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岸上年輕的砲手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7209
颗粒名称: 東海岸上年輕的砲手們
其他题名: ——朝鮮北部東海岸訪問記之二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3年朝鮮通訊,東海岸上年輕的砲手們,朝鮮北部東海岸訪問記之二。
关键词: 砲手 砲彈 戰鬥

内容

新華社記者戴煌
   在這段海岸上,當他們——朝鮮人民軍的海防砲兵發射出最後的一發砲彈,冒着黑烟的敵人的驅逐艦也在遠處昏暗的海面上消失了。夜幕漸漸降了下來。在遠處,兄弟砲羣仍然和敵艦進行着戰鬥,一排排砲彈的紅色彈道構成了夜空中的長虹。但在這段海岸上的一天的戰鬥算是結束了。砲長發出了口令,砲手們來不及洗一洗被砲烟燻黑了的臉,立刻又投入了下一場——明天戰鬥的準備工作。他們撲滅洞口外面被燃燒彈引起的大火,填平道路上的彈坑,在工事上重新安裝好被敵艦砲彈震散了或者被打斷了的一根根的橫木,擦洗噴吐了一天火熱的鋼鐵的大砲,搬走一堆堆笨重的砲彈殼……。他們熟練地、堅忍地工作着。
   這些砲兵都是十分年輕的人。砲長李定熙只有二十一歲,共他八個戰士——砲手、瞄準手、彈藥手和通訊員,也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小伙子。他們都是朝鮮民主靑年同盟的盟員。一年多以前,他們還在學校學習,在礦山和工廠裡做工或者在田間耕作;後來他們響應祖國的召喚,懷着對敵人的仇恨,走上戰鬥的崗位。當他們穿上軍裝,帶着砲車,在黃昏時候通過寬暢的公路時,兩旁村中的老人婦女和學校裡的孩子們,向他們揚手歡呼,把保衞祖國海岸和自由生活的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
   他們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到去年八月底的一個下午,就經受了第一次戰鬥的考驗。當時在海的遠,敵艦漸漸地駛過來。砲手們射出砲彈以後,敵艦就進行瘋狂的還擊。但在激烈的砲戰中,年輕的砲手們勝利了,他們的砲彈打中了目標,敵艦沉沒了。第二天,敵人的一艘驅逐艦向他們展開了報復性的轟擊。它狡猾地游動在海岸砲兵的火力圈外,用遠射程大砲向岸上不斷地轟擊。岸上砲手們鎭靜地等待着。過了一會,敵艦以爲岸上的大砲已經被擊毀了,就大搖大擺地闖進了火力圈。砲手們立刻用一陣連續的發射把它打到海底去了。從此,這些年輕的砲手們就開始了緊張的勝利的戰鬥歲月。
   在保衛祖國海岸綫的戰鬥中,他們從普通的靑年人變成有着豐富戰鬥經驗的堅强的海防戰士。我訪問了砲長李定熙。這個二十一歲的原是工業專科學校的學生,平時還顯出年靑人的稚氣,可是在戰鬥中,他却是一個出色的初級指揮員和一個勇敢的戰士。在一次激戰中,瞄準手金龍德已經將一艘敵艦捕捉在瞄準鏡的十字線裡。按照一般規定,沒有上級的命令是不能擅自發砲的。可是這時砲陣地和指揮所的聯系突然中斷了。錯過這個戰機就是放走了敵人。於是李定熙立刻採取了一個正確的决定:向敵艦射擊!他們用四發砲彈就擊沉了那艘敵艦,他們因此在戰後受到了上級的表揚。在另一次戰鬥中,敵人進行海空聯合進攻。當李定熙等把砲口伸出火口瞄準敵艦的時候,四架敵機就向大砲俯衝掃射。這時,爲了保護大砲,李定熙就冒着彈雨,在工事外面,觀察敵機俯衝方向,指揮砲手左右移動砲管轟擊敵艦。戰鬥結果,他們又打沉了敵人的一艘驅逐艦。
   每一個砲手都是出色的。被戰友們親暱地稱爲「燕子瞄準手」的二十歲的金龍德,在第一次演習時,還不大敢走近裝好了砲彈的大砲。但是,過了不到半個月,他就在第一次戰鬥中變成了一個勇敢的戰士。不管敵艦行駛得多麽快,他的動作都能像燕子般輕快和靈敏地把敵艦捕捉在他的瞄準鏡裡。在一次黃昏時候的戰鬥中,陣地上烟塵蔽天,很難看見敵艦的影子。金龍德就利用敵艦發砲時的閃光,進行複雜的計算,實行「提前瞄準」,終於使砲手們擊中了敵艦。
   這些年輕的砲手們,在半年的戰鬥中已經成長為熟練的砲手了。他們曾經在多次艱難危急的情況下擊沉了敵艦,也曾經用極少的砲彈擊沉了敵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中,他們已經擊沉擊傷了十四艘敵艦,他們的大砲被上級光榮地命名為「民靑號」大砲。在暗綠色的砲身上,有着一個用白漆畫成的三角形的框框,裡面寫着「民靑」兩個大字;在長長的砲管上,有着十四個白漆畫的五角星。其中八個完整的,是表示他們擊沉敵艦的數目;有六個只畫上了五角星的邊框,那是他們擊傷敵艦的標誌。在戰鬥的空隙中,這些年輕的砲手們常常激昂地唱着「海岸砲兵之歌」。他們唱道:
   打呀,打呀!
   我們憤怒的大砲!
   為了我們的故鄉,慈愛的媽媽,年幼的弟弟,
   和烈士們寶貴的鮮血。
   打呀,發發砲彈命中呀!
   報仇的決心像火一樣的紅,
   决不能讓仇敵留在祖國的海洋上……
   戰爭絕不是這些年靑砲手們的職業,將來,他們有的就可能去投考大學,有的就會走囘與自己有着深厚感情的機器旁邊去工作。但是,現在他們正在用戰鬥保衛自己的祖國,他們决心為祖國戰鬥到最後勝利。(新華社朝鮮前綫訊)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戴煌
责任者
李定熙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