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饒的東海與勇敢勤勞的漁民(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9496
颗粒名称: 富饒的東海與勇敢勤勞的漁民(上)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2年5月31日当代报登载文章“富饒的東海與勇敢勤勞的漁民(上)”。
关键词: 当代报 東海 漁民

内容

在舟山羣島,我看到了壯麗的東海。
   在海中,東海的漁民夜以繼日地與自然作着鬥爭。我在港口、漁村、船上,訪問了很多漁民,他們都對海洋流露出深厚的感情,熱愛海,感到能與海生活在一起是一種幸運。
   漁民們愛和大陸上來的人談海,尤其是海的富饒。說到東海一年四汛中豐富的魚產,他們顯得那麽愉快、安慰與自豪。漁會幹部告訴我,這裏是四大迴流性魚類——大黄魚、小黄魚、墨魚和帶魚的主要漁場,因爲我們的長江、錢塘江、曹娥江和甬江的水流把這裏冲刷成低平的海地,並帶來大量的魚食,從而構成了魚類繁殖的優良地帶。漁民用漁歌來歌頌富饒的東海,他們歌唱道:
   一網三萬六,
   捕到早稻熟,
   三潮船滿載,
   十日九登鮮。
   它的意思是:在我們富饒的海裏,一網可以捕到三萬六千斤魚,三個漲潮可以把魚兒撈滿一船,祗是這樣,就够我們十日吃九天魚鮮了;又何况這樣的好收成,能够從今年秋汛起,一直捕到來年早稻成熟的時節呢!
   可是富饒的海,過去並沒有給漁民帶來衣食富足的生活,他們不眠不休的勞動,結果所得到的仍然是饑餓與貧困。解放前,封建勢力殘酷的剝削,魚棧、漁棍、漁東和反動政府相勾結,像一座封建大山壓在漁民身上,使他們不得翻身。在魯家峙漁村,漁民周瑞元憤怒地向我講起了一件往事,他說:
   「十幾年以前,我叔父還在世。叔父捕魚的技術很好,人品也好,相識的人都尊敬他。
   「那年春汛發了,我們像往年一樣以重租租進了一對漁船,又賒了漁網出海。不巧,一出海就遇風浪,在茫茫無際的海洋裏,船像沒爹沒娘的孩子一樣,沒處依傍。幸而仗着叔父的機智和勇敢,才算度過危險。但大家不管連日疲勞,跟着便去漁區捕魚;眞是幸運,一網下去,就撈獲小黃魚七萬斤,裝了滿滿兩船,大家眉開眼笑地凱旋歸來。
   「誰知把魚貨售給魚行,魚價很低,一担魚祗值六角錢(合九斤米),棧主見我們好欺侮,還尅扣斤兩,拖延付錢;一直拖到漁汛終了,索性勾結反動政府,一口把魚款吞沒了。一場大豐收,結果大夥不但沒撈到一文錢,反背上債,好幾年翻不過本來。」
   這個故事所說的事實是漁民們過去最尋常不過的遭遇,所以東海雖富饒,數萬漁民仍不得一飽,有個漁歌沉痛地形容了這一情景:
   一網一船,
   魚行賺錢,
   網網落空,
   漁民吃風。
   一九五〇年五月十九日,東海漁民最難忘的一天,人民解放軍解放了舟山,從這一天起,東海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這是東海十萬漁民政治與經濟生活中翻天覆地的事件。
   漁民翻身了,人民政府領導恢復漁業生產,兩年來發放了數以百億計的貸款,又領導漁民組織起來;舟山羣島有二百幾十個島順,大部成立了漁民協會。
   去年與土地改革同時,舟山漁區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封建鬥爭。漁業生產中的一切封建剝削制度,在這場鬥爭中全被連根摧毁,漁行、漁東(長元)被取消,所有的封建特權被宣佈無效。生產關係改變了,廣大漁民根據自願結合、合夥經營和按勞計酬的原則,普遍建立起漁民自己當家、沒有剝削關係的生產組織。每一對漁船組成一個生產小組,生產小組的成員都是主人,享受同等的權利,公平合理的分配勞動果實。從此以後,漁民們以主人翁的身份,開始爲祖國、爲自己而辛勤勞動。
   新的生活開始了,漁民用漁歌來讚美這種充滿希望的生活:
   一網滿一船,
   有吃又有穿,
   十五、十六喜上洋,
   十七、十八滿艙歸。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周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