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拱路首期工程完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2325
颗粒名称: 武拱路首期工程完工
并列题名: 定本月十五日開放通車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2年9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建設局動工修建自武林門經湖墅裏街接小河直達拱宸橋的武拱路工程,十一月十五日開放通車。
关键词: 橋樑 工程 建设

内容

(本報訊)杭州市人民政府建設局爲貫徹「市政建設為生產服務,爲勞動人民服務」的方針,於本年七月動工修建自武林門經湖墅裏街接小河直達拱宸橋的武拱路,首期自武林門至小河一段路面工程,經過將近二月來施工,已於九月間首先完成了路面工程,路中橋樑工程也已於十一月一日完工,並定自十一月十五日開放通車。
   武拱路工程範圍除將路面長度四千四百另四公尺、闊五公尺不等的石板老路拓寬為十六公尺闊的碎石路面外,自武林門至小河段途中尚有左家橋、康家橋、娑婆橋等三座橋樑工程。全部工程費達二十四億四千餘萬元,為爭取在四十天完成,全路分三段同時開始施工,參加工作的工賑工人達一千人左右。
   在施工過程中,由於全體工作人員和工人通過「三反」運動的敎育,普遍提高了工作熱情,發揮了高度積極性,節省了許多人力物力,並且由於工人們發揮了創造智慧,不斷地動腦筋、找竅門,湧現了許多動人的模範事蹟。如在橋樑底脚的打樁和澆混凝土的下層基礎工程中,因當時連日大雨,河水高漲,雖然用抽水機不斷打水,但依舊無效。工人們為了不使工程受到損失,小半個身體浸在河水中,仍繼續工作一直堅持到天亮,使打樁和澆混凝土工程很順利地全部完成。在材料供應方面,拆運小北門至艮山門一帶的城牆大片石到武拱路工地,原來需過二道壩,搬運一次需四小時,一天只能搬運二次,工人們爲了不使材料與工程脫節,爭取了一天搬運三次。在改進工作方法方面,如在埋設淸河閘以南一段下水道時,因爲路的兩邊水位很高,掘好下水道便滿上了水,按放溝管不容易,工人們想出了辦法,採用「挖一段排一段」的工作方法後,能够在不築壩也不降低淸河閘水位的情况下,克服了埋管的困難。在全路掘下水道時,開始時本來是一人掘土兩人吊土,吊的要等掘的,既費工又費時,工人們也想出了辦法,改爲兩人掘兩人吊,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節省材料方面,據初步統計,僅靑磚一項就節省了約三十餘萬塊,値七千二百萬元。同時,工人們對材料都非常愛護,一只螞蛀釘反覆使用達四五次,在收班時如有剩下尚未用完的已拌好的水泥漿,爲了避免失性硬化的損失,工人們也常常早上班,遲散班,繼續工作到用完為止。
   此外,在路側還做了避車道,在夾城巷還做了支路,可以通往運河碼頭。
   但是,由於工程設計不週密,施工缺乏計劃性,工程上存在的缺點和錯誤是不少的,有些缺點並且相當嚴重。在設計方面,如自寳慶橋至賣魚橋一段路面工程竟高出沿路屋基六十公分以上,若沒裝有人行道的平側石阻擋,下大雨時,水便會溢進沿路數百戶商店的地面。在施工缺乏計劃方面,如因現場材料供應準備不足,一時急於供應大石,以致將有些大片石敲得過大,在墊基時,壓路機無法滾壓平坦,又須重新翻起敲小,浪費人工就有一百十八工。
   造成工程缺點和錯誤的原因,主要是負責工程的市建設局有些技術人員沒有完全樹立對人民建設事業負責的態度,及在工作中的濃厚的保守思想,墨守成規所致。現在該局已結合業務學習對該工程進行了初步檢查,並提出對改進今後基本建設的方向與要求,組織工作人員進行有關基本建設的法令文件的學習,加强工程建設的思想領導。
   (通訊員程志瑜)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程志瑜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