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的戰士,莊麗的詩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7724
颗粒名称: 英勇的戰士,莊麗的詩篇
并列题名: ——讀『希克梅特詩集』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3年1月28日当代日报登载的拿齊姆·希克梅特是世界著名的土耳其革命詩人、英勇的和平戰士。
关键词: 詩人 和平 戰士

内容

陳微明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拿齊姆·希克梅特是世界著名的土耳其革命詩人、英勇的和平戰士。數十年來,他一直堅持着對土耳其人民底敵人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詩歌是他戰鬥的武器,它像尖刀一般插進了敵人的心臟;像希望一樣號召人民勇敢前進。這些莊麗的詩篇將永遠留在人類爭取解放的鬥爭歷史上。
   在『希克梅特詩集』裡收集的四十五首詩,雖然祇是詩人全部創作的一部分,但是我們已經可以從中看見詩人所走過的光榮的戰鬥道路。
   和平與民主,這是今天全世界人民鬥爭的方向,這是詩人數十年來鬥爭的目標,它因而也就構成了所有這些詩篇的主題。
   詩人一開始就是一個優秀的戰士。一九二〇年,當詩人還祇十八歲的時候,他就參加了革命活動,成爲一個出色的革命詩人。他因土耳其人民的悲慘而悲哀,而憤怒;他挺身上前,引導羣眾爲解除束縛土耳其人民手脚的鐐銬而投入戰鬥。他在戰鬥的生活中寫下了戰鬥的詩篇。這裡,閃耀着偉大的英雄氣概與磅礴的堅强意志的力量。正像詩人在行動上的高度自我犧牲精神一樣,詩人這樣地歌唱,要為人民的解放犧牲自己的一切。
   是的!我願像古代的凱列姆那樣
   被燒成灰燼!
   我就那樣被燒成灰燼吧!
   假使我不燃燒,
   假使你也不燃燒,
   假使我們都不燃燒,
   那麽誰去驅散黑暗?(像凱列姆那樣)
   爲了驅散黑暗而讓自己燃燒,這正是詩人數十年來鬥爭生活的寫眞。按照土耳其法律,詩人總共已被判六十五年的徒刑;而在這六十五年的判决中,詩人已先後共坐十七年的牢。但是,詩人鋼鐵般的鬥爭意志並不因此而稍有動搖,詩人說:『我的頭腦已經被鬥爭佔據』(告別),無論敵人如何兇暴、殘酷,『我還是那顆心,還是那顆頭顱。』
   詩人在靑年時期曾經到過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這是一個新的國家,她曾給詩人以智慧、力量與希望;在她的懷抱裡,詩人曾像孩子一般天眞地歌唱,歌唱全人類偉大的領袖列甯、斯大林,歌唱蘇聯人民新的生活,歌唱人類幸福的明天。也正是這個新國家的光明與幸福,使詩人更忘不了土耳其,忘不了東方:「千千萬萬飢餓的人們,在亞洲等待着我,我應當趕快囘到那裡,穿着紅色的襯衫,出現在他們面前。」(從東方來的人與蘇聯)
   詩人實踐了這個誓言。他於一九二五年不顧反動派的迫害,囘到了苦難深重的祖國——土耳其,投入火熱的鬥爭。詩人戰鬥的詩篇在土耳其全國各地燃燒起鬥爭的火焰。敵人恐懼了。他們逮捕了詩人,並判以十五年徒刑。不久,又加判為二十八年零四個月:因爲他們在黑海水手和海軍軍官學校學生的身上搜出了詩人的詩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詩人的詩篇是怎樣地震驚着統治者的心靈了。
   但是監禁的圍牆隔不住詩人與人民的血肉聯繫。
   他的詩依然燃燒着『人們的希望與熱情』,『憤怒與鬥爭」這些戰鬥的詩篇,衝過牢獄的圍牆,響遍了土耳其,傳到了全世界……。
   詩人不僅關懷着土耳其的人民,他的心是永遠地跟世界人民的鬥爭結合在一起的。即使在獄中,對於世界各地重大的政治事件,詩人依然都有熱烈的反應。一九四八年,當中國人民正在進行解放鬥爭時,詩人在牢獄中這樣呼喊。
   鮮紅的血,我的血,
   同黃河混在一起奔流。
   我的心在中國,
   在那爲正義的制度而戰的
   士兵的隊伍中間跳動。(我的心不在這裏)
   而詩人對於卓婭的謳歌更令人難以忘懷。這是人類兩顆偉大的心靈的共鳴。詩人雖然從未見過卓婭,但他已從自己的鬥爭中深刻地理解了卓婭。他熱愛卓婭,因爲他倆都是共產主義的堅强戰士。卓婭的英雄形象在詩人的筆下顯得萬丈光芒。
   『丹孃!你是一個被敵人絞死的女游擊隊員,我是一個被監禁在獄中的詩人,但是沒有東西能隔開我們!』(卓婭)是的,沒有東西能隔開我們。土耳其人民、全世界人民都支持着詩人的戰鬥。一九五〇年三月,詩人在獄中爲抗議土耳其反動政府的無理迫害而舉行絕食,土耳其人民支持詩人的抗議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釋放希克梅特運動,全世界正義的人民也起而響應。終於牢門被衝破了,詩人在被監禁十三年後又恢復了自由。
   數十年的流亡、迫害,十七年的監禁,使詩人的雙腿患了瘋濕症,但詩人的心却因此比前更加堅强了。不久之前,詩人曾來北京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書的最後收的就是在北京時的一些作品。為了世界和平,詩人正在繼續戰鬥。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楊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