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永叔資政殿學士文正范公神道碑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10011007
颗粒名称: 歐陽永叔資政殿學士文正范公神道碑銘
分类号: I262
页数: 5
页码: 一至五
摘要: 姚鼐所撰寫的古文辭類纂中收錄的歐陽永叔資政殿學士文正范公神道碑銘。
关键词: 散文 辞赋 总集

内容

歐陽永叔資政殿學士文正范公神道碑銘眞西山云按司馬文正公
  記聞景祐中呂許公執政范次正公知開封屢攻呂短坐
  落職知饒州康定元年復舊職知永興會許公復相言于
  仁宗曰仲淹賢者朝延將用之豈可但除舊職即除龍
  圖閣直學士陜西經畧安撫副使上以許公爲長者天下亦
  以許公不念舊惡又蘇交定公龍川志范文正自饒州還
  朝出領西事恐申公不爲之地無以成功乃爲書自咎解
  仇而去故歐陽公作文正碑有二公晚年歡然相得之語
  後生不知皆咎歐陽公予見張公安道言之乃信又邵氏
  聞見錄當時交正子堯夫不以爲然從歐陽公辨不可得
  則自削去驩然戮力等語公不樂謂蘇明允曰范公碑爲
  其子弟擅於石本改動文字令人恨之故今羅氏本于坐
  落職知饒州下無明年呂公亦罷六字爲陜西經畧安撫
  副使上無上復召相呂公六字又無自公坐呂公眨已下
  至故卒置羣議而用之一段以此觀之諸家本乃當時定
  本也羅氏本堯夫改本也今從眾而載堯夫所改如此
  朱文公答周益公書畧云恭嘗竊謂呂公用事之時舉措
  之不合衆心者蓋亦多矣而又惡忠賢之異已必力排之
  使不得容于朝廷而後已逮其晚節知天下之公議不可
  以終拂亦以老病將歸而不復有所畏忌又慮失天下之
  事或終至于危亂不可如何而彼衆賢之排去者或將起
  而復用則其罪必歸于我而并及于吾之子孫是以甯損
  故怨以爲收少桑榆之計葢其慮患之意雖未必盡出于
  至公而其補過之善天下實被其賜則與世之遂非長惡
  力戰大下少公議以貽患于國家者相去遠矣至若范公
  之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惓惓之義實在國家故
  承其善意起而樂爲之用其自設之書所謂相公有汾陽
  之心之德仲淹無臨淮之才之力者亦不可不謂之傾倒
  而無餘矣此書今不見于集中恐亦以思宣刊去而不傳
  也此最爲范公之盛德而他人之難者歐陽公亦識其意
  而特書之摭實而言之但曰呂公前日未免蔽賢之罪而
  其後曰誠有補過之功范歐二公之心則其終始本末如
  青天白曰無一毫之可議若范公所謂平生無怨惡于一
  人者尤足以見其心量之廣大高明可爲百世之師表至
  于忠宣則所見雖狹然亦不害其爲守正則不費詞說而
  名正言順無復可疑矣
  皇祐四年五月甲子資政殿學士尚書戶部侍郎汝南文
  正公薨於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
  之萬安山下公諱仲淹字希文五代之際世家蘇州事吳
  越太宗皇帝時吳越獻其地公之皇考從錢俶朝京師後
  為武甯軍掌書記以卒公生二歲而孤母夫人貧無依再
  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學舍掃一
  室晝夜講誦其起居飲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
  年大通六經之旨為文章論說必本于仁義祥符八年舉
  進士禮部選第一遂中乙科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始歸迎
  其母以養及公既貴天子贈公曾祖蘇州糧料判官諱夢
  齡為太保祖秘書監諱贊時為太傅考諱墉為太師妣謝
  氏為吳國夫人公少有大節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
  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
  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擇利
  害為趨舍其所有為必盡其方曰為之自我者當如是其
  成與否有不在我者雖聖賢不能必吾豈苟哉天聖中晏
  丞相薦公文學以大理寺丞為秘閣校理以言事忤章獻
  太后旨通判河中府一有陳州久之上記其忠召拜右司諫當
  太后臨朝聽政時以至日大會前殿上將率百官為壽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無北面且開後世弱人主以強母
  后之漸其事遂已又上書請還政天子不報及太后崩言
  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時事欲深治之公獨以謂太后受託
  先帝保佑聖躬始終十年未見過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
  德初太后有遺命立楊妃代為太后公諫曰太后母號也
  自古無代立者由是罷其冊命是歲大旱蝗奉使安撫東
  南使還會郭皇后廢率諫官禦史伏閣爭不能得貶知睦
  州又徙蘇州歲餘即拜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召還益
  論時政闕失而大臣權幸多忌惡之居數月以公知開封
  府開封素號難治公治有聲事日益簡暇則益取古今治
  亂安危為上開說又為百官圖以獻曰任人各以其材而
  百職修堯舜之治不過此也因指其遷進遲速次序曰如
  此而可以為公可以為私亦不可以不察由是呂丞相怒
  至交論上前公求對辯語切坐落職知饒州明年呂公亦
  罷公徙潤州又徙越州而趙元昊反河西上複召相呂公
  乃以公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遷龍圖閣直學士是時新
  失大將延州危公請自守鄜延捍賊乃知延州元昊遣人
  遺書以求和公以謂無事請和難信且書有僭號不可以
  聞乃自為書告以逆順成敗之說甚辯坐擅複書奪一官
  知耀州未逾月徙知慶州既而四路置帥以公為環慶路
  經略安撫招討使兵馬都部署累遷諫議大夫樞密直學
  土公為將務持重不急近功小利於延州築青澗城墾營
  田復承平永平廢寨熟羌歸業者數萬戶于慶州城大順
  以據要害奪賊地而耕之一本無此句又城細腰胡蘆于是明
  珠滅臧等大族皆去賊為中國用自邊制久墮至兵與將
  常不相識公始分延州兵為六將訓練齊整諸路皆用以為法公之所在賊不敢犯人或疑公見敵應變為如何至
  其城大順也一旦引兵出諸將不知所向軍至柔遠始號
  令告其地處使往築城至於版築之用大小畢具而軍中
  初不知賊以騎三萬來爭公戒諸將戰而賊走追勿過河
  已而賊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賊一有既字失計乃引
  去于是諸將皆服公為不可及公待將吏必使畏法而愛
  己所得賜賚皆以上意分賜諸將使自為謝諸蕃質子縱
  其出入無一人逃者蕃酋來見召之臥內屏人撤衛與語
  不疑公居三歲士勇邊實恩信大洽乃決策謀取橫山復
  靈武而元昊數遣使稱臣請和上亦召公歸矣初西人籍
  其鄉兵者十數萬既而黥以為軍惟公所部但刺其臂公
  去兵罷獨得複為民其于兩路既得熟羌為用使以守邊
  因徙屯兵就食內地而紓西人饋挽之勞其所設施去而
  人德之與守其法不敢變者至今尤多自公坐呂公貶羣
  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呂公患之凡直公者皆指為黨或
  坐竄逐及呂公複相公亦再起被用於是二公歡然相約
  戮力平賊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黨之論遂起而
  不能止上既賢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議而用之慶曆三年
  春召為樞密副使五讓不許乃就道既至數月以為參知
  政事每進見必以太平責之公歎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
  事有先後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賜手詔
  趣使條天下事又開天章閣召見賜坐授以紙筆使疏于
  前公惶恐避席始退而條列時所宜先者十數事上之其
  詔天下興學取士先德行不專文辭革磨勘例遷以別能
  否減任子之數而除濫官用農桑考課守宰等事方施行
  而磨勘任子之法僥倖之人皆不便因相與騰口而嫉公者亦幸外有言喜為之佐佑會邊奏有警公即請行乃以
  公為河東陝西宣撫使至則上書願複守邊即拜資政殿
  學士知邠州兼陝西四路安撫使其知政事才一歲而罷
  有司悉奏罷公前所施行而複其故言者遂以危事中之
  賴上察其忠不聽是時夏人已稱臣公因以疾請鄧州守
  鄧三歲求知杭州又徙青州公益病又求知潁州肩舁至
  徐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方公之病上賜藥存問既薨輟
  朝一日以其遺表無所請使就問其家所欲一有為贈以兵
  部尚書所以哀恤之甚厚公為人外和內剛樂善泛愛喪
  其母時尚貧終身非賓客食不重肉臨財好施意豁如也
  及退而視其私妻子僅給衣食其為政所至民多立祠畫
  像其行己臨事自縉紳一作山林處士里閭田野之人外至夷
  狄莫不知其名字而樂道其事者甚眾及其世次官爵誌
  于墓譜于家藏於有司者皆不論著著其系天下國家之
  大者亦公之志也與銘曰
  范于吳越世實陪臣俶納山川及其士民範始來北中間
  幾息公奮自躬與時偕逢事有罪功言有違從豈公必能
  天子用公其艱其勞一其初終夏童跳邊乘吏怠安帝命
  公往問彼驕頑有不聽順鋤其穴根公居三年怯勇墮完
  兒憐獸擾卒俾來臣夏人在廷其事方議帝趣公來以就
  予治公拜稽首茲惟難哉初匪其難在其終之群言營營
  卒壞于成匪惡其成惟公是傾不傾不危天子之明存有
  顯榮歿有贈諡藏其子孫寵及後世惟百有位可勸無怠

知识出处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古文辞类纂七十四卷》

出版地:温州

清桐城派大家姚鼐编纂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共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阅读

相关人物

姚鼐
责任者
歐陽永叔
相关人物
范公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