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疃文化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5078
颗粒名称: 中牟疃文化村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12月19日当代报登载对山東省莘縣中牟疃文化村介绍。
关键词: 中牟疃 文化村 介绍

内容

新中國很多地方出現了文化村。山東省莘縣(原屬平原省)中牟疃村就是裏邊的一個。
   中牟疃村有將近五百人,解放前只有兩個識字的,誰家要寫封信,開個條子,得跑遍全村去求人。現在的情形可就大不相同了。現在村裏有了常年民校,民校分高級班和初級班。全村一百二十八個靑壯年男女農民,有一百二十二個上了民校。民校還有一個老年班,全村一百零一個老人,每三天到民校來聽一次時事政治課。學文化、上課,已成了農民生活中少不了的事情,像吃飯一樣,不吃就不行啦!
   村裏還有幼兒園。幼兒園裏有滑梯、壓板、皮球、畫報。婦女們白天要上課,就把孩子送到這裏來。孩子有專門的人帶着,有玩具,很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比在家裏過得還好。
   中牟疃村有一個圖書室,裏面有自然科學、農業科學、政治、文藝等近六百本圖書。每天一到休息的時間,圖書室就擠滿了人。農民們除了在圖書室讀書,還借書回家去看,據統計,在八個月當中,圖書室借出的圖書有五百多次。民校和圖書室使農民明白了許多過去一直不明白的事。婦女于文華,過去沒有孩子,求神唸佛,受盡熬煎,自從上民校識了字,在圖書室看了婦女衛生常識,才知道自己有病,請醫生治好了病,現在她已懷孕好幾月了。
   村裏訂有「人民日報」等很多種報紙,組織了三個讀報組,他們從報上知道了政府有什麼號召,就積極地響應。去年抗美援朝捐獻運動中,全村捐獻了棉花三千零七十斤;今年繳公粮,幾個鐘頭就繳齊了。村裏還有農民自編自寫的壁報「農民週報」。週報上登着生產計劃、學習計劃等文章,交流着生產和學習的經驗。
   除了文化和政治學習,農民也要求文娛活動。村裏很早就成立了劇團、腰鼓隊,並在村邊修了一個體育場。每到節日,農民們就打扮起來,演劇、打腰鼓。在平常空閒的時候,有的到圖書室看書報,有的就在體育場上打籃球。
   全村有五十多個農民寫日記。蔡銀昇去年記了一年日記,每天幹什麽活,用幾個工都記上。他說:「記日記好處很大,到年下一看日記,一年幹啥就明白了,知道那些作得對,那些作錯了。」婦女耿桂香的日記上寫着:「今天是十二月初八,是選舉縣長的一天,我很高興,我們能當家了,我要好好生產,好好學習。」
   中牟疃村的青壯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能認兩千多字了,有十二個靑年上了中學和師範。村裏靑年團的支部書記蔡嗣高過去是一個放猪拾柴的窮孩子,現在會給團員們上團課了。蔡月華過去一字不識,現在經常給她在外頭工作的丈夫寫信。今年四月,村裏推行速成識字法,大家對學文化更有了信心。他們說:「速成識字法學得快,認得準,學會了拼音,找到了老師(字典)。」推行速成識字法以來,第一批原來識五百字以上的三十個農民,早就學會了看通俗書報、寫簡單的信件和短小的文章。目前村裏正在進一步推行速成識字法,準備消滅全村的文盲。(新華社)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