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先生八面鋒卷之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先生八面鋒十三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10013031
颗粒名称: 永嘉先生八面鋒卷之四
分类号: I214.422
页数: 11
页码: 一至十
摘要: 陳傅良在《永嘉先生八面鋒》中所寫的第四卷。
关键词: 古典文学 作品集 政治谋略

内容

永嘉先生八面鋒卷之四
  天下之名生於不足
  儒林 循〓 獨行 逸民 忠孝
  舉國皆〓之名不聞爲吏皆循則循吏之名
  不聞士皆〓野無遺賢則獨行逸民之名不聞爲
  子皆孝爲臣皆忠則忠臣孝子之名不聞葢嘗讀渾
  渾之書而得九官十二牧之爲人讀灝灝之書而得
  伊尹伊陟傅說之爲人讀噩噩之書而得周召閎夭
  之徒之爲人彼皆大儒也當時不稱其爲儒者皆能
  致循良之吏也當時不目之曰循吏彼皆爲忠爲孝
  〓不指之爲忠臣孝子下至於鄉黨庠序之間
  不聞其有獨行山林草澤之間不聞其有逸民自魯
  國之人以儒稱則儒道衰於周矣自鄭子産楚孫叔
  敖以循吏聞則吏治衰於列國矣自伯夷栁下惠以
  獨行著則天下之事始有尚偏之弊矣自長沮桀溺
  之徒以逸民而長徃則韜光鏟彩於漁樵間者多逸
  民矣自子胥以忠稱於吳曾參以孝稱於魯則忠臣
  孝子稀踈寥落如參辰相望矣嗚呼士以一行得名
  於時彼亦何等時耶是故西漢之有儒林有循吏非
  西漢之美事也東漢之有獨行有逸民非東漢之美
  事也李唐之有孝友有忠義非李唐之美事也實泯
  於有餘名生於不足而巳
  王雅之詩其序不言美極盛之卦其爻不言吉是二
  者文雖不同而意出於一何也天下之事名生於不
  足德泯於有餘方其美惡之相形善否之相傾故天
  下之人得以窺其跡而議其事大人君子處於純全
  至正之地其不言之妙不言之神足以感動萬世皥
  乎其不可知者天下之人雖欲指而名之頌而美之
  豈可得哉詩之所述一介莫不稱美而成王之雅序
  獨不言美焉非不美也易之諸卦一事之得莫不言
  吉而乾之六爻辭獨不言吉焉非不吉也道盛德備
  不可得而形容也有有則有之名不立無有則有之
  名始著蘇文忠公稱慶歴之盛曰天人和同上下歡
  心才智不用而道德有餘功烈難名而福祿無窮當
  是時也尚復有名之可指乎
  愛民當思所以防民
  省刑 新書 赦文
  刑所以殘民亦所以厚民刑所以虐民亦所以安民
  今之天下惟嚴於用刑而後可以言省刑惟公於明
  刑而後可以言恤刑漢文帝寛仁之君也而後世之
  論則曰以嚴致平漢宣帝持刑之君也而當時之詔
  則曰務行寛大故文帝之於黎民醇厚正自其以嚴
  致之而宣帝之吏稱民安亦自其持刑得之吾嘗怪
  夫世之迂儒曲士不明聖人之旨意姑取無用之空
  言以自高大曰聖人無事於刑也聖人之果無事於
  刑也而天下可以免刑哉故吾之所謂無刑者非世
  之所謂無刑也必有使之而至於無刑也恭惟主上
  仁民愛物與堯舜刑期無刑之意異世同符邇者曲
  軫宸慮哀矜庶戮之不辜親屈帝尊臨軒慮囚而又
  遣部使者分行諸路一淸囹圄惠至渥也尚慮州縣
  之吏不能體悉聖意必欲如臯陶之不負所委以推
  廣好生之德故愚不敢採摭陳腐而茍有贊美切謂
  今之天下惟慮夫用刑之不嚴明刑之不公是以爲
  善者良者之不幸而姦者詐者之幸用於人情之私
  非用於人情之公是以爲天下之病也
  周公之詩曰旣取我子毋毁我室說者曰詩人之仁
  也鄭伯之詩曰無踰我牆無折我桑說者曰詩人之
  愛也是則然矣知仁民而未知仁之方知愛物而未
  知愛之意與其憂我子之取孰若常固其室而不可
  毁與其憂我桑之折孰若常高其牆而不可踰
  古之立法不惟懲天下之已犯亦所以折天下之未
  犯葢已犯之必懲未犯所以必折也今夫民之情固
  喜温而惡寒欲涼而惡熱然冬不寒夏不熱則民病
  而死矣是故愛極者恩之所從銷寛甚者猛之所自
  起求用刑之疏者必至於用刑之數求天下之喜者
  必反以得天下之怨理固然也故漢髙帝如此其寛
  仁也入關之初結天下之心如此其亟也欲除秦法
  之苛如此其鋭也而其與民約法亦曰殺人者死帝
  不以爲疑民亦不以爲請何則上下皆便其當然也
  殺人而法不死孰不相殺以至於大亂故雖髙帝欲
  取天下之速而不敢宥殺人之罪以陷天下之心雖
  秦人之苦於苛而不以髙帝之不宥殺爲帝之虐然
  則古之立法之意可知也已大抵始於必用而終於
  無所用也今之法則不然始乎不用而終於不勝用
  夫法不求民之入而拒民之入也古之法民不入也
  不招以入而民之入也不縱以出夫惟不出是以不
  入故始乎必用而終於無所用矣
  爲矢者有殺人之心而天下不可廢矢也然人人而
  知擇焉則矢可無乎曰吾心存焉雖爲矢無害也夫
  子未嘗廢釣弋也而所以仁禽獸者至矣是故惟君
  子不以所居遷所存臯陶之刑皆春風湯武之師皆
  時雨遇所居而遷焉斯下矣
  法不慮其終者必壊
  和糴 青苗 楮劵
  西漢而下創法垂制得三代之餘意者莫唐若也夫
  取民之法每患其輕重不均唐則一之以租調養兵
  之法每患其坐食無用唐則處之以府衛建官之法
  每患其名實雜糅唐則納之以六典使民不至於困
  兵不至於冘官不至於濫太宗之法庶幾先王者非
  以此歟建官之法傳之至於景龍則有墨勅斜封之
  濫而古制遂以壊養兵之法傳之至於開元則有長
  驅彍騎之制而府衛遂以變取民之法傳之至於建
  中則有兩稅之目而租調遂以廢夫中睿之君固不
  足深責而張說楊炎亦非暗於事機者豈可輕改太
  宗之法歟葢嘗攷之丁以百畆爲率租以二石爲額
  調以䊶布爲制役以二旬爲限此租調之法也然無
  以葬者許鬻永業自狹鄉頓寛鄉者併鬻口分旣許
  其鬻則兼并寧不啓耶已鬻者不復授則課何從均
  耶在府則力田番上則宿衛無事皆農夫有事皆精
  卒此府衛之法也然河東河北關右隴左府之環京
  畿者五百餘淮南江南劔南嶺南府之在諸道者纔
  二十餘雖曰重內輕外何多寡之不等耶外旣輕矣
  卒有調發豈能朝夕至耶分職率屬則曰省曰臺曰
  寺曰監序勞秩能則有品有爵有階有勲此建官之
  法也然承隋之後官不勝衆也乃驟而爲七百三十
  事可以省也乃復增制員外在當時已不能守何以
  責後世之變耶太宗之法固美矣夫惟不慮其所終
  不稽其所弊是以雖行之一時而卒不能以行之久
  逺也
  太宗平河東立和糴法時斗米十錢餘草束八錢民
  樂與官爲市後物貴而和糴不解遂爲河東世世之
  患仁宗治平中詔陜西刺民號義勇又降勅榜與民
  約永不充軍戍邊然其後不十年義勇運粮戍邊以
  爲常神宗熙寕中行青苗之法雖不許抑配其閒情
  願人户乃貧不濟之人鞭撻已急則繼以逃亡逃亡
  之餘則均之於鄰保温公亦謂民知所償之利不知
  還償之害是也
  人主好要則百事詳
  治兵 理財 治獄 擇吏
  古人有言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嘗探
  是說以考古今之治亂葢無有不原於此者三代人
  主虛心㳟巳以論相於上自庶言庶獄庶事不敢兼
  知以亂其純一而汨其聰明是以廟堂之間必得賢
  相而相總領衆職進退百官亦無有不得其人某人
  治某事某人居某職予之者不敢輕而得之者不敢
  慢恪守官常惟職是舉夫然後道德政事並行而不
  偏廢自三代以還道揆不明而法守滋亂而不可收
  拾吾觀漢文帝之賢若足以超三代之治斷獄錢榖
  之數問之周勃又問之陳平文帝固非好要之主也
  武帝之英雄大畧若足以超三代之治然君除吏盡
  未吾亦欲除吏此言之發何爲者耶武帝抑非好要
  之主也夫大體之不知當務之不急所謂造原立本
  關興衰治亂之大者一不暇講天下之事百官有司
  之守方叢然萃於吾身而欲兼之漢治之不古無足
  怪也葢嘗論之人主以一心之智慮兩耳目之聰明
  如其煩於獨斷而役於瑣瑣之常務則事理之所在
  必不能精講而深究之不能精講而深究則士大夫
  之受命承敎者必至於依違而茍且大抵天下之理
  造命容有不實則將命者得以乖違起事容有不中
  則趨事者得以鹵莽好詳之弊其極必至於此也方
  今天下之務莫重於兵吏其次莫重於刑獄錢榖然
  使廟堂之上操約御詳惟二三大臣是究是圖是信
  是使彼大臣旣得其人則百官有司之間亦莫不各
  當其職夫然後付之以兵吏之事刑獄之事錢榖之
  事爲祝者不使之治庖爲工者不至於易技至於斯
  時誰敢不究心奉職以濟吾所欲爲耶
  昔唐憲宗鋭意於爲治杜黄裳恐不得其要因推言
  王者之道在修巳任賢操執綱領務得其大者至於
  簿書獄訟非人主所任又謂王者任人責成見功必
  賞有罪信罰孰敢不盡力周世宗違衆破北漢自是
  政無大小皆親決高錫上書以爲不若擇立心公正
  者爲宰相愛民聽訟者爲守令豐財足用者使掌錢
  穀原情立法者使掌獄訟人主但視其功過而賞罰
  之何憂不治二說然矣差之毫釐異乎吾所聞也夫
  人主之任人將人人而任之耶抑任一相而使一相
  之任百官耶如其人人而任之百官有司皆出一人
  之所量授則與夫好詳之弊亦無以大相過也
  人主以多事自弊而百官有司皆以虛文爲欺葢本
  末上下始爲之顚倒錯亂
  不爲而後可以有爲
  昔者禹臯陶皆有絶德也舉天下之任付諸此身可
  以優爲而無忌也然終禹之身以功聞終臯陶之身
  以謨聞禹告臯陶曰乃言底可績葢責臯陶以功而
  臯陶乃曰予未有知臯陶告禹曰汝亦昌言葢遜禹
  以謨而禹則曰予何言禹終無侵謨之心臯陶終無
  攘功之意夫禹豈拙於發明而臯陶豈懦於有行者
  葢天下之事不可以兼而爲而人之智慮不可以分
  而用以不可兼之事而加之不可分之智慮必欲盡
  取而爲之其不廢且敗者幾希是故必有所不爲於
  彼而後可以有爲於此必有所不爲於小而後可以
  有爲於大雖禹臯陶之絶德不敢兼也而況非禹臯
  陶之絶德乎況乎所當爲之事抑又難於禹之功臯
  陶之謨乎三代以還士君子之有爲於世者自恥其
  才之一偏而愧其力之不能兼舉則皆取天下無窮
  之事一切以其身焉而任之以宰相之職而乃下爲
  百司庶府之事弊精耗神治功益陋凡所謂造原立
  本關興衰理亂之大典謨吁俞以天命相飭詰者則
  闕焉無聞是非爲彼廢此役小忘大之病乎漢興以
  來此病尤甚是以賈誼長太息於文帝之時曰大臣
  特簿書不報期㑹之間以爲大故至於俗流失世敗
  壊因恬而不怪慮不動於耳目王吉亦言得失於宣
  帝曰公卿幸得遭遇其時未有建萬世之長筞舉明
  主於三代之隆者其務在於期㑹簿書斷獄聽訟而
  巳此非太平之基也嗚呼風俗之不美大臣之所當
  慮也萬世之長䇿大臣之所當爲也當慮而不慮當
  爲而不爲豈漢廷大臣之才識不逮此耶正以盡力
  於其小則其大者固有所不暇爲也役志於其末則
  其本者固有所不及究也夫人之智慮雖不一禀而
  其精力要亦有限盡心一邑者至戴星出入僅勝百
  里之政而振職內史者至積旬稽審而後詔勅不相
  背戾彼其役役於簿書期㑹之間安能復有餘力而
  爲當務之急耶
  文帝時陳平爲相不對錢榖之問宣帝時丙吉爲相
  不問横道之死傷
  永嘉先生八面鋒卷之四終

知识出处

永嘉先生八面鋒十三卷

《永嘉先生八面鋒十三卷》

出版地:清光緒九年(1883)湖海樓刻本

相传此书为陈傅良所撰,观书中的语言,很多亦为陈傅良平日之语。这是一部为宋以来历代帝王将相奉为“治国方略无所不备,国家政事触之即解”的治世宝典,故宋孝宗赐名为“八面锋”。乾隆皇帝告诫皇子皇孙“必须熟读此书”。自宋以来,科考举子人手一册,各级官吏案头必备。此书“家传人诵,与六经并轶”,被誉为“万世良策”、“天下之奇宝”。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治国大政方针和权术思想的经典性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陳傅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