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粗暴的偏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7016
颗粒名称: 糾正粗暴的偏向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3年1月17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糾正戲曲粗暴的偏向的文章。
关键词: 戲曲 艺术 思想

内容

戲曲來自民間,在千錘百鍊的藝術形式中,保持着强烈的人民性,高度的現實主義的精神;同時,由於它又是在舊社會裡形成的,便或多或少地沾染了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甚或經過御用文人的竄改,爲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因此,戯改工作者如果不從歷史唯物觀點出發,在取捨之間失去政策的權衡,那就容易犯錯誤。三年來我們走過許多彎路。這種情况在中小城市裡至今還沒有完全消除,粗暴地對待祖國藝術遺產依舊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
   根據我們知道的材料,下述行爲是應該立即制止的——
   第一種是藉口封建,全部作廢。浙江長興一帶禁演「有淸官的戲」,因爲「官」是「封建統治階級」,不能說他好;另一些地區禁演「拷紅」,因爲紅娘是「勞動人民」,不應該讓她在台上挨打。「掃蕩一切」的思想不自覺地支配着某些幹部的頭腦,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他們抱着「壞就是絕對的壞,一切皆壞」的「形式主義的看問題的方法」,往往抓住一點,便藉口封建,把全劇否定,完全忽略了主題本身的積極性——也就是民主性的一面。
   第二種是違反歷史,淆亂今古。過分熱心於在戲曲表演裡「改造」古人的思想,要求千百年前的故事强合於眼前的現實。「信陵君」和「王莽起義」都有這毛病;發展得最爲嚴重的是浙江某地排演的「借西風」,讓志願軍、關雲長、杜魯門同時出台,最後是關雲長手提靑龍偃月刀,腰斬了杜魯門。這種古今中外的雜拌兒,不但蹧蹋了戯曲藝術,其對政治的態度也是極不嚴肅的,簡直是令人難以容忍的過錯。
   第三種是神話迷信,分辨不淸。「寳蓮燈」、「牛郎織女」在許多地方遭到禁演。有些幹部至今還不明白:爲什麽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結尾可以加上化蝶的一場,而江淮戲「千里送京娘」裡趙匡胤到溪邊飲水,頭上出現靑龍却必須删去。他們把人民對現實社會不平的控訴和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混爲一談,把美麗的想像和騙人的宿命論混爲一談,以至於不能辨別什麽是迷信,什麽是神話?
   這些錯誤有的已經克服,有的則尚待克服。
   應該指出:正確地執行戯曲改革政策,嚴肅地對待民族藝術遺產,反對保守,反對任何濫禁亂改粗暴的偏向,這是各地文化行政負責同志的責任,也是每一個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全國戯曲會演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新的課題:我們的民族藝術遺產是非常豐富的,必須在這一基礎上逐漸發展,消除民間藝術與專業藝術的距離,以完成代表我們這一時代的偉大的創造。
   讓我們眞正向着「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道路前進。(原載「文藝月報」第一期)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若思
责任者
毛泽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