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紀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6726
颗粒名称: 吐魯番紀行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8月28日当代报登载的吐魯番紀行。
关键词: 吐魯番 紀行

内容

新華社記者楊克現
   從迪化乘汽車東行,跨過天山最低的大板城缺口,就進入有名的「火洲」——吐魯番盆地了。
   七月的中午,天氣炎熱,汽車在吐魯番盆地邊沿停下歇晌,準備在下午天涼時再進入「火洲」。正好,我趁這個機會在這漫坡上觀察瞭望全國有名的吐魯番盆地。
   這是一個中間低下,四面爲拔海一千五百公尺到五千四百公尺的天山支脈環抱的內陸窪地,盆地的最深處在海平面以下二百八十三公尺,是我國內陸最低的窪地之一。
   下午繼續乘車前進,漸走漸熱,陣陣的熱風,像火焰一樣迎面撲來。汽車每行駛二十多公里,水箱的水就沸騰了,輪胎也發高熱,歇涼半小時後,又繼續前進。越過九十多公里的戈壁,便看見吐魯番綠洲了。這裏確實是「田連阡陌、渠道縱橫。」想不到我們經過大板城時,麥子才出穗,但吐魯番綠洲的農民却汗流夾背地在收麥打場;有的已種植麥收後的秋季作物,有的摘了葡萄種育棉花。前後僅歷五個小時的路程,氣候差別竟是這樣大。
   吐魯番,的確熱得出奇,七月十五日氣溫竟高達攝氏四十七度五。當地人們談論着:這幾天是多年來最熱的時日。
   很早我就聽說:夏天來了,吐魯番盆地的人們,白天躱在地窰中避暑,直到日落西山纔慢慢地走出地窰來開始耕作。
   現在我在這裏果然看見了不少地下土窰;可是人們却不是日落西山後走出来的。去冬今春的減租運動和現在正在廣泛開展着的愛國豐產運動,使吐魯番各族農民的勞動熱情大大提高了。他們和酷熱搏鬥着,仍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使在溫度很高的中午,仍有不少農民在田野裏緊張地除草、澆水。
   我走過不少的村莊,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着哈密瓜和栽培着葡萄。每到一處,熱情的維吾爾族農民都親切地用鮮美蜜甜的瓜果來招待我。長達二十里、碧玉葱蘢的葡萄溝,就是由傳說中的火焰山(紅土山)山谷中開墾出來的,這裏盛產的無核白葡萄乾早已馳名全國。
   過去貧苦的農民現在生活都變了樣,最顯著的是很多人都脫去了粗布破衣,穿上了細布、卡嘰布衣服了。我訪問了四區三鄉貧農塔義爾(維吾爾族),他家兄弟三人今年都換上了新衣服,解放後池和池的二弟弟都結了婚了。
   在這裏我看到凡是可以引水的荒地,都已開墾爲良田,現在,吐魯番的耕地面積已經由解放前的十九萬三千多畝增加到二十萬畝,單位面積的產量也有顯著提高。去年,該縣植棉能手白克里的棉田每畝產量平均達四百三十三斤籽棉,比解放前最高產量多一倍。今年該縣的麥子普遍地比去年長得好,雖然五月裏遭受了一場風砂的災害,麥穗損失三分之一,可是產量仍不低於去年。七十多歲的老農民玉素甫(維吾爾族)說:「我活到鬍鬚全白了,才認識到只有在毛主席領導下,農民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在吐魯番旅行的日子裏,我曾經參觀了偉大的灌溉工程——坎兒井。吐魯番縣二十萬畝耕地,主要是由四百八十多條這種地下渠道來灌溉的。當地人民把它看作命根子。
   坎兒井是該地一種特有的灌溉工程,好像大城市中的地下水道。它的水源是雪水經過山麓漏入礫石層內的伏流,由地道引出,水在地道中流行也可免蒸發,流到低的地方引出地面灌田。這些地道有長達二里到十里的,每條地道有四、五十個到三百多個井口通上地面,直井筒有深四、五十丈。如果將吐魯番盆地的吐魯番、□善、托克遜三縣一千一百四十多條坎兒井接連起來,長達五千多里,它比中國古運河還長一千多里。吐魯番(火洲),就靠坎兒井的灌溉變成了綠洲。這是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種偉大的水利工程。
   我曾下過一個名叫阿不都拉(維吾爾族)互助組掏撈的坎兒井,我下到三十多丈深的直井底,藉着微弱的油燈光,我看見了地下黑暗中的水渠。這裏,八個農民正在下面用筐子傳遞轉運砂土,一筐一筐的砂土,慢慢地從井口吊出去。解放前,六個人每天總共才能挖五尺長的暗渠。現在由於勞動情緒高漲,已經提高到一個人每天平均就能挖五尺長。阿不都拉掏撈的這條坎兒井已經乾了九年,現在他們整修了這條井,每天能澆六十畝地。
   在阿不都拉的家裏,主人唱了一首民歌,是敍述他們在解放前的悲慘命運:「我們常年受壓迫,修了坎兒井反而沒有水。水霸不給水,地主奪回地,渴旱的農民送掉命。」不料聽了這幾句歌,他的祖母忍不住掉下淚來。原來阿不都拉的祖父和父親都是修坎兒井的能手,但是在舊社會他們挖了兩輩子坎兒井,終究還是餓外了。
   該縣人民政府建設科長艾里(維吾爾族),告訴我這樣一個數目字,解放前每年整修的坎兒井不過四十條(坎兒井每年都要整修),解放後,一九五〇年整修了八十條,一九五一年整修了三百條,減租後的全年,四百多條坎兒井幾乎全部都整修了一次。近兩年並掏撈了四十條乾涸了的坎兒井,增修了九條新坎兒井。在這個酷熱乾旱的地方,農民引水灌溉的期距(每次輪灌時間的距離),已由二十五天縮短到十八天。由於增加了水量,全年僅葡萄園就增加了八百畝。(新華社迪化二十七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楊克現
责任者
艾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迪化
相关地名
吐魯番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