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衢山洋面今年海產普獲豐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1756
颗粒名称: 定海衢山洋面今年海產普獲豐收
并列题名: 漁民生活已有了顯著的改善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52年11月,定海縣衢山洋面海產今年普遍獲得豐收。
关键词: 豐收 生產 海蜇

内容

(本報定海訊)定海縣衢山洋面海產今年普遍獲得豐收,特別是秋汛的海蜇生產,僅根據國營浙江水產運銷公司八、九兩月份在衢山一地收購的鮮海蜇統計,即達四、二三四二七五斤,總値人民幣達二三六、八五七、九一〇元,漁民的生活,亦隨着漁業生產的發展而得到改善。
   今年漁產獲得豐收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以及大力扶植,如小衢山島的漁民已好幾年沒船下海捕海蜇,今年秋汛期間,經人民政府貸款扶持,下海生產船隻突增至十八隻;又如僅有二十戶的小黃沙村,去年秋汛只四隻船下海,今年亦增至十八隻船下海生產。以捕海蜇的生產力來說,過去一船只捕二三百對(每對海蜇重約十五斤),今年每船普遍增至約一千對,較前提高了三四倍。國營公司的合理掌握魚價,大力進行收購加工,更保障了漁民的生產利益,如國營浙江水產運銷公司衢山收購站在秋汛期間,爲了支持漁民大量生產,擴大了收購加工的任務達四倍。同時對鮮海蜇的收購價格亦予適當提高,維持每斤一百元左右,因而大大鼓舞了漁民的生產情緒。如衢山漁民陳阿良感激地說:「在反動派的時候,我們漁民很難下海生產,就是生產出來的魚也賣不了,生活一點沒保障,今天在毛主席和人民政府領導下,我們不愁難下海,有魚不愁賣不了,只愁生產的少。」
   由於漁業生產發展,漁民的生活亦隨之很快提高與改善。如過去的衢山漁民,在反動政府的摧殘壓迫下,生活是極端困苦的,他們已很多年沒穿新衣了,今年秋汛後,漁民們已普遍買布做新衣,據不完全統計,該地漁工平均每人買了近半疋的布。過去漁民吃蕃薯糊口,現在都吃白米飯了。黃沙村的漁民普遍反映說:在人民政府領導下,我們生產的好,生活也好。(洪天)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洪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定海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