之氣實未
  嘗不行乎其間今且以植物驗之植物亦各以種類相傳雖
  謂之物自生物可也然從生至死歳一枯榮生於春者必待
  春氣應而後生春氣未應彼亦不能自生也生於夏生於秋
  生於冬者莫不皆然葢以開物之始所稟之氣各有不同故
  自是以来所生之氣感之則應候而生爾謂植物自相生不
  有資於天地之氣可乎動物之始終雖與隂陽升降之候不
  相應然其一呼一吸即其所稟之氣各有不同而已若其所
  生之物各各有靈有識由男女隂精陽氣合而成形則自然
  
  有靈有識非男女媾精之外又假其他魂息叅入以為之靈
  也大傅所謂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正謂
  此靈識皆天地生生化化之妙用豈人物之所自能為哉葢
  凡事之不由乎人者皆天也今夫愚夫愚婦一無所能及其
  交感而有所生則所生者内自五臟六腑外自四肢百骸無
  不具備而其材知器識又有百倍其父母者亦有父母才智
  過人其子反不及者是豈人之所能為哉天也人且如此况
  於物乎然則人物皆是天地所生此理甚明人物既皆是天
  地所生則何假其他魂息叅入以為之靈乎况自人類之外
  羽毛鱗介之屬螻蟻蟲豸之類不勝其多既曰各各自有魂
  息輪廻生死吾不知天未開地未闢之前似此無數魂息從
  何而来將来酉戌人物消閉之後似此無數魂息又於何處
  托生邪佛氏知其説之不通也故有恒河沙數世界㣲塵數
  劫之説此皆所謂遁辭非實有此事也噫佛尚不知天地形
  體如何日月星辰運行之躔次又如何而妄為須彌之説以
  自欺欺世見在六合内事猶且如此况於過去未来與六合
  外事人所不聞不見者則亦何所不用其欺哉其言皆不足
  信也明矣愚亦未敢自信姑記臆説以俟知道而就正焉
  詩十月之交篇日有食之傳云云晦朔而日月之合東西同度
  南北同道則月掩日而日為之食望而日月之對同度同道則
  月亢日而月為之食
  按月掩日而日食之説易曉月亢日而月食之説難曉先儒
  有謂日之質本隂隂則中有暗處望而對度對道則月與日
  亢為日中暗處所射故食此横渠之意即詩傳之所本也其説尤可疑夫日
  光外照無處不明縱有暗處在内亦但自暗於内而已又安
  能出外射月使之失明乎惟張衡之説似易曉衡謂對日之
  衝其大如日日光不照謂之暗虛暗虛逢月則食月值星而
  星亡今歴家月行黄道則值暗虛矣值暗虛有表裏淺深故
  食有南北多少按暗虛之説無以易矣但曰其大如日則恐
  大不止此葢月食有歴二三箇時辰者若暗虛大只如日則
  食安得如此久今天文家圖暗虛之象可以容三四箇月體
  有初食食既食甚之分可見暗虛之大不止如日之大而已
  但不知對月之衝何故有暗虛在彼愚竊以私意揣度恐暗
  虛是大地之影非有物也葢地在天之中日麗天而行惟天
  大地小地遮日之光不盡日光㪚出遍於四外而月常得受
  之以為明然凡物有形者莫不有影地雖小於天而不得為
  無影既曰有影則影之所在不得不在對月之衝矣葢地正
  當天之中日則附天體而行故日在東則地之影必在西日
  在下則地之影必在上月既受日之光以為光若行值地影
  則無日光可受而月亦無以為光矣安有不食者乎如此則
  暗虛只是地影可見既是地影則其大不止如日又可見矣
  不然日光無所不照暗虛既曰對日之衝何故獨不為日所
  照乎臆度之言無所依據姑記於此將就有道而正焉
  漢志黄道北至東井去極近南至牽牛去極逺東至角西至婁
  去極中日極南至於牽牛則為冬至極北至於東井則為夏至
  南北中東至角西至婁則為春秋分
  有在天之東西南北有在地之東西南北北至東井南至牽
  牛此南北字是指在地者言東至角西至婁此東西字是指
  
  在天者言不可不辨若曰是指在天者言則角是東方七宿
  之一婁是西方七宿之一以此為在天之東西可也井是南
  方七宿之一而以為北至東井可乎牛是北方七宿之一而
  以為南至牽牛又可乎葢東西南北在天者旋轉不停在地
  者一定不易此處所言惟欲見黄道去北極之逺近故在地
  之南北可用在天之南北不可用而在地在天之東西則皆
  與此不相干無可無不可矣夫北極在地之北夏至日在赤
  道北二十四度去北極只六十七度為最近黄道時至南方
  七宿中東井次舎上若以在天之方位言南至東井則似乎
  南距北當逺而反近易至惑人故不以在天者言而以在地
  者言曰北至東井以見黄道至北去北極之近也冬至日在
  赤道南二十四度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為最逺黄道時至
  北方七宿中牽牛次舎上若以在天之方位言北至牽牛則
  似乎北至北當近而反逺易至惑人故亦不以在天者言而
  以在地者言曰南至牽牛以見黄道至南去北極之逺也東
  角西婁之東西則於西南方向無所紀故直以在天之東西
  言之但欲見其南北得中不逺不近而已義不係於東西也
  葢春秋分黄道與赤道反去北極皆九十一度適至角與婁
  次舎上天度旋轉不停在地之東西無可紀故但曰東至角
  西至婁以見黄道至此則南北得中故去地極不逺不近亦
  得中也
  書堯典日永日短蔡氏傳曰日永晝六十刻夜四十刻日短晝
  四十刻夜六十刻授時歴夏至晝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冬至
  晝三十八刻夜六十二刻
  按先儒説此等不同處皆云晝夜刻數與日出入刻數不同
  葢日未出前二刻半而天已明即屬乎晝故晝刻常多於日
  出入五刻或以晝夜刻數言或以日出入刻數言所以不同
  近代三山林永叔亦如此説然今授時歴日出入刻數即晝
  夜刻數觀於春秋分晝夜皆五十刻則日出必卯中入必酉
  中可見往往地有在南在北之不同蔡氏據地中而言故晝
  夜刻數長極於六十短止於四十授時歴據今燕都而言故
  晝夜刻數長極於六十二短極於三十八其不同以此而已
  愚因國朝名臣事畧郭太史守敬之説而推之如此郭氏之
  説極明備可考
  書蔡氏傳四分度之一
  日法四分日之一便是天度四分度之一葢在天為度在歴
  為日故也
  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
  日法有四分日之一又有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其
  實一也葢四箇二百三十五恰好是九百四十故二百三十
  五便是九百四十四分之一也
  月一日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
  日法有九百四十分而月一日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
  七大抵日法九百四十分之七十六月不及日一度日法之
  四分月不及日十九分度之一分故七十六分月不及日一
  度七百六十分不及十度又一百五十二分不及二度七百
  六十與一百五十二共是九百十二九百四十除九百十二
  有二十八分在四七二十八恰好退得十九分之七無欠無
  餘
  月一日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是月一日實行三百五十一度七十六分度之六十七也
  月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與日㑹
  月一日不及日十二度十九分度之七二十九日當得全度
  三百四十八餘分之積又得二百單三分如月法十九分為
  一度百九十分得十度㑹十三分通前共得三百五十八
  度十九分度之十三又有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未
  算大抵天有四分度之一月有十九分度之七以四乘十九
  是七十六則九百四十分日之四分月不及日十九分度之
  一分九百四十分日之七十六月不及日一度此四百九十
  九分每以七十六分月退一度得六度不盡四十三分又於
  此四十三分内先除十九分還天度四分度之一外又有二
  十四分在六四二十四月又不及日十九分度之六分以此
  六度六分合前三百五十八度十三分共是三百六十五度
  加以先除四分度之一則無欠無餘矣零十三分與六分合
  成十九恰好凑成一全度
  十有九歳七閏則氣朔分齊是為一章也
  按十九年全數共計六千九百三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
  七百單五於内除六千七百三十三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
  十二還十九年省數外其餘恰有二百六日九百四十分日
  之六百七十三當十九年所閏之數無欠無餘葢每年月與
  日十二㑹通得日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
  十八合十九年計之共是六千七百三十三日九百四十分
  日之三十二此即十九年之數也每年當閏十日九百四十
  分日之八百二十七十九年當得全日一百九十餘分之積
  又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一十有
  六不盡六百七十三通計得日二百單六九百四十分日之
  六百七十三二百六日零六百七十三恰好是七箇二十九日零四百九十九分成七箇閏月此即
  十九年所閏之數也合此二數滿得十九年之全數即氣朔
  之分齊矣又按一歳十二月則十九嵗只當得二百二十八
  箇月今十九歳之間月乃與日二百三十五㑹多此七㑹非
  閏而何但若以氣論之則一月二氣一年二十四氣十九年
  當有四百五十六氣十九年雖則有二百三十五㑹其實只
  有四百五十六氣恰好是十九箇二十四氣則分齊之實又
  可見矣
  歴家晝夜刻數長短大抵冬夏至左右皆十日二十日進退一
  刻春秋分左右皆只是五六日進退一刻
  日之長短係於黄道過南過北之不同葢北極出地三十六
  度故自赤道北之天體皆以近北極之故在地上多在地下
  少南極入地三十六度故自赤道南之天體皆以近南極之
  故在地下多在地上少所以黄道自北過南則日出地漸少
  入地漸深而刻數漸晝减而夜増自南趨北則日入地漸淺
  出地漸髙而刻數漸晝増而夜减但春秋分是黄道與赤道
  交處日就豎處行則過南過北之勢直而速故只五六日進
  退一刻冬夏至黄道與赤道相去各二十四度為最逺日就
  横處行或自西而趨東或自東而趨西其過南過北之勢斜
  而緩故十日二十日方進退一刻按圖可見矣
  孟子七八月之閒旱集註周七八月夏五六月十二月輿梁成
  集註引夏小正十月梁成為證
  書伊訓篇元祀十有二月太甲篇三祀十有二月蔡氏傳謂三
  代雖正朔不同然皆以寅月起數十二月者商以建丑之月為
  正故以十二月為正也
  按月數之説朱子以為改蔡氏以為不改然以詩七月篇考
  之則凡七月九月之數是自寅月起數夏正也觀於流火授
  衣之言可見矣凡一之日二之日之類是自子月起數葢周
  之先公已用此以紀候故周有天下遂定為一代之正朔也
  以觱發栗烈之氣候驗之可見矣夏正周正同見一詩之中
  可見月數之未嘗不改則蔡氏不改之説恐不如朱子之的
  當近代惟陳定宇張敷言之論最為分曉故備其説於後以
  俟知者之折𠂻焉
  陳定宇曰愚按蔡氏主不改月之説遂謂併不改時殊不知月
  數於周而改春隨正而易證以春秋孟子左傳後漢書陳寵傳
  極為明著成公十年六月丙午晉侯使甸人獻麥六月乃夏四
  月也僖公五年十二月丙子朔晉侯滅虢先是卜偃言克虢之
  期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朔必是時也偃以夏正言而春秋
  以周正書可見十二月丙子為夏十月也僖公五年春王正月
  辛亥朔日南至王正月冬至豈非夏十一月乎經有只書時者
  僖公十年冬大雨雪葢以酉戌月為冬也使夏時之冬而大雨
  雪何足以為異而紀之襄公二十八年春無氷葢以子丑月為
  春也使夏時之春而無氷何足以為異而紀之春秋祥瑞不錄
  災異乃載惟夏時八九月而大雪不當嚴寒而嚴寒夏時十一
  月十二月而無氷當嚴寒而不嚴寒故異而書之耳春蒐夏苗
  秋獮冬狩四時田獵定名也桓公四年春正月公狩於郎杜氏
  註曰冬獵曰狩周之春夏之冬也魯猶按夏時之冬而於子月
  行冬田之狩夫子只書曰春狩於郎此所謂春非周之春而何
  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亦然定公十三年夏大蒐於比蒲魯
  雖按夏時之春於辰夘之月行春田之蒐夫子只書曰夏蒐於
  比蒲此所謂夏非周之夏而何次年又書五月大蒐於比蒲亦
  然也陳寵傳説尤明白曰天以為正周以為春注云今十一月
  也地以為正殷以為春注云今十二月也人以為正夏以為春
  今正月也孟子七八月之間旱等不待多言而自明是三代之
  正子丑寅三陽月皆可以言春也胡氏春秋傳不敢以王正月
  為非子月而於春王正月之春字謂以夏時冠周月皆考之不
  審安有隔兩月而以夏時冠周月之理但得四時之正適冬寒
  夏熱之宜則惟夏時為然夫子欲行夏時葢答顔淵使得為邦
  則宜如此耳豈可但知有夏時之春而不知有商正周正之春
  乎一陽二陽三陽之月皆可為春故三代迭用之以為歳首以
  一日論子時既可為次日子月豈不可為次年觀此則三代皆
  不改月數與冬不可為春之説䧟於一偏明矣此辨見書泰誓惟十有三年春
  下
  按陳氏此説援引的當已無可議但商書再言十有二月正
  蔡氏主意之張本陳氏既不於彼處辨之及此至此處辨論
  又無一言及彼豈偶未之思邪抑未得其説故遂不敢牽動
  之邪惟張敷言之説可以補陳説之缺今存於後
  張敷言改月數議曰或謂三代改正朔無異議月數之改諸儒
  議論不一學者病焉亦嘗考之乎曰夏商之制世逺無文不可
  深究周制尚可得而言之謂不改可乎曰可何以徴之四月維
  夏六月徂暑周詩甚明謂之改可乎曰可何以徴之孟子七八
  月之間旱春秋正月日南至二月無氷之類是也然則無定論
  乎曰有間者伏讀春秋至正月竊有疑焉夫正月固王之正月
  如後世史書書正月即時王之正月也何假稱王竊意必其别
  有所謂正月者故稱王以别之及讀僖公五年晉獻公伐虢以
  克敵之期問於卜偃答以九月十月之交考之童謡星象之驗
  皆是夏正十月而其傳乃書在十二月其改明矣又襄公三十
  年絳縣老人自實其年稱臣生之歳正月甲子朔於今四百四
  十五甲子矣其季三之一所稱正月亦是夏正寅月孔疏甚明
  文多不載考之老人所歴正七十三年二萬六千六百六十六
  日當盡丑月癸未其傳乃書在二月其改月又明矣然卜偃老
  人俱是周人一則對君一則執事大夫其歳月又二事中之切
  用非若他事泛言日月何故舎時王之正月月數而言夏正哉
  聽之者何故都不致詰即知為寅月起數哉因是而知周之正
  朔月數皆必改其朝覲聘問頒朔授時凡筆之於史册者即用
  時王月數其民俗之歳時相與之話言則皆以寅月起數如後
  世者自若也而春秋書王正月以别民俗為無疑周人之詩孟
  子之書亦各有所取也不然諸儒之論各執所見主改者遇不
  改之文則沒而不書在不改者遇改月之義則諱而不錄終不
  能曉然相通以袪學者之惑曰周以子月為正為一月信矣以
  為春乎曰然寒暑反易可乎曰未也先王之制易姓受命必改
  正朔易服色殊徽號新民之耳目以權一時之宜非謂冬必為
  春子之月便可祈糓上帝矣便可犠牲毋用牝矣曰未有安乎
  曰固也不然夫子不曰行夏之時矣周公作禮正月之後不復
  曰正歳矣凌人正嵗十有二月令斬氷最可考以寅月為正歳則子月為權宜得矣説正嵗者不謂
  夏時得四時之正殷周不得矣按此句有誤或云矣當為後屬下句必有復以子
  丑之月為正者矣唐武氏及肅宗曰子謂必其筆之史册者則用時王
  正月月數伊訓之元祀十有二月蔡氏以為殷正月者果何月
  乎曰建丑月也殷正固在丑月然則嗣王祗見及太甲篇之嗣
  王奉歸不在正月乎曰後世嗣王服䘮考之顧命固有常儀何
  待正月而放桐之事又人臣之大變周公之聖猶被流言阿衡
  之心為何如哉朝而自怨夕而復辟尤不須於正月也况正月
  但書十二月以虞書正月上日正月朔旦及秦漢而下例之殷
  不其獨無正乎曰秦以亥正猶稱十月不亦同乎曰秦正之謬
  何足取法葢秦以寅月書正歳首十月其制又異不若殷之全
  無正也曰或者謂晉用夏正故卜偃老人之言如此則又何説
  也曰是又不然老人之言言在晉文伯後容或有之卜偃之言
  及獻公之世是時簒國日淺二軍始備晉文未興齊桓尚在雖
  嘗滅耿滅霍小小得志方朝周納貢之不暇亦何暇毁冠裂冕
  更姓易物而用夏正哉然則愚之所見為有據而春秋王正月
  之一詞今古諸儒不敢輕議者固著明矣
  按張氏之説與陳定宇之説互相發明甚善至於商書再言
  十二月之辨尤可以補陳説之缺故備錄之於此云
  或謂改正朔而不改月數夏商西周之時皆然故商以建丑
  之月為歳首而書言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於先王奉
  嗣王祗見厥祖又言惟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
  於亳是商雖以丑月為正而寅月起數未嘗改也愚嘗謂以
  蔡傳推之固是如此然張敷言之説似有理所礙者即位之
  年不當稱元祀耳或正以此破張氏故及此蘓氏謂崩年改元亂世之事
  不宜在伊尹而有之此是以周禮證夏商則然耳然三代之
  禮至周大備焉知自周以前亦皆如周之制乎舜禹即位以
  孟子推之當在堯舜既崩三年之後不知踰年改元之禮將
  朱均行之乎將虛其年數俟舜禹即位而後行乎是固不可
  考矣其他夏商以前禮有不如周之大備者何限政恐夏忠
  商質踰年改元之禮亦至周之文而後備事固未可知也蘓
  氏推周制以律商亦猶顧命中推春秋之禮以議召公者相
  似召公親與周公同僚為周公所敬信知禮乃不及蘓氏邪
  政恐蘓氏以後推前皆未得為至當耳蔡傳引秦正為不改
  月數之證亦是以後推前其得失張敷言已辨之矣愚奚容
  贅或又謂因正朔之改而并改月數周東遷以後則然故春
  秋所書時月以事考之的是改月起數意者平王於遷洛稍
  欲示有所革以新天下耳目故因先王正朔之改而併改月
  數以合之焉愚竊以為蔡氏主不改月數之説而為春秋所
  礙故其援引皆不及春秋或為此説葢欲為蔡氏剔撥此礙
  㑹諸經而定為不刋之説也但此事須得先秦古書為據方
  可以决數千載之疑而取信於来世今皆無之而但以意㑹
  平王之言發其端殊未得一定論也且以夫子之聖能言夏
  殷之禮尚言杞不足徴宋不足徴而不敢從况今並杞宋之
  屬無之乎然則雖有夫子之聖生於今若無證據恐亦不敢
  以意擬議之示有所革之事也平王不能自振事事因循何
  以見其獨有意於此邪若唐宋以来儒者有此等議論皆是
  臆度附㑹不足引以為據也
  書伊訓惟元祀十有二月蔡氏傅云云秦建亥矣且秦史制書
  改年始朝賀皆以十月朔夫秦繼周者也若改月數則周之十
  月為建酉矣安在其為建亥乎
  按周亡於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乙巳秦改正朔於始皇二十
  六年庚辰當是時周亡已三十六年矣周在時禮樂已不自
  天子出號令已不行於天下民間私稱已皆是寅月起數者
  矣周既亡矣則建子之正已不得為時王之制天下又安有
  所謂周正者乎然則秦所謂冬十月者是因民間私稱夏正
  而書之無足疑者此於周改月數之説自不相礙不足以為
  據也不知識者以為然否
  書泰誓上惟十有三年春蔡氏傳云云又按漢孔氏以春為建
  子之月葢謂三代改正朔必改月數必以其正為四時之首序
  言一月戊午既以一月為建子之月而經又係之以春故遂以
  建子之月為春夫改正朔不改月數於太甲辨之詳矣而四時
  改易尤為無義冬不可以為春寒不可以為暖固不待辨而明
  矣或曰鄭氏箋詩維莫之春亦言周之季春於夏為孟春曰此
  漢儒承襲之誤耳且臣工詩言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
  於皇来麰將受厥明葢言暮春之時則當治其新畬矣今如何
  哉然麰麥將熟可以受上帝之明賜夫麰麥將熟則建辰之月
  夏正既春審矣鄭氏於詩且不得其意則其考之固不審也不
  鈔本無不字然則商以季冬為春周以仲冬為春四時反逆皆不得
  其正豈三代聖人奉天之政乎
  按四時改易冬不可為春之疑今亦不在多辨但以夫子行
  夏之時一言證之足矣夫時之一字非但指正朔月數而言
  必是指春夏秋冬四時而言明甚既有所謂夏之時則必有
  所謂商之時周之時顔子問為邦夫子欲其行夏之時則是
  當時所行未是夏時也未是夏時非周之時而何夏之時以
  建寅之月為春則周之時必以建子之月為春矣若周之時
  春亦建寅無以異於夏時之春則又何以必曰行夏之時為
  哉餘則陳定宇之言備矣至於鄭氏箋詩葢亦不知民間私
  稱只是夏時而例以時王之制律之故致此誤耳蔡氏非之
  誠是也若以張敷言史册所用民俗所言二説例之則不待
  多辨而自解析矣盖詩為歌詠之辭所言多是以寅月起數
  者不特臣工一篇為然正所謂民俗歳時相與話言者也鄭
  氏必欲抝以從子固誤蔡氏又欲援以為不改月數之證要
  亦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餘則前辨已詳更不再述
  書武成篇惟一月壬辰蔡氏傳曰一月建寅之月不曰正而曰
  一者商建丑以十二月為正朔故曰一月也
  按二孔林氏皆以一月為子月蔡氏不従其説竊意一月便
  是子月無可疑者其所以不曰正而曰一者以時方舉事商
  命未改耳時玉正月在周家雖因國俗紀候而未得定正月
  之名史官追書前事亦不容因後改前失傳信之意也與七
  月詩一之日者正同推彼可以明此矣又按夏書明有三正
  之文而天正地正人正之名見者亦非一處若皆以寅月起
  數與商正建丑以十二月為正朔故建寅之月不曰正而曰
  一之言則是惟夏為有正殷周雖改正朔而皆無正月之名
  烏在其為天正地正建子為正建丑為正也
  陳定宇又曰愚按蔡氏於泰誓上及武城皆以孟春一月為建
  寅之月與二孔之説不合必證以前漢律歴志始尤明白志曰
  周師初發以殷十一月亥月戊子後三日得周正辛邜朔子月明日
  壬辰至戊午渡孟津明日己未冬至正月二十九日二月朔四日癸亥
  至牧野閏二月庚寅朔三月二日庚申驚蟄古以驚蟄為寅月中氣今云雨水
  四月己丑朔死覇死覇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
  城曰惟四月既旁生覇越六日庚戌武王燎於周廟以節氣證之
  則武城以周正紀月數而非夏正不辨而明矣
  按漢志雖非先秦古書然終是近古可信較之陳寵傳則此
  尤為近古皆非唐宋以来諸儒臆度附㑹無所證據之比讀
  者宜有取焉竊嘗又按易臨卦彖辭有曰至於八月有凶此
  八月程朱二夫子皆以為自子月數起當是六月遯卦雖本
  義兼存或説是今八月觀卦之言於後終不如主前説之力
  况前説勝後説又朱子平日解經之通例乎兼語錄答學者
  之問又只主周正可見愚竊以為臨彖元亨利貞與有凶皆
  主陽言以二陽上進凌逼四隂故其亨在陽將来諸爻盡則
  變則二隂長而漸盛故其凶在陽况臨觀與遯三卦皆就陽
  爻取義名卦陽浸長則為臨陽避退則為遯陽在上示下則
  為觀然則避退可以言有凶在上示下不可以有凶言明矣
  觀雖亦是隂長陽消之卦然聖人扶陽抑隂固已别取義明
  卦矣不應於此又指為凶也然則八月指遯而無按無當作有凶
  明甚卦辭又文王所繫文王在商而自子月起數者亦猶周
  公一之日二之日紀數也
  右正朔月數改與不改之説自孟子以来千五六百年諸儒
  無有定論近代陳定宇張敷言之説議論援據似覺平正確
  實雖亦未得為定論猶為彼善於此愚深信之而同志辨詰
  紛然酬答不暇得月數因革辨觀之則知向也同志所辨詰
  者盡在此矣暇日裒集諸説於一處仍疏己見於後以俟有
  道而就正焉
  易大傳曰歸竒於扐以象閏五嵗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嵗蔡氏傳曰云云故一嵗閏率則十
  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三嵗一閏則三十二日九百
  四十分鈔本無以上二十一字今据書傳補入日之六百單一五嵗再閏則五十
  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十有九嵗七閏則氣朔分
  齊是為一章也
  愚按閏法大抵皆是三十三月左右一閏若是自正月至四
  月閏則只間一年便滿三十三月又須置閏所以謂五嵗再
  閏者此也若是自五月至十二月閏則須間二年方滿三十
  三月即置一閏所謂三嵗一閏者此也往往多是三二次三
  年一閏了方有一箇五年再閏閏須是補前借後恰好得二
  十九日零四百九十九分了方可置豈有只滿五十四日九
  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便於此置兩閏之理蔡氏非不
  知此特為五嵗再閏之説所拘故如此説耳大傳亦非謂三
  年一閏了便五嵗再閏特以揲法有一扐再扐而閏法亦有
  一閏再閏歸竒歸餘有相類處故如此配不以詞害意可也
  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嵗蔡氏傳云云五嵗再閏則五十四日
  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十有九歳七閏則氣朔分齊是
  為一章也今世儒有纂説云云愚曰一閏計二十九日六時三
  刻强三歳一閏於三歳閏率之數而有餘二閏計五十九日六
  刻强五嵗再閏於五年閏率之數而不足或者遂疑五歳再閏
  之説謂合五嵗餘分而以日法計之僅得五十四日有竒不可
  置兩閏殊不知置閏之法非必置一閏月即截然於所餘日及
  零分都無餘欠也置一閏而有餘則留所餘之分以起後閏置
  兩閏而不足則借下年之日以終前閏直至十九歳七閏然後
  氣朔分齊而為一章也但十九歳七閏之中為三歳一閏者五
  為五嵗再閏者二有多少之不同耳既厯中有五歳再閏之法
  則傳者之言尚何訾乎愚又按書傳旁通及書傳纂圖所列十
  九歳七閏細數雖各不同實互相備但纂圖有小缺誤處今以
  愚説足之觀者可攷
  旁通所載
  一年閏率十日八百二十七分
  二年閏率二十一日七百一十四分
  三年閏率三十二日六百一分作第一閏外餘三日一百二分
  四年閏率一十三日九百二十九分
  五年閏率二十四日八百一十六分借下年四日六百二十三芬凑作再閏
  六年閏率六日二百四分
  七年閏率一十七日九十一分
  八年閏率二十七日九百十八分借下年一日五百二十一分作第三閏
  九年閏率九日三百六分第三閏當於此年置
  十年閏率二十日一百九十三分
  十一年閏率三十一日八十分作第四閏外餘一日五百二十一分
  十二年閏率一十二日四百八分
  十三年閏率二十三日二百九十五分
  十四年閏率三十四日一百八十二分作第五閏外餘四日六百二十三分
  十五年閏率一十五日五百一十分
  十六年閏率二十六日三百九十七分借下年三日一百二分凑作第六閏
  十七年閏率七日七百二十五分
  十八年閏率一十八日六百一十二分
  十九年閏率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正作第七閏無欠無餘
  纂圖所載原係圓圖今分作十九行
  一歳餘一萬二百二十七分
  二歳餘二萬四百五十四分
  三歳餘三萬六百八十一分
  三歳一閏復餘二千九百二十二分
  愚曰一閏月計二萬七千七百五十九分外復餘此數
  四歳餘四萬九百八分
  五歳餘五萬一千一百三十五分
  五歳再閏少四千三百八十三分
  愚曰兩閏計五萬五千五百一十八分於五歳餘分外復
  少此數
  六歳餘六萬一千三百六十二分
  七歳餘七萬一千五百八十九分
  八歳餘八萬一千八百一十六分
  八歳三閏少一千四百六十一分
  愚曰三閏計八萬三千二百七十七分於八歳餘分外復
  少此數
  九歳餘九萬二千四十三分
  十歳餘十萬二千二百七十分
  十一歳餘十一萬二千四百九十七分
  十一歳四閏餘一千四百六十一分
  愚曰四閏計十一萬一千三十六分外復餘此數
  十二歳餘十二萬二千七百二十四分
  十三歳餘十三萬二千九百五十一分
  十四歳餘十四萬三千一百七十八分
  十四歳五閏餘四千三百八十三分
  愚曰五閏計十三萬八千七百九十五分外復餘此數
  十五歳餘十五萬三千四百五分
  十六歳餘十六萬三千六百三十二分
  愚曰十六歳六閏計十六萬六千五百五十四分十六歳
  餘分外復少二千九百二十二分今纂圖十七歳六閏非
  是併列下文
  十七歳餘十七萬三千八百五十九分
  十七歳六閏餘七千三百五分
  愚曰此以十七歳六閏計之則有餘分實歴法無四箇三
  年一閏相連
  十八歳餘十八萬四千八十六分
  十九歳餘十九萬四千三百一十三分
  十九歳七閏七閏之外無餘欠
  愚曰七閏計十九萬四千三百一十二分於十九歳餘分
  
  並無餘欠
  按纂説中愚曰之説其曰置閏之法非必置一閏月即截然
  無所餘日及零分都無餘欠也此説以年計之則似是以月
  計之則實非何則葢置閏之年其餘分未必截然無餘是矣
  而不可有所欠欠則必不當於此年置閏也歴家必於三十
  三月左右置一閏而補前借後必各得一半則後月節氣必
  在此月之中而中氣不在其月則閏在是矣是固天然恰好
  當在此置非人所可移前移後强置之所不當置之月也春
  秋於是閏三月之譏正為不當置而强置之者發推彼以明
  此可也其曰置一閏而有餘則留所餘之分以起後閏此不
  易之論也其曰置兩閏而不足則借下年之日以終前閏此
  不可通之論也既曰不足則所閏之月必當於下年所當恰
  好置閏之月置之所謂恰好即月之有節氣無中氣者豈有預先借閏之理考
  於授時厯紀年置閏之次可見何常有預借下年之日先於
  上年置閏之例哉愚曰之説葢因旁通纂圖所載而誤旁通
  纂圖之誤葢因蔡傳五歳再閏之説為説則不得不如此誤
  也葢第二閏既在第五年第三閏若不借下年日凑作在第
  八年則必在第九年乃成四年一閏矣第三第五閏既三箇
  三年一閏相連第六閏若不又借下年日凑作在第一十六
  年則必在第一十七年而成四箇三年一閏相連矣此旁通
  不得不如此誤也纂圖不思不得四箇三年一閏相連幸免
  此一誤而愚曰反以為誤過矣蔡氏則為繫辭五嵗再閏之
  文所拘而如此説殊不知繫辭特以閏有三年一閏五年再
  閏二等而揲法亦有一扐再扐二等故取其象以相配耳初
  非謂一閏之後即須再閏學者不以辭害意可也如以辭而
  已矣則乾坤之䇿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期之日必三百六
  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以乾坤之䇿當之而不足二篇之䇿萬
  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物之數既止於萬以二篇之
  䇿當之而有餘矣如以聖人取象之意推之則皆不必泥可
  也然則置閏之法又何可以五歳再閏之辭為泥乎管見如
  此未知當否姑志於此以俟知者而就正云其一章置閏之
  次具於左以備遺忘同志宜有取焉
  一年
  二年
  三年第一閏當在此年八月或進在七月或退在九月者亦
  間有之
  四年
  五年
  六年第二閏當在此年五月置或進在四月或退在六月置
  者間亦有之
  七年
  八年
  九年第三閏當在此年二月或進在正月或退在三月者亦
  有之以上三閏皆三年一閏
  十年
  十一年第四閏當在此年十月或進在九月或退在十一月
  者亦有之此是五年再閏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第五閏當於此年六月置或進在五月或退在七月
  置者亦間有之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第六閏當在此年三月或進在二月或退在四月者
  亦有之以上二閏皆三年一閏
  十八年
  十九年第七閏當在此年十二月置或進在十一月或退在
  明年正月者有之此是五年再閏
  右十九歳七閏之次大約如此葢因授時厯紀年斟酌其序
  則然耳以類而推不中不逺矣其氣朔盈虛積實細數則自
  如旁通纂圖所推但旁通纂圖皆只定其所閏之年而不言
  其所閏在何月則是閏年非閏月也愚不知其故若欲定其
  所閏之月則如所謂借下年日數凑作閏者當於何月置邪
  識者豈宜無見於此愚奚容贅
  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歳蔡氏傅曰
  天體至圓周圍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繞地左旋常一日
  一周而過一度日麗天而少遲故日行一日亦繞地一周而在
  天為不及一度月麗天而尤遲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
  度之七
  朱子曰歴家只算所退之度郤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
  此乃截法故有日月五星右行之説其實非右行也横渠云天
  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此説最好問經星左旋緯
  星與日月右旋是否曰今諸家是如此説横渠説天左旋日月
  亦左旋看来横渠之説極是只恐人不曉所以詩傳只載舊説
  晉天文志天圓地方天旁轉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日月本東行
  天西旋入於海牽之以西如蟻行磨上磨左旋蟻右行磨疾蟻
  不得不西
  或疑儒者言日月每日不及天一度與十三度歴家言日月
  每日行一度與十三度有竒二説不同如傳者説則是日月
  每日左旋一周於天行所不到處纔一度與十三度耳如歴
  家説則是日月每日俱右行到此一度與十三度其餘天體
  皆所不到之處其説正相反愚謂不然二説雖若相戾其實
  只一般葢天體非但髙圓不動待日月自就上運行而已天
  亦是運動物事其行健又過於日月天是動物日月又是動
  物上動物天非有體二十八宿與衆經星即其體也此二十
  八宿與衆經星皆繞地左旋一晝一夜適一周而又過一度
  日月亦與之同運但不及其健則漸退而反似右耳其所退
  之界分即日月所不及天之一度與十三度也是則日月雖
  曰一晝一夜隨天旋轉一周於天然實歴天體每日只有此
  一度與十三度即歴家所謂右行之處也譬如有一大磨在
  此使三百六十五人環繞此磨而行磨非天此三百六十五
  人繞磨而行者天也又别使二人與此三百六十五人之為
  首行者從今日子時並肩起脚同行行至明日子時皆適一
  周但此二人者其一人乃與三百六十五人之第二人並肩
  即日也其一人乃與三百六十五人之第十四人並肩即月
  也相去近逺日日如此是則以大磨視之此三等人固皆一
  周以二人與三百六十五人視之則此二人者雖曰與三百
  六十五人同行其實一人僅與三百六十五人之第一人相
  摩肩而過一人僅與三百六十五人之第一人至第十三人
  相摩肩而過此即日月所實歴之天體也此即傳者所謂日
  月不及天之一度與十三度也此即歴家所謂日月右行之
  一度與十三度也初豈有二致哉但如傳者之論則日月五
  星亦是天象不應獨與衆星背而右轉故以左旋為順耳右
  轉左旋説雖不同其實歴天體則皆共此一度與十三度非
  有二也不知精於論天者以為如何姑志於此以俟就正焉
  許益之尚書叢説有七政疑曰唐堯命羲和居四方考天象惟
  舉分至四中星而知日之所在又言以閏月定四時成歳而知
  月之所行典文簡古存其大法推歩之術未詳西漢天文志始
  有日月東行天西轉而周髀家則有日月實東行而天牽西沒
  之説其論天轉如磨者則非論日月右行者則是自是志天文
  者轉相祖述以為定論言日月則五星従可知矣唐一行鑄渾
  天儀注月轉輪一晝夜天西轉一周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
  十九分度之七晦明朔望遲速有凖然則二十八宿附天西循
  而為經七政錯行而為緯其説為得之而文公詩傅亦猶是也
  蔡仲黙傅堯典則曰天體至圓周圍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
  一繞地左旋一日一周而過一度日月麗天亦左旋日則一日
  繞地一周而在天為不及一度月尤遲一日不及天十三度十
  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九日復有餘分而與日㑹合氣盈朔虛而
  閏生典謨之傅已經文公定正而公葢許之矣意以為日者陽
  之精其健當次於天月隂精也其行當緩月之行晝夜常過於
  日十二度有竒是隂速於陽不若二曜皆西轉則於隂陽遲速
  為合宜葢亦祖横渠先生之意其説可謂正矣然愚以古説較
  之其可疑者有七天體左旋七政右逆則七政皆附著天體遲
  速雖順其性而西行則為天所牽爾然所倚者各得循序若七
  政與天同西行恐錯亂紛雜似泛然無綂一也日君道也月臣
  道也從東行則合朔後月先行既望則月在日後及再合朔是
  月之後日為臣従君為順若西行則日在月前至望後再合朔
  必日行従月是君従臣為逆二也大而一歳隂陽升降小而一
  月日月合朔此正天地生物之心而隂陽得於此㑹合以造就
  萬類者也以一歳之運隂盛乃生意収歛之時而品物流形舉
  霄壤之間曷嘗有一息間斷哉其所以盛隂否閉之時而生生
  猶不息者正以日月之合而繼助元氣之偏也然凡進者陽道
  也生道也退者隂道也死道也日月東行則月之進従日之進
  西行則月之退又符於日之退三也日月雖皆進行比天行不及則為退日月五
  星行無殊金水在太陽先後率歳一周天為最速次火次木惟
  土積厚重之氣入天體最深故比五星形最小行最遲而二十
  八歳一周天若七政皆西行則向謂遲者今反速向謂速者今
  更遲是金水行最遲故一日退一度而一歳一周天土行最速
  當及於天大約二十八日始不及天一度而二十八年然後周
  天四也星雖陽精然亦日之餘也以日之陽次於天且一日不
  及一度星之陽不及日甚逺而木十餘日土二十餘日始不及
  天一度而木土之精反過日遠矣五也五星以退留遲疾伏伏
  疾遲留退政者有遲有速有順有逆也五政推歩姑以歳星言
  之大約退九十三日而留留二十三日而遲疾伏共行百六十
  餘日而復留而復退是行常五倍於退而退四倍於留之日然
  行乃其常而退乃其變也若西行則行為退退為行是五星進
  日甚少而退何其多與六也星家歩星伏行最急疾行次急遲
  行為緩留則不行退則逆而西此皆以星附著天體而言者也
  若七政隨天西行則天自天星自星不可附著天體但附著則
  為東行矣然則星家所謂遲疾伏皆為最緩而不及天所謂留
  則不可言留乃行與天同健一日皆能過太陽一度至於所謂
  退乃更速過於天運矣七也由是言之則古法比蔡傳為宻於
  此不可無疑姑識於此以俟知者而問焉
  按許氏所疑七事大抵皆以左旋之説有所未信而以歴家
  右轉之説為可信也其言似亦有理愚亦因此不能無疑於
  先儒之説夫先儒謂日一日不及天一度月一日不及天十
  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五星雖行有遲速然亦皆不及於天夫
  七政既皆隨天左旋則宜皆面西而背東非有意於退特以
  天運過速故七政亦不能進與天齊而不免退隨天後耳若
  然則其所不及於天之界分但依直而退可也譬猶二人同
  行其一人足力健者既前我而過去其足力弱者不能及之
  則亦但隨其後而已又何暇回顧其所退之歩數使之循規
  蹈矩不失尺寸哉今則黄道循赤道之左右交出交入漸遠
  漸近一歳一周未嘗改易而月道又循黄道之左右出入逺
  近亦皆一月一變各有常度又如五星之運遲留伏逆各各
  不同而各有態度如此凡此其勢皆似違天而右轉者此豈
  面西背東無意於退而能各有條理如是哉妄謂術業有専
  攻以夫子之聖而猶問禮問官名豈老𣆀郯子之徒其智反
  過於聖人哉業専而已然則窮理盡性繼徃開来固先儒之
  能事至於天文自是一家之傅恐歴家所言自有源流未可
  以先儒所學之大而謬言之也區區私見輙因許氏此疑而
  附記焉愚不自知罪無所逃智者其幸教之
  横渠張氏曰凡隂氣凝聚陽氣在内者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雷
  霆在外不得入則周旋不舎而為風
  按史載風赤如血則風為陽氣可知葢風本無形唯風極其
  盛則陽氣所聚極厚故有色可見而赤如血耳赤葢陽之色
  也近歳或颶風大作則夜間空中火飛無數人皆見之火極
  明處則風必極盛樹木屋宇當之者無不摧仆然則火固風
  之色也所謂風赤如血恐亦只是如是張子謂陽氣周旋不
  舎而為風信矣
  正䝉陽為隂累則相持為雨而降隂為陽得則飄為雲而升朱
  子曰凡雨者隂氣盛隂氣盛凝聚得宻故濕潤下降為雨
  或疑雨従空下其㸃之大小疎宻必如此均齊何也易於坎
  象為水為雨而又為雲然則在天為雲自雲而降則為雨雨
  至於地則為水其實一物而已雨與水非二物無可疑者謂
  雲與雨非二物不可不辨葢雲是濕潤之氣上蒸而成雨逺
  望之但見其油然布空而已其實油然布空者無非雨㸃但
  至㣲至輕故隨風飄揚不下墜耳若氣薄㸃㣲則就空消散
  不成雨矣若氣濃㸃麤則重不能飛即下墜而成雨耳其㸃
  之大小疎宻必如此均齊者亦以自雲而降濃則俱濃薄則
  俱薄一氣所蒸理無不同而已昔朱子創草堂於雲谷而為
  之記有曰飛雲所霑器用衣巾皆濕如沐今山居之人自言
  入雲氣中行則衣帽皆霑濕可見雲與雨之非二物矣然則
  世俗謂龍能行雨者何也葢龍是陽物在陽明之地為陽氣
  所蒸則隂濕之氣出於其身即成雲矣所謂雲従龍者此也
  雲従則雨因以降又何怪哉
  胡明仲論造化之迹曰云云世人得雷斧者何物也曰此猶星
  隕而為石也本乎天也氣而非形偶隕於地則成形矣然不能
  盡然也
  隕石之譬甚明而昧者猶以為雷震氣須臾頃何以便成形
  邪曰造化之妙不疾而速且如隕石何嘗先有石在空中了
  方隕邪只是造化之妙纔化便成纔成便隕雷斧之理何以
  異斯黙而識之可也雜書謂雷州雷廟州人常作車皷斧炬
  置廟中雷神時時攝取以去以理言之有天地即有雷霆人
  未為之先則天地無以為雷霆邪以事言之則愚嘗有故人
  寓雷陽者十餘載遊憇雷廟者屢矣烏覩所為人為車皷斧
  炬者乎甚矣俚俗之信譌而好妄也老氏有行雷之法信乎
  曰此不過巫家術耳何益於事又何足怪乎葢造化所有人
  皆可以術致之如取風於扇取火於燧甑氣覆之則如雨噀
  水於日則成虹霓之形要皆術耳行雷之術何以異此若造
  化所無亦莫能致矣
  盧肇海潮賦序其畧曰潮之生因乎日也近代言潮者皆以為
  水為隂類牽於月而髙下隨之也殊不知月之與海同物也物
  之所同能無激乎易曰天地暌而其事同也夫物之形相暌而
  後震動焉譬猶烹飪水盈鼎而不㸑之欲望饍饈之熟得乎潮
  亦然也天之行健日麗乎天天右旋入海而日隨之日之至也
  水其可以附之乎故因其灼激而退焉退於彼盈於此則潮之
  往来不足怪也其大小之期則制於月日月合朔之際則潮始
  㣲絶以至陽之物邇於至隂是以陽之威不得肆焉隂之輝不
  得明焉是以月之與潮皆隠乎晦此潮生之實驗也其朓其朏
  則潮亦隨之乃知日激水而潮生月離日而潮大斯不刋之理
  也
  按肇謂潮生因日朔絶望大與潮候全不相應肇葢北方之
  人但聞海之有潮而不知潮之為候遽欲立言其差皆不足
  辨但其言天旋入海日之所至水不可附不惟不知潮亦不
  知天天所運日所至之處豈復有海乎海雖極大然不有天
  之大氣舉之則海亦何所至止哉是知天之氣不極其厚則
  不能束海與地於其中然則日所行之處正在天氣之中吾
  意其内與海水相距不知凡隔幾萬幾萬里至勁極厚之氣
  曽謂天有入海之理日有激海之勢乎若肇者真所謂不知
  而言者也余安道之言豈為誣哉
  余安道海潮圖序其畧曰古之言潮者多矣皆無經據唐世盧
  肇著海潮賦自謂極天人之論世莫敢非予嘗東至海門南至
  武山廣州旦夕候潮之進退弦望視潮之消息乃知盧氏之談葢
  不知而作者也夫陽燧取火於日隂鑑取水於月従其類也葢
  月之所臨則水徃従之故月従卯酉則水漲乎東西月臨子午
  則潮平乎南北皆繫於月不繫於日何以知其然乎夫朔望前
  後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勢長朔後三日潮勢極大望亦如
  之非謂逺於日也月弦之際其行差遲故潮之去来亦合沓不
  盡非謂近於日也夫春夏晝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葢春為陽
  中秋為隂中歳之有春秋猶月之有朔望也故潮之極漲常在
  春秋之中潮之極大常在朔望之後此又天地之常數也今通
  東南二海之盈縮以誌其期西北二海所未嘗見故闕而不紀
  云常候於海門月加卯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則旦而平上弦則
  午而平望以前為晝潮望以後為夜潮月加酉而潮平者日月
  合朔則日入而潮平上弦則夜半而潮平望則明日之旦而平
  望以前為夜潮望以後為晝潮此東海之潮候也又嘗候於武
  山月加午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則午而潮平上弦則日入而平
  望則夜半而平上弦以前為晝潮上弦以後為夜潮月加子而
  潮平者日月合朔則夜半而潮平上弦則日出而平望則午而
  平上弦以前為夜潮上弦以後為晝潮此南海之潮候也
  按余氏所以譏盧氏之失當矣而所誌東南二海之潮候亦
  可謂詳審非不知而作矣但其所謂月之所臨水往従之之
  説則亦盧氏天旋入海日之所至水不可附之見也月所在
  之處與海水不知相去幾萬里曽謂有可以従月之理乎至
  曰潮漲潮平皆繫於月亦未必然謂皆與月相應可也謂皆
  繫於月則拘矣及其論朔望春秋潮之極漲極大則又皆歸
  之氣數然後知嚮也水之従月潮繫乎月之説皆未得為通
  論也何則謂朔望兩弦月行有疾有遲故潮大潮小因之以
  為皆繫於月似矣春陽中秋隂中潮當其時而漲豈亦繫於
  月乎非不通之論而何餘於後叚究之
  臨安志論潮其畧曰潮汐往来為天地之至信古人嘗論之率
  皆未盡大抵天包水水函地而一元之氣升降於大空之中地
  乘水以自持且為元氣升降互為抑揚方其氣升而地沉則海
  水溢上而為潮及其氣降而地浮則海水縮而為汐然晝夜之
  攻擊乘日升降如應乎月日臨於子則陽氣始升月臨於午則
  隂氣始升故也夕潮之期日皆隨子晝潮之期月皆臨午焉日
  月之㑹謂之合朔故月朔之夜潮日亦臨子月朔之晝潮日亦
  臨午焉以時有交變氣有盛衰而淛潮之所至亦因之為大小
  當卯酉之月則隂陽之交也氣以交而盛故潮之大也獨異於
  餘月當朔望之後則天地之變也氣以變而盛故潮之大也獨
  異於餘日
  是篇之論猶不若盧氏余氏之猶有所主也既以為氣有升
  降又以為地有浮沈既以為乘日升降又以為如應乎月初
  無的見但務臆度正醫家所譏譬猶獵不知兎而廣絡原野
  冀一人按人疑當作免之獲術亦屬疎失者歟况既以升降屬之氣
  又以升降屬之日所謂升降一歟二歟且地之與水俱為有
  形之物則氣有運動形皆隨之可也今乃氣之一升一降獨
  地為之一浮一沈則水皆與氣不相干唯因地之浮沈而有
  溢有縮焉豈理也哉况形隨氣動則氣升而地浮氣䧏而地
  沈可也今乃氣升而地反沈是地亦與氣不相干矣不但水
  也凡此猶皆病之小者獨地有浮沈之説其病最大浮沈則
  動上動下無寜靜時矣吾聞天動地靜矣未聞地亦動也意
  者地本不動特論者無以為潮汐之説故强之使動耳又何
  足辨乎唯篇末時有交變氣有盛衰之言似有可取當存之按之
  上疑脫取字以備一説
  右三家論潮之説皆有可疑處愚已畧辨之矣獨以月與氣
  為説者有可取而未盡也葢謂潮與月相應則可謂水往従
  月潮繫乎月則不可謂水隨氣而往来則可謂水因氣而溢
  縮則不可何則潮為隂物乃隂氣之成形者月為隂精乃隂
  氣之成象者同一隂類固宜有相應之理矣所以海潮朔望
  則大兩弦則小而每月潮之長落與月之升降其數皆合不
  謂之相應不可也雖則相應不過同此一氣一氣則自然相
  為流通不約而符初非形相従而勢相繫也若謂水之與月
  必須相従相繫則二者何常可以相及而拘拘如是哉前論
  已詳茲不再述凡天地間有形之物未有不隨氣而運動者
  豈有潮汐去来而獨不由乎氣哉但以為氣有升降故海有
  溢縮如此則四海之潮生長平落皆同焉可也今則東南二
  海之潮候皆不同時是則潮之流来流去而非海之溢上縮
  下也明矣姑論其槩當於後詳論之然則潮汐之所以然果
  無定説乎曰列代先儒立言著論猶不得為定何物小子乃
  敢求多於前人乎竊嘗上稽經典下採輿言似有以得其髣
  髴者而未敢以為是也夫余氏候東西二海之潮則平於東
  者常先平於南者常後其先後每以三時為差但不知其所
  以有如此之先後者何故既而博詢海上之行舟者皆以為
  惟近海有垠岸處可以測潮之長落耳巨海之中茫無畔岸
  欲知潮之長落不過以北水南水候之而已是故北水南来
  則為長南水北来則為落則是潮之長必自北而南也然後
  知東南二海潮候有不同者以此而已然猶未知潮之長必
  自北而南者又何故也以愚度之天以河圖示象於聖人聖
  人以易象示教於天下後世不信天與聖人尚誰信哉河圖
  以一六水居北而後天八卦之方位亦以坎為北方之卦坎
  之象非水乎則是北固水之定位也潮之自北而南所以然
  者豈必外此而他求哉雖然潮特有形之物耳非有氣以運
  之水亦不能以自行也氣即水之氣耳是故氣有翕張張則
  潮有長方其氣之始張於北也則水為氣所擁而南奔而潮
  以為之長張之極則水益南而潮以平張極而翕翕則水北
  還而潮落及翕極復張張極復翕則潮又長而又落矣氣之
  張於北者有定所則潮之長也宜同時矣水擁而移於南者
  地有逺近則潮之平於東與南者先後固不得而同時矣是
  故東已平而南方生南既平而東已落東既落而北復生矣
  氣之一翕一張如循環然無停機也潮之一往一来應期不
  爽此理之常也無足怪者區區愚見僅止於此至於潮有大
  小早晚之異則未得其説不敢以臆决也無已則姑信與月
  相應之説可也惟潮大於卯酉之月則終莫知其故恐亦不
  過由於一氣之運而已必求其如何以質之則鑿矣當闕之
  以俟知者
  陳北溪字義曰大凡不當祭而祭皆曰淫祀淫祀無福由脈絡
  不相闗之故後世祀典只緣佛老来都亂了如老氏設醮以庶
  人祭天有甚闗繫如釋迦亦是胡神與中國人何相闗假如忠
  臣義士配享元勲若是禮不當祭皆與我無相干渉自聖學不
  明鬼神情狀都不曉得如畫星辰都畫箇人以星君目之如泰
  山曰天齊仁聖帝在唐封為天齊王至本朝以東方主生加仁
  聖二字封帝帝只一上帝而已安有一箇山而謂之帝今立廟
  儼然人形貌垂旒端冕衣裳而坐又立后殿於其後不知又是
  何山可以當其配而為夫婦邪據泰山魯封内地惟魯公可以
  祭今隔一江一淮與南方地脈全不相干渉而在州縣皆立東
  嶽行祠亦失於講明之故又曰南嶽廟向者回祿劉太尉欲
  再造問於五峰先生先生答以天道人事本一理在天為皇天
  上帝在人為大君五嶽視三公與皇天上帝並為帝則天道亂
  矣大君有二則人道亂矣而世俗為貌象為立配為置男女屋
  而貯之䙝凟神祗之甚後南軒又評之曰山川流峙是其形也
  而人之也何居其氣之流通可以相接也而宇之也何居皆可
  謂正大之論開醒愚䝉聾瞶者矣又曰伊川破横渠定龍女
  衣冠従夫人品秩事謂龍獸也豈可被人衣冠且大河之塞乃
  天地祖宗社稷之佑乃吏卒之力龍何功之有其言可謂正大
  可以見張程學識之淺深不同世俗事真武呼為真靈只是北
  方𤣥武神真宗尚道教避聖祖諱改𤣥為真北方𤣥武乃龜蛇
  之屬後人不曉其義畫真武作一人㪚髪握劒足踏龜蛇競傅
  道教中某代某人修行如此玄武乃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之總名
  觀此三條可見不當為天帝真人之形非愚之臆説矣愚按
  以天地山川之神皆具人形之説其原皆出於佛氏葢佛氏
  妄為六道輪廻之説以欺誑世人則上而天下而禽獸皆可
  為人人亦皆可生天皆可為禽獸故天之主宰則謂之天帝
  釋按原本釋作從注云鈔本作釋改天帝釋三字連文鈔本不誤而降之使具人之形禽獸
  之靈如龍女之類亦進之使具人之形是天人禽獸無以異
  也如此則日月星辰河海山嶽皆誣之使具人之形又何為
  而不可哉其惑世誣民亦甚矣不可不辨又按北溪此説不
  惟可以證天地山川與人形狀不同之實而淫祀之失與鬼
  神稱號之僭亦皆可見吁五嶽之神尚不可與天之主宰並
  稱為帝况於閭里村墟之間非係祀典之神受十數家之血
  食者今則皆得被衮冕號帝王矣是何稱號之僭帝王之多
  也隂陽之理一而已享數十家之祭祀者即可號為帝王則
  凡一巷一村之事如里胥社長者亦可以帝王號之乎此大
  亂之道也吾知人雖以此僭呼謟媚鬼神使鬼神有知必不
  敢朦朧僭處其號也雖謟竟何益哉竟何福之可得哉
  佛氏天堂地獄之説
  此等謬妄惟至愚極陋之人乃為所惑稍有所見者即知其
  偽無足辨者但俗儒無知亦有崇信其説以為縦無其事亦
  豈不足以勸善懲惡為天理國法一分之助哉愚謂不然或
  問於明道先生釋氏地獄之類皆是為下根之人設此怖令
  為善先生曰至誠貫天地人尚有不化豈有立偽教而人可
  化乎至哉斯言然此特為其有名無實不足以化人耳若原
  其有為之私心而言則非徒無益於事又且有害於人何則
  佛氏立此偽説雖陽為勸善而懲惡其實但欲脅誘世人籠
  取其財以養育其徒爾嚮使立教之初即曰為善即生天堂
  受諸快樂為惡則入地獄受諸苦楚為善為惡皆由是其人
  若不為善而為惡吾亦無如之何矣如此則人皆慕天堂之
  樂畏地獄之苦心無所恃但當勉於勸善而盡務去其惡矣
  今生天堂入地獄之故名雖係於善惡而出地獄上天堂之
  權實則由於佛氏則世之為善而無誠心者孰不恃佛氏接
  引之力而怠於善為惡而不肯改悔者亦孰不恃佛氏救度
  之力而益肆其惡哉生而為善雖有未至死而供佛飯僧亦
  可以生天堂矣吾又何必強於為善哉生而為惡雖已貫盈
  而歸依佛法亦可離地獄矣吾又何憚而不遂其惡哉况為
  惡者不惟仗佛力得出地獄而已佛有神力反使之得生天
  堂焉如此則為善者有所恃而益怠為惡者有所恃而益力
  吾見其適足以沮人之善而長人之惡耳何懲惡勸善之有
  不知識者以為何如
  鮑靚記井羊祜識環
  此等記載不出於秦漢之前皆自佛法既入中國乃始有之
  其實皆是附㑹不足信也况天地之大古今之久品彚之多
  何故皆不如此而所傳止於如此數事乎聖人語常而不語
  怪政亦不必深辨也但此等謬妄亦有出於人訛者亦有出
  於妖怪者皆可以惑世誣民又有不容不辨者葢自有佛氏
  輪廻之説人自胎孩而髫齓而以至於强壯以至於老死往
  深往習聞其説而深入於心一有好事者創為異説則不復
  致疑即相傅信甚則以一為十以十為百無所不至况聖學
  不明又無超卓之見以燭其妄故雖士流史氏亦喜聞而樂
  道之或遂従而書之於册以為數千百年牢不可破之惑此
  則出於人訛者然也愚於當今之事目擊其如此之妄者多
  矣不然又豈敢昌言之哉又况鬼神有邪有正其正者則凡
  天地神祗與古昔聖賢之有功於生民者皆是是皆光明正
  大無所謂神通變見之説也其餘如佛仙之流自謂有神通
  能變見與凡焄蒿悽愴能興妖作怪自以為能行禍福於世
  者皆邪也既曰邪矣則亦何所不有往往自有一等妖邪之
  鬼乘愚人之邪心而入托佛氏之邪説而行鈔本有現為字興妖作
  怪鈔本有此等之迹字以欺誑邪世而希求其祀享如示相按一本下有十四空
  格以求其祭恐亦有之而世之愚者又挟其好邪懐疑之心
  如見豕負塗載鬼一車以無為有者之妄以實之自非真知
  道者其誰不為所惑哉此則出於妖邪者然也愚以當今之
  事亦甞有身親見其如此者既久而後知其妄耳故曰此等
  記載皆是附㑹不足信也不知識者以為然否
  釋道二氏
  二氏雖則皆是偽妄然釋氏之規模𢎞大無所依倣如塵芥
  六合夢幻人世開口便説恒河沙數世界便説㣲塵數劫阿
  僧祗劫直是説到無畔岸無終窮去處所以大叚悚動得人
  非惟善惡果報之説可以誘脅愚俗而明心見性之妙抑亦
  足使髙明之人歸依信服自古異端之害無有能過之者道
  家規模狭陋往往皆是偷竊合凑而成初非其自有也葢道
  之一字出於老子然老子之教本不如是也其實只是張天
  師剏為此教天師本来只是巫教如祠醮行持之說皆是為巫教鄙陋
  不足以動人故採摭老莊虛無之説以文之又以虛無之説
  人不見其為利故又取方士延年度世之術為莫大之利以
  引誘好生惡死之流此是合凑三家之説以一之非其教法
  本来如此也况其君臣上下之威儀又是竊儒者之糠粃而
  善惡果報六道輪廻之説則全是倣佛氏之糟粕而為者故
  其惑人不能如釋氏之甚而人信之者亦不如釋氏之深也
  朱子中庸序謂程子門人所自為説倍其師説而淫於老佛者
  亦有之矣
  按程門髙弟如楊龜山謝上蔡諸賢朱子每謂其流於佛老
  非謂其従事於二氏之教如李泌顔真卿白居易蘓軾輩修
  淨土談𤣥説禪之所為特其識見有過乎中庸處故其説儒
  者之道往往淪於空寂暗與二氏之言有契而不自覺耳固
  未嘗不宗孔孟崇仁義也亦未嘗不斥佛老詆空寂也然學
  問有疵見理欠瑩宗之而反背之斥之而反似之如此而已
  與儒名墨行身按身字下一本空三格固有間哉不可不辨也
  右二氏之害佛氏尤甚葢以其長於欺誑而人莫之覺耳自
  其所言見在事與六合内事絶少所言多是過去未来與他
  方世界之事何也葢佛本非真有所知者而妄以無所不知
  自任本非真有所知則現在事與六合内事皆衆人所共見
  聞者言之少有差錯則人將以實事證之彼亦不得肆其欺
  誑矣若不言之而無一論以自葢則其本非真有所知之迹
  將為人所窺覘而人亦莫之重矣故自任以為無所不知而
  其所知者則過去未来之事與他方世界之事動以恒河沙
  為數然後見在事與六合内事皆為至近至㣲而謂有不足
  言者矣見在之事人以為久佛氏以恒河沙刼數事視之則
  此特夢幻之頃耳何足為久六合内事人以為大佛氏以恒
  河沙數世界事視之則此特塵芥之㣲耳何足為大佛氏所
  知周於恒河沙數刼遍於恒河沙世界所以不言而已言則
  必欲於恒河沙刼恒河沙界之事無不周遍如此則見在事
  與六合内事皆不過恒河中按中字下一本空六格其徒以久其教而
  已然亦自有次第大抵世人貴耳不貴目凡天地間所有之
  事所身親見者雖甚大極變已莫能曉者亦以為常而不加
  疑問一聞佛氏洪闊侈大之言則自以為所未嘗見而疑駭
  錯愕茫然自失慮其一旦至此境界則將無所恃頼也及聞
  佛氏有如此之神通變現安得不畏之服之而幸其可為將
  来之恃頼哉然猶未知佛氏將来之恤已與否也佛則以其
  神通變見之力専以慈悲不殺為務唯以靈感救濟為急人
  幸得其如此又安得不信従而歸依之乎夫人既畏之服之
  又信從而歸依之則必唯其言之是聽矣佛然後徐為之謀
  曰六合猶塵芥耳身世猶夢幻耳汝身猶是夢幻况身外之
  眷屬財物也哉是皆當棄之捨之無足繫戀者也凡此皆欺
  誑世人之言耳世之人寜無獨覺其欺誑而非議之者佛則
  恐其易揺衆人之信心也於是設為毁謗罪報之説以禁之
  非議既禁然後欺罔之以輪迴生死之説誘脅之以天堂地
  獄之説使人聞此二説則必以輪迴生死無有窮已為憂必
  以得生天堂免地獄為願欲遂此願將何以哉佛則又徐為
  之謀曰為善為惡各有果報能佈施即是為善為善則獲生
  天堂之果報矣不佈施即是為惡為惡則有入地獄之果報
  矣况既有棄捨之勸在前則人孰不欣然以其今生不足繫
  戀之財物植後身得生天堂免入地獄之果報哉一誘一脅
  而求取無不遂者其為計亦奸矣佛則又恐世情有髙見之
  人覺其情狀而起鄙薄之之心也於是以清淨無為之説而
  文其奸其善於自衒如此則人又將翕然以髙妙稱之矣若
  佛氏者殆所謂大貪若㢘者歟
  為害之因亦有十
  誣天地之道
  攘造化之功
  害人倫之恩
  妨聖賢之教
  蕩男女之情
  蠧公私之財
  長愚民之惡
  濟奸貪之欲
  成游惰之志
  為亂賊之媒
  右十害之目亦有序葢天地之道即隂陽剛柔之道佛則誣
  之以為巳之私人倫之恩莫先乎夫婦即天地之道所以立
  造化之功所以行者佛則使之捨俗出家獨人之父孤人之
  子鰥人之男寡人之女絶天地造化生生不息之正理聖賢
  之教莫大於明倫佛既害人倫之恩安得不妨聖賢之教哉
  聖賢之教使人各有配偶而又有禮以防閑其瀆亂則男女
  之情自不至於蕩矣既絶其配偶又無禮以防閑之乃以修
  行為由使四衆雜然而處則倫理之常寜免瀆亂之漸男女
  情慾易動難戢一蕩之後豈但暫焉瀆亂而已情慾既熾施
  與不貲如魏胡后唐武后之所為耗蠧可勝言哉唐宋以来
  公私之財一入常住豈復有得出者乎况施僧供佛營立塔
  廟之費又何紀極之有愚民造惡一有所施自以為邊作邊
  修惡愈積而愈無忌憚者恃其有財可以佈施而已然後舉
  世之人莫不競趨爭先而為佛氏之徒奸貪者瀆亂無厭而
  欲無不濟游惰者安坐而食而志無不成而大奸大惡亦資
  藉其説巢穴其地以有衆財而弄兵僭竊如漢融按此有誤
  魏沙門法慶之徒何代無之謂其為亂賊之媒豈為誣哉凡
  此葢亦舉其害之大者言耳自此之外為害之目又可枚舉
  而徧數之哉此亦人所共知者愚非欲加之罪而創為之辭
  也嗟夫安得三武為君韓子為臣同世同心除此巨蠧也邪
  管窺外篇卷上

知识出处

管窥外篇二卷

《管窥外篇二卷》

出版地:温州

二卷。元史伯璇撰。史伯璿字文玑,温州 (今属浙江)人。博通经史,深得朱子之宗旨,终身不仕。著有《四书管窥》、《辨论诸经史天文地理古今制度名物》等书。此书成于至正二十七年 (1367),为继《四书管窥》而作。皆记友人问答,以阐发其余义,大抵皆辨证之文,不主于诠释文句,实为作者的语录。书中关于天文、历学、地理、田制的议论颇多,对日、月、星、风、雨、陨石等有所阐发。如认为,云降则为雨,雨至于地则为水,雨与云实为一物。云是湿润之气上蒸而成,雨远望油然布空。其实油然布空是雨点,但因小而轻,随风飘动不下坠。若气薄雨点过小,则消散不成雨。若气浓雨点大而重,则下坠成雨。书中对佛、道二教,进行无情地批判,认为二教皆是伪妄,而佛教的危害更大。道教本来只是巫教,不足以动人,故采摭老庄虚无之说。而善恶果报,六道轮回之说,全是仿佛教的糟粕。故其感人不如佛教之甚,而人信者亦不如佛教之深。书中也有臆断之处,为宋元时期儒学家积习消除未尽的反映。此书自明以来,未有刊本。清康熙三十四年 (1695),吕宏诰始刻其书。清雍正十年(1732),王灵露等复续补而成,乃得行于世。有《四库全书》本,《敬乡楼丛书》本。

阅读

相关人物

史伯璿
责任者
史伯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