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歡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6393
颗粒名称: 農民的歡悅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海鹽縣人民政府爲農民想辦法,利用原有的廟會集期舉行城鄉物資交流大會,並在會前發動農民普遍訂銷售土產和購買東西的計劃。
关键词: 農民 土產 計劃

内容

新華社記者尹崇敬
   有些做經濟工作的幹部,常常忽視農村中一般的小宗土產的銷路問題,例如像南瓜、冬瓜這樣很普通的蔬菜,他們認爲這些東西並沒有多大的經濟價値;可是在那些將南瓜、冬瓜作為主要土產的農村中,瓜的銷路對於當地農民却有着很大影響。浙江省海鹽縣盛產南瓜和冬瓜,據縣合作總社最低的估計,全縣南瓜產量有五萬担。冬瓜有一千五百担,價值五億元以上。海鹽南瓜有四大特點:個大、味甜、瓜肉細、水份乾,抗戰前行銷上海,很受家庭主婦歡迎。海鹽冬瓜的品質也很好,冬瓜和金華火腿一起燉着吃,是一般家庭的夏秋美味。可是近年來土產滯銷,瓜農的遭遇很不好,比如海塘鄉今年收穫了一隻三十三斤重的大南瓜的主人石林法,在海鹽解放的那年,生產了幾千斤南瓜賣不出去,沒錢買米,只好光吃南瓜,人吃不了就餵猪,豬也吃不了,只好任它腐爛。冬瓜不能當飯吃,連猪也不愛吃,所以它的命運更要壞些。今年曾收穫一隻五十斤重的大冬瓜的主人馬其發前年就白白爛掉一千二百斤冬瓜。解放以後,這種情况有了改變,但是瓜的銷路並沒有完全打開。今年堆南鄉每畝南瓜增產到四千斤,可是瓜收下來後,有二十天的時間還是賣不掉,農民沒有錢買米,買肥料,很不滿意。但是人民政府是關心人民的利益的,海鹽縣人民政府知道了這個情况後,就爲農民想辦法,决定利用原有的廟會集期舉行城鄉物資交流大會,並在會前發動農民普遍訂銷售土產和購買東西的計劃。起初瓜農半信半疑。怕賣不掉瓜,白費氣力。可是出於他們的意料之外,由於人民政府事前組織得好,會期第一天就賣出了南瓜、冬瓜一萬八千多斤。這一來,農民們興奮了,一條條載滿了瓜的小船,插着紅旗,從四鄉的小河划到縣城去;一隊隊婦女挑着瓜担,走大路進城。於是。所有要賣的瓜都賣出去了。農民們換回了錢,就在大會的零售市場活動開了。他們首先要買的是生產資料,農民金福官買了肥田粉回去,在蔴地上追施第四次肥,他說:「這一來,我半畝蔴又能多收五十斤了」。馬其發買了桐油、鐵釘回去修船,他的船已多年失修,過去總是一個大人划船,還得一個小孩在船上隨時補洞、舀水。農民們又買進大批生活資料,單是城原鄉一個村,就購進大米六十石。馬其發買了四丈龍頭細布,給全家七口人每人做一件新衣,他說:「洋布從來沒進過我家的門,這回還是新客人。」八月裏就要出嫁的姑娘金秀英,原來已不指望有錢買什麽新婚用品了,這回,她賣出了自己種的六千斤南瓜和其他土產,於是買了一隻花的搪瓷洗臉盆,一隻銅脚爐,一丈一尺陰丹士林布,還買了玻璃杯和一些化粧品,她高高興興地準備做新娘了。
   農民們銷出了南瓜、冬瓜以後,增產情緒也高漲起來,瓜農們的歡悅是異常的。在交流會的第三天,海塘鄉的農民曾抬了瓜農石林法收穫的一隻三十三斤重的大南瓜,敲鑼打鼓地送到縣城鄕物資交流大會展覽舘來;城原鄉的農民也把馬其發收穫的一隻五十斤重的大冬瓜送到展覽舘裏。兩鄉農民見了面互相慶祝,儘情談笑着,歡慶物資交流大會的成就,歡慶人民政府對他們的關懷。(新華社杭州訊)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尹崇敬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海鹽縣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海鹽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