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三岔口」的改編過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4650
颗粒名称: 京劇「三岔口」的改編過程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2年12月13日,当代报登载的京劇「三岔口」的改編過程。
关键词: 京剧 改編 艺术

内容

過去,在舞台上演出的「三岔口」,是採用類似賣藝的辦法,把所有能獲得掌聲的技術都堆砌□搬上了舞台,而且還參雜了很多低級、庸俗而無聊的趣味,使這個戲變成了「紡棉花」、「盜魂鈴」一類的胡鬧節目。更嚴重的是:它把正義的人民誣為盜賊,人物的形象也弄得非常恐怖、惡劣。而新的「三岔口」把這些缺點都去掉了,並且在劇中加强了內容的思想性,保留並創造了一些新的武打技術和舞蹈動作。
   「三岔口」這齣戲,最初是由中國戲曲研究院編輯室黃雨秋同志改編的。劇情是:焦贊被奸臣王欽若所害,發配到沙門海島,楊延昭便派任堂惠暗中跟隨保護。焦贊和解差走到三岔口的地方投宿了客店,店主劉利華是一個好漢,知道焦贊是個英雄,於是,便準備搭救他。正好這時任堂專也趕來了,他們倆人都疑惑對方是壞人。在夜間,劉利華摸到任堂惠的屋中,兩人發生誤會,就打了起來。焦贊聞聲出來,三個人又打成了一團。最後,劉利華把燈取出,大家才知道是一場誤會。這樣一來,把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都改變了(舊劇本中劉利華是個開黑店的賊,想謀殺任堂惠,結果被任堂惠殺掉),把鬧劇變成了喜劇。
   在一九五〇年,中國青年文工團出國,「三岔口」被訂爲演出節目之一。為了適合國外的演出條件,我和張春華、李紫貴兩位同志,根據「三岔口」的改編本,又重新改編為獨幕劇(只演在客店中的一場)。
   「三岔口」是一個武打劇,必須用動作來傳達劇情。如果仍然採用那種公式化的動作,或為了火熾而亂加一些和劇情不符的技術,那麼,在演出時是不可能收到好效果的。因此,我們首先注意到內容,我們愼重地執行了毛主席的指示,剔除糟粕保留精華,把原有的優良部分予以加工和提高;不足的地方,就創造一些新的東西來彌補。同時,使每一個動作都緊密地和劇情相結合,每一個動作都要有它的目的性,使它入情入理。在不妨害內容的條件下,也穿插了一些幽默的動作。改編後的「三岔口」的演出時間,比過去縮短了一半以上,但是演員反而比過去多費一倍力氣,原因是從出場到結束,都是緊張的,演員必須把全部精神都貫注在整個劇中。
   因爲這個劇主要是用動作來傳達劇情,所以它不受不同的國籍和不同的語言的限制。在九個兄弟國家和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奧地利演出時,受到了各國人民的熱烈歡迎,特別是蘇聯人民對它更爲熱愛。蘇聯部長會議藝術委員會副主席特維奧·多赫列色夫曾對我們說:京劇「三岔口」是中國節目中最受歡迎的一個,京劇是世界上最高藝術的一種,但是,這樣高的藝術却有很多國家還不瞭解,以後應多多介紹。他還希望我們能有個京劇團出國表演。從這裏可以看出蘇聯人民對兄弟國家的民族藝術是多麽尊重和熱愛。
   「三岔口」在國外共演出一百五十五次,在國內也演出了二十次左右,總共演出一百七十多次,觀衆達一百萬人。在演出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糾正缺點,鞏固優點。這個劇本,到今天還沒有完全定型。
   在改編排練的過程中,不僅碰到了技術上的困難,同時,在藝術思想上也發生過矛盾。當要把一種在過去很受觀衆歡迎而自己又認爲很得意的技術删去時,是要經過很大的思想鬥爭才能解决的。例如:張春華同志的得意技術,一連氣單脚跳三、四十個「鐵門坎」,和眞瓦打破頭之後的血淋淋的形象的表演等,在過去曾獲得很多掌聲。現在要把它捨棄,的確是有些難於「割愛」的。但經過了思想鬥爭以後,有的終於全部捨棄,有的部分加以修整了。再如初出國的時候,劉利華的臉譜已經改變了一些,但鼻頭上還留着一塊白。周巍峙同志(中國靑年文工團團長)指示我們:劉利華旣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也改變了原來的醜惡形象,何必還要白鼻頭呢?應該徹底除去這種小丑的形象。我們也明白這個道理,祗是沒有立刻做到。一來是認為兩個俊扮的人物會冲淡了「三岔口」的喜劇性,不如一個武生,一個武丑比較有趣;二來是武丑的動作和形象不適於俊扮的劉利華,取消了白鼻頭就要創造一種新的形象,非武生也非武丑,在京劇中很難找到這樣的類型,一時也很難掌握人物的性格。這些保守思想,使得我們不敢大胆創造。在國外的觀摩學習中,看到兄弟國家的古典劇中有許多原是小丑的角色,後來改爲俊扮的,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啓發。春華同志的白鼻頭越畫越小,到了波蘭,他的白鼻頭便完全消失了,新的形象終於創造出來了。原來砸脚後跳幾十個「鐵門坎」,後來改為十個左右,這樣就不是單純地表演技術,而是和內容相結合的舞蹈了。在蘇聯我們又花費了幾天的工夫,創造了一套黑夜中摸索搏鬥的對拳,忽然搏鬥在一起,忽然互相摸索,這些動作,全部都使它舞蹈化。白登雲同志結合着舞蹈化的對拳也創作了新的「點子」(打擊樂器的打法),使音樂的節奏緊密地和劇情相結合。
   今天的「三岔口」正因為有了這許許多多的創造,才改變了它舊有的面貌。
   這個節目所以能够獲得一些成績,是由於偉大的毛主席給我們指出了文藝發展的方向。在黨的培養和敎育下,我們認識了不擺脫「公式」的束縛就不能使藝術得到發展。同時,我們也認淸了藝術是為廣大人民服務的大道理。另外,我們應該感謝周巍峙同志對我們的指導和團內同志們的熱情幫助。在改編的過程中,張春華同志對於整個舞蹈的結構,不斷地作了修改,這種苦心鑽研、力求改進的精神,是非常感動人的。他把一個被歪曲爲賊盜的正義人民,恢復了原來的面貌,他創造了京劇舞台上從來沒有的一種新的性格和風度,給生、旦、淨、丑各行之外又創添了一種新的角色。
   在柏林舉行的第三届世界靑年與學生聯歡節的舞蹈競賽中,「三岔口」是得集體一等獎的節目之一,在第一届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又被評爲演出一等獎,我和張春華同志各獲得演員一等獎。我們非常慚愧,我們的渺小的成就和黨、人民給予我們的榮譽是太不相稱了!我們祗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業務水平,進一步搞好我們的藝術節目,來回答黨和人民。「三岔口」這個節目,也還需要大家多提出意見,以便進一步修改和提高,使它更趨完美。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張雲溪
责任者
黃雨秋
相关人物
王欽若
相关人物
楊延昭
相关人物
劉利華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國青年文工團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柏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