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斯大林的演說中接受深刻的國際主義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4329
颗粒名称: 從學習斯大林的演說中接受深刻的國際主義教育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斯大林同志在聯共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的演說,留下了極深刻的國際主義敎育。
关键词: 國際主義 敎育 斯大林

内容

斯大林同志在聯共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的演說,給我們以極深刻的國際主義敎育。
   斯大林同志在演說中告訴我們,蘇聯共產黨不僅是在爲本國人民爭取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而鬥爭,而且是在「為各國人民爭取一個光輝燦爛的前途而鬥爭,爲反對戰爭而鬥爭,爲維護和平而鬥爭」。
   我們知道:從本國人民羣眾根本利益出發,同時也從全世界各國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乃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基本原則。「任何國家的共產黨底戰略和策略祇有在這種場合才能是正確的,如果他們不把自己封鎖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祖國和『自己的』無產階級的利益圈子裏的話,相反的,他們注意本國的條件和情况,同時承認國際無產階級底利益和其它各國中革命利益是主要的,即是如果他們在本質上、在自己精神上是國際主義的……」(斯大林)所以,斯大林的演說首先使我們深切地瞭解到:蘇聯共產黨就是這種國際主義忠實不渝的典範。
   蘇聯共產黨不僅現在給予各國人民爭取解放和維護和平的鬥爭以支持,在一九一七年取得政權以後,它就担當了世界革命工人運動「突擊隊」的崇高使命。
   偉大的十月革命的勝利,表現了聯共這個「突擊隊」的勇敢和成功。它向帝國主義陣綫衝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大林在演說中強調指出——蘇聯粉碎了德國和日本法西斯暴力統治,使歐洲和亞洲各國人民解脫了法西斯奴役的威脅。」中歐及東南歐各國人民,即是由於這一勝利的結果,得以實現了人民民主專政,走向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我們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獲得,蘇聯的援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戰後時期,這個更加強大的「突擊隊」——蘇聯——進一步援助各人民民主國家,使它們不但能够戰勝了帝國主義的政治陰謀和經濟封鎖,迅速恢復了被戰爭破壞不堪的國民經濟,在工、農業生產上超過了戰前的水平,而且能够順利地向國家工業化方向邁進。在我們新中國成立三年來的過程中,蘇聯給予我們偉大無私的援助,更是大家都知道的。
   這些都體現了蘇聯共產黨及其人民的國際主義精神,證明了蘇聯共產黨對世界革命工人運動「突擊隊」的偉大稱號是當之無愧的。確如斯大林在演說中所表示的那樣,他們並沒有辜負各國人民對這個「突擊隊」的希望。
   ×××
   對於各國人民對蘇聯的信任與支持,斯大林在演說的開頭就强調地提了出来。這不僅是告訴蘇聯人民「將來仍然需要國外兄弟人民的信任、同情和支持」,而且是敎育和鼓勵各國人民繼續加強對蘇聯的支持,鞏固與蘇聯人民不可摧毀的友誼。
   這裏我們聯想到斯大林早在一九二七年說過的一段話:「誰無條件地、毫不猶豫地决心擁護蘇聯,誰□是國際主義者,因爲蘇聯是世界革命運動的基地,但要擁護、要推進這個革命運動,如果不擁護蘇聯,這是不可能的。因爲誰認爲擁護世界革命運動可以不要蘇聯或反對蘇聯,誰就會反對革命,誰就必然陷入革命敵人的陣營裏去。」這些話的深刻意義,已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顯示出來。南斯拉夫鐵托集團反對蘇聯的可恥的結果,就是這些話的有力的例證。
   由此可見,斯大林所以說「特別珍視」各國人民的信任,其含意是很深的。其中值得深刻領會的,就是他以此啟示和敎導我們:對蘇聯的態度在現時條件下是國際主義的主要標準。誰離開了對蘇聯的信任、同情和支持,誰就不可避免地要跌人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泥坑。我們要時刻警惕自己在對待蘇聯的態度上受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侵染,並要在黨內與廣大人民中間,批判各種形式的民族主義的偏見。我們應在當前的「中蘇友好月」中,提高對中蘇友好的認識,並使之建立在深厚的國際主義的思想基礎之上。
   ×××
   斯大林同志在演說中指出:「任何兄弟黨對我們黨的和平願望的一切支持,同時也就是對它自己人民的維護和平的鬥爭的支持。……產生這種互相支持的特點是因為:我們黨的利益和愛好和平的各國人民的利益不但沒有矛盾,而且是融合在一起的。」他在這裏闡明了蘇聯利益與各國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關於這一點,毛主席也曾經敎導我們:「蘇聯的對外政策是一貫的和平政策,這和平政策就是以蘇聯的利益和世界人類大多數的利益互相聯系着的。」今天事實證明,正當美帝國主義妄圖發動新世界大戰,奴役全世界人民的時候,蘇聯是和平民主陣營的強大堡壘,支持蘇聯,就是加強和平民主陣營的力量,就是加速各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勝利。對於人民民主國家來說,與蘇聯相互支持,首先是保持本國自由獨立和走向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正在抗美援朝和即將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的中國人民,進一步鞏固、加强與蘇聯的友好同盟,更是確保祖國安全和加速祖國建設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我們正在開展的「中蘇友好月」活動,其重大意義即在於此。
   對蘇聯的態度,不僅是國際主義的標準,同時也是愛國主義的標準。在這裏,國際主義與愛國主義是完全一致的。例如,我們不能信任蘇聯,從而在各方面就不會認眞地學習蘇聯,而不去學習和運用蘇聯勝利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要使我們祖國成為繁榮、富强的工業國是不可能的。那麽,我們的愛國主義就要流爲空談。問題就是這樣明明白白地擺在我們面前。
   ×××
   斯大林在演說中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革命運動中新出現的「突擊隊」之一。這對我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和勉勵。這就是指示我們:「在一個國家裏獲得勝利的革命,不應把自己看作是自滿自足的東西,而應看作是用以加速世界各國無產階級勝利的助力和工具。」(斯大林)因此,我們應更加清楚地認識中國革命勝利的國際意義,認識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學習蘇聯的國際主義精神,進一步加强抗美援朝與即將到來的和平建設,不僅爲本國人民謀幸福,同時和蘇聯一道支持各國人民爭取解放、維護和平的鬥爭。
   斯大林的演說,對目前世界革命運動具有無可估量的意義。正如眞理報社論所說:「斯大林同志的演說對國際革命工人運動將是非常寶貴的援助。它將照耀着這個運動的道路,它將被一切國家、一切大陸的人民反覆地硏讀。」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嚴鋒
责任者
斯大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