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先生八面鋒卷之十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先生八面鋒十三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10013109
颗粒名称: 永嘉先生八面鋒卷之十三
分类号: I214.422
页数: 13
页码: 一至十二
摘要: 陳傅良在《永嘉先生八面鋒》中所寫的第十三卷。
关键词: 古典文学 作品集 政治谋略

内容

永嘉先生八面鋒卷之十三
  善治者無赫赫之功
  勸農桑 求實用 去文餙 戒好異
  談龍肝誇鳳髄足以駭人之聽矣至於濟飢則曾不
  如菽粟之有益也陳黼黻耀文繡足以駭人之目矣
  至於禦寒則曾不如布帛之有效也嘉唐虞而樂商
  周登泰山而禪梁父足以動人之觀聽矣至於論治
  則不如淸淨淵默之有得也自昔聖人循循焉以忠
  厚化天下初無非常可喜之功而天下之人隂受其
  利而不自知後世好大喜功之主以爲聖人之爲不
  足使人聳動而傾聽於是變循循而爲赫赫棄天下
  之所常行而駭斯人之所未甞見奮乎百嵗寂寞無
  聞之中而欲逺過乎五帝三王之上頌聲滿天地貴
  名耀日月亦可謂一時之盛事矣噫夫名之盛實之
  衰也觀美之日隆而大本之日忘華藻之日益道德
  之日薄也天下有至當之理天下莫能非後世莫能
  議事已立而迹不見功已成而人不知安用使人喜
  談而樂道哉漢之文帝攘卻不如武中興不如宣二
  十三年之間農桑之外無異說粟帛之外無竒貢嘗
  試取其紀而讀之崇力田之科下勸農之詔不若富
  民之有侯搜粟之有尉也匈奴三入而三拒之未嘗
  窮兵出塞不若登單于之臺封狼居之山也法令之
  茍且禮文之有闕不若改正朔而易服色興禮樂而
  修郊祀也宮室不增益帷帳無文繡不若建神明通
  天之臺而備千乗萬騎之駕汎沙棠木蘭之舟而設
  魚龍曼衍之戯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者文帝
  富庶之效至於貫朽粟陳家給人足而武帝則海內
  虚耗矣文帝治安之效至於方內人寧靡有兵革而
  武帝則暴骨千里矣斷獄數百幾致刑措則與夫窮
  治刻骨者有間矣黎民醇厚重於犯法則與夫姦軌
  不勝者不侔矣夫文帝之治初若武帝之所不足爲
  武帝之治終若文帝之所不能爲而算計見效文帝
  之化可以幾三王而後世之言孝武者至以秦皇而
  匹之信哉彰彰之不如默默㗲㗲之不如循循至當
  之理無可喜之功而常行之事有必至之效也
  天下之弊自上啓之
  抑奔競 奨亷退 外任 限年
  朝而趨市駢肩相摩莫而過市掉臂不顧非朝貪而
  莫亷也朝有所求莫無所求也一兎走野百人逐之
  積兎在市過而不顧非前爭而後遜也前則未定後
  則已定也切嘗因是而論天下之士其所以在上古
  而靜退在後世而奔競者豈性情之頓異也亦上古
  之爵祿不可求而後世之爵祿可求也上古之爵祿
  皆有定而後世之爵祿皆無定也唐虞三代之時禮
  義修明風俗醇厚凡爲士者三揖而進一辭而退禮
  如此其峻也三十而仕五十而爵進如此其迂也論
  定然後官任官然後爵仕如此其艱也不傳贄爲臣
  不敢見於諸侯分如此其嚴也然處之甚安守之甚
  固無滯淹之嘆無僥倖之心是豈有法制以驅之乎
  亦曰上之人未嘗啓奔競之門而已葢當是時持黜
  降以佐天子者以公道而立公朝以公心而臨公選
  材適當其位而無毫髮之浮位適當其材而無毫髮
  之過材之外無餘位位之外無餘材天下之士道德
  茍充爵祿自至初無求於上之人則巍巍廊廟殆爲
  無求之地矣故巧者無所用其智貴者無所用其權
  詐者無所用其謀諂者無所用其佞於斯時也雖求
  奔競之名猶不可得況有所謂奔競之禁乎後世禮
  義廢風俗薄名器濫爵祿輕不使官求人而使人求
  官不使上求下而使下求上奔競風成莫之能禦權
  在於左右則爲之掃門權在於嬖寵則爲之控馬權
  在於妃主則爲之邑司權在於貴戚則爲之主事髙
  爵重祿如取如攜無不得其欲焉彼介然自守之士
  十年不之調者有之三世不徙官者有之利害之相
  形如此人安得而不奔競乎誘之於上而欲禁之於
  下誘之於此而欲禁之於彼是猶乞醯而卻蚋聚羶
  而去蟻雖刀鋸日被亦有所不勝矣
  人君求治不可太鋭
  足國用 裕民力 革吏弊 核軍實
  古之善爲天下者未嘗爲茍且之說速成之計以求
  治於朝夕也彊力奮發以爲之至誠無息以持之其
  初雖若迂濶而難就澶漫而難立而其終必將有所
  觀漢唐以來號爲善治之君者漢一文帝唐一太宗
  切觀文帝卽位之初公私之情尤可哀痛矯僞告訐
  之風尚未知教賈誼上太息痛哭之書勸之紛更文
  帝則體吾之恭儉舒遲以待之寛厚以撫之而未暇
  於紛更也末年海內富庶興於禮義黎民醇厚幾致
  刑措者則文帝有以緩之也太宗卽位之初闗中旱
  蝗户口未盡復大亂之後難治盜賊未息封倫進刑
  名雜伯之說以求近效太宗則行吾之仁義持之不
  變爲之益力而不求乎近效終於斗米三錢行不齎
  糧夜户不閉嵗斷死罪二十九則太宗有以緩之也
  葢恭儉仁義乃其爲治之地而行之以久者乃其所
  以致效若夫武帝則不然不施仁義而切切於慕唐
  虞其求治固甚鋭也公孫𢎞進朞年尚遲之說以誘
  之而武帝之心益荒卒之海內虚耗悔無可及而唐
  虞之治益逺文宗則又不然不得治本而急急於致
  太平其責治何太早也李石進日久月長之說以堅
  之而帝之意已倦卒之開成之治日不逮前而太平
  之功益難吁朝爲賈而夕冀巨萬之獲耕者未卒嵗
  而乃求箱倉之積爲治不能遲之以嵗月而乃惑於
  茍且之說速成之計吾固知武帝文宗之治戞戞乎
  其無驗也昔有善陶者直必百金嘗苦其難信然其
  器終身而不隳鄰之陶者直才數金人之市者踵至
  然朝用而夕壞愚之所見得無類是乎
  從事其小而忘其大
  節用 愛民 用兵 省官
  爲國者不可從事於其小而忘其大者也天下之事
  小者固不可以不究心也然必究心於其大而後及
  其小則所行爲得體拘拘於其小者而大者未嘗過
  而問吾恐其小者之所得不足以補其大者之所損
  〓民之生固不可傷也世之人君知民生之不可傷
  則不過重於刑而已至於窮兵黷武之事則快心爲
  之而不恤是豈眞能不傷民也耶國之用固不可以
  不節也世之人君知國用之所當節則不過儉於服
  色之末而已至於濫官冗兵之費則視以爲常而不
  怪是豈眞能不傷財也耶梁武帝號爲恭儉一冠三
  載一衾三年食一瓜爲十數種治一菜爲十數味則
  帝非不儉也然廣造塔廟窮極土木吾恐武帝之儉
  儉於小者也此省費息民所以不能禁賀琛之言唐
  太宗以人命至重毎決死囚則五覆奏下諸州則三
  覆奏太常不舉樂尚食徹酒肉則帝非不愛民也然
  頻嵗東征委民鋒鏑吾恐太宗之愛愛其小者也此
  無罪之士肝腦塗地所以不能已𤣥齡之諫
  昔者讀詩至於魏國風見其以葛屨而履霜以園桃
  而充殽其迫於貧瘠而安於儉陋也亦甚矣然攷伐
  檀之詩則曰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夫國家之重費
  莫大於爵祿之及人今魏乃不節無功之祿而區區
  然計服食之末是其儉豈得爲中禮耶詩人疾而刺
  之以爲儉嗇褊急而附伐檀於魏國風之末其意深
  矣
  三年之服不能行而緦麻小功之喪則致其察放飯
  流歠不能知而齒決之禮則致其問
  漢武帝有意於慕古然唐虞畫衣冠而民不犯帝之
  所自知也而任用張趙窮治刻骨齊襄公復九世之
  讎帝一見之則快心胡越用師三十餘年豈非從事
  其小而忘其大乎
  爲治當先立其在我
  厚風俗 革士風 裕民 益户口 暢武威 用兵
  執疑似之謀以求治者必無一定之說懐遷就之心
  以致治者必無可致之功自中古以還欲治之主誰
  不欲措斯世於帝王之盛然每旰食而焦勞臨朝而
  太息切切焉憂治道之愈邈何也天下之事惟不可
  與泛然者言之也說固一定於此與泛者爲之則疑
  似足以惑人之聽治固可至於此而泛者爲之則遷
  就足以變人之心故夫人君之治天下則亦當先爲
  之立其在我而已漢文帝恭儉之說是文帝在我者
  之先立也文帝惟立是說於胸中持之以不息安之
  以不變是故陳武建征伐之義害恭儉者也帝則曰
  念不到此也賈生陳改易之說疵恭儉者也帝則曰
  未遑也郡國有乗傳之姦而帝不問侯王有僣擬之
  〓而帝不誅治效益邈而帝之恭儉益固卒之海內
  富庶興於禮義則吾前日恭儉之致也由是觀之文
  帝之恭儉非泛然者唐太宗仁義之說是太宗在我
  者之先立也太宗惟立是說於胸中持之以不息安
  之以不變是故封倫進刑罰之說反仁義者也則卻
  之而不顧權萬紀獻言利之䇿敗仁義者也則斥之
  而不用術不以御臣下而待以誠法不以止盜而撫
  以仁治不加進而帝之仁義益力未幾外户不閉行
  旅不齎糧則吾前日仁義之致也太宗之仁義非汎
  然而無所就者也古之善致天下之治者其不敢以
  輕心處之而堅其在我以安其自成者葢如此議論
  不出於己而出於人則沒世無成說道學不得於已
  而得於人則終身無特見謀畫不斷於己而斷於人
  則百計無成功天下之事固不可無所立於此也不
  立於己而信於人輕聽其說而嘗試爲之未有不敗
  事者嗟夫適千里者不先聚糧而假貸於塗之人治
  病不得其所當用之藥而百品皆試於徼倖一物之
  中天下固有是理哉漢初之治與民休息其言治者
  曰貴淸淨及其弊而欲振之也則曰漢家自有制度
  而其佐治者則曰奉行故事是漢人之先立先定而
  逆爲數十百年之計者也至其間條目類例不可預
  決隨治而隨新之以備漢之治者雖日計之不害也
  唐初之治曰行仁義其言治者曰帝王之道顧所〓
  及其弊而欲振之也則曰剛明果決而其議於後者
  則曰先自治是唐人之先立先定而逆爲數十百年
  之計者也至其間條目類例不可預決隨治而隨新
  之以備唐之治者雖日計之亦不害也大抵大而要
  者逆定於數十百年之上小而詳者毛舉於日月嵗
  時之漸正如髙帝之造國大計已定然後徐起而應
  百出之態如韓信耿弇之用兵先慮已決然後徐起
  而趨其倉卒之㑹雍案髙帝下恐漏光武二字
  髙帝吾亦欲東 光武天下郡國如是
  韓信北舉燕趙 耿弇北發漁陽
  爲治不可以有所懲
  寛猛 文質 乏財 用人
  天下之事不可以有所懲也有所懲則必有所偏故
  方其懲之也惟恐其弊之復見也懲之而至於偏則
  偏之弊生而無以異於其所懲者矣昔者周之衰〓
  齊楚三晉之強綿地數千里外重內輕而王室遂不
  振秦人懲其弊也於是收天下而郡縣之墮名城〓
  鋒鏑聚天下之兵於咸陽以重其內而其弊〓
  横行而莫之禁郡縣之吏熟視而莫敢誰何而秦遂
  以不祀漢興又懲秦孤立之弊故封同姓以塡天〓
  大啓九國分王子弟而天子所有纔十五郡當是時
  惟恐同姓之不蕃熾昌大也然未幾而七國生變幾
  於危漢之宗社文景武宣以來又懲之損抑諸侯減
  黜其官惟得衣食租稅不爲士民所尊然中外殫俶
  本末俱弱而姦人無所忌惮而漢遂以亡凡天下之
  弊懲之則未嘗無所偏旣偏矣則其害未嘗不甚於
  所懲惟治亦然西漢尚寛厚懲秦之暴虐也然寛〓
  不巳其弊必至於軟熟委靡大盜移國而莫之抗〓
  漢尚名節懲前日之委靡也然名節不巳〓〓遂至
  於矯激卓異而爲黨錮之禍嗚呼事之不可有所懲
  也如此世之人主毎不慮其所終不稽其所弊矯枉
  而過於正懲寛而至於嚴快意甘心卒以蹈其後日
  之悔其亦不思甚也夫天下之勢其狀如長江大河
  日夜推移相激而不知止而夫人又從而導之則天
  下之變吾固未知其所終也
  天下之亂未嘗不激於其所偏而報於其所矯〓
  則矯矯則亂亂則其勢又不能以不偏是以天城〓
  勢一軒一輊隨所矯枉而禍亂倚伏於其閒反〓
  來無有窮已如庸醫之用藥病在於熱則用極〓
  之寒劑以下之藥之寒爲病也則復以金石酷〓
  物以反之寒已而熱藥之病復作矣葢不知和扁之
  術不弛藥以養疾亦不爲過則以激疾使復其中和
  之常而已故夫備天下之理以措天下之事則平正
  而不偏矯枉而不失乎中懲亂而不急於治遵乎禮
  義之安而無反側蹈乎中庸之節而不作好惡〓
  以天下之弊常若持衡而禍患泯於無形〓
  之君子惟能識之履道之君子惟〓一隅者禍毎伏
  於所察權用於矯〓國而莫之抗
  矯天下後世之所以多事而常有智權不〓遂至
  豈知其所不足者非智權也哉
  懲羮者吹虀懲噎者廢食唐自興元反斾之後〓
  剔帶之事一懲則聚歛之科始亟而事始暴矣
  八面鋒一書宋嘗有板刻第云永嘉先生而
  不著其氏名攷之宋陳傅良君舉葉適〓
  當時皆稱永嘉先生相傳此爲君舉所〓
  曰葉氏爲之今觀其間多君舉平日之城〓
  爲陳氏無疑也山東僉憲袁公大倫嘗〓
  察御史出按吳中偶獲其本謂有益於〓
  之士手授吳江令劉侯濟民侯俾儒士〓
  校其譌繆捐俸刻之宋南渡後經學之盛以
  永嘉爲首穆毎覽陳氏論議未嘗不嘆其〓
  妙以爲文人之雄如是書者誠天下之竒寶
  學者誦習玩味挾之文戰所謂千萬人吾〓
  孰敢犯其鋒耶穆辱袁公之知而侯爲同〓
  進士故識刻之嵗月以見是書之〓
  侯之功也
  𢎞治癸亥七月十日吴人
  永嘉先生八面鋒卷之十三終

知识出处

永嘉先生八面鋒十三卷

《永嘉先生八面鋒十三卷》

出版地:清光緒九年(1883)湖海樓刻本

相传此书为陈傅良所撰,观书中的语言,很多亦为陈傅良平日之语。这是一部为宋以来历代帝王将相奉为“治国方略无所不备,国家政事触之即解”的治世宝典,故宋孝宗赐名为“八面锋”。乾隆皇帝告诫皇子皇孙“必须熟读此书”。自宋以来,科考举子人手一册,各级官吏案头必备。此书“家传人诵,与六经并轶”,被誉为“万世良策”、“天下之奇宝”。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治国大政方针和权术思想的经典性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陳傅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