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土改後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華北廣大農村面貌正在迅速改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9109
颗粒名称: 隨着土改後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華北廣大農村面貌正在迅速改變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52年華北區各地隨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廣大農村的面貌正迅速改變。
关键词: 農業 農村 面貌

内容

(新華社北京廿六日電)華北區各地隨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廣大農村的面貌正迅速改變。華北區在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以後,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一九五〇年全區的棉花產量即已超過戰前水平,一九五一年全區農業生產總值已恢復到戰前水平。今年春季以來,全區一百八十個國營農場、一千七百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近百萬個勞動互助組,帶動一百五十萬戶個體農民開展了規模宏大的愛國增產競賽運動,把全區農業生產提到更高的水平。預計今年全區糧食產量可超過戰的百分之三,棉花產量可超過載的百分之七十。
   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使農民生產水平普遍提高。華北全區餘糧戶已佔全區戶口總數百分之四十,農民購買力迅速提高。僅就市布一項來說,一九四九年農民的需要量為四百八十六萬疋,到一九五二年已增至一千三百萬疋。隨着生活的改善,充滿新鮮內容的政治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起來。擁有人數最多的常年民衆學校,去年全區即有六萬所,平均兩村一所。這些學校是因近幾年來農民對季節性的冬學不能滿足而設立的。自祁建華創造了速成識字法之後,農民們又要求辦速成識字班了。荒僻的鄉村也成立了圖書舘,現在全區圖書舘已有四千多個,有些圖書舘內的書籍有五、六百册。全區讀報組有十三萬個。村邊地頭常有三五成羣的農民,討論國家大事。
   推動着農業生產發展的互助合作運動,近一年來,發展十分迅速。現在,華北全區各種類型的互助組已達二百萬個,組織起來的勞力佔總勞力百分之六十五。互助合作的生產方式,已經成爲主要的農業生產方式。一千七百多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出現,對全區互助合作運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農民們說:「看清楚道路了!」「有了奔頭了!」今年各地互助組的由小到大,由臨時到長期,由分散到集中的趨勢,充分說明了這一新的變化的特點。
   華北區廣大農民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組織起來和各種自然災害搏鬥,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這和舊中國反動統治下連年災荒適成鮮明對照。去年河北省廣大棉產區蚜虫密生,全省立即展開了滅蚜保棉的鬥爭,前後共用人工在一億以上,勝利地消滅了蚜虫,保證了棉田大豐收。今年夏初在河北省黃驊縣沿海地區發生嚴重蝗害,立即有數萬人緊急動員起來進行捕打,近六萬畝蝗虫在蝗蝻階段即被完全殲滅。七月間石家莊一帶冰雹打毁了數百萬畝秋苗,農民立即進行了改種補種,不幾天,百里赤地又成一片綠茵。三年來華北人民在改造自然方面所表現的英雄氣槪更爲動人。巨大的引黃濟衛灌溉工程以及綏遠後套區的黃楊閘灌溉工程和永定河上的官廳水庫等水利工程,使荒灘變成了米糧川,兇猛的河水變爲工業的動力。永定河上游營造了規模巨大的水源林,下游完成了一千四百多里長的防護林網。冀西的大片沙荒也已變爲綠野。今年上半年,華北農民曾修渠一萬七千多道,修磚井二十三萬眼,使近千萬畝旱地變爲水田。邢台山區更有些農民,巧妙地把井水引上了高山;太行山區的農民,修起了工程浩大的梯田、台地和石堰;大名縣有些農業合作社利用剩餘勞力,把沙地掘了二尺深,翻出地下的好土,使莊稼生長得十分茂盛。今年華北區組織起來的農民,正紛紛擬訂三年或五年的長期建設美好生活的計劃,以迎接即將到來的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所有這些,將使華北農村無限的生產潛力源源地被發掘出來。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