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和平到維也納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3464
颗粒名称: 為了和平到維也納去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11月27日,中國代表團團長宋慶齡,在「中國建設」第六期上,發表題爲「爲了和平到維也納去」的文章。
关键词: 人民 和平 區域 會議 太平洋

内容

(新華社北京二十七日電)出席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宋慶齡,在「中國建設」第六期上,發表題爲「爲了和平到維也納去」的文章,全文如下:
   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已經極爲圓滿地結束了。各國人民的善良願望是會談成功的基石。把這樣一個複雜而廣泛的會議鞏固地粘合起來的正是協商的意願。正是這種意願構成了亞洲及太平洋區域空前的爭取和平的大團結,這種大團結對於全世界同樣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北京結成的堅固的友誼關係使爭取和平的鬥爭得到新的力量。這次會議使過去長期被地理的距離和歷史的事件分隔開的各國人民團結起來了。在北京,拉丁美洲人跟印度人,加拿大人跟緬甸人,美國人跟朝鮮人,中國人跟中東人,日本人跟蒙古人,巴基斯坦人跟新西蘭人,在一起了。他們共同工作,對每個國家、整個區域和全世界面對的各種問題作了廣泛的探討。由於每個人都熱切希望各國人民彼此合作,大家取得了深切的諒解。一個具體的表現就是: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和平領袖發表了聯合聲明,主張可以而且必須找出和平的辦法来解决他們兩國之間的糾紛。會議同時一致支持各國人民有權自行選定他們的生活方式的要求。親密的一家人似的關係產生了,而這是開會的幾週以前還沒有的。這種關係把爭取世界和平的努力提到更高的水平上。
   亞洲及太平洋區域人民對和平作的這一重大貢獻使各國人民充滿希望。它增强了他們以堅决的行動迎擊對人類的每一種威脅的决心。它更加大大提高了在許多國家已經在提高的覺悟,使人們認識到,最近幾個月來戰爭的危險增長了,但是人民有能力有辦法改變事態的方向。它使得主張禁止一切大規模毁滅的武器、締結五大國和平公約、管制與裁減軍備、制止日本和西德的重新軍國主義化和立即停止現在的一切戰爭這些要求所已經徵集到的億萬人民的簽名,更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它給當代的一件大事——維也納世界人民和平大會準備了條件。
   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的代表已經回國,他們正在這些區域的十六億人民中間傳播着曾使他們感動的情緒和他們在北京以民主方式達成的各項重要决議。他們正在宣傳着大家怎樣在會上誠心誠意地主張以公平合理的談判方式,停止戰爭和解决國與國之間的分歧;大家怎樣願意進行貿易,進行文化交流;大家怎樣普遍反對在沒有麵包吃的時候却製造槍砲的政策;大家怎樣要求給各國人民以自由;大家怎樣願望緩和緊張局勢,友好相處,在每一個國家建設幸福的生活。
   這些都是每一個善良的人的意願,不管他抱有怎樣的見解或信仰。這種意願必須用各種可能的方法表現出來,並使條條道路通向維也納世界人民和平大會。人民必須保證使和平的工作,無論在精神上和實質上,從北京跳躍到維也納,從維也納跳躍到下一個勝利。
   人民能够而且一定要拯救和平!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宋慶齡
责任者
宋慶齡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