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合作社比互助組強王樟喜合作社生產增加三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0876
颗粒名称: 農業生產合作社比互助組強王樟喜合作社生產增加三成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10月23日当代报登载了关于農業生產合作社比互助組強的来信。
关键词: 当代报 農業生產 互助組

内容

編輯同志:龍游縣溪口鄉四村王樟喜農業生產合作社,是今年四月裏組織起來的。最近他們總結了半年來的成績,證明了組織農業生產合作社比互助組更强,主要的表現是生產力的提高,如該社的八十四畝田,今年平均每畝收四百四十四斤燥谷,比去年增產三成,比當地最好的雷天榮互助組增產一成。因爲農業生產合作社比互助組更前進了一步,社員以土地入股,在生產時全社統一使用勞力和土地。這就突破了土地分散個體經營的生產關係,克服了互助組集體勞動與個體經營的矛盾。
   王樟喜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社員們,經過討論後,知道了組織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好處:
   ㈠由於土地入股,統一使用,共同經營,可根據社內土地肥瘦,來全盤計劃施肥。因而施肥比較合理,提高了產量。如社員陳玉祥的十畝黃泥田,經過合理施肥後,產量比去年增加六成。
   ㈡土地入股後,剷除了土地相連的田塍,擴大了耕地面積,增加了產量。他們社裏共剷了三條田塍,多種二行稻,多收了七十斤穀。
   ㈢由於集體經營,統一使用了勞動力。因此可根據社員的特長,科學分工。並能抽出勞動力搞副業生產。如社員曹朗會燒窰做瓦,王樟喜會放木排,他□在從事農業有空餘的時間,便去做副業,賺到了四百斤大米。
   ㈣農業生產合作社,積累了不少公共財產,替進入集體農場打下了基礎。如該社在秋收前,自己造了三間房屋,另外又添置了大小農具十四件,並且化了一百五十個工,開出荒地一畝七分。
   ㈤在生產物的分配上,除了按入股的土地數量多少分配外,並以按勞取酬的原則分配,這就大大發揮了社員勞動的積極性,因而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量,如社員曾云星,往年他做一天玩一天,參加合作社後他天天勞動,共做了九十八個勞動日。社內有五個靑壯年婦女,往年不下田的,今年也參加了糊田邊、耘田等工作。
   ㈥社員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後,逐漸加强了集體觀念和養成了愛護公共財產的習慣。如社員葉裕順往年替別人耕田馬馬虎虎,深淺不勻,今年入社後,認識到在合作社裏,田耕不好對自己不利,對大家也不利,因此就耕得很好了。
   除此之外,其他如耕作技術及水利等方面都有了改進。耕作方面採用了小株密植法;在興修水利方面,新挖了一個塘,修了一個塘一條壩,因而戰勝了自然的災害。
   中共衢州地委農委會檢査組戴宗昌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戴宗昌
责任者
王樟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