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先生八面鋒卷之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嘉先生八面鋒十三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10013022
颗粒名称: 永嘉先生八面鋒卷之三
分类号: I214.422
页数: 11
页码: 一至十一
摘要: 陳傅良在《永嘉先生八面鋒》中所寫的第三卷。
关键词: 古典文学 作品集 政治谋略

内容

永嘉先生八面鋒卷之三
  兼才隨所遇而能
  文武全材 四科取士 權攝 省官
  昔者禹有功於水土也然禹之功不在於此而遇於
  此也使必以禹之賢不外是則其所能者不亦卑乎
  稷固有功於播種也然稷之所施不在於此而遇於
  此也使必以稷之所施盡於是則其所以及人者不
  亦陋乎伊尹之才該於所學故天下未定伐夏救民
  則身之天命所歸相與扶持而協贊則亦身之伊尹
  之學其初未期伐夏用也時乎伐夏則以除殘而已
  不伐夏則伊尹之學果無可施乎周公之才亦該於
  所學故三監作難舉兵而東征則爲之淮夷旣平而
  持盈守成則爲之周公之學其初未言爲東征計也
  時乎東征則以之平暴亂而已不東征則周公之學
  果無所爲乎若夫後世之人則不然禆諶之智謀於
  野則獲謀於邑則否孟公綽之賢優於爲趙魏老不
  可以爲滕薛大夫黄霸之才長於治民及爲丞相總
  綱紀號令風采不及丙魏功名損於治郡時薛宣所
  在而治爲世吏師及居相位以苛察失名彼其才則
  誠有限而其器則誠有極也強其所不能冒而爲之
  則亦敗事而已
  不習不能不久不精
  車戰 習射 民兵 屯田 水戰
  人皆曰居今而效古誠難也愚則曰居今而效古要
  之以目前誠難也要之以持久不難也何者天下之
  事不習則不能不久則不精齊楚之異音求其同焉
  固難也然居於莊嶽數年雖日撻而求楚語不可得
  者習之而久也胡越之同聲求其異焉固難也然長
  而成俗雖至死而不相違者習之而久也惟技也亦
  然庖丁之解牛也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十九年之
  後刀刅若新發硎非習於解之之久乎紀昌之視虱
  也數月之間始浸大焉三年之後如車輪焉非習於
  視之之久乎事之在天下大抵然也所患者其不能
  持之以至誠待之以歲月爾孰謂士大夫之習射兵
  之寓農有不可施於今日耶抑嘗以鄉兵水戰之事
  而觀之三丁擇一蠲其租賦閒月習射歲終大校李
  抱眞施之於澤潞比三年而皆爲精兵北人固不閑
  於南方之水也然造戰船數百命唐降卒敎北人水
  戰世宗行之於周而數月之後縱横出沒殆勝唐兵
  然則士大夫之射兵之寓農誠使講而習之習而久
  之三代鄉射之法井田郊遂之制可復見於今日也
  法以治民不貴乎擾
  文科
  詳於法者有法外之遺姦工於術者有術中之隱旤
  藥所以治病也用藥已過則藥之所病甚於未藥耘
  所以治苗也耘之數數則蹂踐之害酷於稂莠凡天
  下用意過當之事往往舊害未除而新弊復作者其
  患正在此爾曹參爲齊相避正堂舎葢公咨以治道
  得淸淨之說用以治齊不擾獄市粹然有君子長者
  之風其後繼蕭何爲相舉事無所變更擇郡國吏木
  訥於文辭重厚長者爲丞史吏之言文深刻欲務聲
  名者斥去之見人有細過專務掩匿覆葢之其相業
  猶治齊也後之議者謂參幸當與民更始之際不能
  立法度興禮樂爲漢建長久之計茍倖其一旦之安
  而廢其經逺之慮葢不知參爲漢建無窮之基者正
  此也自春秋戰國以及秦項之際縱横捭闔之說行
  而天下之俗浮刑名法家之說勝而天下之俗薄浮
  薄之風相扇相激而極爲秦項之禍大漢之興民始
  息肩知有生人之樂也如病者出於九死之餘惟當
  屏絶外事安坐飲食以漸復其已耗之血氣雖未衣
  冠佩玉進趨揖遜君子固不以爲廢禮也漢於斯時
  當洗滌吾民之瘡痍而撫摩其痛痒勞來其呻吟與
  之相生養之具假以歲月以極其涵養之功而措之
  旣庶旣富養生送死無憾之地不然變畫一而爲紛
  更取淸淨而爲煩苛飲淖之牛必欲易之以淸淨之
  水如漢儒所謂改正朔易服色定歴數協音律作詩
  樂建封禪者果足以救之耶參雖飲酒不事事其所
  好惡舉措養天下忠厚渾朴之俗以變二三百年輕
  浮鍥薄之習爲慮深矣至於孝文之時告訐之俗易
  流風篤厚禁罔疏闊斷獄數百幾致刑措當是時稽
  古禮文之事缺然未備顧何損於治道也哉後世言
  治與文景以恭儉厚下之效推其涵養變化之功實
  參發之也
  曹參代蕭何爲相屬其後相曰以齊獄爲寄愼勿擾
  也後相者曰治無大於此者乎參曰不然夫獄市者
  所以并吞也今若擾姦人安所容乎班超爲西域都
  䕶後有代之者問䇿於超超戒以不擾其人以平平
  笑之卒如超所料
  物之生林然熈然孰吾榮乎孰吾枯乎已然而莫知
  其然者其性也旦而曝之夜而濡之一日風之二日
  霖之三之日蕩然矣惟人亦然無攖則寧無拂則全
  驅之以刑齊之以政臨之以德而天下之性蕩然矣
  堯之治天下不舉善不去惡不治小不敎大民視堯
  亦天耳天何心於我哉舜之治天下也必治之而後
  安雖然猶未始與民相攖也三王之於民如恐赤子
  之啼而亟乳之至五伯則又鞭朴隨其後也大道何
  從而行乎唐太宗嘗指殿屋而謂侍臣曰治天下如
  建此屋營創旣成勿數改易茍移一榱正一瓦踐履
  動揺必有所損
  三人共牧一羊羊不得食人亦不得息
  令有不便則亦可收
  發運 隅官 民兵
  世之言曰事善不善特未定耳而令在必行則又有
  甚不然者漢髙祖聞酈生謀撓楚權欲復六國則稱
  善及聞張良之言則吐哺而罵唐李綱諫髙祖擢用
  舞胡爲五品髙祖曰業已授之不可追也而陳嶽之
  論則以用之而非胡不可追夫稱善未幾繼之以罵
  業雖已授非而可追古之人曷嘗以是而爲在位之
  累哉適足以明其無我而已
  仁宗朝實行簿爲民害仁宗斷然罷之太上皇朝隅
  官爲民害太上皇斷然罷之比年發運司爲民害主
  上亦斷然罷之
  將有所奪必有所予
  抑遊民 懲貪吏
  將有所奪必有所予予之者未至而奪之者先行人
  情不安也游手可抑也亦不可以盡抑也無田與之
  耕而欲閒民之不游手勢不可也故善抑游手者莫
  若井天下之田也仇餉可責也亦不可以遽責也無
  粟與之食而欲飢民之不仇餉勢不可也故善責仇
  餉者莫若足天下之食田一井而天下自爾無游手
  何用抑歟食一足而天下自爾無仇餉何用責歟縉
  紳士夫固非齊民之比而人情不甚相逺愚嘗怪今
  之議者徒知奪之之說而未知予之之說徃徃今日
  奏一議欲律天下之貪明日奏一議欲起天下之媮
  吾恐法外之姦愈生令行而詐愈起將至於用齊人
  之鼎鑊漢人之碪礩矣孝宣嘗增吏祿矣百石以下
  則益之百石以上則不增也光武亦嘗增吏祿矣千
  石以上反減於西京六百石以下乃增於舊秩二君
  之意豈輕其大而重其小哉誠以大吏祿賜有餘而
  小吏廪食不給也
  王荆公云方今制祿大抵皆薄州縣之吏葢六七年
  而後得三年之祿欲其無毁廉恥葢中人之所不能
  也故今官大者往往交賂遺營貲産官小者販鬻乞
  丐無所不爲則媮墮取容之意起而矜奮自彊之心
  息職業安得而不弛治道何從而興乎士之貧者扶
  老攜幼千里而就一官祿旣薄矣而又州縣之匱乏
  者上官之私怒而不悅者有終歲而不得一金且夫
  假貸以徃也飢寒以居也狼狽以歸也非大賢君子
  誰能忍爾而曰爾無貪我有法豈理也哉是故莫若
  均天下利祿使其至逺者如其近者增其寡者如其
  豐者如此而猶不改則吾之法一用而天下服矣
  三代之井田齊之內政唐之府兵與夫口分世業之
  法當是時不聞有游食冘食之民也今日地少而民
  多欲耕無田欲蠶無桑欲樵無山欲漁無水欲坐而
  作無肆欲負而販無市則食于丐食于兵食于倡優
  食于胥史食于巫覡食于淫祀之祝食于佛老之使
  令無疑也彼冒愧而爲之活旦莫焉爾矣
  用法公平則人無怨
  省官 汰兵 限年 任子 用刑
  昔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沒齒無怨言聖人以爲難
  諸葛亮廢廖立爲民徙之汶山及亮卒而立垂泣夫
  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鑑至明而醜者忘怒水鑑之所
  以能窮物而無怨者以其無私也水鑑無私猶以免
  謗況大人君子懐樂生之心流矜恕之德法行於不
  可不用刑加乎自犯之罪天下其有不服乎
  伊尹曰阿衡衡所以權萬物之輕重而歸於平周公
  曰太宰宰所以制百味之多寡而適於和惟其和平
  而已矣故爲重爲多者無所德爲輕爲寡者無所怨
  衡宰之上實無心也故古之事君者亦無心而巳昔
  叔向被囚而祁奚免之叔向不告免也而朝范滂被
  繫而霍諝理之滂往候之而不謝嗚呼國之大臣其
  用心如祁奚霍諝則名迹之或匿或見權勢之或逺
  或近皆可以兩忘也夫周之於商民至矣勸之之辭
  曰天惟畀矜爾我大介賚爾懼之之辭曰爾探天之
  威我致天之罰我豈以喜怒之私而行乎勸懲之閒
  哉有天存焉吾聽之而已矣待商民以天不以巳意
  吾心無愧於天亦無愧於人矣
  夫商坐肆持權衡而售物銖而銖焉兩而兩焉鈞而
  鈞焉而不爲人交手授物無敢出一語者茍隂合權
  衡而罔利而所贏者僅若毫髮衆皆怒而棄之也
  東坡嘗論榷酤言自漢武帝以來至于今皆有酒禁
  刑者有至流賞或不貲未嘗少縱至私釀終不能絶
  也周公何以禁之曰周公無利於酒也以正民德而
  巳甲乙皆笞其子甲之子服乙之子不服何也甲笞
  其子而責之學乙笞其子而奪之食此周公所以能
  禁酒也
  法舉其略吏制其詳
  銓選 取士 斷獄 治郡
  古之治任吏而不任法後之治任法而不任吏古之
  人非廢法而不用也法舉其略吏制其詳天下之利
  害吾知之吾爲之上之人不吾禁也惟知要其成而
  責其效而已故天下之事可否廢置皆制於吏後之
  人非廢吏而不用也吏滿天下而以律拘之心知其
  利而不能以盡爲明見其害而不能以盡去尺寸違
  之則事未及成而以失律報罷聞矣故天下之事可
  否廢置皆聽於法嗚呼國之有法猶古人之談兵也
  吏之用法猶今人之用兵也古人之所談者亦舉其
  大要云耳至於縱横變生出竒制勝則用兵者臨事
  而爲之應如其以古人之所談者而拘之則亦敗事
  而巳管仲之治齊商鞅之治秦舉一國之事而聽其
  施設焉故其富國彊兵之效亦有可觀龔遂之守渤
  海趙充國之降先零舉一方之事而從其便宜焉故
  其當時便宜之政撫御之略皆得以濟其所欲任吏
  而不任法其效如此有天下者其可以無法而拘吏
  哉
  選法之弊其弊在於任法不在任官任法而不任官
  是故吏部之權不在官而在吏三尺之法適足以爲
  胥吏取富之源而不足以爲朝廷爲官擇人之具所
  謂尚書侍郎郎官者據案執筆閉目而書紙尾而已
  是故今之注擬於吏部始入官則得簿尉自簿尉而
  得令丞推而上之則得幕職由是法也又上之至於
  守貳由是法也其宜得者則曰應格其不宜得者則
  曰不應格曰應格雖貪闒者披懦者老耄者乳臭者
  愚無知者庸無能者皆得之得者不之愧與者不之
  難曰不應格者雖其實賢能廉潔才智皆不得也不
  得莫之怨不與者莫之恤也吏部者曰彼不怨不愧
  吾事畢矣如募役焉書其産之髙下而甲乙之按其
  役之久近而勞逸之吁一吏而閱之可盡矣賢不肖
  愚智何別焉宋以蔡廓爲吏部尚書廓先使人謂宰
  相徐羨之曰若得行吏部之職則拜不然則否羨之
  答曰黄散以下悉委廓猶以爲失職遂不拜葢古之
  吏部雖黄門散騎皆由吏部之選授則當時之爲吏
  部者豈亦止取夫若今之所謂應格者而爲黄散耶
  愚以爲今之吏部要當略小法而責大體使夫小法
  之有所可否而無係於大體之利害則吏部長貳得
  以出意而自決之要亦不失夫銓選之本體而不害
  夫法之大意則善矣
  永嘉先生八面鋒卷之三終

知识出处

永嘉先生八面鋒十三卷

《永嘉先生八面鋒十三卷》

出版地:清光緒九年(1883)湖海樓刻本

相传此书为陈傅良所撰,观书中的语言,很多亦为陈傅良平日之语。这是一部为宋以来历代帝王将相奉为“治国方略无所不备,国家政事触之即解”的治世宝典,故宋孝宗赐名为“八面锋”。乾隆皇帝告诫皇子皇孙“必须熟读此书”。自宋以来,科考举子人手一册,各级官吏案头必备。此书“家传人诵,与六经并轶”,被誉为“万世良策”、“天下之奇宝”。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治国大政方针和权术思想的经典性专著。

阅读

相关人物

陳傅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