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杭市環境衛生顯著改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3817
颗粒名称: 三年來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杭市環境衛生顯著改善
并列题名: 對促進全市人民的健康起了巨大作用。為進一步改善環境衛生,希望大家動手徹底消滅「五毒」,實行「五淨」。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杭州市的環境衛生有了很大的改善。
关键词: 杭州市 環境 衛生

内容

(本報訊)解放以後,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杭州市的環境衛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掃反動統治時期到處垃圾成堆、蚊蠅羣飛、陰溝淤塞、便汚遍地的現象,對促進全市六十萬人民的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和流行,起了巨大的作用。
   杭州市的環境衛生工作是採取加强環境衛生設施和廣泛開展衛生宣敎相結合的方法,依靠羣眾力量來進行的。首先在汚物處置方面,整頓健全了清潔衛生大隊,提高了清道員的政治覺悟,發揮了淸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保證了街道的淸潔。三年來改善垃圾碼頭八座,增加垃圾運輸大卡車五輛,木船四隻,研究製造了三輪垃圾車三十餘輛,加强了垃圾運輸的效能,共淸除垃圾十四萬餘噸;另外又改革了工作制度,廢除城區公用垃圾箱一千七百隻,實行搖鈴收集辦法,改變了垃圾箱週圍骯髒不潔的現象。本市公用廁所過去多係私建公用、賣肥圖利,一般因陋就簡,極不合衛生要求,三年來在城郊新建示範衛生廁所九處,另有多處尙在籌建中。在愛國衛生運動中經過了淸潔大掃除,又改建拆遷不良廁所、糞缸三〇三三個,羣衆疏通陰溝九二八條又五七六二丈,糞缸加蓋九二五〇個,淸理積柩四七一〇具,人畜分居一三六一處,使全市環境衛生有了顯著的改善,出現了一片新的氣象。
   在飲食衛生方面,爲了逐步改善飲水衛生情况,除推廣使用自來水,裝設給水站外,三年來並重點改善了水井一百三十餘口,水塘十餘處,幇浦淘井四百四十餘口,進行水井消毒四十餘萬次,檢驗井水水質三百餘口。自愛國衛生運動展開後,更廣泛發動羣衆改善水源,實行飲用水塘分開,普遍進行飲水消毒工作。在另一方面,加强飲食商店管理及牲畜屠宰檢驗。對飲食商店按業別加以組織,進行衛生敎育,逐步改善衛生設備,培養衛生習慣,冷飲品經化驗合格後始准出售,幷逐漸提高其品質。宰牲場在解放後新添鍋爐房、新建檢驗室,充實檢驗設備,健全了屠宰檢驗制度,訂出了各項規則,保證了肉食衛生。再加上有關害虫獸的撲滅、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使本市疾病尤其是胃腸疾病已大大減少。
   目前愛國衛生運動正在大規模的展開,為了進一步的改善全市環境衛生,必須全力做好下列三點:一、澈底消滅「五毒」,以殺蛆滅蠅為主。要求每家自備蠅拍,確實做到見蠅就打。廁所糞缸發現蛆虫及時打撈,或用漂白粉、六六六粉、開水或熟草灰等噴洒,切實做到廁所無姐。並要求充分利用各種工具捕殺老鼠、蚊虫、虱子和跳蚤。二、實行「五淨」:(一)普遍實行飲水食物淨、身體衣服淨、傢具房屋庭院淨;廚房廁所陰溝淨、牛欄猪圈鷄窩淨;(二)主要做到㈠不喝生水、不吃生冷腐爛食物,城區儘量飲用自來水,郊區提倡飲用井水,或實行分塘分段飲用塘水、河水,幷全部實行飲水消毒;㈡繼續打掃幷保持戶內外及門前的經常清潔,要做到房屋內六面乾淨(天花板、地面和牆壁),戶外無垃圾、無窪地、無積水、無雜草,不亂丟瓜皮菓殼,實行相互監督,貫徹衛生清潔責任制度;㈢廁所每日至少打掃一次,每二日至少清除糞便一次,糞缸糞坑均應嚴密加蓋,保證無蛆。三、加强有關衛生行業攤販管理,以菜飯麵點業、醬園業、水菓業、娛樂業、旅館業及飯攤、水菓攤為重點管理對象:(一)菜飯麵業、醬園業、水菓業等特別要做到三防八淨,飲食物必須新鮮,食物要用鉗子或筷子拿取,避免手指直接接觸;(二)娛樂業、旅舘業,應特別注意一般淸潔,如坐椅、床舖、被褥應澈底撲滅臭虫和虱子,廁所應保持經常清潔、保證無蛆,幷應加强改善通風通氣設備;(三)飯攤、小菜攤除應自備垃圾汚水盛器隨時打掃週圍淸潔外,飯攤必須有紗罩,菜蔬要新鮮,絕對禁止用手裝飯、抓菜;水菓攤要做到不出售腐爛削皮瓜菓,帶皮食用瓜菓必須加用紗罩,一般不准用不潔生水洒洗。以確保全市人民身體健康,徹底搞好環境衛生。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