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浮沚集九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20001021
颗粒名称:
分类号: I207
页数: 3
页码: 十三至十四
摘要: 周行已撰浮沚集卷四記篇。
关键词: 宋代 文集

内容

介軒記
  佛者安時避喧于崢水之上得拳石之地為之居名曰介軒其
  游景曇屬予為記予曰俞如何曇曰斯人也厭世俗之煩混樂
  山林之清虚脱講席而勿顧慕幽人之與俱獨一軒以寄傲將
  終身而不渝予曰是道也節士之所守而通人以為瘉者也且
  夫彼佛之徒識心達道則有無同體喧靜一途拳然之石有大
  地之載蝸然之室有四海之居夐然獨立而萬物不能昜也死
  生不能變也豈非所為介乎曇曰唯唯吾將命請進于斯于是
  敘而為之記
  閑心普安禪寺修造記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吾于小溪得僧顯琛焉小溪蓋𨽻
  于温州東踰嶺陸行三十里至陶山自陶山江行五十里至瑞
  安縣由縣乘平河北行七十里至州居民逺僻依山生活地褊
  艱食苦作以自給故其民敦重信義愛惜生理不肯為鬬訟以
  干州縣琛處其間和樂慈惠信于一鄉鄉人愛而不狎敬而不
  疎熙寧九年吾家始得吉地其鄉為二墳與琛之居相望盖所
  謂閒心普安禪寺者是也由寺而南循山西行三四里是為周
  灣吾祖葬焉由寺而南渡溪西南行四五里是為燥原吾母葬
  焉周氏子孫歳時來省二墳必見琛琛䕶視二墳不以利焉而
  以初吾祖父葬時祖母年已髙嘗語琛曰婆子亦不乆于世矣
  他時殖骨此土幸歳時臨視以慰幽魂越數年吾祖母果棄養
  遂以合葬于祖父之墓琛能不忘其言凡時節朔望必與其徒
  設香果茶湯雜作佛事墓上鄉民因之往來奠謁遊觀不絶至
  今數年遂為故事而琛每至墓上與周氏子孫數數泣下盖天
  資仁慈人也元祐八年某侍親歸省墓下于是盖去鄉里仕于
  王朝者已十數年而琛年方六十餘尚强壯無恙訪其居非昔
  之比琛揖吾父子由新路登白雲亭循坂而上入門又循西廡
  觀僧堂登方丈覽左右軒復下循東廡而南視廚倉庫院觀新
  鑄鐘訪其弟子道珂之室琛曰是皆顯琛與道珂十年之勤昔
  之敝者更新矣昔之庳者更崇矣今之所完昔之所缺者也今
  之所有昔之所無者也居者獲安而遊者起敬以示後人可無
  述乎且琛也老幸可以休珂才能主寺事珂不敢以辱尊公大
  筆敢屬之吾子以幸吾門嗚呼是不可以無述也惟琛之慈惠
  故人之從也悦惟珂之强敏故事之成也昜彼其完且有矣亦
  既崇且新矣而琛也獨能不居其成雖曰未學其違道不逺矣
  故吾以謂慈惠者徳也强敏者才也不居其成者道也合是三
  者舉而措之天下無難矣是為述
  浮沚集卷四

知识出处

浮沚集九卷

《浮沚集九卷》

出版地:温州

南宋哲学家周行己著。陈振孙收编时有集十六卷,后集三卷,共十九卷。集久失传,从《永乐大典》所载,搜罗排比,共得九卷。诗二卷,文七卷。行己之学源于程颐,故集中在理气关系上有所反映。认为万物皆有太极,皆有两仪。太极为“道之大本”。太极与两仪是“一而二”的关系,“太极即两以成体,两仪即一以成用”。太虚之中,“絪缊相荡,升降浮沉,动静屈伸”,“二端散殊”而形成可象之物,“物者阴阳之迹”。又认为,“天下之民目视耳听、手举足运,无非道者;朝作暮息、渴饮饥食,无非道者。”这些思想都具有合理的因素,表明他试图把理学引向合理的轨道。由此引出他的修养论,认为“太极即中”,“中即胜”,君子之道应以“中”作为道德修养的准则,即不偏于“仁”,也不偏于“知”。学者应从亲贤开始,“能亲贤然后能明善,能明善然后能至公,能至公然后能无累,能无累然后能自立,能自立然后能与人,能与人然后能善世,此学者本末之序也”。还认为“洒扫应对”、“耕稼陶渔”皆可以成圣(以上皆出自卷二)。集中也表达了作者的经世思想,认为“守位莫大于得人心,聚人莫先于经国用”(卷一)。得人心有四:“广恩宥”、“解朋党”、“用有德”、“重守令”。经国用则有六:“修钱货之法”、“修吏役之法”、“修转轮之法”、“修居养安济漏泽之法”、“修学校之法”等。该集为研究永嘉学派的源起及理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料。《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敬乡楼丛书》均收录。另有武英殿聚珍版。

阅读

相关人物

周行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