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光芒照耀到山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9177
颗粒名称: 文化的光芒照耀到山村
分类号: G529.71
摘要: 一九五〇年河南省郟縣蘇墳村成立的冬學,第二年就順利地轉為常年民校了。蘇墳村的學齡兒童已全部入學。
关键词: 農村 文化 教育

内容

新華社記者朱煒
   蘇墳村是河南省郟縣的一個山村。該村在一九五〇年成立的冬學,第二年就順利地轉為常年民校了。土地改革完成後,蘇墳村農民隨着他們經濟生活的上昇,都迫切地要求學習文化。他們說:到社會主義社會要用機器耕地了,不識字怎能學會開機器呢?因此,村中的靑年人和壯年人紛紛入學,有些五、六十歲的老人有空也到民校裏學習個把鐘頭。現在蘇墳村民校已有一百四十多個學員,佔全村靑年人和壯年人總數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許多學員都已能讀河南大衆報了。
   蘇墳村的學齡兒童已全部入學。村民們非常誇耀他們有一所很好的小學。這所小學解放前只有初級班,學生也只有二十幾人,每年至多上四個月的課。解放後,人民政府派了本村的一個簡易師範畢業學生王法治作校長。從一九四八年復校到現在,每年都獲得全縣小學成績「優勝」的錦旗。學校也由鄉立初級小學改爲區立完全小學,又改爲縣立完全小學了。學生已增加到五百多人。學生學習的態度和成績都很好。其中僅蘇墳村農民的兒女就有一百二十多人。村裏去年小學畢業的學生十人都進了郟縣中學。今年畢業的小學生也都準備上中學。
   翻了身的農民如飢如渴地希望取得文化知識,並且熱烈愛好文娛活動。從一九五〇年冬天起,蘇墳村就有了農民業餘劇團。那年村上冬學剛開辦時,上學的農民只有十幾個人。區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建議:組織這十幾個學員,搜集村中不識字農民的痛苦事實,編了一齣名爲「爭取文化翻身」的戲,在村裏演唱。村民們看了這戲之後大受感動。兩天以後,冬學的學員就增加了三十多名。蘇墳村農民業餘劇團也就這樣誕生了。以後,每逢節日,他們就結合本村的中心工作編劇演唱;平時,就分組學習。每天下午太陽將要落下去的時候,村裏處處能聽到讀書、讀報和唱歌的聲音。這個小小的山村這時就變得非常熱鬧。村裏的劇團還參加過全區和全縣戲劇觀摩比賽,並被附近廟會請去演唱。到現在這個劇團已編演了二十多齣戲,演出達數十次,演員也增加到近四十人了。去年八月間,捐獻飛機大砲支援志願軍的運動在河南展開時,這個劇團編了「增產捐獻」一劇,在全鄕五個村中巡迴演唱了五天,發動全鄉農民捐獻了七百萬元,今春他們響應豐產運動編演了「組織起來搞生產」的戲劇以後,全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農民就組成了十五個互助組。
   一個小小的山村,爲什麽在文化生活上能够有這樣蓬蓬勃勃的新氣象呢?一個四—多歲的村劇團演員王松說得好:「土地回家了,又年年豐收,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誰不歡天喜地呢?」(新華社開封二十一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煒
责任者
王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