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图书馆
温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温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義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瓯东私录十卷》
古籍
唯一号:
110320020210005442
颗粒名称:
義則
分类号:
K206.6
页数:
21
页码:
十四至三十三
摘要:
項喬寫的一篇有關義則的論文。
关键词:
杂著
笔记
考试
内容
一義則俱選取歷科程文爲㨿。正以䂓矩在此。雖
有作者。不能脫胎而換骨也。知此而精其章旨。
充以才氣。加以詞藻。雖肓試官在上。暗中摸索
着。亦自不能釋手矣。
破題則
破題具一篇之意。最要包含徧覆。破意爲高。破句
破字爲下。如破知及之全章云。聖人以全德望
天下。故詳致其責備之意焉。此破意者也。如正
顏色斯近信。破云。端於靣而協於誠。君子所重
之道也。此破字而最可笑者也。破題所用。自有
見成字眼。如惟字對故字。旣字對又字。欲有字
對必先字。詳字。歴字。申字。推字。引字。釋字。擬字。
喻字。著字。明字。表字。指字。因言字。俱要相題下
筆。本題字靣。别有字靣可代。則代之。若本題原
有字靣不可代者。只須用其本等字靣。若硬尋
一箇别字來代他。反扭揑碍人眼目矣。
承題則
承題要與破題相開闔。承語數句。亦要自有開闔。
不可兩開說。又不可一股說。庶有錯綜。盖凡分
破宜合承。合破宜分承。正破宜反承。順破宜逆
承。合承用成語一句𦋐住。分承用兩句傍題說
話分開。順承是從上說下來。逆承是從下說上
去。或交錯用之。謂之羅紋承。或推本說起。謂之
推原承。或首句合說。中二句開說。末句又合說。
謂之開合承。在相題着筆。不然。只是加字破題
耳。惟其間。者字。而字。也字。則字。矣字。然字。其字。
哉字。苟字。抑字。豈字。這幾箇字必脫不得。全憑
他來轉換。若用得不熟。不免失宜矣。
起講則
起講須體㑹一篇之意立說。或二句。或四句。此下
即當承上文說來。就題做去。然或遇單題。止就
本題上立說者。亦當承上文。方有來頭。方有下落。
大講則
一貴定間架。舉子作文分股。如大匠築室分定間
架一般。築室間架。重在中廳。作文間架。重在題
意。若間架無下落。雖山節藻稅。亦無用處。故其
則。全在斟酌題意輕重。若上三四句俱輕。下一
句爲重則上三四句。止共講二股。末一句便講
六股。亦無害。如詩經孑孑于旌一章。重講末一
句是也。又題中遇有二意。原無輕重。然或一意
只一二句。一意却五六句。則雖以五六句對一
二句講。亦無害。此以意分股。如以能問于不能
四句。當對㐶而不校一句平講是也。又題中有
兩人對話。一是聖人。一是子弟。或聖人說而子
弟賛嘆之。如君子道者三一章。若聖與仁一章
是也。此所重當在聖人上。况上靣說話旣多。自
當講多。下靣說話旣少。自當講少。若以子弟之
言。對聖人竝講。又強以少而對多。則益失輕重
矣。若子貢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一章。則子貢自
任與聖人抑而敎之之意俱重。故當並講之。然
亦不可遥對也。其餘問仁問孝問君子之類。問
處。或斷講。或順口氣講。但當畧過。所重在聖人
荅問上。决不可以一問一荅分定竝講。若間架
不論輕重。逢題逐句。槩講幾股。則如將水桶挑
水。兩頭一般平。乃奴才家數也。
一貴善對待。講義貴流水說來。爾我對去。若以赤
子對蒼生。堯封對禹甸。半途對中道。孜孜對汲
汲。日用之間對常行之際。是講語疊床合掌也。
如前兩股以致知力行。後兩股又以擇善固執。
前兩股以全體大用。後兩股又以一本萬殊。是
講意疊床合掌也。此皆時文所忌。然遇題目枯
淡無可對。而牽牟強成對。則不如隨題發揮。㒹倒
文法。意雖不免合掌。而句語字眼不至合掌。亦
可矣。大率意旣異。則文不妨于大同。古文如孟
子今王皷樂田獵于此二叚。時文如危言危行
題講云。機伏隱㣲。有舉世所不能言而獨言之。
事關利害。有舉世所不敢言而獨言之二股。可
以類推矣。意旣同。則文須爲之小異。古文如陟
彼高崗。我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對陟彼崔巍。我馬隤豗。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
𣱵懷時文如仁者人也題。上股講理寓于人。下
股對人具乎理。可以類推矣。
一貴有藴籍。講語要有藴籍。藴者。包括義理。或一
句可該百句。非舉一廢百之謂也。籍者。根據經
典之謂。非杜撰也。
一貴善鋪敘。講義善鋪敘者一步進一步。而愈出
愈竒。大率前靣宜虚。後靣方好指出實事。如指
實不盡者。湏用一如字以見例。又湏繳歸題目。
方見切實。其股法。或前兩股短。則後兩股宜長。
或前兩股長。則後兩股宜短。以至六股八股。亦
要長短相間。方見波瀾。句法亦然。
一貴知正反。文字照依題目。必先反說而後正说。
則彼此相形。而意義了然觀大學傳之九章十
章及孟子七篇之人中。多是一正一反說。盖一正
一反形容。是古今文章家大機軸。不獨舉業當
如此也。然亦有不可反說者。如說聖人德行。不
當以常人反之。說唐虞氣象。不可以衰世事反
之。以常人非所以擬聖人。唐虞之時。原無不好
象也。餘見後上生下題則下。
一貴善裁剪。題目事實散出諸書。語本參差而作
者採摘成對。組織成文。八此是裁剪文法。方蛟峯
所謂挿花編籬者是也。
一貴善咏嘆。講至題意巳盡復總括其意作兩小
股於後。此是咏嘆之法。所謂咏嘆者。不離上文
之意。在詞語簡切。斷判明𠁊。無疊床之病耳。大
學傳之九章三引詩。只是咏嘆上文家齊國治
之意。非齊治之外。别有所咏嘆也。大抵作文用
鋪敘文法易。用咏嘆文法難。講末得幾句咏嘆
便覺意思從容。恣態橫溢。有臺閣氣象。
一貴知難易。題有難易。其易者固可順口發揮。若
難題旣無可鋪敘。又無可咏嘆。便當另立一法。
或斷講。或推原講。或挑剔引喻講。方起得主司
眼目。不然。寧簡短可也
一貴知賔主。題目難于形容者。必須用賔主文法。
但不可使賔勝主耳。孟子莊子戰國策多用賔
主法。程文如以善養人題。是王者爲主。故用天
地之於物父母之於子爲賔來形容之。若巍巍
乎惟天爲大惟堯則之題。是孔子已將堯作主。
用天作賔形容之矣。程文内。復用山與地作賔
形容天之大。是以賔講賔。譬了又譬。猶夣中復
說夣也。此却不是格矣。
一貴知省文。如講修已以敬。起講後即須提出一
敬字作頭腦。後只模寫發揮敬字意思。至末又
須提出敬字以束之。如云修已以敬如此。是也。
此是省文法。短題尤當則之。若句句用敬字。便
纒擾冗沓。末後不用一敬字。又無關鎻矣。
一貴知倒提。如講經綸天下之大經。須先將天下
之大經提起講。然後講經綸意思。此是倒提法。
一貴善援引。講義引用成語。須用三代以前經典。
秦漢以下故事不可輕用。若宋儒發明道理之
言有切於本題者。斟酌用之可也。如㓜學壮行
程文。講語用漢王陽貢禹彈冠結綬故事。此語
孟子時初不知也。乃入孟子口氣中。雖是萬古
一心。終於體骨制有犯。又如作兩扇題。上扇有成
語。而下扇無之。不若置之俱不用。庶文字不偏
枯也。
一貴知互文。題目幷註說得偏者。皆當於題中互
言之。則意思渾全。如作君子戒愼乎不睹二句。
束題當云。戒愼於不睹。則不聞之際。戒愼可知
矣。恐懼于不聞。則不睹之時。恐懼可知矣。如祖
述堯舜二句。束題當云。堯舜以道言。而法在其
中矣。文武以法言。而道在其中矣。
一貴知補意。如出門自如見大賔二句。末當繳云出
門如此。則未出門之時可知矣。使民如此。則未
使民之時可知矣
繳題則
繳題是歸束一篇之意。要斷制警㧞。不須多言。亦
不可只用馬籠頭套子束之。近又見刋文於此
處即引証者。如子在齊聞韶題繳以端冕而聼
古樂何足以語此云云此不可則也
結題則
結題要文不足而意有餘。只須數行。轉折許多意
思。或只用上下文。或用他章。或引用經典。或𠔥
而用之。或引異處而釋其爲同。或引同處而明
其爲異。俱無不可。然須不失本題之意乃隹。不
然。則何以謂之爲結。如律詩只八句耳。末二句
猶要結得前六句之意盡。况經義乎。
短題則
凡短題惟貴發揮通透。句句切題。而意不倒置。詞
不疊床合掌。乃佳。有不得已用一二事貫講者。
如一句兩意題。要作八股。則貫在前段末二句。
至後段末二股。又湏應临前講。如一句一意題。貫
在臨後二股。然俱要着一如字以該其餘。餘見
前貴善鋪敘則下
長題則
長題不難𢾾演。惟在提掇題上及註中𦂳要字
眼。使題意明白。首尾相應。血脉貫通。且一讀便
見間架段落所在。乃是高手。然段落旣定。中間
上段比下段。或長一二句。或短一二句。只得寫
去。不必拘定。又如題不甚長。則白文字靣湏句
句提出講。長甚。則以意該括。或斷去。畧其字句
可也
參差題則
題本參差。原無定則。(弘治十五會試刊)惟在識題意輕重。(弘治十五會試刊)流水對去
爲佳。(弘治十七山東試刊)如子在齊聞韶一章。(正德十五會試刊)凢有血氣者三句。所
謂大臣者三句。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一章。俱是
流水說來。爾我對去。而題意了然。輕重各中其
則。時文中至精至妙者也。
兩扇題則
題本兩扇相對。故湏兩扇隔越對講。謂之遥對。徃
年皆如此作。近日有於各扇中間自作小對。惟
首尾隔越對之。(嘉靖七年顺天刊)此似新鮮。然每扇中。有一層意
者。(嘉靖元年江西刊)若君子哉若人是也。有二層意者。(正德二年顺天刊)若夫孝者
善繼人之志是也有三層意者。若過位色勃足
躩其言似不足者是也。(弘治七年顺天刊)有四層意者。如其君用
之則安富尊守榮是也。其對股湏當斟酌。有兩扇
緊關字眼相同。(嘉靖七年應天刊)當擬起另講。(正德八年陕西刊)方不重疊者。如殷
夏禮。二禮字同。衆好惡必察。二衆字同。俱當
提起講是也此則不一。當以類推。
兩扇連珠則(弘治十一年順天刊)
題本兩扇而意却相連。如𤰞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之類雖隔越對講。而於過接處又湏提出相連
之意。乃有下落
两扇反對則(嘉靖十三年應天刊)
如古之學者爲已之類。先湏識題意所重。次將同
異字眼提掇分明。至所反處發出一段感慨之
意方好。
三扇題則 四户扇至九扇附
三扇题。當三扇對講。每扇頭尾要同。(嘉靖七年江西刊)中間自作小
對不妨小異。此是常則如臨之以莊三句是也。
然題有上二句意思相平當對講。(嘉靖十七年㑹試刊)下一句當另
講者。如慱厚所以載物三句是也。有上一句當
另講。(成化二十三年會试刊)下二句意思相平當對講者。如先有司三
句是也。(弘治十三年廣西刊)有題本三扇。中間意思却相連者。(嘉靖十三年顺天刊)如足
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句是也。四扇题。如𡩖則得
衆四句當平講。(弘治八年陕西刊)如行夏之時四句。便當將夏時
另講。(正德五年浙江刊)殷輅對周冕講。韶舞又另講。五扇題。如敬
事而信當平講。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五段。则
因問惠而不費。而并數五羙。故當首段分開另
講。(嘉靖十三年應天刊)餘對講。六扇題。(正德五年應天刊)如六言六蔽當平講。君子之
道本諸身六事。及舜發𤱶畝之中六句。又當提
本諸身及舜出另講。惟意所重。不可泥也。七扇
八扇九扇。俱類此。但六扇以上。各扇自足相對。
自不必每扇又另作小對也。
下賛上題則
上生下題則(弘治九年會試刊)(正德二年山西刊)
如责難於君謂之恭。(嘉靖二十一年應天刊)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仁
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此下賛上題也。過接
處。湏先提醒題目。又必反說數句。然後發揮正
意。(弘治九年會試刊)(嘉靖十年顺天刊)末又用一句點出題目束之。此常則也。若百
年㑹試刊嘉庆十年順天刊
姓足君孰與不足。(正德十一年顺天刊)(弘治六年會試刊)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舉直
错枉則民服。夫苟好善三句。此上生下題也。
因本題白文之下。己自反說。故過接處只要提
醒題目。即當順題發揮。不可再反說
二頭一脚下紐上則
四頭一脚下紐上則
凡下紐上題。(正德十一年廣西刊)至下句湏合上意講。(成化十一年會試刊)方見題意。如合
忠信重祿。(嘉靖四年山東刊)方可以勸士。合兼夷狄驅猛獸方百
姓寧。(弘治十八年會試刊)合諌行言聽方膏澤及民合慱學篤志切
問近思。方仁在其中。若分講。如云慱學篤志則
仁在其中。切問近思則仁在其中。便失却題意
矣。餘可類推。且此等題過接處。亦湏先提醒題
目。方明白。且便發揮
三頭一脚下紐上則
遇三頭一脚題。(正德十一年雲贵刊)則一脚當應上三頭作三股分講。(正德三年會試刊)
如默而識之一節是也。然如夏后氏五十而貢
至其實皆什一刊文。末脚却只作兩股講。只在
提掇題意分明。又不可拘定
九頭一脚題則(正德十五年會試刊)
如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題。以
一貫九。湏要意思完全。
下斷上題則(弘治十七年浙江刊)(弘治八年會試刊)
知不得於言一節。樂民之樂六句。至斷制處。湏斬
截。方得題意分明
一頭兩脚則(弘治五年顺天刊)
如邦有道危言危行之類。頭另講。兩脚首尾遥對。
中間又自作小對講。然頭句不可泛講。湏竊下
文意思而能喚起下文方佳
一頭四脚或五脚(嘉靖十九年顺天刊)
如大德者必得其位一節。(嘉靖四年顺天刊)是一頭四脚則也。舜其
大孝也。歟一節。是一頭五脚則也。二則俱要頭
脚相應。繳出脚應頭意思方好
制度題則
凡題屬數目制度者。騁不得才思。着不得贅字浮
辭。最易窘筆。(弘治十五年會試刊)貴考究分明。對待順暢。不可杜撰
扭揑。如夏后氏五十而貢四句。極可則者也
枯淡題則(景泰四年順天刊)
題枯淡。則講貴富艶乃出色。如周有八士刋文是
也。然此惟有筆力有生意者能之。如度才力不
能。便當簡短實落。不着閒話可也。餘見貴知難
易條下
敘事題斷講則
春秋褒貶之筆。亦只是善敘事而已。古人叙事。便
與法家立斷案相似。觀斷案則情狀具見矣。如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乃與文子同升諸公。其
可以爲文之意卽寓其中。如子產聼鄭國之政。
乃以乘輿濟人于溱洧。其惠而不知爲政之意
卽寓其中。魯欲使愼子爲將軍。失在魯也。故孟
子全篇俱責魯。末及愼子不能引君。只一二句
而已。凡遇敘事題。便當斷制講。若亦順口氣發
揮。非惟筆路窒碍。且斬然無趣味矣
原上文題則
(弘治十七年陜西刊)
如夫如是則修文德以來之之類。凡題原上文。湏
總紐說來。不可支離。斷制講去。不可纒擾。如梢
工於開船時候。一篙兩觸。便遠堤岸。使人一舉
目。又㸔見從岸邊出來。方是老手。
疊語題則(嘉靖七年浙江刊)
如禮云禮云樂云樂云。只湏用原句。分講便是穉
筆。然或遇短題。如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如其仁
如其仁則亦不可不分提之。然湏上句承上文
意講。下句用咏嘆法講。阡如浸潤之譛全章。前一
段當講如何爲浸潤之譛。如何爲膚受之愬。如
何不行却是明。後段只湏將原文提過而咏嘆
之。又如古之人。則是動稱古人本非一句。又不
可只用原句。又有一様疊語題如有所忿懥八
句。四有所字。俱含未來而迎之。旣來而不察。旣
去而將之三意。若句句俱用。便𣻉泥雜沓。若俱
不用。又不是。湏安在起講下總說破。至各扇上。
畧提掇出方好。應天刋文。殊不可則
首尾疊語題則(嘉靖元年浙江刊)(嘉靖十三年浙江刊)(嘉請十三湖廣刊)
如天何言哉一節。賢哉回也一節。禹無間然一節。
皆當於首句大綱講幾句。只用一句提出原文。
不必作對。尾句則通承中間意思咏嘆幾句。末
又用一句繳出原文以束之。亦不必作對。然講
首句不難。惟末句湏要着筆力斷制。主司㸔人
學識。全在此處
反語題則(正德二年應天刊)(嘉靖二年㑹試刊)
如未有仁而遺其親二句。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三
句。皆反語題也。湏發揮正意明白。而題目字靣
又不可不提點出來。然或先反講而後及正意。
或先講正意而後反講之。在相題着筆耳
急語題則
凡遇急語題。欲照顧題目。恐發揮正意不出。欲發
揮正意。又恐將題目迂緩了。湏挑剔意思分明。
又不失急語口氣。如吾豈若使是君爲堯舜之
君三句。先倒提堯舜君民于前。然後及豈若使
意思則也。
急語呼應題則(弘治五年應天刊)(正德三年㑹試刊)
正德三年會
如恭敬者幣之未將。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
也等作。皆急語呼應題也。過接處。湏先提醒題
目。如所謂然則恭敬果何在乎。在乎幣帛未將
之先而已具矣。盖先提醒題目。下文方好任意
(正德二年浙江刊)(弘治十二年山西刊)
發揮。然亦有一氣直下。如動容周旋中禮㓜學
壮行二刋文是也。但終覺語意窘促。恐非高則
耳
相因逓文題則
凡相因題。(弘治六年㑹試刊)最忌講語雜沓。而貴對仗玲瓏。如有德
此有人。有人此有𡈽。上句有人有𡈽處當講下
句有人有𡈽處便當逓過。不必再講。又凡此等
題。白文已自成對。只當每句遥對。不可句句又
自作對。
一步進一步題則
如知及之全章。可舆共學全章。是一步進一步題
也。凡遇此題。湏融㑹全旨作起講。且進一步。卽
畧過一步。不可重沓講。
下釋上題則(正德九年㑹試刊)(成化二十三年㑹試刊)
如欲誠其意者至知至而後意誠。(嘉靖四年廣西刊)如考諸三王而
不謬至知人也二節。如老吾老至舉斯心加諸
彼。其題意皆在下節方說破。故上節只湏渾渾
提過。若只出上節。則下節雖未及。而此理此意
已具不得已只得點出正意講之。又不可發得
太露致侵下節方好。
自相發明題則(正德五年顺天刊)(正德六年㑹試刊)
如生財有大道一節。如是集義所生者三句之類。
貴提掇題意使相照應。且有收東方佳
上輕下重上重下輕題則(正德十二年㑹試刊)
所重在下。則上湏畧過。如敬大臣則不眩六句是
也。以此節重在九經之效故也。(嘉靖九年應天刊)所重在上。則下
湏畧過。如堯以不得舜爲已憂三句是也。(弘治五年山東刊)以所
重不在農夫故也。(嘉靖十四年㑹試刊)又如先進于禮樂一章。吾說
夏禮一節。亦是上輕下重題。但各二頭一脚。上
對講。輕發之。下當重講也
以意命題則
如敬大臣則不眩至天下畏之。敬大臣二句。或問
謂自尊賢之等而推之也。子庶民以下。或問謂
自親親之殺而推之也。雖子思初意或未必如
此。而塲中以此出題。便當如此張主。餘類推
授受題則
如顏淵問仁章及吾道一以貫之章。湏發得意思
明曉。如當時親相授受方好
援引題則
凡於引詩引書處。或止提過原文。或照原文口氣
講。俱不可拘定。惟顧題目難易。及在人筆力高
下如何耳。要之提過原文者爲可則。但所引有
一氣五六句或七八句。如孟子乃若其情合下
天生蒸民一節。題之引語本長矣。提過反成碍
塞。非則也。若單出迨天之未隂雨一節。又自然
當照口氣講。尤不宜提過
譬喻題則
凡題不說出正意。止以彼物喻此物者。在詩經正
屬比體。破題起講及繳結。(嘉靖十六年浙江刊)當用正意發之其大
講止發揮喻意。如羿之敎人射之類是也。(正德十一年雲贵刊)若題
目有一句正意。(正德十一年雲贵刊)一句譬喻者。如人之有是四端二
句及人道敏政二句之類。湏將譬句發明正句
透有正意已在上文。(正德十四年顺天刊)其題却只在譬喻者。如
夫子之墻數仞四句。及漙慱如天二句。當只就
牆與天淵字重形容之。若正意上文未𡮢說及。(正德十一年山東刊)
子之德風二句。當重講正意。而以如不及探湯
風字草字。畧彷彿數語提掇以見之。此一則說。
不能盡。當相題而施
引事論事則
如五谷者種之羙一節。禹之行水五句。此是以他
物而引起所論之詞。却屬詩經興體。上叚宜輕
下叚宜重。不可使有賔勝主之𡚁。
上虚下實題則
如用之則行一章。以能問于不能一章。皆是上虚
下實題也。上叚虚說。不可用孔顏事實。至惟我
與爾有是。及吾友從事於斯處。方實就孔顏身
上言之。然亦不可堆積實事。只指出一二件大
處以槩其餘。如云觀其某事某事。則可以類推
矣
五經義則
易詩書禮記義則。與四書各則盡同。惟春秋義如
䇿斷一般。别是一様體則然大畧易貴精㣲。書
貴古淡。詩貴優柔。禮贵典則。(弘治八年應天刊)春秋貴斷制。(弘治十五年㑹試刊)詩各
體可則者。(正德十年顺天刊)興體。如湛湛露斯次章。(嘉靖二年年㑹試刊)麟之趾三章。
比體。如婉𠔃變𠔃一章。(正德七年顺天刊)螽斯羽詵詵𠔃一章。(正德二年㑹試刊)如
鶴鳴于九臯首一章。(弘治三年㑹試刊)(弘治十二年㑹試刊)赋體。如上天同雲章。公車
千乘六句。(正德二年㑹試刊)如孑孑于旌至良馬六之一章。經始
靈臺一章。餘類推。其謂之興者。借物以起興也。
若再用他辭起講是爲疊床架屋。殊失體則。然
必欲使章旨分明。則於冐頭叙題處用之。不可
攙入若曰之下。至分章過接處。亦不可用興之
不足又起興之等語。以致隔斷詩人口氣
知识出处
《瓯东私录十卷》
出版地:温州
项乔(1493-1552),字子迁,号瓯东,永嘉七甲(今温州市龙湾区沙城镇)人。项乔为官二十余年,著有《瓯东私录》,初刻本十卷,包括诗文、杂著、笔记、历官文牍。
阅读
相关人物
項喬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