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沈家門漁港郭欽再生產小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8599
颗粒名称: 記沈家門漁港郭欽再生產小組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52年春沈家門漁港的千艘漁船出海投入了春季小黃魚旺季的生產。
关键词: 漁業 漁船 生產

内容

定風旗在南風中獵獵地飄着,兩艘漁船扯着赭色的風帆向沈家門外駛去。船上漁工,站在甲板上向岸上送行的家屬告別;其中在煨船上掌舵的是水產模範郭欽再。他二十九歲,今天已成為生產戰綫上的一名靑年指揮員。他穩穩地掌着舵,使船以正確的方向駛出港灣;港外,是一望無際的東海。
   沈家門漁港的千艘漁船都在分批出海,郭欽再生產小組的兩艘汽船也在中間。
   郭欽再生產小組,在十個月以前組成,那時人民政府領導改革漁業生產制度,魯家峙漁村郭欽再、俞全興等十五個漁工,帶着從封建剝削關係下解放出来的喜悅的心情,自願合夥經營,組成了漁工自己當家的一對漁船(船是向船主以合理租價租的)。當時缺乏漁本,沒有網具,人民政府就發給貸款一千零五十萬元,鼓舞了他們的生產熱情。國慶節後三日,他們帶頭出海,魯家峙人民在港口熱烈地歡送。從秋冬兩汛到春季第一汛,十五個人不怕風浪,不誤潮汛,勤勤儉儉地搞了大半年,共捕獲魚貨價値六千萬元。除撈回生產成本外,尚有盈餘。第一回當家成了功,大夥深切地體會到新的生產方式給他們帶來的好處。這時漁會又及時向他們指出不要自滿,在春季旺汛中,繼續爲積累再生產資金打一個勝仗。
   就是這樣,他們在開完沈家門漁民代表會議後,農曆三月十九日,又出海投入了春季小黃魚旺季的生產。
   漁船張了滿帆向佘山洋駛進,海風一鼓勁兒的吹着,不時吹來一陣陣鹹腥的氣味。漁工們都盼望快些找到魚羣,捉個滿艙。
   借了南風的光,一晝夜後,漁船駛到浪崗,這是海洋中的一個無人小島。太陽已經偏西,海面反射的陽光特別耀眼,郭欽再看了一下鐘,已經下午三時多。看潮流,憑經驗,這裏該有魚羣,舊時漁歌說:「千萬難,萬萬難,無法就上浪崗山。」就是指浪崗艱險,但浪崗却是個捕魚的好地方。漁工們到了漁區,都像出陣作戰一樣,抖擻着精神,等候煨船舵手的命令。
   郭欽再决定在這裏下網,他習慣地收斂了一下自己原來和易近人的笑容,嚴肅地喊道:「落頭篷!」煨船上的七個漁工立刻奔上甲,尾隨板在後的網船漁工看到前船落篷,知道這是捕魚的信號,便協同操作,開始下網。
   網下去了,漁工們懷着緊張的心情注視着海面。半小時後,開始起網,巨大的漁網被拉上海面;啊,那麽多的魚在網面躍動着,老漁工一估量,有一千五百斤,漁工們都爲這第一綱的好收成而歡欣。
   下過三網,天已暗黑,小組决定停漁,盼望夜晚聽到魚聲,找到更豐盛的魚羣。原來小黃魚這時北游產卵,都集結成羣,像靑蛙一樣常愛帝叫,漁工尋聲捕撈,最能獲得豐收。正巧這天是個星斗滿天的夜晚,漁工們不時爬進艙去,貼着耳朶聽,魚羣在海底「哼,哼,哼」地啼叫着,漸渐地聲音揚出海面来了;這一下,大家可興奮啦,立刻打着燈籠動手下網。
   這一網起上,又是一千多斤,滿網都是金黃色的好魚;不知疲倦的漁工們,馬上又把第二網下了。
   「第一年當家,就有了這樣的好收成,就是連着幹三晝夜,也令人高興。」有廿六年工齡的老漁工俞全興暗自想着。抬起頭來,他看到自己的大兒子在忙着幹活,十幾歲的孩子精壯得像條牛,一出道,就碰上漁工自己當家的新時代,再也不叫魚棧、漁東給欺壓了。想到這裏,心頭猛然升起一陣翻身的歡悅,操作起來也像年輕了十歲似的。
   第二天,國營公司和漁會運銷魚貨的冰鮮船跟着漁船到了洋面,爲漁民服務。郭欽再小組把昨日捕獲的一萬另四百斤魚貨買給冰鮮船;稱完魚,漁工們在浩瀚的海上,又購到了優價的香烟、糧食,和免費得到了淡水——寳貴的飲料。回憶過去,如果把魚貨買給魚棧的冰鮮船,一百斤魚貨祗能算做五、六十斤;要幾桶淡水,還得化上幾百斤魚;更不要說魚價的被壓低了。
   數日後,魚羣北移,生產小組也跟着魚蹤前進,他們繼續在方圓幾百里的佘山洋追覓魚羣,一網又一網地捕捉着。船艙裏堆滿鮮魚,大家看了又欣慰,又感奮。
   到了農曆四月初五,全船約捕獲一千五百萬元魚貨;這時,立夏節已近,眼見大黃魚汛便要到來。迎接夏汛,大對漁船已不適用,需要改用小對漁船;大對船共有十五個漁工,小對船祇要八個,而且技術分工也不一樣。生產組織是必需改變了,是不是把小組拆散了再重新合夥呢?生產小組面臨了一場重大的考驗。
   爲了這個問題,水產模範郭欽再和生產組長俞全興召集漁工在海上開會討論。大家體會到當家的好處,不被剝削,不被欺壓,每個人都以主人翁的身份和態度在勞動着,感到這是最大的欣慰。漁工周祥根說:「自己當家,不論拿多拿少,都叫人歡喜。」討論時,十五個漁工回憶了過去,都表示不願因改變生產組織拆散目前的生產小組,十個月來的生產活動初步培養起了漁工們集體生產的思想和感情。大家一致决定,把大對船換成兩對小對船,另外吸收一個漁工參加,使生產小組擴大爲十六個人(剛好每對船八人);技術分工的困難,由互助互學來解决。十六人雖則分成兩個生產單位,仍舊組成一體,一起生產,一起分配勞動果實。漁業集體生產方式的嫩芽就這樣在郭欽再小組裏進一步抽長了。
   立夏節的前五天,春汛結束,生產小組回到漁港,魯家峙山頂的草木長得比他們出海前更葱綠茂盛了。
   回港後,小組做了生產總結,春季旺汛和秋冬兩汛一樣的豐收,七個月又廿天的生產成績是不錯的。爲了在今後獲得更大的勝利,漁會指出要小組繼續鞏固組織,並向組內進行愛國主義敎育。關於三汛的勞動果實的分配,小組也結了賬,吃飯不忘種田人,首先忙着把政府的貸款還了,除去開支,還有一筆爲數不小的款子,就按勞分等計酬;更可喜的是生產小組有了公共財產,包括四個漁網和價値二、三千斤魚貨的漁具。這些公共財產將要一汛又一汛地不斷累積擴大起來。
   「五一」勞動節那天,十五個漁工置辦了豐盛的飯菜,還備了酒,在漁船上爲慶祝自己的節日和豐收乾了杯,漁會委員們也被邀出席。漁工們在艙裏爽朗地笑着,談着,他們說:幾年後,我們將有自己的漁船,裝上馬達駕駛;我們將有更好的漁具、生產更多的魚貨。從他們紫紅色的臉上,看到了他們的樂觀,和對未來的信心。
   勞動節後四天,生產小組又出海捕魚;篷帆如林,沈家門漁港的千艘漁船同日出港,迎接夏汛。
   ×××
   註:漁船有大對、中對、小對之分,因船隻大小不同,又因出漁時需兩船協同操作,故有對船之稱。對船之一名煨船,是指揮船;另一名網船,專裝網具魚貨。
   (原載解放日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周丁
责任者
郭欽再
相关人物