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電影界訪問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3114
颗粒名称: 蘇聯電影界訪問記
分类号: G210
摘要: 笔者阐述访问苏联,对苏联电影的剖析。
关键词: 苏联 电影 剖析

内容

印度尼麥·哥希編者按:尼麥·哥希是印度進步電影界的導演。這篇對蘇聯的電影事業的觀感,具體證明了蘇聯電影對生活的忠實。同時也簡要地說明了蘇聯電影對「愛情」與「痛苦」的新現實主義的處理方法。
   我從蘇聯回國後,朋友們要我寫一點對於蘇聯電影的印象。如果我不同時說一說蘇維埃國家的社會經濟情况和它的人民的生活與習慣——我所看到的東西——那末,任何談論蘇聯電影的文字都會是不完全的。爲了理解蘇聯電影的內在意義,對這些方面的認識與了解就更爲必要。因爲,我所看到的,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人民和生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人民是不同的。實在,完全不同。
   我對蘇聯電影幷不陌生。在我訪問蘇聯之前,我討論過同時還聽到過對於它的各種批評——「這都片宣傳,那麽幸福的人是可能的嗎?」「他們怎麽能改變人的本性呢?那是不可能的。」等等。
   是的,我反對那些批評者,一部份是依據我對蘇聯的認識——它的國家槪念、它的目標,它的政府結構,另一部份是依據我從報紙、雜誌和書籍上獲得的關於這個國家的材料。根據我的研究,他們所宣揚的成就,幷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我的心底裏還濳藏着懷疑:「他們在影片上所呈現的是眞實的嗎?電影眞正反映了他們的生活嗎?」
   我經常希望訪問蘇聯,以廓清我的懷疑。我在尋找這樣的機會。可是到請柬到達時,我倒驚奇了。來得這樣突兀,幾乎不能置信。
   邀請我訪問蘇聯的請柬是蘇聯對外文化協會通過電影部發來的。我想不到我有資格獲得這樣的光榮,後來我才明白,這樣光榮之所以及之於我是因爲我們曾導演「覆滅者」這部影片。
   我在蘇聯逗留了兩個月,并且充分地運用了這段時間。我訪問過他們的工廠、農莊,他們的娛樂宮、圖書舘、文化宮、基督敎堂與回敎寺院。是的,我看了這一切而且看得很仔細。但是有一樣東西我沒有看見——所謂「鉄幕」。
   使我驚奇的是那種滲透着藝術各部門的創造精神的不絕的奔流。蘇聯藝術家們汹湧着淸新力、新的計劃、新的思想。事實上,文化高潮已普及全國。你能在藝術的各個部門——詩歌、繪畫、小說、戲劇……劇院和電影院——覺察到它。因此,你會了解電影工業只是整個文化組織的一部分。
   蘇聯影片的目的是幫助政府推動全國進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它對於建設社會主義國家這一任務的貢獻極大。我看到了,蘇聯人民多麽深愛他們的電影以及製作電影的人們負有多麽重大的責任。我必須承認,這些方面我過去是不知道的。但當我與千百俄羅斯人坐在一起看影片的時候,我發現這些影片的偉大,觀衆們的嚴肅以及蘇聯電影工業領導者們所担負的任務的是多麽重大。
   在國內第一次看「庫班哥薩克」(即「幸福的生活」——編者)時,我喜愛這部片子。但當我訪問了他們的集體農莊之後,重看這張影片的時候,我的喜愛比從前要大千百倍。我的懷疑消散了。我發覺,他們影片中那些外國觀衆看來似乎是「不眞實」或「幻想」的部份,都是事實。是的,是蘇聯的平凡的事實。
   今天,根據我所看見的,我可以向全世界大聲宣佈:蘇聯雷影是根據眞實的生活拍攝的。現實主義是它感染力的基本核心。……蘇聯影片反映了國內平常的男人和女人的生活。
   這些影片表明了蘇聯人彼此間深摯的感情。在塑造普通人的形像時,表現了他的尊嚴、驕傲與自重。站在他們的土地上,我看到了蘇聯人的生活怎樣被反映在他們的電影裏。他們的電影說明了他們的成就與光榮。蘇聯人的生活是有些不同的,他們憎恨懶惰和自私,他們不怕困難,甚至歡迎困難的工作,因爲他們知道他們一定會克服困難達到目的。他們的生存不受失業、飢餓和不安的威脅,他們生命充滿着熱情、光彩與精力。他們永遠是有創造性的。
   電影是他們達到一定目的的一種手段。他們努力於提高人民的文化水準,把人物的最好的素質提到面上來以幫助人們成爲更好的公民。當然,蘇聯電影也表演「愛情」「煩惱」「幸福」與「羅曼斯」,但這些是在這個國家的背景下表演的。通過這些戀愛故事,它體現了人□與祖國的關係。愛國主義,社會意識,同志關係,責任感與戀愛觀,縱橫交織在影片的材中。
   當然,人的心情的基本因素是同樣的。不管我們生活在蘇聯或資本主義國家,我們都有憂傷、快樂、恐懼、焦慮、憤怒、痛苦、恨、愛和隣憫等等感情。但在他們的影片裏,對這些基本因素的處理方法,却完全不同。我從兩張影片的簡單介紹中來說明這一點。
   「金星英雄」:
   這是一個共產主義建設的故事,主角是獲得金星奬章的退伍軍人和一個平凡的鄕村姑娘。前者是有修養的、進步和受過敎育的;鄕村姑娘却在文化上比較落後。這姑娘的文化落後,妨礙了他們之間愛情的順利發展。但是他們兩個,在戰後重建祖國的工作中都負有責任。退伍軍人在電氣化建設工程中負領導責任,鄕村姑娘在全國規模的建設中也貢獻着她的一分力量。在工作中,她拚命學習,以現代技術智識來充實自己,希望成爲她未來丈夫的有力助手。
   最後他們終於結了婚,他們是幸福的。由於他們在祖國建設中,一塊兒負起責任,一塊兒克服困難,所以他們的幸福就更加有增無已。
   「頓巴斯礦工」:
   這故事是以頓河州一個老煤礦爲背景、圍繞着一個普通的礦工家庭而展開的。首先,我們看到沙皇制度下的這個家庭,然後我們看到十月革命後的這個家庭。這中間有巨大的改變。那作爲一家之長的靑年老邁了,而現在家裏有更多强健的靑年人。他們全都在工作。影片顯示了他們充滿熱情的生命,他們忙碌的日子和他們的戀愛。
   但最使我感動的是把巨大的挖煤聯合機降到礦井裏去工作的那一幕,叫人驚奇的是他們對機器這樣的關注:這是重大的責任,因爲這關係着整個煤礦和所有工人的生活與未來。(靜之摘譯自「團結」三月號)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