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思想,為加速國家工業化而努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9459
颗粒名称: 改造思想,為加速國家工業化而努力
并列题名: 記杭州水泥廠工程師姚嶸侃的轉變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2年10月1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杭州水泥廠工程師姚嶸侃的轉變的文章。
关键词: 改造 思想 生产

内容

本報記者陸克昌
   毛主席說:「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種知識份子思想的改造,是我國在各方面徹底實現民主改革和逐步實行工業化的重要條件之一。」杭州水泥廠工程師姚嶸侃三年來的轉變,具體地說明了這個指示的英明和偉大。
   姚嶸侃搞水泥工程已經有了十二年的歷史。他曾經設計造成中國第一架自製水泥磨機。過去,他因為自己有一套技術,有一些成績,就把自己看得很高,常常說:「我是個有十多年經驗的水泥專家,當過總工程師,提起我的名字,水泥界那一個不知道!」對於工人,他是向來瞧不起的。他以爲:工人沒有知識,只能按照他的設計勞動勞動。就是因為他把自己比得較工人高上一等,所以不願意接近工人,老是坐在自己漂亮的辦公室裏,不屑下車間,有問題就翻厚厚的洋裝書就算了。
   解放以後,他從私營廠轉到了公私合營廠工作,但他的思想并沒有跟着轉變過來。他想:「不管什麽私營、公營,反正我有的是技術,有一分本領換一分錢,只要薪水高、待遇好,別的不必考慮。」在這種觀點支配下,他從未好好考慮一下爲誰服務的問題。人家說:「現在要爲人民服務,」他覺得這是抽象得很的事情,為優厚的待遇工作,這就具體得多,所以他只是爲待遇而工作,其他事情一點不想過問。但是,到底是時代變了,許多新的事情使他不能再「依然故我」了。首先,是工人不再像過去一樣對生產漠不關心,他們常常動腦筋、想辦法,對生產提出意見。比如他設計按裝的水泥磨,根據理論每天可以出產二十五噸水泥,結果只出十四噸,工人就對他提出過意見,指出設計上有缺點,機器上有毛病。碰到這些時候,他就老以爲工人有意和他爲難,不然爲什麽過去就不曾發生過這樣的事兒呢?因此心裏很不服氣,反說是工人技術不好,對工人大發牢騷。工人意見提得多了,他就鬧情緒,很消極,覺得現在事情難辦,不像以前那樣方便了。那時候,自己講的有根有據,可以翻出洋裝書來對證,資本家那裏還有不相信他而相信工人的呢?現在的廠長却不同了,他雖然喜歡聽他的意見,但似乎更喜歡聽工人的意見。想到這裏,他就很灰心,他想:「你們有辦法,就看你們辦吧!」顯出一副鬱鬱不得志的樣子,暗裏打算「另闢蹊徑」。碰到機器設備上出了毛病,實在不得不動手時,也不肯和工人商量,而悶聲不響自己去幹。如有一次風箱出了毛病,停止轉動。照他看,車子停下來是因爲「培令」發熱。但實際上「培令」是剛剛換上去的,重量也吃得住,不應該有什麽毛病。然而他就是不相信車子停下來可能有別的緣故,硬是死啃理論,咬定是「培令」上有問題,化了兩天兩夜時間,獨個子在「培令」上找問題。結果還是工人在小組討論時,由工人邱四海提出要檢查地軸和翼子板,才發現地軸已經彎曲,影響到「培令」發熱的道理,加以修好。然而姚工程師是不是從這一事件打破了自己的單純技術觀點呢?並不,他認爲這不過是偶然的事情。講理論總還是自己好,自己無論如何要比工人懂得多,强得多,聰明得多。因爲先有了這樣的打算、成見,他對於領導上強調依靠工人階級搞好生產的道理至多也只是從理論上承認,而並不眞正相信要依靠工人,也不相信什麽技術與勞動相結合,更不知道還要改造什麽思想。
   等到「三反」「五反」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的展開,他在羣衆發動起來之後,在許多事實敎育面前,才開始明白過去所走的道路是不光榮的。他想:「我有技術,爲啥一定要靠老闆吃飯呢?」這樣,他才算在爲誰服務的問題上開始清醒起來,知道了今天工作不是爲了薪水高低、待遇好壞,而是爲了替社會創造財富,使國家早日工業化,爲了個人面子問題,抱消極,甚至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是不對的。但有了這個認識之後,他又產生了一種類乎恐懼的感覺,他覺得由於過去自高自大,輕視工人,和工人之間存在的隔閡很多,甚至有過對不起工人的地方,工人對他有意見,是不是這回要狠狠地鬥他呢?想到□些地方,他又感到痛苦懊悔,坐立不安。他只担心行政上給他處分,甚至還担心會因此失去工作。但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領導上看他有了悔悟的表示,還是誠懇地告訴他:「工人與工程師、技術人員是一家人,領導上一視同仁。只要提高覺悟,積極工作,使勞動與技術相結合,大家把廠辦好就好了!」工人方面,看他作了檢討,認識了過去自己所走路線的錯誤,也對他進行了團結,過去被他解職過的工人耿小坤說:「現在我們不是個人主義的看問題。一切爲了搞好生產嘛!」在領導上和工人同志這樣大公無私的精神感召下,他才體會到了共產黨和工人階級的偉大氣魄,認識到了過去自己一切個人主義的看法想法都是自私的、可恥的。他開始表示要和工人團結一起,好好工作了。
   這樣,他就覺得整天坐在辦公室裏不是辦法了。雖然還不習慣,但他經常要求自己跑到車間裏去。車間好像就是一個廣闊的海洋,因爲這裏面有的是工人的勞動和智慧。從很多具體的事實敎育,他慢慢領會了什麽叫做工人階級偉大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如水泥磨機的每天產量只有十四噸,和他設計時要達到的二十五噸相差很遠,過去他一直認為工人技術不好,不是機器上的毛病。今年六月份中,他看到工人生產很積極,操作很熟練,才開始虛心地和工人一起研究怎樣改進機器增加產量,在研究過程中,按照他所懂得的理論,應該把車速從每分鐘二十七轉增加到三十二轉以上才行。但這樣一來,傳動牙齒的跳動會更劇烈,反而使生產受到影響,這個理論顯然是行不通的。工人毛根岐同志却向他建議說:按照他的經驗,如果在磨泥機上增加彈子,擴大彈子的磨擦面積和彈子的衝擊力,產量也可以增加。姚工程師接受了他的建議進行試驗,果然就使產量迅速增加,從原來每天產十四噸增加到了現在的二十七、八噸,超過了他原來的計劃。再如一座大窰,在今春開工時,按照他的估計,頂多只能開一個半月,他似乎一直準備着它明天會停下来修理,但事實却完全相反,由於工人操作上的細心,到現在已經二百三十多天了,還是沒有停下來。在這樣的事實面前,他的單純技術觀點和自高自大的心裏逐步受到打擊,他在感情上也漸漸馴服下來,不再覺得工人不可親近,因而下車間也成了習慣。有一次小磨機裏面出了毛病,他就和工人一起鑽進去修理。他說:「我不能再老是坐辦公室了,一定要到車間裏和大家聯系聯系,一起研究,才能搞好工作。」工人見工程師下了軍間,大家都很高興。他們說:「工程師有理論、會製圖、會計算,有十多年實際經驗,我們應該很好的和他配合起來。」這樣,姚工程師就眞正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道路,現在,技術和勞動已開始結合起來,他正和工友們一道設計改裝風篩機,使他們廠的生產再提高一步。
   三年來,姚嶸侃工程師從對黨感情冷淡、對工人鬧對立,到懷疑、徬徨、動搖以至認識黨和工人的人公無私,而主動的靠近工人。這一過程是曲折的,對他自己說來,這也是一個不斷克服個人主義的痛苦的過程。但是由於黨的正確領導和自己的努力,他終於勝利地轉變過來。他感愧地對我說:「如果沒有黨對我的實際敎育,我眞是不可挽救了。資產階級思想和單純技術觀點,不但害了我個人,而且也使我損害了國家的生產,像風箱停轉的那一次,由於我不肯和工人商量,只相信自己有辦法,一個人修來修去還是修不好,結果風箱停頓生產二十二天之久,使國家生產受了多大的影響!」他又說:「但是現在我的進步還很慢,還需要好好在實踐中鍛鍊,加緊學習,改造自己的思想,才能使我不致再犯技術上的錯誤,爲國家的工業化而盡我的一分力量!」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陸克昌
责任者
師姚嶸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杭州水泥廠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