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习学记言序目五十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10024255
颗粒名称: 荀子
分类号: K204
页数: 11
页码: 一至十
摘要: 葉適對《荀子》之學術評論。
关键词: 史籍研究 学术评论 荀子

内容

傳説固已言學之要孔子講之尤詳道無內外學則內
  外交相明今在書論語者其指可以考索而獲也荀卿
  纍仟數百余言比物引類條端數十為辭甚苦然終不
  能使人知學是何物但雜舉泛稱從此則彼背外得則
  內失其言學數有終義則不可須臾離全是於陋儒專
  門上立見識又隆禮而貶詩書此最為入道之害後揚
  雄言學行之上言之次教人又其次亦是與專門者較
  淺深爾古人固無以行為上而教人為下者惟後世陋
  儒専門莫知所以學而徒守其師之妄以教人雄習
  見之以為能勝此而兼行者則上矣近世之學則又偏
  墮大甚謂獨自內出不由外入往往以為一念之功聖
  賢可招楫而致不知此身之稂莠未可遽以嘉禾自名
  也故余謂孔子以三語成聖人之功極至於無內外其
  所以學者皆內外交相明之事無生死壯老之分而不
  厭不倦於其中此孔子之本統與傳説同也
  止鬭一義莫曉故事按子路問君子尚勇孔子稱戒之
  在鬭中庸袵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司馬遷亦言子
  路陵暴孔子孔子設禮誘之古之師友豈固訓導於戈
  矛陵奪之間耶而荀卿之戒則尤為鄙暴不近人理至
  謂以少頃之怒喪終身之軀室家立殘親戚不免刑戮
  若立學聚教而其弟子粗猛至此則奚以學為雖古今
  材品強弱不同而荀卿亦有過論然致道必有象而果
  若是則仁義道徳安從生有子以孝弟而好犯上作亂
  者鮮後世疑之觀此殆非誣爾然則陵世之學又有愈
  焉者矣
  荀卿屢言為治當以後王為法後王者周也意誠不差
  然周道在春秋時已自闕絶不繼自一魯外諸侯視之
  皆如弁髦孔子盡力補拾其大者十僅得七八而小者
  不存多矣況至荀卿王法滅盡之余暴秦大並之日孔
  氏子孫畏偪不敢而獨倀倀然以無因難驗之説呌呼
  於其間有輕易之情無哀思之意徒以召侮而不能為
  益也自晨門荷蓧楚狂接輿之流猶以孔子為病而魯
  兩生梁鴻尚謂漢人不足為況昭襄始皇之際耶
  餘嘗疑孟子盡力排楊墨楊墨豈能害道然非之不已
  者害所由生也此自孟子一病不可為法若夫荀卿所
  言諸子茍操無類之説自衣食於一時其是非尤不足
  計而乃倒攻羣辨若衢罵巷哭之為至於子思孟軻並
  遭詆斥其謬戾無識甚矣又好言子弓常與仲尼同稱
  安有與仲尼齊聖獨為荀卿所私而他害無見者既無
  立言行事可以考其是非使非荀卿之妄則或者子弓
  仲尼之別名不然姑假立名字以自況爾孟軻亦屢扳
  仲尼孔子乃無所比何哉竊比於老彭吾何執
  仲尼之門人五尺豎子言羞稱乎五霸按孟子或問曽
  西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然則豎子羞稱固
  當有之蓋幼誌先登能自啟迪不墮駮地然雖成勞茂
  烈茍徒止於所能則晩進後生皆輕貶之矣此一義常
  存自應有益於新學孟子大人也天下臧否由已而定
  豈以其身與人稱量高下者哉故孔子雖謂管仲器小
  而終以九合之功歸之此亦深於學者所宜知也
  荀卿言周公大儒之故與中庸仲尼祖述堯舜一章畧
  相似皆誇奢飛動之辭聖人自用力防極不然二者參
  觀子思言理閎大而分限不可名荀卿言事雖張惶而
  節目猶可見也周公孔子艱難一世以就徳業而後世
  學者反以為甚易而無難若是則神靈之所為而非人
  也且又引以自神則近乎狂惑矣
  荀卿論治多舉已然之跡無自致之方可觀而不可即
  也惟言國具差若有意謂無便嬖左右足信者之謂闇
  無卿相輔佐足任者之謂獨所使於四隣諸侯者非其
  人之謂孤也然穆王命太僕左右僕從侍禦無以便嬖
  側媚其惟起士是則嬖者不吉吉者不嬖也卿相輔佐
  所以同起治功臣雖專任其勞君不獨有其逸謂不能
  不有遊觀安燕之時欲倚之為基杖則用人之道狹矣
  湯滅桀而自慚仲虺誥而解之徳誠有餘安用其臣喻
  志於四方然則荀卿所言者戰國之事非帝王之治也
  讀荀卿與臨武君議兵及四世有勝非幸又入秦何見
  以為無儒又與秦昭王辨儒有益於人之國令人歎息
  周衰諸侯皆恣已自便而秦以夷狄之治隳滅先王之
  典法吞噬其天下別治為區域孔子力不能救不過能
  不入秦而已子孫守其家法故曰秦為不義義所不入
  遂死於家荀卿談王道若白黑嗣孔氏如塚嫡不秦之
  讐而望之以王責之以儒嗚呼固哉秦惟不能自反也
  不用荀卿而用李斯者歟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所以言有常道者覆燾
  運行日月之所麗爾堯之時則治是為堯而存也桀之
  時則亂是為桀而亡也謂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非也又
  言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防吉防果在所應則是
  無常也謂天行有常非也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使之
  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夫古人既強本節用矣既養備動時矣既修道不貳矣
  其不貧不病無禍則皆曰天也非我也今偃然而自居
  曰我也非天也夫奉天以立治者聖人之事也今皆曰
  我自致之非天能為是以己滅天也不為而成不求而
  得夫是之謂天職謂下民天情也天官也天君也夫物
  各賦形於天古人謂其獨降衷於民然必為而後成求
  而後得故謂聖賢敗而失之者下愚不肖也今既謂當
  清天君正天官養天情以全天功而又謂不求知天且
  雖聖人無不自修於受形之後而未有求知於未形之
  先者及其既行而能全天之所賦矣則惟聖人為求知
  天今謂聖人為不求知天非也又謂全其天功則天地
  官而萬物役且古聖人未嘗敢自大其身而曰吾能官
  使天地者也又曰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
  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按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
  也惟天為大惟堯則之是堯未嘗物畜而制之也詩曰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是文王未嘗制天命而用之也詳
  荀卿之説直以人不能自為而聽於天者不可也然則
  人能自為而不聴於天可乎武王曰惟天隂隲下民相
  恊厥居堯舜傳之至於周矣然則謂人之所自為而天
  無預也可乎又曰道之所善中則可從畸則不可為匿
  則惑嗚呼惟其不知中也是以其言屢變而卒為畸且
  匿也又曰萬物為道一偏一物為萬物一偏愚者為一
  物一偏而自以為知道無知也愼子有見於後無見於
  先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
  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嗚呼萬物之於道無偏也無
  中也一物之於萬物無偏也無中也自其中言之皆中
  也一物猶萬物也自其偏言之皆偏也萬物猶一物也
  荀卿以諸子為愚而偏而自謂為中也而其乖錯不合
  於道如此吾未見其能異於諸子也
  世俗之為說曰堯舜禮讓荀卿明其不然以為天子至
  尊無所與讓故有以堯繼堯以堯易堯之語又謂諸侯
  有老天子無老血氣精力有衰智慮取捨無衰持老養
  衰莫如天子按書序將遜於位讓於虞舜書記堯舜禪
  讓甚明而又自言在位七十載耄期倦於勤然則荀卿
  不信書而詆其為世俗之説耶且必不當禮讓何義以
  天子之位為持老養衰之地何據孟軻言民為貴社稷
  次之君為輕雖偏然猶有儆也而荀卿謂天子如天帝
  如大神葢秦始皇自稱曰朕命為制令為詔民曰黔首
  意與此同而荀卿不知哀哉
  故禮者養也芻豢稻粱五味調香所以飬口也椒蘭芬
  苾所以飬鼻也雕琢刻鏤黼黻文章所以養目也疏扆
  襚舁牀第幾筵所以飬體也按孔子教顔淵非禮勿視
  非禮勿聴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謂能自克以複禮夫自
  克則不費乎物而後禮行焉而荀卿謂制禮以為養使
  耳目口鼻百體之類必皆有待於禮則禮者欲而已矣
  且顔子簞食瓢飲陋巷不改其樂孔子亟稱之故獨許
  以複禮今為費以求多於禮筋骸通塞紛紛乎豢養於
  外物之不暇而安所複哉然則養者禮之文也非禮之
  實也
  荀卿議論之要有三曰解蔽正名性惡而已其言諸子
  莫不有蔽而不蔽之理莫如知道而治心故曰虛一而
  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
  失位坐於室而見四海防於今而論乆逺疏觀萬物而
  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至於參日月滿八極謂之
  大人而無有蔽之者也雖然難矣蓋諸子之學何嘗不
  曰知道而治心使之虛靜而清明以形天下萬物之理
  而自謂不能蔽也荀卿以己之所明而號人以蔽人安
  得而受之舜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止於治心箕子
  思曰睿不在心古之聖賢無獨指心者至孟子始有盡
  心知性心官賤耳目之説然則辨士素隠之流固多論
  心而孟荀為甚焉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
  自逺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夫學
  常進則得其養同於人則不偏於己重於己則不尤於
  人捨是吾未見其不蔽也
  後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散名之加
  於萬物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荀子之言如此其於名
  可以為精矣雖然古人正事而不正名名與天地並未
  有知其所由來者以書詩所稱則何必後王捨前而取
  後是名因人而廢興也孔子謂衛之政當先正名是時
  父子不正而人道失序則孔子所欲正者亦其事而已
  名不正故事亂名正則事從矣戰國羣談聚議妄為無
  類之言彼固自知其不可而姑為戲以玩一世其貴人
  公子亦以戲聴之然於事不為之損益也荀卿不知其
  不足辨而辨之終身不置是時去六國滅亡無幾焚經
  籍殺儒生事既壊而名亦喪荀卿無以救之則與十二
  子者同歸於盡爾哀哉
  孟子性善荀卿性惡皆切物理皆關世教未易輕重也
  夫知其為善則固損夫惡矣知其為惡則固進夫善矣
  然而知其為惡而後進夫善以至於聖人故能起偽以
  化性使之終於為善而不為惡則是聖人者其性亦未
  嘗善歟伊尹曰茲乃不義習與性成孔子曰性相近也
  習相逺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嗚呼古人固不以善惡
  論性也而所以至於聖人者必有道矣
  荀卿於陋儒專門立見識隆禮而貶詩書為入道之害
  又專辨析諸子無體道之宏心皆畧具前章按後世言
  道統相承自孔氏門人至孟荀而止孔氏未嘗以辭明
  道內之所安則為仁外之所明則為學學則六經葉門人之誌於六經
  者少至於內外不得而異稱者於道其庶幾乎子思之流
  始以辭明道中庸未必專子思作其徒所共言也辭之所之道亦之焉非
  其辭也則道不可以明孟子不止於辭而辨勝矣荀卿
  本起稷下凢有所言皆欲挫下士之鋒破滑稽之的其
  指決割其言奮呼怒目裂眥極口切齒先王大道至此
  散薄無復〓完或者反謂其才高力强易於有行然則
  誅少正卯戮悱優無怪乎陋儒以是為孔子之極功也
  學者苟知辭辯之未足以盡道而能推見孔氏之學以
  上接聖賢之統散可復完薄可復涫矣不然循而下之
  無所終極斷港絕潢争於波靡於道何有哉

知识出处

习学记言序目五十卷

《习学记言序目五十卷》

出版地:温州

学术评论集。南宋叶适著。内容系对历代学术的评论汇辑。共五十卷,凡经十四卷,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宋文鉴四卷。是评论历代学术的专著,其中卷十三论述《论语》,集中阐发孔子思想,经部其他各卷也常常论及孔子。该书对以往学术的评判,不仅范围广泛,而且对传统之见多有突破。是一部评论历代学术的著作,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对儒家的评论从孔子至宋代理学都有论及,除对孔子思想进行肯定性的评说外,对孟子以至宋代理学都有所批评。

阅读

相关人物

葉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