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山和他的反圍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4768
颗粒名称: 張明山和他的反圍盤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張明山創造「反圍盤」成功後,許多有保守思想的技術人員和幹部,都在新事物的面前清醒過來。
关键词: 鋼坯 軋鋼 工人 專家

内容

新華社記者李峯
   多年以來,許多國家的鋼鐵專家都在研究着如何使「德意志」式軋鋼機精軋圓鋼的過程自動化。現在,這個科學上的難題由新中國鞍山鋼鐵公司一個普通工人張明山解决了。「德意志」式的軋鋼機的設置,是幾部機器橫排並列在廠房中央。紅得耀眼的鋼坯,必須連續經過五道不同的軋孔壓延,才能製成小圓鋼。在軋製過程中,細長的鋼坯,沿着像半個輾盤似的圍盤軌槽,從方型軋孔迴鑽入偏圓形軋孔,再從偏圓形軋孔鑽入圓形軋孔。可是過去鋼坯從偏圓形軋孔鑽入圓形軋孔時,必須由工人用鉗子夾住送進去,由於這一過程是採用手工操作,成品的產量和質量受到影響,並大大阻礙了其他部分自動化設備的充分利用。
   電動的滾道把鋼坯一限接一根地送進方形軋孔,被壓軋的鋼坯在一秒鐘內從偏圓形軋孔竄出來時就變成一丈五尺長的火蛇。工人必須手持短鉗,待鋼坯鑽出偏圓形軋孔時就迎頭鉗住,轉身再把它送進圓形軋孔內。容易因鉗夾不緊而發生燙傷事故。在僞滿統治時,夾鉗工人經常是進廠還是健壯的小夥子;不久,因爲燙傷,害職業病,不能繼續工作,而被開除出廠。
   解放以後,小型軋鋼厰領導方面曾經把如何使「德意志」式的軋鋼機的精軋過程全部自動化,當作提高產量和改善勞動條件的中心課題。一提到「自動化」,工人張明山就記起了僞滿統治時期的情形,那時日本工程師爲了解决這個問題,也曾經研究過「反圍盤」,可是多次的試驗都失敗了。一九五〇年三月,張明山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三十八歲的人有了新生命,也就有了無限的創造勇氣。從他入黨那天起,他就下定决心要把「反圍盤」研究成功。他從廢鉄堆裏把日本工程師沒有作成功扔下的「反圍盤」揀了出來,每天一邊幹活一邊尋思。曾在午睡時間,別人睡了,他還利用這個短短的時間到軋鋼機旁,仔細觀察鋼料出口的情况;夜晚回到家裏,他又用破紙盒和黏土製成「反圍盤」的模型,再劈一條竹板當鋼坯,研究怎樣使鋼料出口時甩的角度適合「反圍盤」,以便找出「自動化」的原理。一九五〇年的十一月和一九五一年的十月,張明山進行了兩次試驗,結果都沒有成功,有一部份技術人員和工人都灰心了。這時,蘇聯專家華西列夫給了他們很大的啓示和鼓舞。華西列夫說:每一個創造,都是要在多次的失敗中取得經驗再繼續試驗,才能成功的。華西列夫建議小型廠把張明山的研究工作列入廠內的技術措施計劃。在張明山把「反圍盤」粗略地創製出來以後,華西列夫又幫助他設計了在技術上很複雜的「扭勁」管道。經過兩年零八個月的艱苦鑽研,在蘇聯專家華西列夫和本厰技師劉家才的幫助下,張明山終於製成了使偏圓形鋼坯自動地進入圓形軋孔的「反圍盤」。今年九月十四日,小型厰進行試驗時,全車間的職工都抱着很大的熱望等待着第一根鋼材自動地轉入圓形軋孔,但恰巧第一根沒有鑽過去,人們憂慮起來了。這時,在操作上有了充分把握的張明山却不慌不忙,繼續進行第二次試驗,結果第二根鋼材自動地鑽進圓形軋孔,鋼坯像一條有訓練的火龍,馴服地環覆穿過幾個不同形狀的軋孔,筆直地從成品孔裏鑽出來。接着第三根、第四根……也都連續自動地鑽過去了。全場工人立即發出了一片歡呼聲,一齊擁向張明山。廠長從人羣中擠出來,緊抱着張明山說:「老張,你給咱們小型廠解决了大問題。」
   張明山創造「反圍盤」成功後,許多有保守思想的技術人員和幹部,都在新事物的面前清醒過來。工程師周仁源說:「我曾看過德國的『鋼鐵手册』和美國的軋鋼專家的論文,這些書籍中都沒有解决這個問題。美國軋鋼專家在他的論文中還說:企圖利用圍盤代替人工操作,唯一的辦法是不用『德意志』式的軋鋼機。」周仁源十分懊悔自己過去盲目崇拜資本主義國家的錯誤觀點,也曾在半夜跑到廠長家裏向廠長表示:「一定要改正自己的錯誤思想,進一步努力向蘇聯學習,以便更好地爲祖國建設服務。」(新華社鞍山十三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峯
责任者
張明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