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區速成識字實驗班「突擊生字」的一點經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0082
颗粒名称: 北京市第十區速成識字實驗班「突擊生字」的一點經驗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6月8日,当代日报登载了關於北京市第十區速成識字實驗班「突擊生字」的一點經驗。
关键词: 速成 識字 實驗班 經驗

内容

北京市第十區為了推廣祁建華創造的「速成識字法」,三月下旬在工人、農民、市民中開辦了幾個速成識字實驗班。各實驗班經過六到十小時的注音符號和拼音敎學以後,即進行大量「突擊生字」的敎學,得到了很大的成績。據統計,工人用三十八小時突擊了一千八百字;農民用四十八小時突擊了一千六百三十八個字;市民由於本身的工作較輕,在二十八小時內就突擊了一千八百字。工人、農民是採用分册突擊的辦法,其中用十六到二十小時閱讀課本,練習生字;課後的複習時間大體上和教學時間相等。
   「突擊生字」是速成識字教學中最緊張的一個階段,敎員、學員都必須集中精力來進行。由於實驗班是在高碑店實驗成功的基礎上開辦的,學員都知道速成識字法有效,但對於自己能否學成還是半信半疑的;所以必須充分說明速成識字法的優越性,並鼓勵學員的學習自信心。學習中有時也受舊教學方法的影響,如懷疑:「只是認,不寫,能頂事嗎?」「拼出音來有時不準確該怎麽辦呢?」因而,必須反覆地講解速成識字法的敎學特點和能够速成的原因,以堅定學員的學習信念。其次是敎師應當很好地掌握由易到難的敎學原則,如前兩三天先敎熟字,使他們熟悉利用注音符號識字的方法。每天不超過一百字,使學員不覺得困難。因爲工人、農民、市民都是業餘學習,他們有生產工作,有家務,思想不易集中,假如複習時間少,使他們的學習發牛困難,他們便往往要畏難退縮。因此,要經常地「算賬」(總結學習),使他們能看到自己的成績。此外,還應當發揮小組互助的力量,使學習差的學員能及時得到幫助。還應該組織學員互相通信、舉行座談。東壩農民班在個別學員學習情緒低落時,便請成績好的學員向大家介紹克服困難的經驗。
   每天兩小時的教學時間,一般是突擊一百到一百四十個字,最高達一百七十七個字(市民)。學習是分兩節進行的,第一節突擊的字數較多,第二節較少。敎學過程是:敎師領着拼讀二、三遍,講一遍;再排讀一、二遍,丢開注音符號讀一遍;有的學員還要回講一遍,這樣用十五到二十分鐘敎六、七十個字以後,小組即用十五到三十分鐘的時間進行練習。方法是學習小組長領着拼讀和講解一、二遍,然後就丢開注音符號認字,最後由敎師用五分到十分鐘的時間再指名叫學員接力讀(丢開注音符號),或由敎師領讀一遍。這樣再經過課後二小時的複習,大部分學員就能把生字全部認下了。
   學員記字的方法,除依靠注音符號外,主要借助講解字形和聯想字義。如果敎師善於引導學員利用這兩個方法,就能使學員加速丟掉注音符號,提高認字速度。辛四村農民班學員在沒有運用這兩個方法以前,每天學一百零二個字,二十五人中只有九人能全部認下,全班平均只完成九十四個字的學習任務;運用這兩個方法以後,每天就有十九人全部能學會,平均完成一百個字的學習任務。東壩有個學員叫王淑珍,最初學一百三十個字只能認會十三個,但抓住□兩個方法以後,就增加到認識一百一十三個,以至全部能認。
   講解字形是最受學員歡迎的記字方法;但這主要適用於比較明顯的象形、形聲、會意一類的字。如把「尖」字說成「上小下大是尖的」;「剝削」都有立刀,說地主剝削窮人像用刀子刮似的;「哭」字好像是兩眼哭出眼淚來的樣子;這樣的講解對學員記字很起作用。但還應注意偏旁、部首、相似的字,最好用比較分辨的方法,如「炕、坑、抗」;「貸、貨」;「我、找」;「砂紗、炒」;「抬、扒、控」等。凡是經過分析比較的字,學員都記得牢固。但必須注意:不可講得太複雜,也不要一下子舉出太多的字。
   講解字義能使學員看到字形、聯想字義、讀出字音。如學員柳秀蘭說:「我看到了字,就想起了『講」,想起『請』來就知道唸什麽。」市民班敎員講「膨」字爲「膨脹」;「霞」爲「晚霞」,學員總記不住。後來有的學員領會到「膨是膨悶脹飽的膨」;「霞是火燒雲」;這樣一說就都記住了。「補」字在三輪工人班教師講爲「補衣服」,學員說是補車帶的「補」;「理」字敎師說是「修理」,理髮工人認爲是理髮的「理」。由此可見,講解通俗、聯系學員熟習的事物,是最能幫助記憶的,因而敎師必須少用知識分子的語彙;了解學員,向學員學習。但同時也要注意防止講解字義的片面性、狹隘性和庸俗化。如「祖」字講爲「祖宗」就不如講作「祖國」。講字的簡明也是很重要的,高碑店有位敎師講「布」字,先拉着學員的衣服問「這是什麽」?學員說是「棉襖」;又問「棉襖是什麽做的」?這樣才說到「布」字。如此繞圈子是不必要的。講了不能幇助記憶的可以不講,如「埃」講爲「埃及」;「者」講為「之乎者也」;學員問什麽叫「埃及」?什麽叫「之乎者也」;反倒加重負担,不如不講,而叫他們多記字形。能聯接成詞的字如「革命」、「茶碗」、「囉嗦」等,應排在一起敎,這可以免去講解的麻煩並便於記憶。但應防止由於聯想字義而不認眞分辨字形的偏向,以免脫離字表後發生混淆不淸的現象。所以,都連接成詞的要倒唸、橫唸、轉彎唸、亂點着唸。此外採取一些生動活潑的方式,如「器」字講爲「一家四口對面坐,一個小狗當間臥」。這都是很好的辦法。
   學員創造性的記字方法是值得注意搜集,和推廣的,如學員彭常山記「收」字爲注音符號的「丩」「厶」「乂」;學員張秀淸說:「我記棗字就想我家的棗樹。」還有些學員說:「給字找個主兒就記得快!」又說:「別死記,靈活一點就記住了!」但這也應當注意指導,如學員陳彬學「突」字時是摸自己頭上的秃疤記住的;學員陳秀紅說:「我記不住『姓』字,一想家裏的杏樹就記住了。」這種聯想字音的方法,必須和分辨字義結合起來,否則將形成寫作上別字過多的現象。
   複習是保證敎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市民較閒,有的能複習到三小時,因而進度較快,成績也好;農民生產很忙,居住分散,成績較差,所以業餘學習要特別注意和生產結合。如要三輪車工人的學習互助組定好停車地點、時間集合複習;把常在一起做繡活(北京郊區的副業)的農婦編成一個學習互助組;辛四村農民挖泄水溝時,按學習互助組劃分工作地段,休息時一齊學習;這樣就解決了學習和生產矛盾的問題,完成了學習任務。
   突擊的生字是不鞏固的,不論敎員、學員都要防止自滿的思想,總複習測驗後,必須急轉直下地進入大量閱讚的階段,從這個勝利走向新的勝利,也只有在新的勝利中,才能鞏固「突擊生字」的勝利。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吳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北京市第十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