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魯迅的革命愛國主義的精神遺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0602
颗粒名称: 繼承魯迅的革命愛國主義的精神遺產
并列题名: ——紀念魯迅逝世十六週年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2年10月19日当代日报登载的偉大的魯迅,在他一生不疲倦的戰鬥中,爲我國人民樹立了不朽的革命功績,創造了豐富的文化思想的遺產。
关键词: 魯迅 文化 革命功績

内容

偉大的魯迅,在他一生不疲倦的戰鬥中,爲我國人民樹立了不朽的革命功績,創造了豐富的文化思想的遺產。這一份遺產超越於前代所有的民族遺產之上,必須由我們來繼承它,這是毫無疑義的。接受這個遺產,不疲倦地閱讀、研究和宣傳魯迅的著作,决不僅僅是文藝界的任務,决不僅僅是靑年知識分子的任務,而是全體革命人民,首先是全體共產黨員及其幹部的任務。每個共產黨員都應當記住毛澤東同志對魯迅的古典式的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綫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决、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但是,我們果然已經正確地繼承了魯迅的精神遺產,幷進一步正確地去接受前代所有的民族遺產了嗎?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接受這些遺產呢?這個問題在我們思想界中,直到今天還不是已經完全解决了的,因此,在紀念魯迅逝世十六週年的時候,有必要把它重新鄭重地提出來。
   不容否認,我國思想界、文化界、敎育界的人們,近年來做了許多接受民族遺產的有意義的工作,幷且有了不少的成績。伴隨着這些成績而俱來的,一方面是有一部分人採取了粗暴的態度,對於民族遺產胡亂加以「審判」;又一方面是另一部分人把所有的舊東西都當成寶貴的遺產,一槪都「不要動」。這兩部分人顯然都是錯誤的,他們都應該首先來學習魯迅對待民族遺產的革命精神,首先繼承魯迅所留給我們的這個精神遺產,才能更好地來指導我們接受民族遺產的工作。
   魯迅是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和革命思想家,他在一切方面都表現為一個革命的愛國主義者,是很自然的。他對待民族遺產的態度,和他對待其他問題的態度一樣,都和他的革命愛國主義的精神分不開。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崇高的、熱烈的、革命的。正因爲這樣,他對於一切落後的、腐朽的、反動的東西深惡痛絕;對於一切先進的、發展的、革命的東西則夢寐以求。他極端憎惡舊中國,他把舊中國的歷史直截了當地分爲兩種時代——「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他竭力追求「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人民由奴隸變為國家主人的新中國。(以上引文見「墳」:燈下漫筆)他把舊中國比爲「沙聚之邦」,把新中國稱爲「人國」,他呼號要把「沙聚之邦轉爲人國」,他相信「人國旣建,乃始雄厲無前,屹然獨見於天下」。(以上引文見「墳」:文化偏至論)他所憧憬的新中國現在實現了,而且確然如他所預見的,新中國正「雄厲無前,屹然獨見於天下」。生活在新中國的我們,再回頭去批判舊中國的一切,比起在舊中國的漫漫長夜裏奮鬥的魯迅所做的,當然要容易得多了。
   憎惡舊中國的反動落後,熱愛新中國的突飛猛進,這才是革命的愛國主義。有了革命的愛國主義,才能正確地批判與接受過去所有的民族遺產。魯迅的「阿q正傳」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這部作品,對於阿q、王鬍、吳媽等等飽受摧殘的奴隸生活,寄予極大的同情;對於被壓迫民族的自卑自嘲的精神勝利法,表示無限的痛心;而對於趙太爺、秀才、假洋鬼子等等踐踏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反動派,給予了嚴厲的撻伐。這是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的革命現實主義的作品,它表現了革命愛國主義的兩個方面。
   一方面,魯迅對於舊中國歷史上一切黑暗、腐敗、消極的一面,都加以無情的揭露與諷刺,使人民隨時警惕不要受騙。在「華蓋集」的一篇「通訊」裏,魯迅寫道:「看看報章上的論壇,反改革的空氣濃厚透頂了,滿車的「祖傳」、「老例」、「國粹」等等,都想來堆在道路上,將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接着,他於是說:「辦法,首先還得用那幾年以前『新靑年』上已經說過的『思想革命』。」這個思想革命,應該說在今天還必須繼續。今天正有一些人,聽到愛國主義,就連什麽「祖傳」、「老例」、「國粹」等等也想照樣搬出來,或一律要求保存,竭力主張「不要動」。這實際上是完全違背了革命愛國主義的精神的。
   但在另一方面,魯迅對於在各種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只要有一點眞正代表被壓迫者的反抗鬥爭的主張和行動,就都極力讚揚,接受他們的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打擊各樣各式的失敗主義論,鼓舞人民的自信心,以推進新的革命鬥爭。在「且介亭雜文」裏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魯迅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然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因此,對於歷史上的人和事,對於民族的文化遺產,如果不採取正確的歷史觀點加以分析,而以粗暴的態度,胡亂進行「審判」,也是絕對錯誤的,這同樣違背了革命愛國主義的精神。
   魯迅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是革命的,還因爲它不但擯斥民族自卑的心理,同時也檳斥民族的自大狂。在「□風」的「隨感錄三十八」中,魯迅寫道:「不幸中國偏祗多這一種自大:古人所作所說的事,沒一件不好,遵行還怕不及,怎敢說到改革?這種愛國的自大的意見,雖各派略有不同,根抵總是一致。」只有旣反對民族自卑感,又反對民族自大狂,才能樹立眞正的民族自信心。
   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敎育我們:「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淸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魯迅對於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觀點,和以毛澤東同志爲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對於中國歷史與文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是一致的。
   正因爲這樣,作為革命愛國主義者的魯迅,同時又是一個國際主義者。首先向中國廣大羣衆介紹俄羅斯的先進文學作品和蘇聯的社會主義文藝作品及其理論的,就是魯迅。他在這方面做了許多模範的工作。在「祝中俄文學之交」一文中,魯迅表達了他對於偉大蘇聯的熱烈嚮往的心情。他說:「我們的讀者大衆,在朦朧中,早知道這偉大肥沃的『黑土』裏,要生長出什麽東西來,而這『黑土』却也確實生長了東西,給我們親見了:忍受,呻吟,掙扎,反抗,戰鬥,變革,戰鬥,建設,戰鬥,成功。」這種早已蘊蓄在他的內心的嚮往光明的熱情,使他不斷地勉勵靑年人,要努力「改革、奮鬥三十年,不够就再一代,二代,……。」(華蓋集:忽然想到之十)這樣熱情的期望,對於今天已經取得勝利的我們,是多麽大的鼓舞呵!
   中國正在進入偉大的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時代。魯迅所痛惡的舊中國正在變爲過去,魯迅所熱望的新中國正在變爲現實。但是必須承認,就在經濟建設的前夜,雖有三年來新中國的迅速進步,舊中國的落後的負担還沉重地壓在全國人民的身上。中國的重工業和其他近代工業、近代的陸上水上空中交通事業、近代的農業,近代的勞動、居住、衛生和文化生活條件,婦女和兒童的應得的地位,這一切都還在難以忍受的低下的水平上。我們的任務是艱鉅的。當然,這些低下的水平决不是什麽可愛的東西,我們决不是因爲要保存這些而愛國,恰恰相反,正是因爲要消滅這些而愛國的。我們面前還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這些困難的性質,與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根本不同了。我們完全應該繼承魯迅的革命愛國主義的精神遺產,在即將到來的國家建設事業中,遵照毛澤東同志的指示,勇敢地脫離舊生活,創造新生活,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成一個完全可愛的,就像今天蘇聯那樣的,就像魯迅和我國歷史上其他無數志士仁人所夢想的那樣的人間樂園。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魯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