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基河的春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0044
颗粒名称: 伏爾基河的春天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52年6月6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伏爾基河榮軍農場的文章。
关键词: 农场 生产情况 东北地区

内容

一、美麗的伏爾基河
   在小興安嶺東麓,北緯四十七度地方,從一座不大的山頂上淌下一股泉水來,向着東南方向流去。走不到一百里,便匯到松花江的巨流裏——這股水就叫伏爾基河。河面挺窄,水却很深,流速雖急,但又非常清澈。兩岸果樹叢生,一到夏天,不僅有各種鮮豔的花朵,而且還結滿了像山丁子、野葡萄、花紅、核桃………各種各色的果實。
   兩年以前,這個地方來了八百人,在它的兩岸開墾了生荒,蓋起了磚房,建立了一個革命的新家庭。這是一部分在解放戰爭中流過血的榮譽軍人。他們不僅光榮地參加了東北的解放戰爭,而且還有好多人佩戴着解放華北、中南——甚至海南島——的紀念章,以及各種不同形狀的功勛章。現在他們又帶着已往的榮譽,拿起了生產武器,建設了自己的農場,又在生產建設上獲得了新的榮譽。
   他們特別喜愛這條河,才用上它的名字,叫做伏爾基河榮軍農場。
   二、艱苦締造
   一九四九年冬,他們帶來了五百匹馬,一百八十五輛大車,八十億東北幣——作爲國家投資,來到鶴立(在佳木斯到鶴崗鉄路綫上,伏爾基河榮軍農場指揮機關所在地)的時候,擺在眼前的第一個任務是——到一百二十里以外的林區去伐木。一方面準備建築自己的宿舍和場房,一方面還要完成國家所給予的生產任務。雖然他們對於這項工作非常生疏,但他們帶來了人民軍隊堅决完成戰鬥任務的光榮傳統。立即向林業工人請敎,怎樣採伐、怎樣運輸;同時把一般馬車改成車身較長的四輪車,營造窩棚和馬棚……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便重新以戰鬥的姿態,開赴新的戰場。
   王紀純,原來是人民解放軍的一個排長。在東北解放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中負了傷,但他當時沒有退出戰場。繼續指揮戰鬥的結果,全部消滅了敵人的一個排。因此全排立了一大功。事後一檢查他的傷,原來左腿迎門骨被擊碎了。一九四九年調來農場時,他仍然指揮一個排拉木頭。碎骨在肌肉裏作怪,和這種重勞動是根本不相容的。王紀純却一方面用力抬木頭,另一方面還得用力咬牙,排除碎骨頭帶來的痛苦。誰知這時稍一疏忽,他右腿的迎門骨又被兩根樹幹撞碎。當他從昏迷中醒來時,同志們正要把他送到醫院去,但他不願這樣做,提議就在現地治療。他說:「我一時也不想離開我的戰友們,在這裏還能經常和他們談話。」事實怎樣呢?他在病床上也沒有好好休息,每天和場員——他們現在這樣稱呼自己——談話,鼓勵他們的勞動熱情。後來傷還沒有好,便又拄着拐杖跟車上山了,以便隨時督促與檢查伙伴們的工作。但實際效果並不限於此,他自我犧牲□精神更有力地感動了他的伙伴們。
   在這個榮軍農場裏,王紀純並不是什麽特殊人物,他不過是八百人當中的一個。上山拉木頭時,是三天一個循環,來回走路就得一天兩夜,再加上裝車、鍘草、喂馬……三天之內,吃飯睡覺的全部休息時間,總計還不到二十小時。開始不會裝車,他們就虛心向工人請教;馬不合套,就下功夫訓練牠們;山上路滑,就在鞋上釘「冰札子」。忍受了重重艱苦,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把每次運輸的數量,從平均一點三立方米,提高到三立方米,勝利完成了運輸木材的光榮任務。
   當着運輸木材的工作還沒有全部結束的時候,季節促使着他們立即接受新的任務——開荒。當着大地剛剛解凍一犂深,伐木人立即變成了開墾者。
   他們這樣唱着:
   伏爾基河上吹着微風,
   「鉄牛」隆隆地往返奔騰。
   ……………………
   我們要在祖國的原野上,
   播下幸福的籽種。
   ……………………
   不會開拖拉機,他們請汽車司機來敎;壞了不會修理,就對照着書本子反覆拆卸、研究;拖拉機不够,他們就晝夜兼程,又用馬拉犂杖幫助開荒;播種機不够用,他們就用「豆杵子」種黃豆。還有什麽克服不了的困難嗎?
   在戰爭中打瞎了右眼打塌了額骨的賈振山,前後動過十七次手術,補過兩次肌肉,直到現在還有塊彈片沒有取出來。這樣一個人,你能相信他還能成為優秀的拖拉機駕駛員嗎?這是事實!賈振山開始學開拖拉機的時候,那個駕駛員很不喜歡敎他,說他是「凑熱鬧」。照這個駕駛員的看法:一隻眼就沒法開拖拉機;既然在戰場上負過傷,就不會肯再鑽到泥窩子裏去修理機器。因此,他曾經試探着和賈振山談過好幾次話:「你對工作有什麽意見就趕緊提出來!」「你不想幹皮匠嗎?」(賈振山原是皮匠工人)但每次得到的答覆是:「我非常滿意現在的工作,因爲人民需要我開拖拉機!」談到他的傷殘時,他又說:「我右眼瞎了還有左眼,現在鍛鍊得一個眼能頂兩個眼用。額骨塌不塌也沒關係,開拖拉機又不用它。」不光是說,而且他管的這台拖拉機擦得特別淨,到處都收拾得非常妥當,上油上水一點也沒有躭誤過。因此,技術也就學的比較快。技術是這位駕駛員敎給賈振山的;翻過來,賈振山的堅强毅力也教育了這位駕駛員。
   在搶紅旗運動中度過了緊張的夏鋤階段後,這是農民比較閒散的掛鋤時期。但是這些榮軍同志們却必須在這個時候建築自己的房子。因爲時光有限,所以凡是打地基,運輸原材料等工作,都是連夜趕做,這樣他們才在短期蓋起了八棟寬大的紅磚房子——仿照蘇聯集體農莊式的甲型和丙型房子。在蓋房子的後期,還沒有塗洋灰,安門窗,大部分人力又捲到秋收的浪潮中去。
   由王紀純、賈振山等先進勞動者所帶領的八百人的偉大力量,就在這一年伐木一萬五千立方公尺,開荒一千六百垧,蓋起了約能容納千人的磚房,這就奠定了農場的發展基石。在這個基石上面,一九五一年又開了一千垧生荒,兩年共收穫特等大豆三千噸,並且建立了製材廠、機械修理廠、麻袋廠、糧米加工厰、製油廠等。如果不是一九五一年秋季多雨,那麽早已蓋起農場新的指揮部、禮堂、衛生所、圖書舘……了。
   三、爲了幸福的明天
   在農場的指揮部,我碰到一個六十二歲的老人,名叫周繼仁,担任採買員的工作。他身體還健壯,工作態度非常認眞負責,一文錢也不浪費,看到一根麻繩頭也要趕緊揀起來。他是個有二十二年軍齡的老戰士,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初期,他給林彪將軍當飼養員,光榮地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這時他負了傷。傷癒後一直就在華北參加抗日戰爭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他還有兩個兒子。現在大兒子當師長,二兒子當團長。他自己却一直在作供給工作,始終保持着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
   「你應該休息休息了,國家會照顧你的。」有人向他提議。
   「活一天就得幹一天革命工作,有一分力就得出一分力。」他這樣答覆。
   「你對你的工作崗位有什麽意見嗎?」
   「最適合,最適合,旁的工作我沒經驗。」
   周繼仁就是這種人:不想安逸,不求地位,只有革命,沒有個人。他沒有把二十二年的革命歷史當成包袱,而是用它來鞭策自己。他常說:「不這樣就對不起革命!」正因其如此,全體場員才把他作爲楷模,才能够昨天還在沒有見過雪花的地方和敵人作戰,今天就到零下四十二度的寒冷地方來伐木;剛剛戰勝了壓迫自己的階級敵人,馬上又來和自然作鬥爭,為生產建設服務。
   再拿王成寬的例子來看:他是蓋平縣人,從小就給地主家趕車。蔣匪軍盤踞南滿時,把他抓來運子彈。作戰時讓人民解放軍解放過來,雖然只住了短短幾天,但他看到了人民軍隊竟如此愛護羣衆,上下級又是那麽親密地團結着,他便深有所感。因此,戰鬥結束後遣送他回家時,他無論如何不肯走,要求參加我軍,繼續趕着他這輛車担任運輸工作。東北解放後,他又趕着車參加了解放華北、中南的戰爭。一九四九年又回到東北來,參加農場工作。在執行運輸任務時,他在極端艱苦的情况下完成了上級給予的任務,這樣在一年以內,立了兩次大功、兩次小功;同時,他成了中國共產黨黨員。他經常用「我是共産黨員」這句話來鼓舞自己。上山拉木頭,大家都走了一個通夜,相當疲勞,但到達目的地的時候,每次都會看到王成寬站在馬槽跟前,幫助大家喂馬。因爲他深知把馬喂好是勝利完成運輸任務的主要因素。秋收最緊張的時候,他又常常犧牲個人休息,給伙伴們去磨鐮刀。下雨天不能下地,他又到葦塘裏去割葦子,打成□子,蓋住車上的繩套,以免潮濕發霉。一聽到有人提出困難的時候,他總是反覆解釋着這個道理:我們在前方性命都可以犧牲,難道在後方還要怕什麽困難,怕什麽艱苦!因此,一九五〇年,一九五一年他接連被選爲全場的特等勞動模範。
   這些無數的王紀純、賈振山、周繼仁、王成寬們,在戰場上作戰的緊急關頭,冒着最大的危險去消滅敵人;現在,當着他們爲祖國的生產建設服務時,依然不顧計自己的健康條件,而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用王紀純的話來說:「在戰場上和敵人拚命容易做到;在後方這種長期的毅力是很難堅持的。」但是他們都堅持下來了。因爲他們同樣在這個時期,繼續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每人腦子裏都樹立起一種崇高的理想——創造幸福的明天。有了這種崇高的理想,才能產生出偉大的力量。
   四、春天来到了伏爾基河
   伏爾基河上的春天,似乎来得遲些。「穀雨」已過,我住的房子裏,寒暑表的紅綫才昇到了七度,伏爾基河裏還有薄冰。但是,人們的生產熱情,並沒有受着氣候的限制。他們老早就做好了春耕的一切準備,樹稍上剛剛抽出一點嫩芽的時候,「鐵牛」(拖拉機)便衝出了庫房,奔馳在無邊的原野。同時到處都會看到年靑、歡笑的人們,到處都會聽到他們愉快的歌聲:
   我們在鬥爭中學習,
   在鬥爭中鍛鍊。
   從工廠到礦山,
   從學校到田園,
   從森林到海邊,
   …………
   只要祖國一聲召喚,
   就奮勇當先!
   在毛澤東旗幟下向前,
   永遠向前!
   他們的心地是這樣純潔,胸懷是這樣的廣闊,他們是這樣愉快地、充沛着信心和力量地迎接着一九五二年的新任務——一千九百二十噸細糧。
   假如說:一九五〇年的生產管理上,還有些拚命主義的話,那麽一九五一年無論在生產技術上,在管理方法上都提高了一大步——建立了各級民主管理委員會,互相訂立了聯系合同,比較高度地發揮了機械濳在力,提倡精耕細作,抽出一部分休耕地等等,都摸出了一些先進經驗,扭轉了單純增加勞動强度的情况,這在經營管理方面,是個重大的建設。它更加保證了新的任務的勝利完成。
   有了烈火般的熱情,又有了科學的生產管理方法,且看他們今後更豐碩的勞動果實吧!
   (原載東北日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方青
责任者
王紀純
相关人物
賈振山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北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