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形象的創造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5381
颗粒名称: 英雄形象的創造者
其他题名: 記志願軍丈藝歸國代表團在「八一」運動大會上的演出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英雄形象的創造者,記志願軍丈藝歸國代表團在「八一」運動大會上的演出。
关键词: 英雄 志願軍 敵人 戰士

内容

新華社記者閻吾
   應邀參加「八一」運動大會的志願軍歸國代表團的文藝代表隊,在文藝競賽會演中,說唱了山東快書「偵察英雄韓起發」、單弦「靑年英雄潘天炎」、獨唱「炊事員四季調」,表演了「工兵舞」、「坑道舞」、「砲兵舞」、「戰車兵舞」等為觀衆一致讚揚的節目,把志願軍英雄們在朝鮮戰場上的戰鬥和生活,槪括地形象地展現於祖國人民的面前。
   從「坑道舞」這個節目的演出,人們可以看到志願軍勇士們第五次戰役以來,他們是怎樣地發揮了高度的創造性,以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日夜地修築陣地,建立了一條强固的防綫,阻擊和打擊了優勢裝備的敵人。連沒有到過朝鮮的人,都會被這些鮮明的形象,引神入勝,如同親臨其境。
   從「砲兵舞」這個節目的演出,人們可以看到志願軍英雄的砲兵們,是怎樣在艱苦地運動着他們的大砲;看到第一門砲開始射擊時是多麽困難而志願軍砲兵們却充滿着信心;看到敵人砲火反擊和砲兵們負傷不下火綫的英雄形象;更看到在這種頑強戰鬥的頃刻之後,一門砲變成了三門砲,三門砲又變成了九門砲,於是,羣砲的吼動,也越來越緊張,充分地表現了英雄的大砲橫掃敵人的威力。
   人們還可以從說唱「偵察英雄韓起發」這個生動的節目裏,想像到我們志願軍的英雄們是如何征服着風雪和高山,爲着勝利去完成偵察任務的雄心壯志。起初它是這樣地告訴了觀眾:「英雄們頂着風雪來趕路,西北風像小刀子專刮臉,呵氣霜雪掛在眼眉上凍成琉璃團,上坡得搬着刺棵子;下坡好像坐着犂耙哧溜一聲下了山。」然後又唱道:「只要完成任務,那怕翻山越嶺夜黑頭天,那怕高山高上天。」「頂蓋山,雖然高,也擋不住志願軍的英雄漢!」
   這些英雄形象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有的是創造英雄事蹟的英雄們自己創作演出的;有的是文藝工作團團員們執行了毛主席的文藝方針,做到面向連隊,爲兵服務,深入到戰場,體驗了士兵的思想感情而寫出來的。也有的是文藝工作者和戰士合作創作出來的。
   「反擊勝利舞」是志願軍某部特功排,在漢江南岸反擊敵人所據守的五〇〇高地勝利後,戰士們爲慶祝自己的勝利在陣地上編出來的。舞蹈是從戰鬥中抽出各種戰術動作來編演的;爆破班就跳爆破敵人工事的動作,火力組就表演發射火力的動作,連長和通訊員就跳觀察地形時的動作。看誰跳的動作像,就在舞蹈上採用誰的動作,又經過大家的研究、修改,然後再把各種動作,根據着實際的戰鬥過程連貫起來。於是,這個英武的富於表現性的「反擊勝利舞」便創作出來了。
   在山洪暴發的朝鮮雨季裏,某工兵連爲了保證戰地交通的暢通,日夜地與洪水搏鬥,克服了各種困難,終於把一條命名為「八一」路的公路修建起來。當志願軍雄偉的汽車、大砲行列從他們以自己的毅力架好的橋上源源開赴前方的時候,工兵們都興奮地自然地跳起舞來,於是他們便由此編出自己的「工兵舞」。但是當這個舞蹈剛編起來時,可以說還只是個實際生活的翻版,許多場面和動作都是雜亂和不連貫的。後來他們看到了別人演出的「工事舞」,便學習了如何使生活舞蹈化,又如何地按照着音樂的節奏來起舞,又經過了文工隊藝術上的誘導和加工,才把他們的生活,簡鍊而美化地表現出來。
   「靑年英雄潘天炎」是文藝工作團團員梅門造編唱的。在漢江南岸日日夜夜的英勇戰鬥裏,他同戰士一起生活和戰鬥,並和潘天炎結成了親密的戰友。有一次他問潘天炎:「當敵人三面包圍了你的時候,你怕不怕呢?」潘天炎回答說:「你想,敵人那麽多,火力又強,山上只剩我一個人,手榴彈又快打完了,我怎麽不怕?!但是,當我想到毛主席,想到北京城,害怕的思想一閃就過去了,我來了勇氣,我有了信心,我想出了辦法消滅了敵人。」梅門造就用了英雄這種熱愛祖國的偉大感情,歌頌了孤胆殺敵的英雄潘天炎。
   炊事員張福生,是這樣敘述自編自唱「炊事員四季調」的,他說:「我從一九五一年三月入朝就趕上部隊向南進軍,把鬼子攢到三八綫以南,那時自己挑着行軍鍋跑着跟上隊,部隊一休息,咱們炊事房就趕忙做飯,等大家沒睡着就開飯。因為大家都很累,一睡就不想吃了,所以要想辦法把飯菜做得又快又好,大夥吃了再睡,這樣才舒坦。在打阻擊戰的時候,同志們在山上挖工事,我天天送開水,不讓同志們有渴着的時候。我常常想怎樣才能把飯菜改善好。只要同志們多吃一碗飯,在咱們炊事員心裏是最痛快的事了。所以有一點空就去挖野菜、磨小豆腐,雖然一天到晚沒有休息,可是心裏頂涼爽。我把自己的工作從頭到尾都想過了就編詞,想一句,就記一句在心裏。但是,不識字可眞氣人,編好一段從頭念念又忘了,不過,詞兒忘了,自己的工作可沒忘,一想工作,詞兒也就記起來了。」
   在朝鮮前線上,這種「兵寫兵」,「兵舞兵」的文娛活動,廣泛地開展着。晚上,雖然砲聲隆隆,彈光閃閃,可是戰士們依然地說唱着:「報報報,報報報,我給三班報喜來了!」或者是「山常舞台,星當燈,我給同志們來慶功,這裏沒有標語和毛主席像,可是儀式頂隆重。」於是,陣地上小型娛樂晚會開始了。去年除夕晚上,某部坦克兵們睡在車體下的雪窩裏,他們想到此刻載歌載舞的天安門前;想到了祖國人民正在歡度着節日,突然有一個跳起來說:「祖國人民過着幸福愉快的新年,讓我們也來和祖國人民一起快樂吧!」他們便在雪地上狂歡地舞蹈起來。志願軍某部每營都成立了「戰士劇團」,團員是由連的文娛組組成。下設創作和演出兩組,組織全營的創作和巡迴到各連表演。他們有一個師從去年八月到十一月,四個月裏創作出歌舞劇一六三個、舞蹈一三三個、雜要三一二個。有一個團僅快板就創作了一千三百五十五個,有一個「戰士劇團」,在八天的行軍中,便創作了一百七十多個小節目。該部為了提高戰士們的文藝活動,特以團爲單位設立了口琴、舞蹈、戲劇等訓練班。現在,已經把戰士們的單人快板,發展爲多人的快板羣,使說唱很快地發展成為帶有舞蹈動作的表演。
   文藝工作團團員們也在「把文藝工作送到地堡和塹壕裏」的口號下,親臨火綫爲戰士編演。有的團員被砲彈打翻的土埋住了,爬起來再往前衝,有的受了傷還是在砲火中堅持工作。在距離敵人很近的情况下,戰士們就輪流着在前面監視着敵人,文藝工作團團員們便在防砲洞裏爲他們演出。有時團員們也成了戰鬥的一員,拿起槍同戰士一起把敵人打退再進行文娛活動。由於陣地的分散,他們就提出了「遇人就演,見人便唱」的文娛活動方式,這山演完再到那山演。見到什麽樣的事蹟,就表揚什麽樣的人物。他們見到在寒風裏艱苦挖工事的戰士,就編唱着:「黑洞洞的天空滿天星,砂石板地結了冰,鐵鍬猛舉向下衝,吱吱的冒天星,馬培林苦幹不歇工,班長要他去休息,他說,不中,今晚要完成,不然明晨更加結成冰。」
   這種富於高度羣衆性、戰鬥性的文化活動,及時地鼓舞着英雄們去創造英雄的業蹟。正如自編自演「反擊勝利舞」的戰士們所說:「把我們的勝利編成舞,讓我們時刻地記住我們的勝利,再去創造新的勝利!」每當一個任務下來時,「戰士劇團」和文藝工作團團員們,就以任務爲主題,編演出各種文娛節目,鼓舞着部隊更好地完成着各項任務。如「坑道舞」,就是把坑迫作業中的各種艱苦勞動美化起來,提高了戰士們的作業情緒。崔建功師長在總結戰術時,便要文藝工作團團員們把他要敎育部隊的戰術編成快板,增加了幹部、戰士學習戰術的興趣。在著名的長津湖戰鬥裏,風雪交加,嚴寒凍僵了筋骨,在穿過拔海一千五百多公尺無人烟的黃草嶺時,英雄們已經三天沒有吃飯了,可是當他們見到山峯雪地上寫有「抗美援朝勝利之路」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到此」等字樣的英雄豪語時,個個精神百倍,奮勇前進,終於追殲了美國主力陸戰第一師。
   朝鮮戰地的羣衆性文藝工作就是這樣普遍與深入地結合着戰鬥生活與任務,表現着戰鬥性和羣衆性的特點,從而獲得了偉大成就,志願軍部隊文化活動所以能普遍開展,除了由於他們執行了毛主席爲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外,更重要的是全軍都在走向毛主席指示的方向——勝利的方向,因此全軍士氣旺盛,充滿了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就是志願軍文化活動獲得蓬勃開展的無窮的泉源。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閻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