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衷心感謝蘇聯農學專家盧森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6396
颗粒名称: 中國人民衷心感謝蘇聯農學專家盧森科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8月当代报登载“中國人民衷心感謝蘇聯農學專家盧森科”一文,讲述專家盧森科先後訪問了我國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的廣大農村,對中國的土壤情况和耕作方法作了縝密的調查研究。
关键词: 盧森科 耕作 調查研究

内容

新華社記者李蓬茵
   一、中國人民衷心感謝他
   中央人民政府農業部顧問蘇聯農學專家盧森科同志,是在一九四九年八月來到中國的。那時,中國人民最親密的導師和朋友斯大林應中國人民的請求,派遣了許多專家到中國來服務。盧森科就是在斯大林指示下,抱着無限眞誠的國際主義友誼,無條件地以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前來爲中國人民服務的蘇聯專家中的一個。
   三年來,他對於…國的農業建設作了極大的貢獻。他根據蘇聯社會主義農業建設的豐富經驗和中國的具體情况,對於中國農業生產恢復發展的整個規劃和各項具體措施都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他給我們帶來了偉大的自然改造者、蘇聯人民科學家米邱林和威廉斯的先進學說以及基於這種改造自然的偉大學說的整套綜合的完善的耕作技術。在他的具體指導下,我國的國營農場在運用蘇聯的科學技術方面,獲得了許多成績,爲在全國範圍內的農業技術改革和普遍獲得高額的單位面積產量作了良好的開端。同時,廣大農民在已有勞動實踐的基礎上,因爲逐漸接受了蘇聯先進經驗的影響,在愛國增產競賽運動中,出現了許多豐產典型,從而打破了「生產到頂」的保守思想。
   專家盧森科,不僅具有豐富的學識、經驗和高度的國際主義精神,而且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布爾什維克認眞負責堅苦樸實的優良作風。三年来,他在中國中央人民政府農業部各負責人的領導下辛勤地工作着。在辦公室他經常工作到深夜,在田間常是弄得滿身泥土,不論嚴寒或酷暑,常常連續幾個小時地在課堂裏講課或在地裏指導耕作。
   現在,因爲健康和工作的需要,盧森科同志已被允許在日內返國。他要離開中國了,中國人民不能不懷着衷心感激的心情來送別他。
   二、盧森科指出:中國農業生產存在着無限的潛在力
   專家盧森科曾在一九四九年和一九五〇年,先後訪問了我國東北、華北、華東和中南的廣大農村,對中國的土壤情况和耕作方法作了縝密的調查研究。他科學地分析了各地的情况後告訴我們:中國農業生產存在着無限的潛在力。
   首先,他指出:中國現在還有許多土地閑着,這些土地完全可能開墾起來,擴大耕地面積,可以使中國糧食作物總產量大大提高。(下轉第四版)
  中國人民衷心感謝蘇聯農學專家盧森科
   (由一版轉來)
   第二,他指出:由於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過封建的生產關係,由於帝國主義者在中國撒佈的反動的「土地報酬遞減率」和「生產極限」說的影響,中國還存在許多不適合先進農業科學要求的農業技術栽培方法。因此,中國各種作物的產量都很低,尤其是很不平衡。例如小麥,中國冬小麥的高額產量達到每畝九百斤。春小麥的每畝高額產量達到五百斤,而全國小麥的平均產量不過每畝一百斤左右。他認爲如果改進耕作技術,中國可以在五年內,要求將全國小麥的平均產量提高一倍,達到每畝二百斤。由於同樣的理由,中國水稻的每畝平均產量現在只有三百斤,他認爲在五年之內至少可以要求達到五百斤。
   中國農業生產的偉大濳力,還表現在肥料方面。
   他指出:中國浪費了很多肥料。中國用豆餅作肥料居全世界第一位。在蘇聯,豆餅是被禁止直接用作肥料的。因爲如果用豆餅餵猪,豬糞的含氮量比豆餅好,並且可以多產許多猪肉。一頭猪一年約吃五百斤豆餅,但可產二噸糞便。豆餅的含氮量爲百分之六——七,猪糞的含氦量是百分之二——三。五百斤豆餅只含氮肥三十五斤,如以五百斤豆餅餵猪所得的兩噸(四千斤)猪糞,却含氮一百二十斤。因此用豆餅作基肥是很不合算的。芝麻餅、棉籽餅等也都是最珍貴的飼料,可是現在許多還是被當做肥料直接投入土地而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此外,很多地方把牲畜的糞便當做燃料燒掉了。很多地方因爲積肥的方法不善,約有百分之五十的氮肥流失了。
   盧森科說:中國農民是最儉樸、最節約的,因為缺乏科學知識和積肥方法不好,唯獨在這一方面特別浪費。
   在畜牧方面,中國也存在着巨大的濳在力。
   盧森科說:由於美國摩爾根「遺傳質不變」的反動學說的影響,舊中國曾醉心「美國品種」,而不提高和改良本國的品種,因此使中國畜牧業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現在西藏、西北、華北、內蒙古等地雖有大羣放牧的牲畜,但在體質結構上都有很多缺點。
   盧森科說:如果改善飼養万法和配種工作,中國的畜牧業就會大大發展起來,就會使中國得到充足的畜力,並得到豐富的副產品——皮革、牛奶、羊毛和肥料。
   三、沒有不良的土地,只有不良的耕作方法
   「沒有不良的土地,只有不良的耕作方法」,這是蘇聯偉大土壤學家威廉斯的名言。也是蘇聯人民三十多年來生產實踐中一再證明了的眞理。
   事實證明,七地是具有無限濳在能力的。只有那些資本主義國家,因為把土壤看作是靜止的東西,採取剝削、擄掠的方式來利用土地,才產生了「土地報酬遞減率」、「生產極限」、「人口過剩」等等違反科學的胡說。
   基於米邱林、威廉斯改造自然的偉大生物學說,蘇聯已經創造了一整套培養地力、保持水土、適應作物生長要求的先進的農業技術方法,如:牧草大田輪作、深耕密植、培育良種、適期播種、合理灌溉、適期適量施肥、和棉花的整枝打杈等等。現在這套先進的綜合的耕作技術,正在中國逐漸推行起來。中央人民政府農業部直屬機耕學校雙橋實習農場和五里店農場因在專家盧森科直接指導下,更是獲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雙橋實習農場和五里店農場都已分別實行六年和七年的牧草大田輪作制,創了防護林帶,並且學習了蘇聯「密植、深耕、多肥、整枝」等等先進栽培技術。因此,棉花及其他作物的產量逐年激增。雙橋實習農場籽棉每畝平均產量一九四九年只有五十斤,一九五〇年上昇到一百六十二斤,一九五一年更達到二百九十六斤,豐產地每畝產量達到五百三十七斤。同樣,五里店農場的籽棉產量也已由一九四九年的每畝平均產量六十斤激增到一九五一年的每畝平均產量二百一十二斤。今年五里店農場保證要達到每畝產五百斤。
   雙橋實習農場學習蘇聯經驗,實行小麥密植法得到高額產量的奇蹟,更已爲全國人民所共知。該場三年來的經驗證明,將同樣的種子,播種在同樣條件的土壤上,其他田間管理工作也完全一樣,只是縮短□距,植得密些,就能使每畝小麥增產一百二十二斤。今年該場行距十五公分的麥地,每畝平均產麥二六〇·六斤,行距四十公分的每畝平均只產一三八·五斤,密植的比稀植的差不多多產一倍。
   事實證明:小麥、水稻、穀子等本來都是只適宜於密植的作物。實行密植,作物分佈均勻,就能分別利用土壤的生產力,而且不致於有那麽多沒有作物的空間土壤受到陽光的直接曝晒和旱風的影響,而使水分蒸發。種得密,養分全被作物吸收了去,還可以不生雜草。專家盧森科說:中國傳統的將小麥、穀子等作物實行「寬行大壠」的稀植,遠沒有充分利用土壤的生產力。
   盧森科指出:在中國現在農業技術還很落後的狀况下,只要把密植的經驗推廣,全國的小麥產量至少可以增加百分之三十。如果能全部學習蘇聯的綜合的農業技術方法(即從整地直到收穫的一系列技術),那麽,中國小麥產量就可以比現在增產一倍。水稻也是這樣,盧森科說:中國現在栽植水稻的行距一般是二十一到三十六公分,如果改爲十八公分,就可以得到現在的兩倍以上的產量。
   四、盧森科說:「中國的農業技術人員,應該創造一套新的中國的農業技術」
   由於農業生物科學的高度發展,和社會主義的建設的偉大成就,蘇聯已經控制了自然,保證了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得到豐收。但是在中國,廣大農民的收穫還是期待於偶然的。專家盧森科說:中國的農業科學技術工作者,有責任使這種偶然成爲必然。盧森科建議:「中國的農業技術人員,應該創造一套新的中國的農業技術。」就是:更好地吸取蘇聯的先進經驗,深入地調查中國各地土壤、氣候的情况,□蘇聯的先進經驗和中國的具體情况緊密地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地制訂各地各種作物的耕作技術規格。
   無疑地,專家盧森科的這些寶貴的意見,定將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家們的工作中發生極大的影響。數年以後,我們一定會在全國範圍內,看到中國農業技術改革的新成就。(新華社北京廿三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蓬茵
责任者
盧森科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